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画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6.26
3.6折
¥
45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刘屏 编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41832
出版时间200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0673152
上书时间2024-10-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是《文化的记忆》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曾亲自参与整理茅盾家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量文物文献资料,并先后写过多篇茅盾文物资料的研究文章。全书采取“择其精要,删其枝蔓,以点带面,图文互见”的方式,用散文的笔调,互联网式的知识链接,同时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和蔼、谦逊、睿智的世纪革命文学老人的形象。突出了茅盾早年就已显露的文学才华及其对革命文艺的重大建树,生动地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文艺大家的人品与风范。
作者简介
刘屏,1953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83年进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现任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重点从事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写作,主要著作有《巴金漫话》《狂飙少年郭沫若》《东方芦笛艾青》《
目录
一、孺子可教
二、走进商务
三、革命生涯
四、客居东瀛
五、《子夜》巨著
六、抗战烽火
七、寻梦延安
八、动荡岁月
九、雾都生活
十、访苏前后
十一、迎接春天
十二、沉默风暴
十三、金秋之歌
十四、两份遗嘱
茅盾文学奖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文化的记忆》丛书之一。
本书作者曾亲自参与整理茅盾家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量文物文献资料,并先后写过多篇茅盾文物资料的研究文章。全书采取“择其精要,删其枝蔓,以点带面,图文互见”的方式,用散文的笔调,互联网式的知识链接,同时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和蔼、谦逊、睿智的世纪革命文学老人的形象。突出了茅盾早年就已显露的文学才华及其对革命文艺的重大建树,生动地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文艺大家的人品与风范。
主编推荐
刘屏,1953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83年进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现任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重点从事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写作,主要著作有《巴金漫话》《狂飙少年郭沫若》《东方芦笛艾青》《
精彩内容
一、孺子可教
1
1896年7月4日,江南水乡一个暑热的日子。
浙江桐乡县乌镇观前街,一栋朝南老屋二楼的临街房子里传出了新生婴儿的啼哭声,经商行医的沈家,添了一个传续薪火的男孩儿,生活,又有了新的内容。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日后能成为20世纪闻名世界的文坛巨匠——茅盾。
茅盾,原名叫沈德鸿,字雁冰。还有个小名叫燕昌。他出生时,沈家正是当时乌镇充满了书香气的大家庭,几代士大夫风范,祖父辈还在镇上经营着“京广杂货店”、“‘泰兴昌’纸店”两家店铺,虽然不是太景气,但维持一家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
2
茅盾的父亲叫沈永锡,是一个挺有才华和抱负的青年,虽然自幼学的是八股文,16岁即中秀才,但内心深处对这种“之乎者也”的旧学十分厌恶,而对声光电化等新学充满了兴趣。清朝政府日趋严重的腐败昏庸,使他背弃了长辈为他规划的考科举入仕途的安排,而是拜倒在他的岳父、当时名扬一方的妇科名医陈我如门下,学起了中医,想在日后当一名悬壶济世的中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才实学,谋生养家拯民强国。
沈永锡结婚那年,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面对清政府中投降派的丧权辱国割地求和的行为,他和很多青年人一样都义愤填膺,感慨万分。虽然他们身在远离大都市的水乡小镇,但订阅的进步报刊却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门窗,他们都拥护变法维新,认为只有“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走出禁锢,学习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才能做到实业救国。
沈永锡的这些进步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年茅盾的人生和思想发展,他鼓励幼小的儿子“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1905年,沈永锡因骨痨去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叮嘱两个幼小的孩子:学好实科,振兴实业。
那一年茅盾9岁,弟弟沈泽民5岁。
3
如果说父亲是童年茅盾人生和理想的规划者,那么母亲则是他人生j蹯上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茅盾曾充满感激地说:“我的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母亲姓陈,名爱珠,1875年生。
出身名医世家的她,因为母亲多病无暇照料,很小就寄养在膝下无子女的姨母家。她在得到姨夫姨母钟爱和悉心照顾的同时,还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姨夫是文化人,亲自教她四书五经,还让她看《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烈女传》等书籍,姨母则手把手教她缝纫、烹调等家庭主妇的女红。爱珠聪明伶俐,往往一点就透,一学就会,这让两位大人得意万分,遇事就讲,逢人便夸:“朝廷如开女科,我这姨甥女准能考取秀才。”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