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龚静散文精选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4.19
3.6折
¥
3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龚静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15851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3988076
上书时间2024-10-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龚静,上海人,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2000年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14年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以及其他文学奖项。
出版有《遇见》《书·生》《上海细节》《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要什么样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城市野望》等十多部散文随笔集。
作品曾收入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
目录
自序:天命小知
辑一 城市野望
城市野望
都市的虚像
住过淮海坊
行色
那时周末
修棕绷,磨剪刀唻
与壁虎一起纳凉
台风来的时候
晒场
白牡丹在弄堂里盛开
要风情,也要安居
大馄饨,小馄饨
来一副大饼油条
原来的味道
如果喧嚣是有意象的
想要一条亲切的马路
如果,有一张凳子
谈论老房子,我们在谈论什么
辑二 美丽中文
万物静观皆自得
汪曾祺的聊斋
“一个一个蓝色的闪把屋里照亮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牵念
寻访的寻访
竺家巷9号
别一个张岱
张岱琴声
张岱雪意
闵老子茶及其他
隔着八十多年的烟云
丰子恺的“安”
赤豆的心情
美丽中文
辑三 地上山水,纸上文章
把自己瘦成一棵树
老来做了山水痴
倔头倔脑的鱼凫,青眼向云天
野藤里的葡萄
“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
皴·留白
别了兰竹,别了松月
看琴
琴曲笔记
扬州慢
山格
雀儿山的雪
京都意象
后记
主编推荐
龚静,上海人,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2000年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14年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以及其他文学奖项。
出版有《遇见》《书·生》《上海细节》《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要什么样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城市野望》等十多部散文随笔集。
作品曾收入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
精彩内容
城市野望屈指算来,我进城已有十几年了,虽然我来自的地方对于农村来说也是城,并且已由上海的一个郊县变成了一个区,而且越来越城市化。城的比较早的感
受来自小学时的春游,那时学校里组织去长风公园、
自然博物馆或者“一大”会址诸如此类,我们都将之说成“明天到上海去”,充满出远门的兴奋与期盼,带上的是一角几分钱一个的鸡蛋面包和一个军用水壶。
现在我住在城里,还是城市的繁华地带:出弄堂
就是淮海路;站在晒台上看得到花园饭店,从房间南窗望去,瑞金大厦灯火通明;“巴黎春天”就在隔壁
开张志喜,对过的地铁站通向城市各方,“寿哈”的香味在弄堂口飘来飘去。走出家门,白天是城市的楼
宇和橱窗,夜晚是城市的彩灯和欢宴;淮海路上人总是很多,城市的色彩也实在太多,尽管法国梧桐已渐渐吃不消太多的汽车废气,天空的蓝常常是一种蓝灰色,有种穿不透通不畅的执拗,像白内障病人眼中的一层翳。
但这并不妨碍城市的活力涌动,广播电视报纸杂
志乃至街谈巷议,每天都诉说着城市的新生事物,新发明新产品新人物新娱乐新空间还有新的说法新的语汇,由不得你不眼花缭乱不碎步紧跟不吐故纳新。
于是,城市很好看。
我喜欢在伏案之余站在窗前看窗外刚刚吐出嫩芽的梧桐,看陈旧的水泥工房和衰老却不失优雅的老房子杂陈相处;听汽车摩托车助动车的引擎声,以及书橱玻璃因车轮碾过震动地面而发出的清脆的颤抖,午后弄堂里传来收旧货的吆喝,常常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附近小学就会响起时缓时促的小号声,分明是在练习,迟迟疑疑的声音,声音在超过一个甲子的老
房子间踱来踱去,屋顶上的一个个小烟囱就像沉默的耳朵,不听也罢。这样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淮海路的绮丽尘嚣似乎并不在咫尺之外,在城市弄堂里感觉城市离我很远。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她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强化这种想法的情境是她有一次陪国外回来的同学逛夜外滩,南京路的霓虹灯、外滩的流丽夜令她的同学赞叹不已。然而,我的朋友说:这一种美丽,不是她的。倒不是因为她住在市区边缘,也不是因为“酸葡萄”作怪,实在是一种真切的感觉。我也一
样,记得在过去不久的此地一个国际服装文化节中,友人送我一张日本设计师服装发布会的票子,据说票子还蛮紧张的,我竞莫名其妙地临时放弃了,我也知道那晚一定丽人艳服灯火辉煌,是城市夜晚的一段灿烂段落,我也知道看看挺有意思,至少又开一个眼界。然而,我竟放弃了,好像不想走进这繁弦笙歌,走进这城市突起的华彩,我喜欢做的是泡杯新茶,打开
一本书,当然我也会打开电视机看那些服装作品的发布。也许这本身即是矛盾的,不觉得属于城市,又不想被城市抛弃,就像我们常想要回归自然,但山水间的日子长了还是急急地赶回城市。
记得进得豫园的第一个厅堂正上方有三块匾,一
块是“三穗堂”,一块是“灵台经始”,还有一块赫然道“城市山林”。据说是建造者潘允端以此显耀这座园林有山有水有树木,是自然风光的赏悦处。这块匾在今看来倒是谙合了很多城里人的心声,城市实在只有水泥少有泥土。小时住的地方走出去不远就会有农田、银杏树,到了春天一片油菜花黄,我还在放学后去田埂上挖马兰头和野荠菜,常会挖到蚯蚓,扑到蝴蝶,后来农田一块块被楼房填满,哪儿都成了城市
。享受着城市的文明:地铁、电话、卫星直播,还有各种各样的城市情调,包括在商厦里砌一个水池,植一些橡皮树,也包括在房子里挂一幅森林远山,安一
台四季空调,然而,我总想这个城市不属于我,我只是偶尔住在城里的人。
真的不是吃着乳酪还嫌它膻。
说到底,我依然做着城里人。也不能像橱窗里的模特儿那样冷艳而绝尘,它构成对我们的诱惑,但它自己其实已经超越。
可能,城市一旦形成,它的能量已大于人们的预料,它谁也不属于,每个人能驾驭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城市。城市与土地、森林、大海这些字眼一起,已经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和梦想。
小学生的队号又迟迟疑疑地响起,缓慢的曲调是少先队队歌。春雨又打湿了外面楼顶的黑瓦,汽车喇叭渐远渐近。报贩又开始卖晚报了。
绢质的向日葵每天都在怒放。
不会有凡·高的。
就在城市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
1996年P6-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