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0.94 2.7折 ¥ 149 全新
库存288件
作者毛帅,张小李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50444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49元
货号29211450
上书时间2024-10-19
《我去故宫看历史》是一套有关故宫历史的普及类读物,以时间为线索,以故事体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鲜活的故宫发展长卷。从明成祖建都北京,到清朝末帝溥仪离开故宫,再到故宫成为中国*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涉及。在这些故事中,读者可以以之前不同的视角,对明清两朝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毛帅,祖籍山西平陆,1986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就职于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担任高中历史教师。酷爱历史与文字,曾出版清朝历史普及类读物《活在大清》,并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4篇,出版多部专业著作。其文笔流畅深刻,结构严谨,引人入胜,且善用诙谐幽默的笔法书写看似沉重的历史,将现实事件与个人见解完美地融合于一体,让人在莞尔一笑之间有所思考。
张小李,1976年出生,四川渠县人,文学硕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清宫史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的专著《清宫上元节节俗研究》,荣登2015-2020年度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成果榜;主编《秘藏印行——故宫博物院早期(1925-1949)出版物展》图录。
册
章 定都太纠结/ 1
朱棣:南京套路深,我要回北京/ 2
紫禁城里多玄机/ 11
永乐十九年天火/ 20
不按套路出牌的劝与让/ 26
爷孙隔代亲/ 32
仁宣之治非一人之功/ 36
三大殿终于重建了/ 42
第二章 天灾和人祸/ 49
崇质宫深锁英宗/ 50
被推上来,又被挤下去/ 58
东华门下喊,奉天殿上坐/ 65
明英宗的糊涂人生/ 72
遥不可及的父爱/ 78
明宪宗的业余爱好/ 84
好人治下的乱局/ 88
文官爱的圣君形象/ 95
弘治中兴/ 102
嬉嬉复嬉嬉,嬉出新高度/ 108
两不迁就,都很痛苦/ 114
第二册
第三章 亡国谁的锅/ 1
有主见没错,偏执就是错/ 2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9
二龙不相见,孩子被耽误/ 16
教育,是永恒的难题/ 22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7
命由天,不由我/ 32
命运坎坷的“一月天子”/ 39
谜一样的帝王/ 46
谁是忠,谁是贤/ 52
是否为亡国之君/ 58
这画面不美,却处处透着倔强和孤傲/ 66
第四章 新朝新气象/ 71
关于发型,你怎么看/ 72
中和固然正确,但很难做到/ 77
九五之尊的日常/ 85
乾清宫的乾坤奥义/ 90
“千古帝王”,实至名归/ 96
汇集天下美味的超豪华套餐/ 102
选择继承人,起初有点乱/ 106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 114
第三册
第五章 工作狂人与十全老人/ 1
雍正帝即位之谜/ 2
藏在处的机密:秘密立储/ 8
藏在处的机密:选个喜欢的继承人好难/ 14
藏在处的机密:我们根本没的选/ 19
雍正帝搬进了养心殿/ 25
单线联系,保密/ 30
重华宫:此情可待成追忆/ 36
乾隆帝改建紫禁城/ 41
文人气质,文人意境/ 48
宫廷里的西洋画师:郎世宁/ 54
第六章 帝国走上了下坡路/ 61
紫禁城里的特殊新年/ 62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69
只有皇帝勤政没有用/ 75
留在隆宗门上的箭镞/ 81
相似风格,相同轨迹/ 92
全程糊涂的鸦片战争/ 97
撷芳殿三代之缘/ 102
苦命天子/ 108
多事之秋/ 112
宫廷里的娱乐活动/ 120
第四册
第七章 黄昏至暗夜/ 1
权位,源于有机可投/ 2
叛逆与抗争/ 8
在沉默中爆发/ 12
儿子当了皇帝,父亲怎么办?/ 18
清朝女子的特色服饰/ 24
没有永远温顺的羔羊/ 28
痛则思变/ 35
康有为搅动风云/ 38
欲速则不达/ 45
山雨欲来/ 50
无法逆转的决裂/ 58
断送希望/ 63
京剧/ 68
第八章 落日余晖/ 73
新政与立宪/ 74
平地起惊雷/ 79
武昌起义/ 83
背负重担的隆裕太后/ 86
紫禁城里的另类皇帝/ 91
重回“御座”/ 96
从末代皇帝到普通公民/ 99
故宫里的珍品/ 102
附录/ 106
《我去故宫看历史》是一套有关故宫历史的普及类读物,以时间为线索,以故事体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鲜活的故宫发展长卷。从明成祖建都北京,到清朝末帝溥仪离开故宫,再到故宫成为中国*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涉及。在这些故事中,读者可以以之前不同的视角,对明清两朝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毛帅,祖籍山西平陆,1986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就职于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担任高中历史教师。酷爱历史与文字,曾出版清朝历史普及类读物《活在大清》,并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4篇,出版多部专业著作。其文笔流畅深刻,结构严谨,引人入胜,且善用诙谐幽默的笔法书写看似沉重的历史,将现实事件与个人见解完美地融合于一体,让人在莞尔一笑之间有所思考。
张小李,1976年出生,四川渠县人,文学硕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清宫史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的专著《清宫上元节节俗研究》,荣登2015-2020年度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成果榜;主编《秘藏印行——故宫博物院早期(1925-1949)出版物展》图录。
不按套路出牌的劝与让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北征途中病逝,宦官马云发现后急忙跑去跟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商量该怎么办。杨荣、金幼孜决定秘不发丧,命工匠把随军携带的锡器熔炼后打成一口棺材,把遗体密封起来,每日三餐照样送进御车里。杨荣则快马加鞭赶回北京,通知太子朱高炽。由于他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出什么乱子,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武将看不上
据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不光因为他是燕王朱棣和王妃徐氏的嫡长子,还因为他很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但亲爹朱棣一直都不喜欢这个大胖儿子。
朱高炽不是一般的胖,得两个随从在一旁搀扶才能跌跌撞撞地行走。他喜静不喜动,大部分时间都是静坐着看书,和文臣们混在一起讨论儒家学说。朱高炽虽生性仁厚,却并不懦弱。靖难之役中,他奉命驻守北平(今北京),挡住了朝廷方面的数十万大军。此外,他还十分擅长射箭,颇有些文武兼备的味道。
与朱高炽相比,二弟朱高煦显得有些悍勇无谋。自建文元年(1399)靖难起兵开始,朱高煦就因为作战勇猛而经常充当先锋官,立过不少战功,在武将中很有声望,还三番两次救过父亲的命。朱棣感激之余忍不住说道:“你小子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言下之意就是,要是朱高炽有个什么意外,将来朱高煦就是他的接班人。
当朱棣杀进南京夺得皇位后,接班人的位置更加显赫,所以朱高煦总盼着哥哥能发生点意外。即使没有条件也要人为创造点条件,嘲讽、陷害哥哥朱高炽的事时有发生。
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打算立太子。如果他愿意遵守立嫡长子的传统,或者对朱高炽足够满意,就不会在两个儿子中间犹豫不决了。朱棣首先询问了武将们的意见,武将们显然更支持朱高煦。
问题是,朝廷里还有一半是文臣,而他们齐心协力支持的是朱高炽。
文臣一致拥戴
朱高炽常常跟文臣从早谈到晚地谈论经史,他也逐渐朝着文臣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老成稳重、儒雅仁慈、勤俭节约。在众多文臣心中,朱高炽比起生性傲慢凶残、厌学情绪严重的朱高煦,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文官集团几乎都站在朱高炽这一边,把他看作太子的不二人选,兵部尚书金忠还不时地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长子的故事。当明成祖因为太子人选而举棋不定的时候,他召内阁首辅解缙入宫商量。解缙号称“明初三大才子”之一,历史、礼制、文章、书法样样精通,当然也是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见素来固执的明成祖并不接受他列举的几条理由,又加了三个字:“好圣孙!”两人相视而笑,不久确立的太子便是朱高炽。
原来,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聪明机敏,深得明成祖喜爱,如果想把皇位传给这个孩子,就必须先让朱高炽接班。可以说,朱高炽得到太子之位还沾了儿子的一点光。
夺嫡之争
按照祖制,皇帝外出,太子监国。明成祖离开京城后,大部分情况下都由朱高炽监国。朱高炽也凡事小心谨慎,生怕出了什么纰漏。
永乐七年(1409),刑部尚书刘观犯了错,朱高炽在朝会上予以公开批评。但身在北京的明成祖却立刻通过书信远程批评太子:“大臣犯点小错很正常,凡事要宽容大度,不要动不动就批评责罚。”九天后又补充说明:以后大事还是得向皇帝申请处理意见。后来太子监国的权力便越来越小。
值得一提的是,刘观生活奢侈腐败,是一个大贪污犯。但明成祖在乎的或许不在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他只是不想让太子跟朝臣走得太近,过早地树立权威。所以刘观之事不过是他用来打压太子的借口罢了。
朱高炽心里也清楚,不管儿子还是大臣,能够跟皇帝保持关系和谐的要素,就是安分、忠诚、服从。既然自己不能跟父亲对抗,就只能凡事小心翼翼,争取不落下把柄。
永乐九年(1411),朱棣回到南京,曾向内阁大臣杨士奇打听太子的监国情况。杨士奇立马回复道,太子凡事亲力亲为,即使生病了也坚持处理国事,而且十分孝敬恭谨。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北征归来,太子派人迎接圣驾时晚了一步。朱高煦立刻借题发挥,说了一大堆“太子有意怠慢,不把父皇放在眼里”之类的话,明成祖一怒之下把东宫的官员全部逮捕入狱。太子洗马杨溥、学士黄淮等人一关就是十年,直到朱高炽即位后才被释放。
永乐十五年(1417),有位姓陈的千户因犯罪而被贬交趾(今越南北部),但朱高炽念他有军功,便将贬谪改为输粟抵罪。宦官黄俨将此事在朱棣面前添油加醋讲了一番,朱棣大怒,下令立即杀掉陈千户,辅佐太子监国的梁潜、周冕等人也未能幸免。又是杨士奇挺身而出,在朱棣面前为太子美言一番,这才终保住了太子的储君之位。
四劝三让
朱高炽本来就是太子,即位是名正言顺,按道理要走走程序,辞让一番……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十一日,文武百官、军民代表上书劝进,到了第三次,满以为朱高炽该“勉强接受”了,没想到又遭到了拒绝。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再来一次:“您要是还不答应,可就要人心惶惶了啊。”话说到这个份上,朱高炽才接受皇位,第二天举行登基典礼。
三次拒绝显然不是惺惺作态,而是因为他的太子身份不被一些人认同,二十年来又受到了太多的打压,因此朱高炽希望通过一再的辞让迫使更多人加入劝进行列:当初不是有那么多人都不看好我吗?现在就通过这个行动来向我表明你们的忠心吧!
就这样,46 岁的朱高炽,穿着特制的衮冕,步履蹒跚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了紫禁城的新主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