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共情陷阱:你为何总被别人的坏情绪伤害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3.37 2.7折 49.8 全新

库存1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克里斯朵夫·阿格 著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83146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198120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情绪,微妙的互动

 

你看过科特·维莫(Kurt Wimmer)的科幻电影《撕裂的末日》吗?

以下是剧情梗概:

21世纪初,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恐怖的核武器大屠杀几乎毁掉了所有文明。后的幸存者们震惊于人类灵魂的丑恶,绝望地寻找阻止人对人施暴的方法。有些人认为,人作恶是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有表达、感受,特别是分享情绪的能力。于是情绪成了威胁人类的危险病毒和头号公敌。

为了避免人群中各种形式的情绪感染,统治者使用了一种化学炮弹:每天,国民都必须注射一种被称为Prozium的淡黄色液体。这种强效物质能让人失去情绪和感觉,阻止愤怒、恐惧、蔑视、仇恨、喜悦、快乐等各种情绪在人群中传染。由于注射了这种物质,人们变得冷血、麻木,完全没有同情心。

同时当局也决定,为了预防情感的出现,彻底禁止所有会引发情感出现的东西。于是,艺术品、音乐、电影、诗歌、文学作品、勾人想起家庭回忆的个人物件、过于温馨的装饰都被禁止了;住宅、道路、办公室被刻意设计得古板乏味;窗户上贴上了不透明的薄膜,以免人们看到蓝天或日落时感动。违反法律的人会因犯“情感罪”被处以死刑。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受过训练的保安队监视并清除“情感异常”的人,在新世界里战争只是遥远的回忆,但人类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和很多的同类电影一样,这部科幻片的价值在于对人类心理的追问。《撕裂的末日》指出了一个被称为“情绪传染”的心理—生理现象,试图揭示其中尚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以及情绪的必要性。对于情绪传染的现象,大众所知甚少。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研究人员探索、解密、分析该现象,我也是其中之一。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对人类来说,情绪传染是好是坏?

在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之前,让我们先试着直观准确地把握情绪传染一词的含义。

情绪传染一词中,首先是传染(法文拼写为contagion),这是一个阴性名词,在疑病患者眼中是个极易引发焦虑的词。想到它,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系列传染性疾病或病毒,比如AISD、埃博拉病毒、水痘、疱疹、流感、感冒,或愤世嫉俗的豪斯医生酷爱医治的那些疑难杂症。根据病毒类型,疾病可能是直接(皮肤接触、性交、血液传播等)或间接(通过食物,与被感染的物体、衣服或被褥接触等)传染给健康人。

但一个解释很少能说清一个词的意思。稍微探究一下“传染”一词的词源,就会发现其另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隐藏定义,请看《费加罗报》一篇文章的题目:《对埃博拉病毒的恐惧和埃博拉病毒一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传染也可能是“情绪”的传染。《拉鲁斯词典》定义情绪传染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传染给另一个人”。其实情绪就像虱子、病毒一样,它们通过明确的传播路径在个体间传播,有传播者和接受者。

情绪也可能极具传染性,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我们将在本书中介绍这一点。想象一下:一些研究者认为,人类的大脑(尤其是潜意识)每秒可以接收1100万比特的信息,包括图像、声音、气味、触觉等感觉信息。理论上讲,每比特信息都可能携带一种或几种来自他人的传染性情绪。

简而言之,你已经知道了——情绪会“传染”。

我把情绪看作“上帝的粒子”,让人的心情和生活阴云密布或晴空万里。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下,人变得缓慢而机械,而情绪能神奇地让身体瞬间充满活力,在其中注入欲望或焦虑,让肌肉充满力量,让精神坚定焕发。恰如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所写的那样:“一切都因情绪而起……”人的肉眼看不到情绪本身,只能看到情绪的表露。但不管信与不信,在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时刻,我们汹涌的内心深处都激荡着情绪。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情绪粒子的寿命(几毫秒到几分钟)、起因及影响。情绪造成的物理和生理影响也已系统化。情绪在大脑中留下了痕迹,就像动物在土地上或雪地里留下的足迹一样清晰。神经科学称之为“神经标记”。人类有没有可能精确了解情绪的重量?

医学成像勾勒出了情绪的踪迹,它可以通过身体及精神传播。继量子物理之后,又诞生了情绪物理。这也并不是耸人听闻。

因为每个人的情绪周围都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场,让人的情绪彼此相连。有点儿像大海里的水滴,形成了具有振动能的广阔大海。我们都会被其他人的情绪感染,精神、行为和生活轨迹也都会受到影响。

情绪传染人体后,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哪些影响?有害还是有益?有没有控制情绪的“窍门”,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稳定情绪粒子的方法?是否能刻意让他人被某种特定的情绪传染?是不是有些人对他人的情绪更敏感或更不敏感?有没有可能不被破坏性的情绪传染?是不是只有与人接触时才会感染情绪病毒?情绪嗡声是什么?情绪传染是不是能左右全人类的命运?在专家的帮助下,我将尝试在本书中回答以上问题。

初萌生写这本书的想法是在2001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震惊媒体界的大事,两件事的规模不能同日而语。件事与“9·11”事件有关。它引发了大规模的情绪传染,让世界多地陷入极大的恐惧之中。我们都记得电视中恐怖袭击现场集体恐慌的画面:恐惧中的人们跳下大楼或在纽约街头狂奔逃命。“9·11”事件十周年时,《世界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纽约,十年的心理疗伤》的文章引人回忆。文中写道:“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一种气味、一个念头、一种‘恐惧’还纠缠着成千上万的幸存者,不时将他们淹没或萦绕在他们的噩梦中,让人焦虑或突然感到绝望、失眠……”

被情绪感染,有些人被感染得很严重。

第二件事类型不同。2001年夏天,法国电视台次推出了封闭式电视真人秀节目《阁楼故事》 ,招致很多批评的声音——制片方无法无天、节目垃圾和观众实在太八卦。毫无疑问,对于当时刚开始进行情绪传染研究的我,和其他很多后来和我成为同行的人一样,对出现如此粗制滥造的文化节目感到震惊。这种作品可能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完全改写电视行业的格局。但同时,我们又对这场非同寻常的人性探索充满好奇。

《阁楼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想起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及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所做的残忍的心理实验。他们很少考虑实验对参与者造成的心理创伤,但他们颠覆了心理学这门学科。他们的文章和分析现在还出现在很多学校的课程中。其实验之一就是把美国一所名校的学生关在一个模拟监狱中,有些人扮演班房看守,另一些人扮演囚犯。在另一个实验中,他们让有偿参与实验的学生向隔板另一边的人(其实是演员)提问。如果对方回答错误,这些参与者就会在身穿白衬衣、戴着黑领带,代表权威的“老师”的注视下,给答错题的人越来越强烈的电击。2010年,法国2台在一档名为《死亡游戏》的节目中重现了这个实验,并在黄金时段播放。再次证明了米尔格伦的不朽结论:在21世纪“统治”一个人仍然很容易,尽管他被要求做的事情是不道德的。

两个实验把人性的残忍展露无遗:人被赋予了权力就一定会滥用。让一个权威人士对你指手画脚,让你做和价值观相悖的事,后你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但会可悲地逃避自己的责任。恰如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写的那样:我们很快就会沦为下等民族。

《阁楼故事》把人们关在一起,(实时)观察封闭环境对情绪会产生多大刺激,我们吃惊地发现了小团体中的情绪传染。在此,我把这种传染称之为“临近传染”。这类传染中涉及的人数有限,一般在2—20人之间。“临近传染”与一群人或整个国家等大范围的情绪传染不同,比如约翰尼·哈里戴(Johnny Hallyday)葬礼引发的全民悲痛或法国队第二次在世界杯夺冠时的举国狂欢。

事实上,阁楼内的争吵、下流的行为、喜悦或爱意的表现迅速传播,出口之言的威力就像飞机上的“炸弹”一般。阁楼里的人做出的反应也被放大、加速。每个人的情绪就像打在墙上的子弹那样火花四溅,让彼此产生强烈的情绪。居住在这所金牢笼中的人们一天24小时都处于红外线摄像机镜头之下,被情绪的压力控制。

某些时候大概也是节目制作方的操纵,这11个参加实验的人,还是在阁楼里经历了一些虽被放大但仍真实的人性感受,让我们这些研究者能带着放大镜观察到情绪。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微妙得难以被人觉察,但它却是我们的社会关系、选择、幸福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决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研究情绪传染。我们会一起探索情绪,对此大家总有诸多猜想,因为公众能够接触到的有关信息或公开的信息非常有限。条件下的情绪传染提供了一片研究的沃土,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日常生活里的情绪传染。在环境下研究一个现象,理解其丰富的本质内涵,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畸形学。这个拗口名词的含义是:通过研究奇怪、荒谬和“非同寻常”,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正常情况。

比如神经科学家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功能,长期运用超精密的医学成像仪器,研究那些“不同”的人,其中包括反社会分子、连环杀手、染色体和基因疾病患者、自闭症患者等,有时在他们去世很久以后研究仍在进行。畸形学研究著名的案例是对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的研究。盖奇是美国铁路工人,平时安静,待人友善,却一夜之间变得令人厌恶、好斗、粗俗。他在工地工作时,一根重6千克、长1.1米、直径为0.03米的铁撬杠从他的脸穿入大脑额叶下方,落在他身后20多米远的沙子中。盖奇活了下来,但自此他的身心却变得像野兽一般,和之前判若两人。

后来,盖奇的头骨被保存在哈佛大学华伦解剖学博物馆里。几年以后,很多神经科学家,比如达玛西奥夫妇和麦克米伦用3D模型呈现了盖奇的大脑在铁撬杠穿过时受到的损伤。根据一些已经提出的理论,3D建模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超能力,特别是快速恢复某些心理功能或情绪思考的能力。

同样还是畸形学研究方面,宇航局想破解人类身体的奥秘,把人送进太空的环境中。就拿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Thomas Pesquet)的例子来说,在收银台就听到过有人讨论:“为什么宁愿付出SHENGMING也要把一个人送到太空?”以下就是答案。

在太空中,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在佩斯凯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特殊试验,尤其是针对动脉老化。在宇宙中,佩斯凯的身体老化的速度加快。动脉和静脉在微重力条件下6个月的老化程度,相当于在地球上经历的好几年。有了在宇宙中收集的珍贵数据,人类就有可能更好地预防地球上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要知道它们可是头号致死疾病。同时,研究宇航员在宇宙中的不适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晕车现象并在未来找到治愈方法……

无须赘述,相信你已猜到,我将要研究条件或特殊人群的情绪感染现象,比如在宇宙飞船里、高度紧张的交易室、空难、珠峰之巅、黑豹突击队的谈判幕后、重罪法庭里的审判席……我们会从中学到对日常生活大有益处的知识。

随后鲁汶大学的莫伊拉·米科拉伊扎克(Moïra Mikolajczak)博士会给你一把进入“情绪传染隔离舱”的钥匙,告诉你如何在与一个或多个人接触时,免受有毒情绪传染。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邀请了法国电视台纪录片《自然英雄》的制片人娜塔莎·卡雷斯特雷梅(Natacha Calestrémé)、认知科学研究员纪尧姆·德兹卡诗(Guillaume Dezecache)和动物爱好者布里吉特·莱尔(Brigitte Lahaie),帮助我理解不同物种之间是否也会出现情绪传染。“动物传染病”会通过触摸、呼吸、食物或蜱虫叮咬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那么,动物是否也会把它们的好情绪和坏心情传染给人类呢?因为很多动物现在都被认为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能够“感觉”到快乐、不快乐,那么它们是否也能感受到更为复杂的情绪?我将之称为“人畜传染”。

本书的末尾,还有其他惊喜等待着你。



导语摘要

 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情绪都在饱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所以,你要学的不只是控制和疏导情绪,更要学会将外界对你情绪的影响降到*。这本书中列举了多个情绪实验和观察报告,以真实而有趣的实验证实了情绪磁场和共情陷阱的存在,进而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教你从容地应对外部环境给你带来的坏情绪的干扰。



作者简介

[法]克里斯朵夫·阿格


法国埃姆里昂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研究员,法国哈佛商业评论专栏作家,情绪管理领域领jun人物。著有《直面恐惧,拥抱豁达人生》《章鱼法则:为什么直觉特别灵》《声音即情绪》。



目录

前言


 


章  失重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隔着光年 


情绪的值 


难以适应的落差 


 


聚焦情绪 


情绪传染,是一份归属感 


没有情绪传染就没有爱情 


情绪会遗传吗? 


第二章  “零情绪”职场 


每分每秒稳准狠


情绪,挥向自己的利刃


压制带来的反噬


情绪虐待


 


聚焦情绪


有毒情绪的根源


搞垮一个团队只需三个步骤


远离职场浑蛋


反洗脑从情绪预警开始


虚拟世界的有毒情绪


 


第三章  站在高处“看”情绪 


幸存者情绪日记


用情感积累避险资产


关键时刻救人命的情绪


 


聚焦情绪 


冥想的力量


流动的安全感


情绪是把双刃剑


 


第四章  一个念头决定生死 


是谈判警察,也是情绪医生


是刑事律师,也是陪审制度的高级玩家


 


聚焦情绪


测试你的情绪敏感度


情绪传染隔离舱


 


彩  蛋    你是如何被宠物治愈的



内容摘要

 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情绪都在饱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所以,你要学的不只是控制和疏导情绪,更要学会将外界对你情绪的影响降到*。这本书中列举了多个情绪实验和观察报告,以真实而有趣的实验证实了情绪磁场和共情陷阱的存在,进而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教你从容地应对外部环境给你带来的坏情绪的干扰。



主编推荐

[法]克里斯朵夫·阿格

法国埃姆里昂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研究员,法国哈佛商业评论专栏作家,情绪管理领域领jun人物。著有《直面恐惧,拥抱豁达人生》《章鱼法则:为什么直觉特别灵》《声音即情绪》。



精彩内容

幸存者情绪日记

列城故事

9年前,我和玛德琳娜(当时她还不是我的妻子)出发去喜马拉雅山背包徒步旅行。这次旅行要攀登至5000米海拔以上,只携带少的生存物资,为的就是从现代社会中完全脱离出来。

我们在出发地列城适应几天后,终于动身开始徒步。一天后,我们到达了海拔3500米的扬唐村。到达时,前一天抵达列城的一队西班牙人正打包行李,准备去下一站日宗村。我们在背靠巨山岩壁的高处安营扎寨。

当晚,狂风暴雨席卷而来,闪电刺眼,雷声轰鸣。几分钟不到,危险的暴风雨就来到了我们安营的上空……山脉如共振箱一般,放大了低沉的轰鸣声,让人感觉就像一大群嗡嗡作响的蜜蜂。更让人开始害怕的是,在高海拔地区,暴风雨就是敌人——你的冰镐、手杖或帐篷的两个垂直金属杆都可能变成避雷针,引雷上身。

次日早晨,损失惨重。山上流下的泥石流所到之处东西全部被毁。大多数我们之前过河走的桥都被上涨的河水冲塌。昨天碰到的西班牙团队失踪了,失踪的还有本该在当天给我们运送补给的四驱车司机。所有的通信都被切断,我们的向导和其团队也失去了家人的音信。我们的选择是经过一条半毁但在几个小时内还能走的桥,折回列城。

这只是一系列漫长考验中的个障碍。我们还要涉水前进,紧紧抓住连接河两岸的绳索,穿过几股泥石流,以免自己被裹挟着树干和屋顶碎片的湍急的水流卷走。

同受灾难民队伍一起向列城方向行进几个小时后,我们搭上了来救援的军用卡车,每车能装50人。因为桥梁被毁或遇上流沙,一路上我们换了几次车。在卡车上,我们和几位印度人相处愉快。尽管他们和家人经历了灾难,但都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们的表现让我们肃然起敬,在心里筑就了一堵抵御悲观氛围的防火墙。我想起当时的一位老大爷,可谓智者中的智者,他安慰我们,和我们谈论印度式探险的含义;我还想起卡车上的妇女,每次都为我们挤让出位置;还有途经的各个村庄里,向我们伸出援手的几十位居民,或是那些天真烂漫、对我们微笑的儿童。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恐慌,这也消除了我们的焦虑、害怕和悲伤。

但到达列城时,又是当头一棒。城市变为废墟,一半被泥浆覆盖。几乎没有电,所有电话都忙线。据警方消息,有成百上千人死亡,数千人失踪。

身处这场灾难之中的欧洲游客,因遣返手续缓慢而气恼,焦躁不安地对自己国家的使馆和旅行社发着火。我听到一群法国人高声地咒骂和抱怨着,惊恐地围在网吧和机场周边,总之他们谁都不怎么关心当地发生的灾难。然而集体的躁动很快就被安抚了。当地大多数印度人都是佛教徒,他们仅用简单的微笑就让那些一惊一乍、过于紧张的人平静了下来。几个小时以后,城市恢复了安静祥和的氛围。

在一条路的转角,我们碰到了一位一袭白衣的老爷爷,他手里正拿着仅有的一部手机打电话。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啊,电话线路全忙,而且也没地方充电。我们还是上前和他攀谈,请他帮忙救急,让我们打个电话给法国的家人报个平安。他把手机递了过来,让我们输入想拨的电话号码。拨了3次,还是不通……他让我们稍等片刻,便走开消失在了人群中。15分钟后,他拿着手机回来了。他把手机贴在我的耳朵上,在电话线的另一端,出现了玛德琳娜爸爸的声音!这就是印度。在这里,不可能会变成可能;在这里,往来的焦躁人群,微笑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曙光。

 

幸存者

我们在印度长途旅行期间经历了好几次情绪传染,特别是恐惧情绪的传染。但和一些登山者,或和我有幸碰到的高海拔地区生还者所经历的相比,实在不足挂齿。比如费尔南多帕拉多,人称“南多”,是乌拉圭空军571号班机空难的16名幸存者之一。约50年前,他乘坐的飞机在安第斯山脉坠毁。在所有讲述人类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故事里,他们的故事是令人震惊的。他的经历被写成书,拍成电影,同主题纪录片还获了奖,现已在全球家喻户晓。以下就是南多从本书探讨的情绪角度讲述的这次经历。

1972年10月12日,老基督徒业余橄榄球队租用的包机从蒙得维的亚卡拉斯科国际机场起飞,前往智利圣地亚哥参加一场友谊赛。他们乘坐的是乌拉圭空军的仙童FH227D客机。由于机身重量大而发动机动力有限,它被航空专家称为“笨重傻瓜机”。这种型号的飞机安全性不佳,其中三分之一(一共78架)已坠毁。但当时机上的40名乘客并不知道这一点。

南多和其他队员也都不是很有钱,刚好飞机上还有些空位,他们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一同免费随行。于是南多邀请了自己50岁的母亲尤金妮亚费尔南多和17岁的妹妹苏西。此次旅行一共4天,比赛之余,所有人还能在太平洋海岸享受阳光明媚的周末。

但后来发生的一切谁都没有料到。

 

空难

由于天气条件恶劣,飞机被迫停在安第斯山脚下的阿根廷门多萨,大家在此过夜等待天气转好。第二天是10月13日(!)星期五,飞机再次起飞。胡利奥费拉塔斯(Julio Ferradas)上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在职业生涯中已经飞越了29次安第斯山脉。这次他决定改道从南部海拔更低的区域穿过山脉,随后立即再朝北飞向圣地亚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飞机遭受过于严峻的考验,因为仙童FH227D客机要想升至4500多米困难相当大。

机舱内的气氛很好,南多和想要坐在窗边看风景的好友庞齐多阿巴尔(Panchito Abal)换了座位。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后却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

当天15时24分,飞行员通知塔台他已飞过库里科。他以为飞机已经穿越安第斯山脉,到达了山另一侧的智利上空。实际上,因为无法解释的计算失误,飞机还在山脉上方飞行。随后他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