• 公仆本色——陕北老红军黄静波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公仆本色——陕北老红军黄静波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0.24 6.9折 58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兆文,黄少南,高建鹰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4547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5314352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公仆本色:陕北老红军黄静波传》记述了陕北老红军黄静波同志不平凡的光辉岁月。黄静波,1919年出生,陕西绥德人。1934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历任团陕北特委儿童部部长、少共陕甘省委宣传部长等职,此后在绥德、米脂、清涧等县担任县委书记、县长等职,受到了毛的亲笔题词嘉奖;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在抓粮食、促生产方面贡献,一度担任西北军后勤供给部部长、军后勤部政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在吉林、广东和青海等省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坚决拥护并积极践行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特别是在青海担任领导职务期间,面对青海自然条件恶劣和环境艰苦的实际,抱着尽快改变青海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上,为青海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静波用一生的努力践行了入党的铮铮誓言,用自己以民为天、清廉为政的品德高扬了人民公仆的本色。



目录

前言

章 年轻延安革命圣地古老周秦民族摇篮
清涧石板瓦窑堡炭米脂婆姨绥德的汉

第二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绥德出硬汉
西北星星之火是这样燎原的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少共宣传部长入中央党校学习

第三章 七品为民官官小业大英勇抗顽敌敌败我胜
19岁的绥德、米脂县委书记和米脂李鼎铭为友
民主县长大生产
陕甘宁22个劳模,毛为之写奖状
陕甘宁边区粮食局长心中“军以食为天”

第四章 未冕将军征战大西北后勤政委驰骋戈壁滩
28岁的给部长
未到而立之年就任军后勤部政委

第五章 一战成功靠粮草百业待兴靠粮官
名副其实的粮草官
三年困难时期“饿梦”中的温饱
在河南七里营社教队里

第六章 能上能下副省长当了副矿长
抚顺西露天矿的好矿长
伤痕十年不自伤

第七章 改革先锋随走进广东
随走进广东省
一场被误解的“大赦”
活力省长和活力广东
让冤案浮出水面
……

第八章 青藏高原的呼唤老将后的追求
第九章 “位”退心不退老将立新功

后记



内容摘要

《公仆本色:陕北老红军黄静波传》记述了陕北老红军黄静波同志不平凡的光辉岁月。黄静波,1919年出生,陕西绥德人。1934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历任团陕北特委儿童部部长、少共陕甘省委宣传部长等职,此后在绥德、米脂、清涧等县担任县委书记、县长等职,受到了毛的亲笔题词嘉奖;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在抓粮食、促生产方面贡献,一度担任西北军后勤供给部部长、军后勤部政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在吉林、广东和青海等省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坚决拥护并积极践行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特别是在青海担任领导职务期间,面对青海自然条件恶劣和环境艰苦的实际,抱着尽快改变青海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上,为青海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静波用一生的努力践行了入党的铮铮誓言,用自己以民为天、清廉为政的品德高扬了人民公仆的本色。



精彩内容
 延安不是现代才有这般名气。陕甘宁乃中华古之发祥地。陇秦便是陕甘宁。陕北便是延安和榆林地区,包括榆林、神木、横山、米脂、绥德、清涧、志丹、子长、延长等二十几个县。
延安原名叫肤施,因一个宗教故事而得名。
据佛经“大智论”载,释迦牟尼三世祖尸毗王来清凉山修行。
有一天,一只饿鹰追逐一只鸽子,从悬崖上跌落到尸毗王身旁。尸毗王为救鸽子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了一块喂饥饿的鹰,这样鹰既饿不死,也不吃鸽子了。使鸽子和鹰全都得救。人们便把此地叫肤施。肤施是大施。延安为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也是做出肤施的。
以延安(肤施)为中心,向北延伸到榆林,这绵亘800里的陕北大地,自古雄才大略的文臣武将辈出。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一1300米,地势险峻,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东部紧临黄河,自古是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地。
透过满目黄尘去看上古的陕北,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直到秦汉以前这里还是“沃野千里,禾稼殷实,水草丰美,土宜产收”的富饶之地,生态环境极佳。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陕北同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就不可避免地成了百战沙场。
以今日的绥德县为例,绥德地处陕北腹地,素有“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之称。在秦汉时被称作上郡,据记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矫遗诏赐秦始皇之子扶苏、大将蒙恬死,扶苏自杀的位置即在今绥德呜咽泉,蒙恬自杀
于阳周,两人又都被葬于绥德。
作为古战场,这里也曾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令诗人不由得发出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的悲叹;连年的征战和掠夺以及秦、明、清代三次破坏性的毁林屯田,再加上一些自然的原因,整个陕北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到了明清时期一片沃土最终被贫瘠和干旱所
占据。
康熙皇帝出巡陕北来到绥德,有感于昔日的边陲重镇和名城要塞,亲书“秦汉名邦”四字,制成石匾悬嵌于绥德城南关帝庙洞额,后又移于城南外文昌楼洞额,20世纪50年代初拆洞时石匾被毁,只有绥德曾被康熙钦赞的故事被保留下来。
昔日的“名邦”和富饶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渐渐褪了色,而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唯有陕北人的血气与性情。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契丹、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个历史舞台,促成了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
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形成了陕北人侠义直爽豪迈,奔放、热情和机智隐忍相杂糅的性格。
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多少英雄在此诞生成长啊!范仲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