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永正经典课例口语交际教学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于永正经典课例口语交际教学卷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0.09 3.6折 28 全新

库存29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本亚、刘文琪、刘春、查晓红 著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ISBN9787802419179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24046283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于永正口语交际范式、特征与价值 

(代序)

 

魏本亚

 

口语交际就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活动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单列为语文教学的一块内容,这是对口语交际的强化,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因为口语交际是口头进行的,考试时不好操作,一般的考试都不太重视这一板块内容。_ 也正因如此,许多老师就不太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于永正老师从学生终身发展考虑,非常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创造了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范式,为口语交际教学闯出了一条新路。

一、于永正口语交际范式 

口语交际是一种口语的交际方式,既然是口语,就要有交际的对象,就要有交际的内容。于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总是能够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交际内容与交际方式。

(一)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于老师的口语交际情境都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创设,每一次创设都能够准确地满足学生需求。这种情境创设既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又能够引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我们不妨看看于老师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案例一:

(上课铃声一落,于老师挎着一只盛着水果和蔬菜的篮子走进教室)   班主任:于老师,您怎么挎着蓝子来上课?

师: 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刚走到学校,上课铃响了,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

:于老师,我给您送到办公室去吧!

师:别!我正好用它来上说话课。

(学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

师:小朋友,我家来了位客人,他是医生。我买了些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注意看。看看谁能说一说。

  (于老师说完,把一捆韭菜、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橘子、两串香蕉一一拿出来,放在讲桌上。)

 

于老师买了韭菜、苔菜、称苗、萝卜、苹果、橘子和香蕉招待客人。 于老师买了很多东西招待客人。有韭菜、苔菜、蒜苗、萝卜,还有苹果、橘子和香蕉。

请你们把每样东西的数量也说出来,就是说,有多少韭菜,多少苹果…… 

生:(走到讲桌前,看着说)于老师买了一捆韭菜,一捆苔菜,一把蒜苗,两只萝卜,七个苹果,八个橘子,两嘟噜香蕉招待客人。

 

案例中老师带着菜篮子进课堂,引起学生好奇,老师这是干什么呢?班主任和于老师的对话做了铺垫,于老师来学校时间晚了,来不及把买的东西送公室,只好拿到教室。一切都是生活,一切都合情合理。于老师还交代“我买这些东西是要招待一位大夫”。因为所有用具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都认识,自然也就对这种情境感兴趣。

 

案例二 :

 

小朋友,这节课我想先请小朋友看于老师画图画。画什么呢?当然是好看的——(于老师在粉笔盒里找彩色粉笔,可是没有。拉开讲桌的抽屉夕抽屉里也没有。)

 

师:学校发给我的一盒彩色粉笔哪里去了?长翅膀飞了吗?(笑声)没有彩色粉笔,画出的画儿多难看呀!

生:于老师,我到办公室给您拿去。

师:办公室里没有。

生:于老师,到隔壁二(2)班去借。上课前我看到二(2)班的李老师手里拿着一盒彩色粉笔,她还跟我说话呢!(这是于老师事先安排的)

师:(高兴地)这是个好主意!离得近,很方便,再说李老师又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就不知小朋友敢不敢去,能不能借来。!

生:(齐声)敢去,能借来!

生:(几乎把手举到老师的胸前)于老师!让我去!

师:你见了李老师打算怎么说?

生:我打算说,李老师,于老师想借您的彩色粉笔用一下。

师:后面再加两个字。想一想,加什么?

生:加“再见”。

师:李老师还没有回答你,怎么能说“再见”呢?(笑声)再想想。

生:加上“好吗”。

师:对!向别人借东西,应当以商量的语气说。请你连起来说一遍。

生:李老师,于老师想要您的彩色粉笔用一下,好吗?

 生:不能说“要”,要说“借”

师:改的对!——现在就请你(即刚才那个把手举得老高的学生)到二(2)班李老师那儿去借。(该生跑出教室)

这个情境更加真实,于老师画画,彩色粉笔没有了,怎么办? 一位学生想起来隔壁的李老师上课前拿了一盒彩色粉笔,就提出借粉笔的要求。而老师问他怎样向李老师说,他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老师帮助他完善了方案,让他真的到隔壁去借粉笔。这个真实的环境为学生使用口语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交际变为可能。这种交际不是生编硬造,而是智慧的闪现与语言的流淌。

 

(二)引导学生试说

 

这是于老师口语交际教学的环节,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老师所选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能够说出个大概,这就是学情。学生说不清楚的,肯定是他们感到困难的,也是老师必须关注的。我们常说要关注学情,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关注学情。于老师的试说环节就是好的关注学情。

 

案例一: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中心校的电话通知说一下。谁先说?

生:赵校长说,中心校打来个电话,通知邓老师明天上午到中心 校参加广播操比赛。要求穿……穿……穿衣服……(众笑)

师:别笑。这位小朋友开头说得很清楚。不要紧张,想想,要求 穿什么衣服?上身穿——

生:(接着说)上身穿红毛衣,下身穿白裤子,脚……脚穿白球 鞋、白袜子。

师:你记得很好嘛!谁还有补充吗?

生:告诉邓老师,明天上午8点到中心校去。

师:你听得很仔细。这句话很重要,如果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去,

不就误事了吗?

生:后还要说一句:千万别迟到!(众笑)(接着又找了两位小朋友说)

这是一节《转述》训练课,校长讲得很清楚,学生听得也很仔细,但是要把他的话说全、说明白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容易忘记。于老师很有耐心,让学生试着说,学生试说过程就是暴露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述说,有的地方丢内容,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有的地方不严谨。这正是试说的作用所在。

案例二 

(上课铃声落,于老师拿着提包走进教室。)

师:徐州市鼓楼小学的朱校长要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买手帕。昨天百货店张经理送来一批样品让朱校长选手帕。朱校长请我“参谋参谋”。我说:“明天我到邹城市岗山小学上课,生长在峰山脚下,孟子 故乡的孩子们审美能力一定很强,请他们帮忙挑一挑,怎么样? ”朱校长欣然同意。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帮忙的。

生:张经理送来的手帕都很美。

生:张经理送来的手帕种类繁多,图案新颖。

生:这些手帕色彩鲜艳,图案新颖,质地优良,居同类产品之冠。(众赞叹)

师:这些手帕图案各异,都有自己的特点。谁能说得稍微具体一点?

生:这些手帕图案各异,有牡丹花,有小鸭子,有黑猫警长,有米老鼠,还有白雪公主

师:能不能把小鸭子、黑猫警长的特点简单地说一说?比如,有什么样的牡丹花、什么样的黑猫警长?请每个同学看看手帕上的图案小声说一说。(学生边看边自言自语)

这是《写推荐信》的片段,于老师借班上课,即以此为噱头。于老师让学生帮助选手帕,并且要说明理由。手帕是小学生都要使用的物件,对各种图案了然于心。一旦说起来都能够说出一些东西。但是要说全基本做不到。你看上边的述说,学生只能说出图案上的人物、动物,却很难说的具体。试说不仅满足了学生急于述说的冲动,更具有了解学生真实学情的重要意义。

(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口语交际有了内容,有了述说的冲动,还需要述说的思路。我们常说说话要有条理,有条理就是有思路。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逻辑 思维不发达,讲起话来往往缺少连贯性。于老师的教学中很注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于老师理思路,不是告诉学生一二三,而是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丰富内容、找到述说的顺序。

案例一

师:说得不错。猜猜看,这把伞叫什么名字?(说完,把伞张开,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前,和老师一起站在伞下面。)

生:叫双人伞!

师:对的。(顺手在黑板上的“伞,,字前面加上“双人” 二字。) 还应当在“双人”前面加个词儿。(说完,一按按钮,伞自动张开。)生:自动双人伞!

师:对丨前面再加上“自动”这个词儿。(顺手又在“双人”前写上“自动” 二字。)大家想不想有把这样的伞?  

生:(齐)想! 

师:   怎么说,家长才能给你买?  

生:   向家长说说双人伞的样子。  

师:   样子很有特点,应当介绍。更重要的是介绍什么?

生:介绍双人伞的用处。  

师:对!要介绍这种伞的优点,比普通伞好的方面。好,家长才愿意买。 这是重要的。它的好处,大家已经了解了。你们想想,家长还会问什么?

(一时无人举手)

师:要买这种伞,还必须知道些什么?

生:到哪儿去买?

师:对呀!不知道哪儿有卖的,怎么买呢?家长还会问什么? (又无人举手)买东西要带什么?

生:买东西要带钱。

生:家长还会问:这种伞多少钱一把?

 

师:可是,这两个问题你们知道吗?(学生们摇头)老师告诉你们:这种伞17元一把,比普通的伞贵5元。徐州市百货大楼独家经营——全市只它一家卖。现在,大家考虑考虑,回家以后怎么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漂亮,把家长说动心。

在这段对话中,于老师帮助学生搞清楚了“这是什么样子的 伞”——自动双人伞,“这个伞的特点是什么” 一两个人可以共用, “这种伞的优点”——方便,“这种伞的价位”——17元,“这种伞的 购买地方”——徐州百货大楼。通过上边的这一番对话,学生搞清楚了说话的顺序:先说是什么,再说特点、优点,再说价位、购买地。这就形成了一个述说的顺序。

案例二 :

师:是这样的。陈美丽表扬的这位周老师不是别人,就是教数学的周老师!朱校长说,准备在明天的全校老师会上表扬周老师但对这件事具体情况还要了解一下。校长请我们班同学问问周老师问清楚了,写下来,交給朱校长。怎么样? 

生:(齐声)行!

师:周老师来了,你准备问什么?想一想再说。

生:我想问问周老师,您是在哪儿发现陈大娘的?您认识她吗? 

生:周老师,您怎么知道陈大娘有心脏病?

生:周老师,您是怎样把陈大娘送到医院的?她家离医院远吗? 

生:周老师,您的两个孩子中午怎么吃饭呢?

师:大家对周老师很了解,知道她有两个上初中的孩子。 还想问什么?

生:当时还有别人在场吗?他们帮忙了吗? 生:陈大娘住了几天院?

师:大家提了不少问题,多数问题提得好,应该问,应该了解; 个别问题无关紧要,例如陈大娘住了几天院,问不问没有多大关系。 为了不忘记,大家可以把刚才提的问题记下来。问的时候要注意三点:1.问的时候要有礼貌,等对方把一个问题说完了,再问第二个问题,尽量不要打断对方的话;2.在问的过程中,如有新的问题,可以随时问,或者记下来,等对方说完了一个问题再问;3.听的时候要专 心,必要时,要作点记录。——朱涛,请到办公室把周老师请来。 会儿,朱涛把周老师请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于老师釆取了让学生述说的做法,在边说边听的过程中梳理思路。整个过程体现了民主精神,老师、学生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在交谈完成之后,于老师主动总结要点,形成述说思路。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述说不清楚,就出在“愤”的状态,老师适当启发;学生想说说不出来,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就把它说出来了。于老师的理清思路过程就是利用学生的愤悱状态适时启发,故而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现场实现口语交际

这是难的环节,一般的老师缺少前边的铺垫,直奔这一环节,其结果就只能是学生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于老师借助前面三个环节,层层铺垫,为学生扫除了一系列语言障碍,学生在这个环节开口讲话就水到渠成。

案例一:

(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听取了几个小朋友的练习,并作了指点、辅导。)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给小朋友导游?

生:(走到黑板前,手持教鞭)欢迎小朋友到公园游玩。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黄的,有红的,有白的,有蓝的。(师提示:“颜色

多不多?美不美?”)真是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师插话:“说得好!注意花名”)黄的叫法国女郎,红的叫红绣球,白的叫高山流水,蓝的叫蓝宝石。

师:说得不错!谁到前边来,为听课的老师导游?对老师讲,要讲生动一点!

生:(走到黑板前,手持教鞭)小朋友们!(发觉不对,忙改口)老师们!(众笑)欢迎你们到公园里看菊花。这里有“法国女郎”“红绣球”“高山流水”“蓝宝石”。“法国女郎”的花瓣多么像法国姑娘的黄头发!“高山流水”的白色花瓣又细又长,多像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泉水!“红绣球”又大又红,蓝宝石闪闪发光!(全班鼓掌)这里的

菊花多着呢,请老师们往下看。(众笑)

案例二:

师:我带来两部电话机,(说着,从提包里取出两部玩具电话机。)我当朱校长,谁来打电话试试?徐州的长途号是0516,鼓楼小学的电话号码是322735。

(于老师把另一部电话交给一位同学。)

生:(拿起听筒,拨号。于老师跟前的电话铃响。)

师:(拿起听筒)喂,哪里?

生:我是邹城市岗山小学,我叫×××,您是鼓楼小学吗?

师:是的。您找谁?

生:我找朱校长。

师:我就是朱校长。(笑声)你有什么事?

生:我看了于老师带来的手帕。这些手帕图案新颖,色彩鲜艳。好的是“黑猫警长”。黑猫警长骑着摩托车,手举着手枪,正在追赶“一只耳”。小朋友一定喜欢他,会像它那样勇敢,和坏蛋作斗争。这种手帕不算贵,才8角钱。朱校长,建议您为小朋友买这种手帕!再见!

师:我还没表态,就再见了?(笑声)同学们对这位同学打的电话有什么评论?

生:我觉得他讲得多了,时间比较长。

师:是的。这次电话费至少得10元!(笑声)打电话要有时间观念,把话说简洁,还有推荐“黑猫警长”的吗?再试一次。

案例一,于老师采取做导游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导游的乐趣。学生边述说边享受着述说的成就感。学生说得好的地方老师就表扬,学生说得不妥的地方老师就引导完善。案例二,老师带来了两部电话机,让学生直接通话,现场仿真训练。学生把前边所学尽可能地应用到自己的表演之中。说得真实、演得真实,收获也是真实的。

二、于永正口语交际范式的基本特征

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是历经几十年的钻研、打磨形成的教学样态,这种样态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揭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规律。

1. 基于情境的口语交际

口语可以是单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交际必须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人的口语交际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访谈,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在特定场合的对话;打电话,是通话人在不同的地域借助电话机工具形成的场域进行对话。情境对于口语交际来说,非常重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创设的具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作为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并建构新的意义。这里的情境指的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与现实情境一致或类似的。于老师创设对话情境包含以下几个要件:(1)根据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这些情境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这些情境属于学生,故而学生有话要说。(2)确定目标任务。于老师创设情境之后总会立刻告诉学生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往哪里去,我们要做哪些事情。这个环节非常重要。(3)自主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要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分内之事。(4)师生合作。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习伙伴,师生合作就是师生共同研讨并制定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案。(5)成果呈现与评价。成果是课内生成的产品,这种产品就是“语言表述”,因为语言这个东西具有即时性,教师要在现场进行评

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 基于任务的口语交际

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差异,一年级的孩子表达起来有困难,于老师就让他们边玩边完成任务。任务教学就是在明确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地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于老师的任务教学包括以下几个要件:(1)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条件。于老师在上课时说忘记带彩色粉笔了,要去借粉笔;于老师把菜篮子带进教室说来不及送到办公室,却借机进行训练。这些都是造境。(2)真实体验。在《糊信封》教学中,于老师就安排了学生动手糊信封的活动。学生动手折纸、裁纸、抹浆糊,这就是真实的体验。在《写介绍信》教学中,于老师就安排学生拿着介绍信去电扇厂参观。这些都是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3)师生合作。学生在完成口语交际任务时总有一定的困难,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4)现身说法。于老师在这个环节总是要安排学生现场表演,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5)现场评价。评价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环节,于老师总是边听边评,

给学生直接的帮助。

3. 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口语交际

思维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读、说的训练,逐渐学会了如何读、如何说,这就是思维训练的魅力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发展有这样几个阶段:阶段叫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 到4 岁),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第二阶段叫儿童的直觉思维阶段(4 到7 岁),动作协调仍然属于知觉活动的范畴,这一时期也是知觉活动阶段向运算思维阶段转化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 到11 岁),其标志是守恒概念与可逆性概念的获得。第四阶段叫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于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一二年级关注学生直觉思维,如《糊信封》;三四年级,关注学生概念的获得,如摘苹果,学生要认识五种苹果;五六年级,于老师关注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由写介绍信到写产品推荐书,这些活动都是思维能力培养。

三、于永正口语交际范式的价值

于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范式是他教学探索的结晶,它的价值就表现在于老师对口语交际规律的认识、对学生发展的认识。

1. 创造了有效的口语交际范式

于老师口语交际教学不是即兴的,而是精心设计的。这种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口语交际规律的认识。于老师众多口语交际课例里面有一个课例为特殊,那就是于老师连续上了三节口语交际课,节,老师创设一个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写“招领启事”。因为学生捡到一个包,要还给失主,就要把该说的说清楚,把不该说的模糊化。第二节课,写采访报道。因为相关资料欠缺,学生必须补充相关材料,这些材料是在言说过程中完善的。第三节课,现场新闻报道。要把事件说清楚,还需要进行语言加工,尤其是现场述说,要口语化。这三节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来很枯燥的语言训练课,就变得很有趣味。

2. 为学生语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在实践之中不断运用不断提升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留存量只有15% 左右,学生的语言能力变化不大;学生在情境之中,参与活动,有亲身体验,留存量有90%左右,学生的语言能力会有大提高。在于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中,他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口语交际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苹果》,他把学生带进苹果园,亲自去摘苹果,听园艺师介绍各种苹果,又亲自分辨苹果,亲自品尝苹果,回家还要向父母介绍苹果。学生不仅在进行言说训练,也在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到果园亲自摘果子、品果子、辨果子,也就形成了自己对苹果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对语言发展有利,而且对学生的人生经验积累也有帮助 

 

 

 



导语摘要
     本书采撷了于永正经典课例中的19个口语交际的课堂实录,并分别以教师和专家的视角进行分析,真正体现了于永正老师的不教之教、无形之教的精髓。通过这一束光,照亮语文教育人的专业成长之路,共同探寻儿童语文教育的理想家园。  

作者简介
     江苏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硕士导师组组长,江苏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培计划”小学语文、中学语文首席专家、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研修项目首席专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