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9.57 6.2折 ¥ 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孙路弘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ISBN9787500293194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9169479
上书时间2024-10-19
从孩子思维发展的认知规律出发,在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结合多年数学任教经验,提炼出数学思维开发的精髓和工具,让每位爸爸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方式。
孙路弘
从初中起就表现出优秀的数学能力,并立志当数学老师。
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四年后的1985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书。中国的教师节也是从那年开始的。
不仅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把图书当作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工具。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提供数学教育心得,运用微信跨国际沟通,教授加州、伦敦以及悉尼的学生。
在将数学中的方法论运用到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
引言
父亲影响我一生的思考习惯
/
音符里藏着数学规律
/
每个有规律的音符连在一起都是动听的和弦,在不同的数字组合间来回跳跃,旋律就不断地变换和流淌。体会到这些,才真正体会到艺术的表现力,数学的美。数学思维需要准确、灵活和严谨,这三个思维层面的耕耘,都来自爸爸。
数字间的故事
/
儿童认知心理学揭示,10岁左右,孩子开始对一些神秘的事物产生好奇,尤其是有规律的、能够猜测到的,比如数字的变化。数学思维也是对数字的不断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很多数字中的规律、窍门,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都渐渐熟悉了。
钥匙去哪儿了
/
9岁以后,孩子开始从触觉学习转向视觉学习,开始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探索外界。因此,学习的形式也要开始变化,不是先行动,而是先充分思考,把要采取的行动写下来,或者把采取过的行动写下来。
数学思维开窍的过程
/
数学思维的酝酿过程有三个核心特点:一是要慢,二是要借助图形,三是要持续想。着迷是开窍的前奏,着迷现象背后的大脑原理是吸引力、好奇和尝试,它们可以让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厌其烦地做那件事情。
画图是重要的解题方法
/
遇到难题不要慌,试着画出来,要用纸、笔,要沉思。图形能让人一目了然,题目中蕴含的逻辑制约关系,在图上也很容易看出来。画图是解题的关键环节,很多时候,图画出来了,解也就出来了。
天平两端的数学
/
看起来玩的是天平,实际上是通过不断地配比和调试,让天平达到平衡,从而在脑海中建立等式。等式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个概念初就来自天平。
井字游戏玩转加减乘除
/
把数学教育的内容打扮成游戏的样子,这一点非常重要。让孩子情不自禁地喜欢玩、愿意玩、可以没完没了地玩。玩的过程中,什么加减乘除的规则啊,等式运算的结果啊,进位、补位、借位啊,就都运用自如了。
谈天说地中蕴含大智慧
/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建设、精神发育、性格形成、智力基础等,都源自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对话是环境影响中能占到50%以上的重要环节。其中,父亲的作用不能缺少,自信、勇敢、坚强、执着等重要的人格品质,都是来自父亲的影响。
猜谜游戏孕育抽象思维
/
数学学习要培养的是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再进一步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在思考过程中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问题并享受乐趣,不是100道大同小异的四则运算题,而是这样的简单操作,结果有趣,又能引发思考。
家庭数学辅导的12个疑惑
/
积极的态度、热情地参与并不等于能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中国的孩子并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了起跑姿势上。学习的方法不对、内容不对、思路不对都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习惯、形成错误的认识,甚至记下错误的概念。
后记
/
附录算吧!
/
妈妈说
/
测试题答案
/
从孩子思维发展的认知规律出发,在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结合多年数学任教经验,提炼出数学思维开发的精髓和工具,让每位爸爸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方式。
孙路弘
从初中起就表现出优秀的数学能力,并立志当数学老师。
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四年后的1985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书。中国的教师节也是从那年开始的。
不仅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把图书当作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工具。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提供数学教育心得,运用微信跨国际沟通,教授加州、伦敦以及悉尼的学生。
在将数学中的方法论运用到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
钥匙去哪儿了 /
钥匙去哪儿了
◎很多孩子做题的时候喜欢跳跃步骤,这其实是思维的瑕疵,这样,孩子便不再关注每一个环节和动作本身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了。
◎要注重思考,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要注重环节,一个步骤得出结果后,要重新修订之前的思考。
1975年9月15日星期一晴
我的钥匙又丢了,已经丢了好几次了。妈妈不高兴,我也不高兴。我不是故意的,是真的不记得了。妈妈让我马上去找,是不是有可能丢在学校了。爸爸让我不用着急,他给我画了一个格子,我好好想了想。
1975年9月18日星期四晴
找到钥匙了,掉到书包里了,夹在书包底下的缝儿里。这是爸爸指导的找法。丢的那天,我找过书包,而且把书包都翻了过来,没有找到。我还找了衣服dōu,还有我的书桌抽屉,都没有。用爸爸教的方法,还是在书包里找,就找到了。
以上摘自我的日记。
我的日记中没有画出那个表格,但那个表格印刻在我的记忆中,是永恒的,磨灭不了的,它是这样的,如表3-1所示。
这个表格显示了我当时猜测的三个地方。爸爸告诉我不要急着去找,而是先想。把想的事情写下来:可能在书包里,可能在衣服兜里,可能在书桌抽屉里。这样列一个表格,然后自己想想情况。
妈妈说,我一年丢一次钥匙,这刚开学就丢钥匙,总是长不大。爸爸说,长大不是个子长得高,而是想的事情多;想的事情多是要看写出来的,就是写成这个表格的样子。
想过去找到钥匙的地方,不过就这三个,有可能的就是在书包里。出门时,妈妈总是习惯性地将钥匙塞到我的书包里,上小学三年级后,我就不挂钥匙链了,挂在脖子上挺傻的,妈妈就把钥匙塞到我的书包里。我到家开门后,有时会顺手把钥匙揣到衣服兜里,有时会先到我的书桌那里,然后把钥匙放到抽屉里。
反正,我觉得钥匙在书包里的可能性。爸爸教我的是,可能性必须是100里的,三个可能性,加起来必须是100。上面的表格就是我给的可能性分数。可能性分数越高,就越有可能在那个地方。
列出表格后,再动手寻找,当然,先找书包。实际上,我已经把书包翻遍了,书本都拿出来了,铅笔盒也拿出来了,都没有看到钥匙。我开始翻衣服,衣服被妈妈放到一个大盆里了,是要洗的。爸爸说,别着急去翻衣服,想想看,书包里都找遍了吗?然后,把自己脑海中想的事情写出来,如果可能,就清楚地列出表格。接着,爸爸示范给我上面那个表格。
这是我童年时期学到的重要的课程,那就是采取任何行动前,都要充分地思考。爸爸就是这么要求我的。
爸爸和妈妈不同,他们俩下棋,总是爸爸赢,我一直觉得爸爸一定是比妈妈聪明。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聪不聪明,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同——一个是行动在先,一个是思维在先。所以,下棋的时候,妈妈总是想悔棋,爸爸从来没有尝试过悔棋。在找钥匙的事情中,妈妈让我立刻去找,结果还是找不到,爸爸就让我想彻底了再行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就是从9岁到12岁这一时期,孩子不再是以行动的方式模仿周边世界了,比如走路、跑步、踢球、爬树,都是以触觉行为先导的,孩子从行动中体会到与外界事物之间的互动,并学到互动的方式、作用的方式,以及外界事物反应的规律。到了9岁以后,孩子开始通过视觉学习,也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探索外界,那么,形式就要开始变化,不是先行动,而是先书写,把要采取的行动写下来,或者把采取过的行动写下来。
写日记就是这样的。这样做符合这个阶段的大脑发育节奏。儿童心理学中特别指出,大脑形成的过程有四个阶段:
阶段:接受运动性信息,并模仿;
第二阶段:接受规律性信息,并自我解释;
第三阶段:接受结构性信息,即课本上的知识,并尝试使用;
第四阶段:加工一切信息,并形成见解。
孩子从9岁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会一直延续发育到18岁。这个时期,重要的做法就是训练孩子使用文字,描述看到的事情。写出自己的行动,并尝试用文字的形式把所想的事情写出来,看到写的字时,大脑还会再过一遍,也就是初级加工。
我找了书包没有找到,打算去翻衣服兜的时候,爸爸说等一下,然后问我,如果在书包里,你找了,找到的可能性是多大?啊,学过认知心理学、从事教师工作的我,在回顾这样的关键对话时,简直就是找到了宝藏。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我思维的表层:如果钥匙在书包里,我找了,也有找不到的可能。对啊,是的,比如找的过程太潦草,找的过程中被一本五颜六色的书吸引了,都有可能啊。不过,我还是比较细致的,如果真的就在书包里,还是找到的可能性大。
爸爸继续追问我,可能性大是什么意思?我说了个数,60,就是说可能性是60%。那么,钥匙在书包里,找不到的可能性就是40%。这个时候,那层思维的表层就被撬开了,找过一遍以后,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钥匙在书包里的可能性是70%;
我没有找到的可能性是40%;
那么找过一遍,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就是28%(70%×40%),意思是说,我有40%的可能没有找到有70%可能存在的东西。
到此,一节学校中从来没有教过的重要操作实践课就呈现了出来。每采取一个动作后,都有这个动作导致的结果,这个结果影响着整个事情的终结果。找书包这个动作,对找到钥匙这整件事情的终结果是有影响的,那么,找书包这个动作的结果,也应该被当作一个因素记录下来,并纳入下一步的行动中作为参考。
很多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喜欢跳跃步骤,觉得步骤已经非常熟悉了,于是列出一个算式,然后省略了中间四五个环节,就跳出了结果。其实,这是思维的瑕疵,是老师、父母过度追求速度、追求结果、强化练习速算的后果,这样,孩子便不再关注每一个环节、动作本身带来的对事情的变化和影响了。
找钥匙这件事,奠定了我日后做事细致的风格。做题要一遍做对,不追求快,而是追求做过的题一定是对的,每道题都有具体的步骤。爸爸的指导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找了一遍书包,没有找到,这是一个环节的结果,这个结果同样影响下一步的行为。
找过一遍,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是28%。当时还没有找衣服兜,也没有找抽屉,那么,钥匙在衣服兜中的可能性仍然是20%,在抽屉里的可能性仍然是10%。要把三种可能性的总和变成100%,这是一个放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当时我不会,是爸爸帮我完成的,当然,对于今天的我来说,那是易如反掌了。
三个可能性分别是28、20、10,同比放大为三个数,总和是100,放大的方式是,三个数相加,即28 20 10,总和是58,按照28÷58的比例放大28,得到4828,意思就是,28占58的4828%;然后按照20÷58的比例放大20,得到3448;按照10÷58的比例放大10,得到1724。重新整理的格子就是这样的,见表3-2所示除法除不尽,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为计算方便,本段数值不加“%”。。
现在是不是有点明白了?第二次寻找不该去找衣服兜和书桌抽屉,还是要在书包里再找一遍。这次找得更加彻底一些,如果还是没有找到,那么,疏忽的可能性下降到10%以下,这时:
钥匙仍然在书包中的可能性是4828%;
因疏忽而没有找到的可能性不到10%;
那么,找过两遍,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就不到5%(4828%×10%)了。
然后,才应该寻找下一个可能的地方。
让我们都回归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思考一下。比如,你找不到自己的手机了,你推测了一下,在书房的可能性,在厨房的可能性第二,在卧室的可能性第三。这样的想法都是头脑中直接闪现出来的,然后,采取行动,先找了可能性的书房,没有找到;继续行动,找了第二大可能性的厨房,也没有找到;然后立刻寻找卧室,还是没有找到。后,你定了一下神,重新去书房找,果然,你找到了。
以上是很现实的情况,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我爸爸给我的大脑植入了与此不同的模式,后来影响了我一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才会导向与众不同的思考结果,也就必然出现与众不同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境遇不同,本质上都是行为不同导致的。行为的不同,本质上又是思维的不同导致的。比如寻找钥匙这件事,爸爸留给我的就是注重思考,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注重环节,一个环节出结果后,要重新修订之前的思考。
让我们再回顾总结一下。我钥匙找不到了,有可能在书包里,妈妈催促我赶紧去找;爸爸说不着急,想一下可能在哪里,然后写下来,列出表格,到表格中显示的可能性的地方去找。找了,却没有找到,不要接着行动,而是把这个环节的结果当作重要信息重新输入思考的过程,重新评估初的判断,再根据判断来付诸行动。这是一套完整的思维理性化过程:写成书面形式→阶段性输入→再次评估→再次决策→付诸行动。
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长大以后,也就特别反感什么都没有想好就立刻行动的人。这种人行动之后,要不就后悔,要不就得意忘形。就算失败,没有可以检讨的步骤;哪怕成功,也不知道成功的真正原因,导致根本无法复制成功。我的思维习惯也就导致我行动慢,但只要出手,必达目标。
我的职业是顾问,能够冷静、理性、客观、尽量全面地收集信息,书写下来,然后慎重地得出结论,并重视步落实后的情况,根据反馈重新评估初的决策,进行优化调整。我对自己的职业非常满意,从职业角度,我看到很多企业号召执行、落实、行动力,这些都是简单的、过眼云烟般的体力劳动模式,不能应对复杂的商业模式,也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多变的信息。
对人的一生重要的,其实是少年时期思维模式的熏陶,我爸爸能够塑造出我,我也成功地塑造了我儿子。我们同样都是理性、冷静地评估后再行动的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是儿童的身体发育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精神形成规律以及智力成长的阶段规律。儿童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是认识事物、熟悉事物、掌握事物、操作事物的过程。
在我家里,爸爸与妈妈的分工是自然而然且截然不同的。妈妈负责的是操作性的方面,带我玩的都是动手的内容,摘扁豆、包饺子、摆放饺子、数楼梯台阶级数等。爸爸给我的更多的是规律化、模式化的东西。妈妈落实了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扶助成长;爸爸落实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就是动脑的过程、用脑的方式,从写日记到找钥匙时的列表格,都是思想的输出方式,通过输出强化我自己再次加工,并按照每个环节的结果,对原始思维进行修正。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不仅让我回味并感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细节,也让我从自己教的学生身上,多次看到数学思维欠缺的表现。
我们用惊叹号表示一种运算的方式。比如,3!的意思就是1×2×3,那么,8!就是1×2×3×4×5×6×7×8。
请找出下面这个算式结果的个位数是多少:2017!-2016! 2015!-2014! 2013!-2012!…-6! 5!-4! 3!-2! 1!
很多孩子遇到这道题时,就是“纸上留空”,完全没有思路。
这个情况表现的就是大脑跳跃。跳跃到答案上,想知道答案,却没有思路。我辅导学生时,重要的做法是,步:先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并写下来。像我爸爸要求我的那样,不要着急找到钥匙,而是做好步,想好可能在哪里。
有的学生开始做步,把1!写出来。原题都告诉你了,这个步骤会不会?多数学生都会。为什么不做?因为脑海中跳跃到如果都这么做,是算不完的。可是,谁说让你算完了?不要小看这个思路,这是战胜一切难题的入手点,无论你做过还是没做过,都无所谓,一道题,肯定能让你弄懂题目的意思,肯定会有入手的点。比如,1!做出来,是几。然后,把2!做出来,写出来。继续写3!,然后4!,继续,5!、6!都写出来。
数学思维是一种踏实的、一次一小步的风格,“严谨”这个词,就是用在这里的。如果你认真、严肃、踏实,就是不在乎要用多长时间,能够做一个就先做一个,结果呢?规律就蹦蹦跳跳地跑到你的眼前,急于告诉你,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呢!看啊,这是答案,我就在这里。
步:把想的事情写下来;
第二步:哪怕想的是一件小事,也写下来,然后继续;
第三步:每完成一个步骤,都重新看一下初的想法。
学生常见的数学思维缺陷是:这道题没有讲过,没有思路,索性放弃。缺陷是被结果吓住了,看不出结果,要找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在哪里,索性就放弃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至少可以把题目中理解了的部分写出来,写出来以后,事情就如同洋葱一样,皮掉了,露出来一部分;然后继续剥一点,就露出来更多的部分。这才是正常的思维。人类能够走到今天的文明程度,都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积累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对每个人遇到的每道题、每件事,都是一样。
如果每个孩子的成功都需要一把钥匙,你就需要知道这把钥匙在哪里。一个人是否能取得人生的成就,至少要到30岁才能够有一个感觉。那就不要计较孩子在10岁的时候考试成绩如何,应该计较的是做过的题目是否真正懂了,每个题目的解出过程是不是都有严谨的步骤,每一个步骤是不是都能够揭示出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够进一步与初的想法核对上。这些才是钥匙。
家庭生活中,妈妈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多,爸爸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少。妈妈更多的是管理我的吃喝拉撒睡,《妈妈教的数学》中揭示了我妈妈擅长的事情,那就是激发我的兴趣,培养我的好奇心,提示我关注周围的数字。而爸爸说的那些数字都不是生活中的,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想。
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开会,时间到了,发现大象没到。猴子说,天气太热,大象到冰箱里去了。斑马说,我去叫吧。兔子说,步,打开冰箱门。斑马说,知道了。
大象终于来了,会也开完了。长颈鹿问,冰箱里舒服吗?大象说,挺舒服的。斑马说,好,我帮你进冰箱吧。兔子问,步是什么?
第三题
采取行动后没有达到效果,并不是立刻换一个方式再行动,而是先进行反思。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多数会有如下哪种表现:
A:工作积极努力
B:想充分了再落实于行动
C:不断尝试,直到取得成功
D:积极读书,写读书笔记
(参考答案见本书末尾)
数学思维开窍的过程 /
数学思维开窍的过程
◎老师、家长讲给孩子听,孩子能够懂,却不是自己去认识;不自己去认识,终究会遗忘掉。只有孩子自己想透彻,才会真正明白。
◎持续想就是大脑不断在思索,神经元之间开始进行各种连接,不停尝试多种情况、多种组合方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