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78.26 4.7折 ¥ 168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英]朱迪·松德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6044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9175261
上书时间2024-10-19
当人们看到这样一件装饰瓷器,一个懒洋洋的奥斯曼土耳其人骑在一头酷似史前动物的印度野兽(犀牛)背上,会怎么形容它?简单说来,这个物件充满了异域风情。这样一个器物是如何被创造的,这便是本书要讲述的众多故事之一。
从罗马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好莱坞的格劳曼中国剧院,到迈克·泰森借鉴自毛利文化的文身,世间异域风情的例子不胜枚举。任何异域风情事物的传奇故事都始于移位:从一种情境或自身文化中移出,在另一种情境或文化中重置,并在那里被杂糅、商品化或改换用途。异域风情的形成和其产物与西方视觉文化如此密不可分,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持续风靡。本书不仅旨在展示异域风情纷繁迥异而引人注目的各种形式,更意在探究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被纳入审美、逍遥避世、意识形态、商业这类议题当中的。
exotic(“异域风情”)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语exo,本意完全是“从外而来”。这个新词在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被首次使用,那时西方的船队航行于全世界、踏足每个大陆,“外面的世界”似乎每天都在扩大。在大多现代辞书中,exotic的条释义都是“异国的”(foreign),然而这两者并不完全对等。所有异国风情的物品都是异国的,异国物品却并不都能被定义为有异域风情。鉴于外部不能脱离于内部而存在,只有当外来物被引进、被从外部带入才具备异域风。自17世纪早期起,异域风情有着迷人而奇异的意味。用一本现代词典的话来说就是“陌生感催生的魅力与令人着迷之处”。这种解释使这个词变得模糊:令某一代人感到新奇的事物(例如寿司)对下一代而言却有可能太过寻常,连他们(打了眉钉)的眉毛都不屑抬一下。长久以来,棕榈都是远方的象征,在今天的斯德哥尔摩依旧如此;但在迪拜,棕榈就不会产生这种意味,到那里消遣的人更容易对商场滑雪场上的雪感到惊奇。异域风情出自观者眼中,这种感知的产物会随着时间地点而产生偏移。此外,不是所有的异国物品都被判定为有价值或适合传入“内部”—“内部”不单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点,更多是一种由经验与机构性教化塑造出的精神文化空间。在其自身的身份定位之外,一种文化选择来自其他文化的元素,有效地运用在本国的各种商业、意识形态、美学的主题中。
虽说地域上的跨越是异域风情的一个标志,但是某些引进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被逐渐同化而丢失了它们外来的身份。今天,伦敦联排公寓里的东方地毯并不比在上面活蹦乱跳的哈巴狗更令人惊奇,尽管在17世纪两者都是新奇事物。荷兰静物画家安布罗修斯·博斯舍尔特(Ambrosius Bosschaert)1610年所绘的瓶中花束在21世纪的观众看来一点都不惊人,而当年它见证了欧洲人对远方的迷恋。花丛中的土耳其郁金香在君士坦丁堡日常可见,却成了荷兰花园中的新贵以及静物画中的前卫装点。
在大发现时代(15—17世纪),大量植物被引进欧洲(例如马铃薯、番茄、番红花与水仙花),但是没有一种像郁金香那样令人兴奋。取自奥斯曼帝国的郁金香有着浓烈、多样的色彩与变化斑驳的花纹,这都是与欧洲常见花朵(比如在博斯舍尔特所绘花束中大把的玫瑰与百合)截然不同的迷人之处。起初,郁金香的收集、交易仅限于植物学家和花匠群体,然而它在普罗大众中的流行很快创造了一个投机市场。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时期,单单一个球茎都比画着它盛开模样的静物画更值钱—售价大约是一个工人年收入的十倍。人们也同样把钱花在来自热带沙滩(而不是大西洋北海边)的贝壳上,为了将其展示在欧洲的珍奇收藏室中。在有识之士的稀罕物收集里,自然奇观如珊瑚和晒干海马混合着艺术品和古代钱币。在这类展示里,品质好的贝壳会被置于另一件光彩熠熠的收藏品边上,那就是中国瓷器。西方人珍爱它的稀有,也爱那无与伦比的洁白与玻璃般的光泽。如同盛放的郁金香那样,博斯舍尔特画中白底蓝纹的青花瓷花瓶是新潮的异域物品,只不过它是人工制作而不是自然造物。这是我称之为“增强版异域风情”的一例:一个不只是被带入的新奇事物,更是被重新塑造,或美化或夸张,使其与使用方的文化品位、使用方法保持一致。在这个案例中,欧洲制造的镀金底座被安在梨形瓶身的中国花瓶底下,博斯舍尔特把它画得更浑圆、敞口更大,足以放下大把的花束。在把单纯异国的转化成异域的过程中,效果胜过真实性。如此修饰手法也运用在我们制作扩充自己的所有物时。
展示异域物品宣告了见多识广的老练和足以让一个热爱周游四海的人沉溺其中的财力。这两者在荷兰都有很多,鉴于这个小共和国统治了海域和全球贸易。这还要多亏荷属东印度公司带回了香料、茶叶、外国陶瓷制品和布料,同样也把待出售的尼格罗人(指原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黑色人种)奴隶带去了北欧。其他进口的活物里还有鹦鹉、哈巴狗和猴子,偶尔也会出现大型动物。
从摆满异域物品的珍奇收藏室、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罗马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到好莱坞的格劳曼中国剧院,世间异域风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异域风情的形成及其产物与西方文化和艺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持续风靡。
《欧洲艺术中的异域风情》充分审视了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对异域文明的邃远迷恋。艺术史学者朱迪·松德不仅对异域风情纷繁迥异的形式进行了全面展示,更意在探究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进入西方艺术设计、服饰潮流、文学等审美范畴的,又是如何与商业和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作者以极为丰富的绘画、雕塑、室内和建筑设计等视觉材料,串联起欧洲文明探索并构建异域风情的重要进程,揭示了瑰丽的异域事物如何在欧洲繁盛,进而广泛滋养了西方文化和艺术想象。
朱迪·松德|Judy Sund
朱迪·松德是著名西方艺术史学家兼大学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欧美视觉文化对异域风情的建构、艺术家对经典文本(《圣经》、寓言、自然主义小说)的反响共鸣,以及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世界博览会、大众娱乐、大众文学、媒体广告)的交叉融合。此外,朱迪·松德教授还是著名的梵高学者,出版过不少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散文。
引言
章早的异域物品
第二章异域东方,从罗马帝国到罗马风格
第三章自成一派的异域风:构建威尼斯
第四章从三分世界到四分世界:创想美洲
第五章令人迷惑的市场:印度群岛的危险魅惑
第六章奇妙的夸饰:中国风盛宴
第七章令人畏惧的包头巾: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八章退居宫闱:挫败土耳其人的锐气
第九章 “高贵野蛮人”与其余种种
第十章新奇而性感的蛮族
第十一章以旧为新:埃及狂热
第十二章遍地皆异域:19、20世纪的急速扩增
扩展阅读
索引
图片版权
从摆满异域物品的珍奇收藏室、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罗马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到好莱坞的格劳曼中国剧院,世间异域风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异域风情的形成及其产物与西方文化和艺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持续风靡。
《欧洲艺术中的异域风情》充分审视了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对异域文明的邃远迷恋。艺术史学者朱迪·松德不仅对异域风情纷繁迥异的形式进行了全面展示,更意在探究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进入西方艺术设计、服饰潮流、文学等审美范畴的,又是如何与商业和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作者以极为丰富的绘画、雕塑、室内和建筑设计等视觉材料,串联起欧洲文明探索并构建异域风情的重要进程,揭示了瑰丽的异域事物如何在欧洲繁盛,进而广泛滋养了西方文化和艺术想象。
朱迪·松德|Judy Sund
朱迪·松德是著名西方艺术史学家兼大学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欧美视觉文化对异域风情的建构、艺术家对经典文本(《圣经》、寓言、自然主义小说)的反响共鸣,以及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世界博览会、大众娱乐、大众文学、媒体广告)的交叉融合。此外,朱迪·松德教授还是著名的梵高学者,出版过不少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散文。
章 早的异域物品
长颈鹿这种动物如今很常见——在2014年,哥本哈根动物园曾把一只被视为“多余”的长颈鹿喂给了狮子,引发过公众的强烈抗议——但在之前的几个世纪,长颈鹿又是很难得手的动物,以至于身为富有银行家和政治家的科西莫·美第奇也只能在他佛罗伦萨的动物园里放上一只长颈鹿模型,而不是活体。当科西莫的孙子洛伦佐·美第奇在1456年用一只活的长颈鹿换掉模型时,路易十一的女儿、法兰西的安妮嫉妒地写道,洛伦佐·美第奇拥有“我在这世上渴望见到的动物”。直到1827年,法国人才拥有自己的长颈鹿,当时的埃及总督送给欧洲三只。送给巴黎的那只被命名为扎拉法(Zarafa),坐着改造成适合它高度的船只从亚历山大被运到了马赛。它被送往巴黎,在那里它的异域形象为女士的发型、男士的领巾和各种消费品提供了灵感。有关扎拉法的图像展示了它被人类牵在手中以强调它的高度,而牵绳者的深色皮肤、头巾和蓬松的裤子强化了这种异域特质。同样,古埃及墓穴画师也把长颈鹿与穿着兽皮、戴着耳环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人画在一起。
第三章 自成一派的异域风:构建威尼斯
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富裕的威尼斯人用进口商品将自己包围,这象征着他们的财富。虽然很少有日常家用的器皿、盘子和地毯保存下来,我们仍旧可以通过遗嘱、库存清单和它们在绘画中的身影了解到这些物品的存在,比如卡罗·克里韦利的《天使与圣埃米迪乌斯向圣母报喜》,展现了加百利透过马利亚陈设齐整的屋子外的栅栏与她对话。尽管这个场景中的建筑是意大利风格的,天使报喜的圣地却包括了一只醒目的孔雀和一系列东方物品。建筑物上铺着土耳其地毯,在圣母的家中,绣金线的布帘被拉开来,露出了类似的床罩。画中的架子上摆放着被克里韦利同时代的人视为为异域珍品的玻璃、金属、陶瓷和皮革制品。这一系列昂贵的进口物品似乎与传说中圣母马利亚的谦逊质朴格格不入,但它们不仅为发生于黎凡特地区的场景奠定了基础,还彰显了圣母马利亚的尊贵地位。
第五章 令人迷惑的市场:印度群岛的危险魅惑
1500年左右,锡釉工艺被意大利匠人带入佛兰德。而在西班牙人攻入安特卫普时,北逃的制陶匠人把马略尔卡陶器传入荷兰。与半个世纪后涌入市场的克拉克瓷相比,马略尔卡陶器失去了新奇性,这转而推动荷兰陶瓷艺术家模仿亚洲瓷制品的风潮。代尔夫特是蓝白色法恩扎釉陶的主要生产地,它的名字演变为此类陶器的代名词。在这种中国风制品里,身着长袍的人物身处奇异建筑、奇石与热带植被映衬的风景中。如今,代尔夫特蓝陶就像郁金香(从东方引进并在荷兰扎根)一样具有典型的荷兰特色,然而它却是近东技术与中式审美联姻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产物。
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作品中,作者展开了睿智的辨析,书中充满富于知识性的例子,可谓博古通今……颇为迷人的一本书。
——《1stdibs Introspective》杂志
在全球化盛行的时代,艺术如何充当了文化融合的工具?本书从历史角度出发,提供了丰富例证。
——Artnet
英国艺术出版品牌费顿出品的佳作,讲述了人们为何对艺术设计中的异域风情抱有旷久的热爱。
——《Cover》杂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