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学东渐与方以智的实学思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学东渐与方以智的实学思想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2.41 6.9折 76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爱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6693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6元

货号29143943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 学者们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发表了多种观点,有的仍值得深入探讨: 一是认为儒学阻碍科学论, 较早如李约瑟、列文森等, 当代也仍有一些学者坚持传统文化阻碍科学论) 二是儒学不需要科学论, 如冯友兰先生, 这一观点认为儒学作为心性之学, 并不关注自然, 也不需要科学。 但笔者在翻阅大量相关历史文献后发现, 儒学与科学在不同时代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关系特征, 因此, 对儒学与科学关系的分析, 应有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多方面研究, 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也因此, 本书选取次西学东渐为研究场点, 以儒学实学思潮与西方科学的互动为对象, 揭示此一时期儒学与科学的历史关系, 因为这一时期儒学与科学发生了较多互动, 既有科学对儒学的多方面影响与冲击, 也有儒学对科学的特有态度与方式。 因此通过对这次儒学与科学正面遭逢情况的分析, 我们或可发现儒学与科学关系的更多不同侧面。
本书以方以智的实学思想为线索, 探讨西方科学对方以智实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学习与吸纳。 全书由导论切入, 接着介绍方以智实学思想形成的文化环境, 即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与西方科学相互激荡下的时空环境。 在实学思潮与西方科学的共同刺激下, 方以智形成了以重知识与智性的观念扭转王学超知识乃至 “反知识主义” 的观念, 以实证方法研究实际事物之为学原则矫正王学 “舍物言理” “扫物尊心” 不着实际之学风的实学思想。 然后分章阐述西方科学对方以智的具体知识及知识观念、研究方法及 “格物致知” 观念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 在知识层面, 方以智九岁就有机会向熊明遇学习西方科学, 成年后又系统阅读过 ,天学初函- 等译著, 因此对西方科学的确定性、实用性与有效性有深刻认识, 对其非常重视。 在方以智的两本实学著作 ,物理小识- 与 ,通雅- 中, 他不但引用与吸收了感兴趣的西洋新知, 而且还使这些知识成为其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传统科学相互补充, 有机结合, 共同成为其研究自然事物的基础理论。 而随着知识的渗透, 方以智的知识观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即一方面他将理学偏重于伦理治教的知识内涵转向同时关注外在世界的客观知识, 将自然知识、实用技术以及经典文献的考证知识重新纳入儒学的研究范围, 重塑了 “知识” 的内涵与性质, 为儒学开辟了重视形而下的客观知识的实学之路。 另一方面, 则把知识的地位提至与德性同等的高度, 凸显了知识的内在价值, 突破了儒家传
统仁、智(知)关系的定位, 一改孔子奠定的仁智统一、“仁” 统一切的伦理基调, 在承认 “仁智统一” 的前提下提出了 “知统一切、仁入一切”,“三德首知” 的命题。
与此同时, 在西方科学的对照下, 方以智也发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缺陷, 即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经学都缺乏凿实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证方法。 因此, 他积极学习, 使实证成为一种方法的自觉, 也因此, 观察、实测、实验以及对结论须予以验证的思想便成为贯穿其自然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而且与前人不同的是, 他还增加了在实测、实验基础上的分析与论证等理性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方科学的影响下, 方以智不仅把实测、实证视为 “质测之学” 的方法论原则, 还将其推广至考证学领域,用以改造整个传统学术。 方以智因此而成为明末清初西学逐渐进入儒学之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知识的渗透与方法的学习还使方以智对儒学 “格物致知” 论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 “格物致知” 的对象、目的、方法等方面都有超越于儒学传统之处。 他把儒者探求的对象扩大至自然界, 同时还使探究事物的“物理” 与 “至理” 成为儒者的重要目的, 并提出以 “质测” 为基础的“质测” 与 “通几” 兼用互补的方法论。 虽然, 方以智对传统 “格物致知” 论的突破也表现出多方面的不彻底性, 但儒学 “格物致知” 的内涵与
性质却因此而发生变化。 从认识的角度看, 方以智的突破甚至可以看作在西学刺激下儒者对客观认知的一种新探求。
由方以智对西方科学的引用与研究及西方科学对其思想与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可知, 方以智对西方科学的态度是开放的, 但他的实学立场使他对西方科学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即他倾向于引进实用性技术性的知识, 而忽略原理性与理论性的知识, 同时他 “兼采西学, 统归于 ,易-” 的原则与补儒、救儒 %补儒、救儒是明末儒者常用的词汇, 并无瑕疵的目的同样使他对西方科学的学习与吸纳受到很大限制。 除此, 方以智对西方科学的评价与态度也存在诸多矛盾, 这同样影响到他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深度与吸纳程度。
本书的后是主要结论, 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 展望未来的研究计划。
由方以智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 在儒学框架内, 科学有其存在与生长的空间) 对于西方科学, 儒学也有供其切入的衔接点, 方以智对西方科学的积极吸纳与研究即可证明。 而西方科学对方以智在知识、方法、“格物致知” 观念层面的影响以及儒学因此而发生的诸多变化也证明了儒学对科学的吸收能力与包容性, 尽管这种吸收与包容有其局限性。 但是, 儒学对科学不只是排斥与阻碍, 也有热情拥抱、亲密接触的一面, 由此可知, 前述 “儒学阻碍科学论” 与 “儒学不需要科学论” 的观点有失偏颇。 同时,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与西方科学的复杂互动关系表明, 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种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复杂、多元、矛盾的关系。
本书选择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与西方科学的互动与交流中方以智的个案分析来研究儒学与科学的关系, 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理论价值在于, 微观个案分析能够为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提供有效的实证性研究, 展示儒学与科学关系的多个侧面, 澄清儒学与科学的历史关系, 同时也能够将科学对儒学的影响作用深入到核心概念层面, 揭示儒学接纳西方科学的方式与具体路径, 从而把儒学与科学的关系研究推进至更深层次。 这是以往宏观文化研究难以实现的。 其现实意义在于, 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与西方科学的关系研究可以揭示儒学理解与吸纳科学时所表现出的合理性与弊端, 为儒学的发展与更新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方案与策略。 因此本书对于儒学应如何吸纳异质文化尤其是西方科学文化中的精华来充实与完善自身, 对于如何建构一种更适于儒学与科学的对话交流机制, 从而为科学发展创造适宜的文化环境, 同时也促使儒学顺利实现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再次发挥其作为社会建设之文化精神的支撑力量, 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 儒学的复兴与科学的发展及其两者的共荣共处, 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仍有重要作用。



导语摘要

本书以方以智的实学思想为线索, 探讨东传科学对方以智实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方以智的实学立场对其学习、吸纳东传科学的多重作用。本书探讨对于儒学应如何发挥在当今时代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儒学应如何吸纳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科学文化中的精华来充实与完善自身,对于如何建构一种更适合儒学与科学的对话交流机制、实现二者的*共存与合作方式, 都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杨爱东,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教师。科技哲学博士。曾先后于复旦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进修,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技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近五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 5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获省市级社科奖励多项。



目录

章 专利基础知识
引言
1.专利讲述的故事
2.撰写专利申请的步骤
步:创新点——从终点开始是确认创新点的方法
第二步:独立权利要求
第三步:从属权利要求与附图
第四步:识别和定义关键权利要求术语
第五步:撰写通用部分
第六步:撰写(附图)简要说明
第七步:撰写(发明)详细说明
第八步:检查整个申请
结语
第二章 攻坚专利的撰写原则
引言
1.好的专利权利要求的特点
2.关键权利要求术语
3.权利要求类型
4.专利价值
5.种子专利
6.撰写专利申请的技巧
结语
第三章专利中为常见的10项错误
引言
1.关键权利要求术语不清楚
2.扩展不充分
3.(权利要求)并行瑕疵
4.书面描述中不必要的限制
5.权利要求差异化使用不当
6.缺少权利要求组合
7.在一项权利要求内元素组合不当
8.不当使用非标准术语
9.错误依赖前序部分
10.破坏专利价值的外部事件
结语
第四章攻坚专利案例
引言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貌、智慧和专利:海蒂·拉玛专利
简介
专利US2292387
书面描述
权利要求
小结
2. Monopoly专利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垄断?
简介
这三项专利的书面描述
从这三项专利提出的三个问题
专利概述
总体评论
小结
3.近期专利诉讼中的优秀专利示例
简介
专利US8046721的权利要求8
专利US8046721中的关键权利要求术语
专利US8046721与常见专利错误对比
结语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方以智的实学思想为线索, 探讨东传科学对方以智实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方以智的实学立场对其学习、吸纳东传科学的多重作用。本书探讨对于儒学应如何发挥在当今时代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儒学应如何吸纳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科学文化中的精华来充实与完善自身,对于如何建构一种更适合儒学与科学的对话交流机制、实现二者的*共存与合作方式, 都有积极意义。



主编推荐

杨爱东,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教师。科技哲学博士。曾先后于复旦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进修,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技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近五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 5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获省市级社科奖励多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