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6.9 6.2折 ¥ 5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建平,张中良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347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162994
上书时间2024-10-19
《抗战文化研究》第十三辑开设有九个专题,共收录文章二十篇。本辑关注重点涉及延安时期的抗战文化。历史当代性研究专题涉及对抗战初期*军事思想的评价、东北抗联建构和认知研究、新四军精神内涵分析等。思潮与运动专题涉及抗战时期“体育救国”思潮、战时重庆的聚会和对外交流活动、桂林文化团体等内容。文本论析专题有对晋察冀诗群的研究文章。出版与传播专题涉及战时《重庆各报联合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馆藏音乐书刊等的情况。人物研究专题收录了对魏华龄等的研究文章。抗战艺术研究专题主要收录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活动和《晋察冀画报》《大战画集》的研究文章。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收录有对广西军队北上抗日行踪遗迹遗址的调查研究、对广西抗战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构想,以及对“24拐”地方抗战史的研究等。研究档案库专题收录有相关会议综述、活动概况以及广西抗战文献与档案的建设研究等内容。
《抗战文化研究》第十三辑开设有九个专题,共收录文章二十篇。本辑关注重点涉及延安时期的抗战文化。历史当代性研究专题涉及对抗战初期*军事思想的评价、东北抗联建构和认知研究、新四军精神内涵分析等。思潮与运动专题涉及抗战时期“体育救国”思潮、战时重庆的聚会和对外交流活动、桂林文化团体等内容。文本论析专题有对晋察冀诗群的研究文章。出版与传播专题涉及战时《重庆各报联合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馆藏音乐书刊等的情况。人物研究专题收录了对魏华龄等的研究文章。抗战艺术研究专题主要收录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活动和《晋察冀画报》《大战画集》的研究文章。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收录有对广西军队北上抗日行踪遗迹遗址的调查研究、对广西抗战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构想,以及对“24拐”地方抗战史的研究等。研究档案库专题收录有相关会议综述、活动概况以及广西抗战文献与档案的建设研究等内容。
李建平,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现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2004年参与广西区党委区政府重大课题《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任课题研究组副组长。1998年获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获广西第二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抗战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广西本土文化等。
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专业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出版专著《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荆棘上的生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等六部,合著《中国现代杂文史》《中国新文学图志》等多部,参与校注、撰述、选编、翻译著作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9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140余篇,散文130余篇。独自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课题《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已结项。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五四卷”。
本辑关注:延安抗战文化
解放区秧歌剧的劳动叙述、革命伦理及其人民性内涵 程志军/01
延安文艺与中国民间文艺 吴继金/13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 朱任文/23
历史当代性研究
关于全面抗战初期军事思想评价的三个问题 林 松/31
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科学表述研究 黄金旺/39
思潮与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体育救国”思潮述论 戚文闯/50
战时重庆的聚会与对外交流
——以茶话会、纪念会、音乐会为中心 艾智科/64
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团体的生存环境 刘文俊/75
“永安浩劫”与战时文化界的因应之策 胡锐颖/88
文本论析
晋察冀诗群的独异姿态 张中良/103
出版与传播
中国报刊史上悲壮的一页
——抗战时期的《重庆各报联合版》及其价值 万华英/112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藏音乐书刊经眼录 陆 璎/122
人物研究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引领者——魏华龄 杨益群/129
抗战艺术研究
齐鲁大地上的抗日战歌
——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活动回眸 张广翔 郑肖辰 丁卫平/140
摄影画报中的抗战宣传
——以《晋察冀画报》《大战画集》为窗口 赵伟/152
抗战文化遗产保护
广西军队北上抗日行踪遗迹遗址调查(之一)
——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中心 王建平 李建平 过竹 韦芳 辛华玲 陶志红/161
广西抗战遗产资源整合与保护利用规划构想 文丰义/185
“二十四拐”地方抗战史的湮没、重现与传播 卓雅/195
研究档案库
大数据背景之下的广西抗战文献资料建设研究
——以抗战时期广西社会救助文献资料为例 孟祥凤 白法璋/205
2018年广西抗日战争研究专家座谈会综述 李建平 任旭彬/213
附:2018年广西抗日战争研究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219
后记/234
征稿启事/235
关于稿费支付的声明/236
《抗战文化研究》第十三辑开设有九个专题,共收录文章二十篇。本辑关注重点涉及延安时期的抗战文化。历史当代性研究专题涉及对抗战初期*军事思想的评价、东北抗联建构和认知研究、新四军精神内涵分析等。思潮与运动专题涉及抗战时期“体育救国”思潮、战时重庆的聚会和对外交流活动、桂林文化团体等内容。文本论析专题有对晋察冀诗群的研究文章。出版与传播专题涉及战时《重庆各报联合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馆藏音乐书刊等的情况。人物研究专题收录了对魏华龄等的研究文章。抗战艺术研究专题主要收录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活动和《晋察冀画报》《大战画集》的研究文章。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收录有对广西军队北上抗日行踪遗迹遗址的调查研究、对广西抗战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构想,以及对“24拐”地方抗战史的研究等。研究档案库专题收录有相关会议综述、活动概况以及广西抗战文献与档案的建设研究等内容。
李建平,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现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2004年参与广西区党委区政府重大课题《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任课题研究组副组长。1998年获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获广西第二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抗战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广西本土文化等。
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专业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出版专著《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荆棘上的生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等六部,合著《中国现代杂文史》《中国新文学图志》等多部,参与校注、撰述、选编、翻译著作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9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140余篇,散文130余篇。独自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课题《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已结项。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五四卷”。
延安文艺与中国民间文艺
吴继金
[摘要]中国民间文艺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体现,到了延安时期得到了重新认同和重视。延安文艺不仅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民间文艺的优秀成分,而且对民间文艺进行了改造,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崭新艺术形态。对民间文艺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利用民间文艺中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借鉴民间音乐进行填词作曲,对版画的民族化改造,以及继承民间文艺“大团圆结局”的艺术模式,都无疑增强了文艺作品的表现力,提高了创作水平,繁荣延安文艺。
[关键词]延安文艺;民间文艺;继承;创新
中国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新的内容,也就变成了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为了更好地宣传抗战,动员群众,延安文艺家必须在创作中借鉴和利用民间文艺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创造出新的抗战文艺。而创造新文艺必须遵循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民间艺术形式,深入群众,学习传统艺术,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改变艺术形式” 。延安文艺就是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民间文艺的优秀成分而创造出的新的抗战文艺。
一、运用民间文艺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各个地方的民间文艺都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包括方言)。强调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民间艺术的共同规律。为了使文艺更好地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延安文艺运用了民间文艺的语言艺术,甚至包括陕北方言等地方语言。“把语法比较简单,比较破碎的中国语言文字丰富起来,锻炼起来,使它足够表现现代人的复杂的、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体现出它不仅是带有民间色彩的,而且也是要达到以接近社会底层进行战争和政治动员为文艺的根本目的的。
延安文艺工作者面向大众,深入生活,向民众学习,感受到了民间文艺的语言魅力,认识到民间文艺作品“是卑微的,平凡的,然而比那些经过了文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和兴味粉饰过的传说反而动人一些”。他们强调在文艺创作中要借用民间文艺的语言形式。著名作家赵树理在运用民间语言方面具有代表性,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不仅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民族的,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大量借用民间文艺的语言形式,是真正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被彭德怀赞叹为“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的《小二黑结婚》,“在表现手法上,特别是语言形式上吸取了中国旧小说的许多长处”,“显示了他的口语化的卓越的能力”。在小说语言上,赵树理完全采用中国北方农民的口语(经过提炼的北方农民的语言,既纯粹质朴,又幽默生动)来写作,摒弃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在创作中常见的欧化语言和句式。“赵树理同志的创作是选择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形式。”借用民间文艺的语言形式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做到大众化。茅盾在《论赵树理的小说》中指出,赵树理在创作中能够自如地运用农民的通俗语言,他的小说“用一句话来品评,就是已经做到了大众化”。这是他“生活在人民中,工作在人民中,而且是向人民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向民间文艺的语言学习的结果。1942年1月,在河北省涉县曲园村召开的文化人座谈会上,赵树理给大家介绍一本讲“真正的华北文化”的《太阳经》,并高声念起来:“观音老母坐莲台,一朵祥云降下来,杨柳枝儿撒甘露,搭救世人免祸灾……”并指出:“我们今后的文艺创作,形式上应当向这些书学习,因为老百姓对它们是熟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新鲜的进步的内容,这种形式适合工农的要求。”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文艺作品时还大量运用了民间艺术中的方言,这在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后更为突出。“文化人下乡,吸收了许多方言,不止句子变了,文的组织也有些新样。”在延安,先是普通报纸上出现陕北方言,后来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上也出现了很多陕北方言。 至于文艺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就更为普遍了。延安青年剧院演出的讽刺剧《抓壮丁》,就是用四川方言写和演的,收到了很好的演出上的效果。周扬由此认为“方言剧是值得提倡的” 秧歌是当时延安影响很大、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兄妹开荒》等很多优秀的剧目,但秧歌剧中运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如“干大、尔刻、一满、哪搭、二疙瘩、麻达、一满解不下、婆姨、疙蹴、怎价、尔后”等等。歌剧《白毛女》中“老天单杀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就运用了民歌的语言特色,表现了被压在底层的受苦农民杨白劳的深重苦难。“三姓庄外沤麻坑,沤烂生铁沤不烂妹妹的心”,李季刚开始听到这样的信天游时,惊呆了。他在创作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时,借用了信天游这种民间艺术的形式,“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作诗”。其中“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就直接引用了陕北的语言艺术,群众一听就懂。欧阳山的小说《高干大》,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对话中也灵活运用了大量陕北方言。这些既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又给陕北读者增添了亲切感与认同感的艺术手法,还原了一个生动的陕北生活画卷,增加了小说的生动性。
二、借鉴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延安所在的陕北地区,民间文艺资源相当丰厚,而且很普及。民歌、地方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学,品种繁多,异彩纷呈,有秦腔、信天游、郿鄠戏、道情、秧歌、花鼓等。1939年,指出“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有许多很好的东西”。周扬认识到“旧秧歌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柯仲平指出:“旧戏上还存在着许多中国艺术上的优点。这些优点,还是可供我们的学习使用的。”柯仲平:《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文艺突击》1938年第2期。何其芳看到陕北的眉户戏时,被深深感动:“你笛子,你胡琴,你敲打着的拍板,你间或又响一下的锣声,你的节奏是那样简单,那样短促,你呜呜地唱着像哭泣,从你我听出了陕北的过去的人民的生活,我听出了古代的秦国的贫苦……”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文艺工作者发现这些大众文艺样式的价值。音乐工作者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仅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立的“民歌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在三年多时间里就搜集了民间歌曲二千余首 ,诗人李季也收集了“顺天游”近三千首。
对民间音乐的利用,常见和简单的是“旧瓶装新酒”,即直接利用旧形式。借鉴民歌曲调进行填词,这是“填词歌曲”中极其常见的一种手法。瞿秋白曾指出:“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照民歌曲谱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旧曲填新词”就成为中央苏区革命歌曲的重要创作方式,从已搜集到的120首瑞金地区革命歌曲中发现有70%以上的歌曲为填词歌曲。 抗战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利用旧的民歌曲调,填入内容积极、健康的新词所创作的“新民歌”,就是根据农民和士兵们喜闻乐见的,“熟悉的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作曲家对于人民的审美选择的尊重”。佳县的民间歌手李有源在《骑白马》基础上填写新词创作的《移民歌》,经公木加工与改编,成为著名的《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是陇东农民孙万福创作的,在传唱的过程中经过贺敬之的加工。贺绿汀的《垦春泥》运用了湖南花鼓戏的音调,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采用了民间分节歌的形式;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曲调是根据河北民歌《小小的灯儿》写成的。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的音乐主题,基本上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杨白劳的音乐主题,则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的;作品还融合多种地方戏剧如秦腔、陕北道情、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的表现手法和元素。
李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直接利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体式。诗人学习民间小调、信天游,以及说唱艺术如鼓书、评弹等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茅盾赞誉《王贵与李香香》“内容和形式都是好的”,“就说它是&lsq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