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6.39 3.9折 ¥ 42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董波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ISBN9787518702589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3947177
上书时间2024-10-20
中国经济获得了连续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个结果是
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文化又有了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经历
了百年的失败与动荡,中国文化在被打倒、砸烂、彻底批判之后又
从深渊及博物馆里释放出来,重新恢复了合法身份。有关“文化”
的定义可以多到上百种,之所以如此,正像生命、生活、生存一样
无往而不在,哪里有高等级的智慧生命,哪里就有摆脱了动物属性
的特定文化方式。即使在特殊状态下,人类也依然倾慕并依靠着自
己的文化。比如在战争年代就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
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文化就是生存方式,它的丰富性不言而喻。生存方式决定着生
存的长度和质量,世界上有许多辉煌一时的古老文明,比如两河流
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
还有欧洲的希腊文明等,都曾遭到中断乃至民族更替,其文明的传
承者或者彻底阻隔沉入黄沙,或者换人易势推倒重来。古希腊在荷
马时期就曾遭遇来自北方的族群入侵,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所谓“黑
暗时期”,以至于本来已得到运用的线形文字被断绝,后来的希腊
字母则是从北非的腓尼基人那里传入后经改造而成的。在几大文明
体系中,只有中国文明渊远长且一脉相承。1898年,当甲骨被人
们当作所谓“龙骨”作药材使用,其中的文字次展现出来时便
立即被识读,因为它和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有着天然的血缘关
系。而古希腊线形文字中的一种以及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在被从地下
发掘出来后,至今仍然无法识别。原因很简单,它们早在很久以前
就不再使用而湮没无闻了。
文化是人类一切有效行为的载体与推动者。因此,人的多
重性,比如崇高与卑劣、温情与凶残、诚实与诡诈、开放与内敛等
都在其所属的文化方式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国文化既然恒久
不易,那么在“不易”所带来的诸如因循守旧、自以为是、落后挨
打等众多负面效应外,自然就有其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易的依恃和后
盾。这个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依恃和后盾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
中国文化特有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又是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
我们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
观点。
中国文化肇始并兴起于世界的亚洲大陆之上,这使其形成
了自己独有的核心判断力与核心价值观,即以实在性的“可视”作
为基本范式与出发点。可视性不仅是工具理性的依据,而且同样也
是价值理性的依据。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天地君亲师”或更
为现代一点的“天地国亲师”为例,前者是所谓开门七件事,构成
人的实际生存,其可视性一一在目,不言而喻;后者则构成中国人
的价值体系,是中国人的精神来源、精神依恃和精神后盾,其可视
性同样一一在目,不言而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礼记•中庸》)立于世界一处陆地上的中国人以文化的方
式表达了大地的坚实性。天地一体,中国人将头顶上的可视之天作
为高于一切和决定一切的可视性主体,从自然之天升华为受到
祭拜和崇敬的宗教之天、人格之天、义理之天。天,直观在上并直
贯而下,审视且洞知世间的一切。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所有古老文化
均与此形成对应,其宗教性、神圣性这一维度都以不可视的彼岸方
式呈现于另一个世界。神明自成体系,与可视性的人间世界迥然有别、
绝不同构,上帝以及众神都是通过创造性想象而非看见之后的
存在。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与西方及世界其他文化的一个基本分野:
可视性价值观与不可视性价值观。这个基本分野在中国之所以会形
成,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是因为发生在商周时期的一场思
想嬗变,我们将其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次背景抉择,即周人
所拥有的可视性、此岸性的“天”与殷商人所拥有的不可视、彼岸
性的“帝”之间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周人身处西岐,处于亚洲大陆更为核心的位置,极目四望“周
原膴膴”,大地近乎无限伸展。周人将农耕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
在农耕时代,天地一体,大地无所不出的奇妙性与实在性使周人确
信头顶上人所共戴的天就是的神圣,而其他任何神圣,即使有
的话也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可视性价值观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
念,我们所看到并生存于其中的“天地”并非某个神灵所造赐,而
就是神灵本身。因此,天地与人同构合一,既是出发点也是终结点。
这意味着天地不仅真实(既不虚幻也非所谓现象)而且神圣,是一
种终极性的实在。而看不见的神灵世界被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悬搁
一旁,“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作为有限性
的人类应该知所限定,凡是看不见的,在这个世界中不曾真实出现
过的,就应存而不论。也正因此,没有神性偶像(佛教传入是东汉
以后,中国文化早已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种现实中的通达
神圣之物,此即古典中国的第二背景抉择——玉与青铜。独一无二
的玉文化使中国人在可视世界中寻找到了神圣性的象征物,“玉能
通神”“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早在史前时期,
辽阔的中国大陆从北方的红山文化、中原的龙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
文化、西南的金沙文化,玉竟然成为高度一致的共同性选择。作为
实在世界中的可视之物,玉的温润圣洁、超凡脱俗似乎印证着天地
间存在着某种终极性所在,于是,中国人看到玉就在这个天地间产
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至于青铜,中国古典文明所拥有的青铜器远远
超过其他文明国家的总和,青铜器成了国家体制与人间秩序的象征。
无论玉或青铜,贯透其中的精神属性与物质属性高度融合,密不可分。
在文字这种包容量的文化载体上,我们更是自始至终地
体现了可视性价值观,产生了古典中国的第三背景抉择:以形象
义的文字背景抉择。将极具可视性的象形文字推向极致,发展成
具有独特造字方法与风格的汉字书写体系,并使汉字成为世界上
使用人群多的文字。由以上三大背景抉择所构成的可视性价值
观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由此或许能够回答中国文化
何以如此的问题了。
“在欧洲曾有一个政治梦想,就是效仿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
国发生的一切。秦始皇创建了一个统一的帝国之后,中国从没有实
质上的分裂。常常是一个王朝灭亡,蛮族入侵并且帝国会分裂成数
个纷争的王国;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华帝国将得到重建。在西欧,
却是另一番景象,开始于5 世纪时的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时的政
治分裂一直持续到现代。”① 中国文化确乎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几千
年来能够把许多不同民族以及广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多达上千万甚
至数亿人口,都较为紧密地围绕在一个相对而言统一的政治实体里,
其内在的紧致性和并不依赖宗教所产生的人伦交往的密切性是非同
一般的。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所贡献的政治学说是它的天下观,即
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和伦理本位上的自然观念,当天与人互为
的可视性主体时,那种与生俱来的平衡性从一开始就达到了文化所
及的范围。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源起、特有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独特的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分析,从古典中国的信仰背景、道德背景和文字背景所构成的可视性价值观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具备一种卓越的功能,即几千年来并非依赖宗教把众多不同民族及数亿人口紧密地围绕在一个统一政治实体里”,而是以“天人合一”、玉与青铜,以及以形象义的汉字为载体的可视性价值观,即“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和伦理本位上的自然观念”,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天下观及其所贡献的政治学说
董波,男,1984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自由撰稿人,陕西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人文哲学和人文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新儒学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代表作有:小说《定军山剿匪记》《双百老人》,长篇纪实文学《汉江寻石记》,长篇组诗《拯救》《我不从》《曙光》等。同时,还发表过诗评《〈仓央嘉措诗集〉读后》,以及多篇评论性文章。
导论
中国文明起源的一般特点............................................................. 1
章
玉与青铜:共同背景抉择........................................................ 13
节 特殊的载体:“玉能通神”...........................................
13
第二节 理性的光辉:“君子比德于玉”
................................. 21
第三节 永恒的向度:青铜时代...................................................
25
第四节 共同背景抉择:“金声玉振”......................................
36
第二章
商朝:多维信仰中的普遍与特殊........................................... 63
节 商代的“上帝”(帝)信仰...........................................
66
第二节 殷商人对祖先神灵之崇拜...............................................
79
第三章
神巫本位:世界文明的共同性起源..................................... 101
节 神巫本位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101
第二节 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比较................................
109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分野................................
123
第四章
周人出现:从“上帝”到“天本位”的嬗变..................... 139
节 殷商的上帝信仰.............................................................
140
第二节 周人的上帝信仰与“天本位”信仰............................
146
第三节 周人的本土信仰:“天”与“天本位”....................
155
第四节 周人之天的特性:“以天代帝”的基础....................
163
第五章
背景抉择:信仰背景——以天代帝............................. 174
节 来自史诗的文本昭示.....................................................
174
第二节 “天”与“上帝”的并列出现....................................
190
第三节 上帝之“分解”:不可视价值观向
可视性价值观的转化.....................................................
204
第四节 可视性价值观:将中国文化导入人间........................
209
第六章
第二背景抉择:道德背景——以善代恶............................. 235
节 中国人性论的提出与人性善之根源............................
236
第二节 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的
对比与抉择.....................................................................
243
第三节 弃恶取善:宋后人性善恶的抉择性判定....................
277
第四节 天良高峰:中国“性善论”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288
第七章
儒家中心理想:天下世界与天下人间................................. 299
节 “天下”概念的基本含义.............................................
300
第二节 天下世界与天下人间.....................................................
307
第八章
第三背景抉择:文字背景——以形象义............................. 317
节 中国文字与中国文明一脉相承....................................
318
第二节 中国汉字:以义立形的可视性文本............................
329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源起、特有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独特的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分析,从古典中国的信仰背景、道德背景和文字背景所构成的可视性价值观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具备一种卓越的功能,即几千年来并非依赖宗教把众多不同民族及数亿人口紧密地围绕在一个统一政治实体里”,而是以“天人合一”、玉与青铜,以及以形象义的汉字为载体的可视性价值观,即“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和伦理本位上的自然观念”,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天下观及其所贡献的政治学说
董波,男,1984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自由撰稿人,陕西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人文哲学和人文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新儒学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代表作有:小说《定军山剿匪记》《双百老人》,长篇纪实文学《汉江寻石记》,长篇组诗《拯救》《我不从》《曙光》等。同时,还发表过诗评《〈仓央嘉措诗集〉读后》,以及多篇评论性文章。
导论 中国文明起源的一般特点
在世界几个著名的古老文明体系中,作为持续时间长,并且
从未有过中断的中华文明,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根源和发展过程,
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有关文化起源的重要问题。面对在经济建设
方面“中国模式”所取得的成功,这一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凸显而出。
作为人类传承自身全部经验的重要机制,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塑造自
身的性格与品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也正因为这一点,有关
文化的解释达到数百种之多。而迄今为止,对于“文化”的解释尚
未有普遍认同的定义。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是从德文“kultur”一词而来,
是德国人在18 世纪提出来的概念,内容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等,
主要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性价值系统。而现在一般而言,文化的内
涵已经指向人类其他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有时也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
机构。
“文明”这个词在中文里早出自《周易·言》:“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尚书·尧典》也有“睿哲文明”之语,都包含着光明、
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用“文明”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
用于表述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在此之前曾经存在过的所谓的“野
蛮”相对。文明有时也常与文化互用。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文明,
是指其价值体系里所呈现出的独一无二的背景性抉择,正是这种背
景性抉择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内在模式与发展方向。
“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选择的目
的的能力。从而也就产生了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选择其目的的
能力的就是文化。”
在一种文明的形成阶段,其形态愈是原始,则对环境的依存程
度愈高。此即文化地理环境或文化生态环境所指的文化物质景观在
特定地域和时空条件下的分布规律和演变过程。而背景性抉择的含
义是:当一种文化发展到趋向成熟的时候,其自我意识从自发状态
上升为具备了可以做出内在决断的能力,这种清醒和自觉的内在决
断一经完成,便构成了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特性。在一种古
老文化体系发展的关键时期,便会面临决定其未来发展取向的内在
抉择,这也是这种文化(比如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
古埃及文化,以及两河流域文化等)有资格将自己提升到成熟阶段
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有关文明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尤其近年来世界各文明主题的交流日益密切,这种紧密的联系较以
往漫长世纪里那种相对的隔离或孤立状态而言,不同文明之间的差
异性更加明确,有时甚至强烈地彰显出来了。有学者如美国的享延
顿便提出,目前正进入一个不同文明体之间互相冲突的世界。这一
论题的提出,显然有一个世界性的思考作为背景,同时也在昭示着
人类在文化意识形态乃至终极价值等根本性思考与取向的重大抉择。
因而从根源处探寻不同文明体的演进模式和发展方向,对于人们从
更为深广的领域加深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认同,并回答有关文明形
成“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近年考古的广泛发现和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相对于其他古
代文明,其特性正日渐突出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庞大的文明规模
中国文明在世界的陆地——亚洲大陆东部,是世界陆
地所孕育出的超大型规模的一种文明。考古学文化区域类型将中国
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其中分别有面向海洋的三大体系和面向
欧亚大陆的三大体系,这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的发展打下了
牢固的根基。
在亚洲大陆东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文明的曙光早已升起并光
辉四射。从辽宁—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化到遍
布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列群,以及长江流域各地区的诸
多文化系列,中国大地自北到南、从西到东仿佛一个文明之火多源
纷起的巨大温床,照耀了一块又一块古老的土地。经过一步步艰难
而漫长的发展,形成了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和良渚文化,
以及长江上游三星堆文化等几个大的文化发展丛系。“从超百万年
的根系,到万年前的文化起步,从五千年前后氏族国家到国家的发展,
再到早期古国发展为各个方国,后发展为多源一统的帝国。&rdquo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