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在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创在气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1.71 3.8折 31 全新

库存1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涂光社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20993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1元

货号25111228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气”概念形成和被普遍运用的过程;重点评介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诸艺中的“气”论;对“气”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学范畴及其所属的庞大概念族群的意蕴、属性、特征进行诠释和梳理、概括,*后以“原创”二字凸现“气”范畴之要义和使命。由此从一个重要侧面探究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审美心理、思维特征和理论形态。



作者简介
1942年生,籍贯湖北黄陂,在贵州山区度过青少年时代。1978年考取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起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史》《文心雕龙学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文心十论》《势与中国艺术》《雕龙迁想》《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因动成势》等,为《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的两主编和撰稿人之一,并出版了自己创作的《夏天的寓言》。

目录

3


“气”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古代哲学中的发展轨迹/9


“气”字辨义/9


14


28


“气”论与美学/39


44


“阴阳五行”说和“神形”论中的“气”/46


“气”论与“阴阳五行”说的相互渗透和结合/46


“神形”论中的“气”/57


67


“养气”说/69


“养气”说侧重于生理营卫/69


“养气”说/79


89


“气”/91


“文气”说的发展脉络和一般特征/91


“气盛言宜”的理论与实践/95


“气”/99


“气”/106


“气象”的诗论/118


125


“气”/126


“气”概念/126


134


“气”/141


145


“气”/147


“气”的不解之缘/147


“气”论对功利尘俗有所超越/151


“气”在造型论中/162


180


“气”/182


“气”/182


“气韵生动”为/189


“气”的概念/200


“气”/203


209


211


220



内容摘要

“气”概念形成和被普遍运用的过程;重点评介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诸艺中的“气”论;对“气”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学范畴及其所属的庞大概念族群的意蕴、属性、特征进行诠释和梳理、概括,*后以“原创”二字凸现“气”范畴之要义和使命。由此从一个重要侧面探究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审美心理、思维特征和理论形态。



主编推荐
1942年生,籍贯湖北黄陂,在贵州山区度过青少年时代。1978年考取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起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史》《文心雕龙学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文心十论》《势与中国艺术》《雕龙迁想》《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因动成势》等,为《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的两主编和撰稿人之一,并出版了自己创作的《夏天的寓言》。

精彩内容
第三节 秦以后的发展梗概

 

“元气”说

秦汉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帝国,先秦时代的多元政治演变为一元政治,学术、思想意识也服从政治的需要结束了“百家争鸣”、多向探讨的局面,逐渐形成定于一尊的体制。秦始皇以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强化思想控制导致王朝的速亡,汉武帝以后的独尊儒术、征圣宗经却相当成功。汉代一元化意识在“气”论上的表现就是“元气”概念的提出。

《吕览·应同》篇已有:“因天之威,与元同气。”后来《大戴礼·保傅》说:“元,气之始也。”“元”字凸显了“气”在原生、基始方面的内涵,“元气”既有本根的意义,也有包容和统率一切的意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有“元气和顺”之语,表明“元气”概念至迟出现于汉代前期。

先秦“气”概念和“气”论的产生有从切身感觉、体验出发,由近及远,由直观到意识和相关理论形成的发展历程。初始阶段的“气”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密切,从早的云气、风雨和节候之气、阴阳二气等到《老子》的“负阴抱阳”、《管子》的“精气”说都是针对自然万物而言。《庄子》的“大块噫气”亦然,而孟子的“浩然之气”则是与人自身道义相联系的精神意志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显示出由具体事物之“气”向抽象的“气”概念转化趋向。到了汉代,推究宇宙万物之本根和世界生成过程的“元气”论则成为学术的主导。

《老子》“负阴抱阳”的“冲气以为和”,《管子》《易传》的“精气”说到汉代的“元气”说,“气”作为宇宙万物的基始和本根的认识大致已经形成。无论是较早的“太极阴阳”说还是后来在阶段上剖分更细的“太虚”“太初”“太始”“太素”之说,都以为宇宙源起于一种浑沌清虚的气。这是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推断,是想当然的,但是其唯物论的倾向非常明显:“冲气”为万物和“天下通一气”之说与形形色色的宗教神学的创世说不一样,作为万物之初始和本根的“气”基本上是物质的,世界是在“气”的运动演化中生成的,而不是上帝和神明创造的。

先秦儒家关注和力图改造现实社会政治,而道家则力求从宏观角度超越世俗见识,把握社会人生的真谛以及自然万物的运作规律,道家的“气”论重在宇宙生成论和养生论。汉初《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它吸收了医学、天文、律历学等方面的理论,兼容儒、法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于理论体系中。它把“道”看做“一气”或“元气”,提出了以“元气”为基础的生成论。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气”论又和“阴阳五行”说相结合。

《淮南子·天文训》说:“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虚廓”就是无垠的空间。“元气有涯垠”则是从无形至于有形、从浑沌未分到有所分际的过程。不过,《淮南子》更多讨论的仍然是与人的生命精神相联系的“气”,比如《原道训》说:“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本经训》说:“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精神训》说:“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到了东汉,“元气”论才得到更充分的阐扬。王充《论衡》不仅在《谈天》篇引述了“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在其他一些篇章对“元气”也有独到的发挥:

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则命相须,以至终始。(《无形》篇)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言毒》篇)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率性》篇)

天地并气,故能生物。(《说日》篇)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幸偶》篇)

人未生,在元气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论死》篇)

宇宙万物的本根和生命现象的依据都是“元气”。由于“受性”有别,“人”和“物”禀赋的“元气”的多寡也就不同,所以有成为人和成为禽兽的差异。纵然都是人,也就有了贫富、贵贱、贤愚的分别。“元气”的多少不同决定人和事物质的差异,也决定了不同个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及其优劣成败。在《论衡》中“元气”与“精”“精气”是相通的。王充将“人气”包容于“元气”之中,以为人的生命不过是“元气”往复演化的一种形式。

东汉的一些“元气”论接受了西汉末的《易纬》《诗纬》的“三气”(即“太初”“太始”“太素”)说的影响,如《白虎通义·天地》篇有:“天(原脱,据《太平御览》引《礼统》文补)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日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乾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又有一些学者认为“元气”(或“三气”)之上还有一个先于“气”的本体。如张衡《灵宪》中说: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干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此处“太素”“并气同色,浑沌不分”,相当于“元气”。张衡认为“太素”之前还有一个玄冥、静默、虚无、永久性的“溟滓”境界,是“道之根”。“庞鸿”(博大无垠)的“太素”是“道之干”,“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言其无空间和时间的分别起始。“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在东汉后期已经相当流行,魏晋时期进而发展为一种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元气”论的出现,不啻使“气”的概念系列有了本末的层次分化,也是“气”范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