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2.21 4.5折 49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善根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4375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4182312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孙善根编*的《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代宁波商人严康懋聚财与散财的精彩人生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宅心仁厚、轻财好义的义商形象。严康懋励精图治,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专注慈善公益事业,是近代宁波商人行善的标杆式人物,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行善理念与实践已成为宁波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孙善根,1962年出生,浙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宁波商帮与近代宁波社会研究,已发表(出版)《宁波帮大辞典》(主编)、《走出象牙塔――蒋梦麟传》、《钱业巨子秦润卿》、《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民初江南传统善堂的转型――宁波云华堂研究》等论著30余篇(部)。

目录
引子
一、家乡与家世
二、创业上海滩
三、“上有天堂,下有钱庄”
四、多元经营
五、沪甬道上
六、传统义举
七、近代慈善
八、公益事业
九、“义之所至,无役不从”
十、亲友
十一、“饥寒痛失依”
十二、流芳后世
十三、结语一兼论从商人到善人的生成及其特点
附录
严康懋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孙善根编*的《聚财与散财(近代宁波帮义商严康懋传)》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代宁波商人严康懋聚财与散财的精彩人生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宅心仁厚、轻财好义的义商形象。严康懋励精图治,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专注慈善公益事业,是近代宁波商人行善的标杆式人物,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行善理念与实践已成为宁波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生生不息。


精彩内容
一、家乡与家世 清光绪四年(187&年),严康懋出生在离宁波鄞县县城不过十余里的首南乡铜盆浦严家汇头村(今属鄞州区首南街道),谱名严正英,又名严英,字康懋,以字行。在汉语中,“懋”通“楙”,所以在时人的记载中,严康懋又常常被写成严康楙。“懋”意为努力、勉励,又有盛大的意思,显然取字康懋,代表了长辈的美好祝愿。
严家汇头村地处鄞南平原地带,这里河道纵横、港汊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东北有连接宁波城区与鄞东南的前塘河,蜿蜒纵横;其西南有直通奉化江的九曲江,江潮滔滔。金秋季节,放眼望去,成熟的稻谷泛起层层金浪,江边河岸杂树成行,远处绵延青山依稀可见,好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参见图1-1)!与铜盆浦隔江相对的栎社,是明代著名诗人沈明臣的家乡。诗人落拓不羁,钟情山水,为这片美丽的田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严家汇头村由里四堰、严家村两个自然村组成,两村人口规模不大,均不过二三十户。其中里四堰村民主姓李,明中叶从福建迁来定居,因村周围有四个堰头而得名。至于严家村,据称来自邻县余姚,村以姓得名。历史上,在浙江余姚聚居着严姓大家族。东汉初年高士严子陵就是余姚人,他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情耿直,就学时与刘秀是同学,交谊很深。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东汉个皇帝,即光武帝),一再请他出山为官,但视权贵如浮云的他固辞不受,而且还举家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垂钓。至今“严子陵钓鱼台”遗迹犹存。
明末清初,余姚严氏的一支沿姚江从余姚迁往慈溪保国寺山下费家村(现属宁波市江北区),近代宁波帮著名人物严信厚(参见图1—2)即出生于此,这里也是清末学部尚书、被誉为南开校父的近代教育家严范孙的祖籍地。严范孙曾出资建立“严范孙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作为南开优秀学子的周恩来就曾获得此项奖学金并赴日本及法国深造。严信厚是清末上海工商界的重量级人物,1902年,他发起创办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改名为上海总商会,并担任首任会长。清代中期,严康懋的祖父严智楷从费家市迁往鄞县铜盆浦严家汇头村,落户繁衍,是为严家汇头村严氏始祖。据严家对河岸金房后代严友德说,他姑姑曾看过族谱,说严家是从姚江岸边迁过来的。这与前面所说的从费家村迁来是一致的。
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鄞南平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世代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周而复始,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近代宁波的对外开放,这种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以教会与洋货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进入并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宁波开埠不久,外国教会纷纷到宁波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他们往往从办学人手,一些鄞县乡村贫寒子弟即进入教会学校就读。1857年冬,毕业于鄞城教会学校崇信义塾的严家汇头村邻村鲍家 □人鲍光熙,受长老会委托,回故里传道。他以宣讲福音引导人们信仰基督教为目的,四处讲道,并编印福音书报分送各处。信仰者接受洗礼,即被认为教友。鲍光熙的传道活动富有成效,不久就在村人鲍万顺家设立礼拜堂,是近代宁波乡村早的礼拜堂。1861 年6月,鲍家垮长老分会成立。至1864年4月,共发展教徒50余人。不久,城区长老会派人在鲍家□设立布道所并成立宁波东南乡立公会。1867年后,附近的姜山任家堰与首南的桃江、陈婆渡及下应等处也纷纷设立支堂,或设立书馆,传教活动兴盛一时,图1-3为 19世纪70年代的传教师住宅。
到光绪初年,设于鲍家□的宁波东南乡立公会已拥有教徒100多人,成为当时浙东乡村中拥有教徒多的礼拜堂,并在附近购置土地,多次扩建礼拜堂。
1877年12月前后,东南乡立公会在中外人士的支持下,于陈婆渡新建礼拜堂一座,当年《万国公报》以“宁波乡间会堂略成”为题报道了新堂落成并行祈祷礼的盛况: 宁波东南乡立公会十年于兹矣,通会教友约八十人。教堂太狭,兹蒙前任长老麦嘉缔先生出资捐助,兼全体教友竭力捐助,已于陈婆渡地方新建礼拜堂一座,可坐二百数十人;牧师郁忠恩住屋楼房三间,又平屋七间,教友厨房并栖息之所,于前月落成,定本月初十日上午十点钟开新堂行祈祷礼。是日。天朗气清,贺客并教友齐集堂内,美国牧师雷音百升堂领礼拜,择《马太》十六章十八节为题,言立堂之要,分三段剀切指示。浸会牧师高、寓杭牧师郝、寓宁牧师蒲,以上均致贺;谢行栋(上虞牧师)、鲍光熙(余姚牧师)、徐嘉仁(高桥牧师)、路振文(浒山牧师)、杨修诚(周巷牧师)、鲍哲才(上海牧师)各申贺意,并略加劝勉后,监督会陆姑娘(英国闺女)鼓琴,共咏新堂诗三章。祈神祝福后,午餐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堂之内外悬灯结彩.热闹异常,正所谓“胜友如云,盛筵难再”也。是日教外人有自二三里,或六七里,到堂者络绎不绝,不下七八百人…… 在洋货的不断冲击下,鄞南水乡原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开始难以维系,加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迫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走出家乡,前往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谋生,留在本乡的农户也多在农闲季节做些手艺活,以补贴家用。有史料载,鄞县四乡农民在宁波开埠后,“舍本逐末,以农为贱役,往往轻去其乡,争趋沪汉为佣”,以至东西各乡土地无人耕种。P3-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