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6.7 4.2折 ¥ 39.8 全新
库存47件
作者任金璧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6172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9136376
上书时间2024-10-19
序
贝新祯
我和特级教师任金璧相识、相知、相交40多年了。
20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为人师,任金璧作为知青被推荐到师范来上学;时值动乱,学校缺人手,金璧是老高中生,基础甚好,就把他当干部使用了。尽管无须上课,但每每我上语文课,他还是会来听课。这就是多年来,他一直尊我为“贝师”的历史渊源。
40年来,任老师在他的人生路上,执着前行,为自己的事业、理想,不懈追求。他从偏僻的边陲,走进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的一所著名的中学,他领导语文教研组,自己便是标杆,出人出书出好课,成绩斐然。他担任了新疆中语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受聘为新疆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语文教学通讯》选他做封面人物,宣扬他“与书相伴而行”的职业风范。
我发现,任老师对“守望汉语的纯粹与美丽”,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有一种高贵的使命感,他为此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在《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负责》(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一文中,他提出“语文能力是人的生命力的一部分”,他在《读书》杂志发表《阅读辞书的困惑》,为《现代汉语词典》指瑕。他担任出版社的审读,多次为编辑开讲座,讲文字与标点的规范使用。
如今,任老师写出《高考语文病句详解与突破》(以下称《详解》)一书,正是他多年关注与研究汉语的结果,也是近年语文学界病句研究的新成果。我粗略地读了一下他发给我的电子文稿,觉得这本书不仅有助于学生规范写作,避免出现病句,对高考中有关病句题目的解答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适应面很广,教师、编辑、秘书、文案人员等等,无不可以从该书中获益。
本书有不少亮点,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这是一部有理念温度、有人文情怀的高考指津手册。突破指要,理论引导;分类详解,指误导正;高考全罗列,温故而知今;训练一百题,助考应无忧。读者一本在手,行文时碰到疑难,便可查阅,有即时释疑解难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工具书、教辅书。然而,一读《前言》,我还分明地感受到,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工具书里有作者的人文理想、文化信仰,仿佛一位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向你款款走来,与你握手,传递温度。一篇不合成规的《前言》,让我想起了周国平写尼采时,不用老成的学术语言,不是更亲切更接地气吗?
从严规范,匡正时弊,立下令人信服的规矩。讲大处,党内要守规矩;小处到措辞造句,字符排列,同样要有矩可循,有规必依。而如今语言乱象,随处可见,有的地方还纵容迁就,以丑为美,汉语的纯洁性所受到的破坏到了让人痛心的地步。任老师列举了“口碑不好”“没有开会之前”,这类弊病,多少人已经熟视无睹,认为正确,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大行其道。《详解》本着守望汉语纯粹与美丽的崇高理念,正本清源,把住理论与实践的双规,坚决拆除“违章建筑”,要让中华民族的语言大厦美轮美奂。
有新意,在“管用”上着力创新。讲语言运用的书浩如烟海,唯有新意、有突破、有超越前人之处,才能推陈出新,脱颖而出。《详解》正是这样,绝非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例如,病句分类中首列了“用错了词”,根据大数据可知,不懂词义乱用词语是病句的首要原因,作者提倡勤查词典,不懂不用,确实是治病良方。无论是病句罗列的翔实,病句指误的详细,还是病句突破训练新编,都能让读者感到作者的体贴入微,用心良苦。“详解”二字,实在是实至名归,对高考指导的作用,实在而管用。
行文至此,想起多年前我在上海教书,办公室一位同事让我看一本《中文自修》的卷首语,竟是任金璧《心仪白桦》,写的是新疆阿勒泰的桦林。我熟悉作者,熟悉桦林,熟悉那一份遐思与心情,倍感亲切。后来知道全国有五家报刊转载了金璧的这篇散文,以后又听说有人抄袭了发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也许这正是金璧用自己的实践,显示着我们民族语言的纯粹与美丽吧。
是为序。
二〇一五年五月于上海
(贝新祯系上海原闸北区教育系统名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两届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编《中学语文词语通释》〔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前言
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有汉人就有了汉语。灿烂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汉语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今天这个时代,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语言信息传播量剧增,再加上变异的、不合规范的“网络用语”的冲击,社会语病呈现高发态势,报刊、广播、电视里,病句俯拾即是,就是在政府文件、学校教材、论文专著里,也不难找到病句。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仅2006年7月14日一天,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市级报纸1至8版正文被挑出语言逻辑差错1289处,平均每种报纸46个,每版5.8个,其中有一种报纸差错达到每版平均23个。但人们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已经伤痕累累。汉语的纯粹和美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伤害。
威廉姆·冯·洪堡认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特征,唯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人。诗人舒婷则说:“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馈赠》)语言运用的水平,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汉语和每一个以汉语为母语者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守望汉语的纯粹和美丽,是我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者的内心期盼。期盼纯粹,首先是希望汉语保有自己的特质,守护属于自己的美丽。汉语就是汉语,英语就是英语,保持独特,才能永恒。其次,期盼纯粹,是希望汉语剔除杂质,减少病痛,干净健康。期盼纯粹,并非是要汉语自尊自大、故步自封。纯粹不是为了限制自己,而是为了守住自己。唯其纯粹,所以美丽。纯粹并非拒绝吸收,排斥丰富。所有语言,都是开放的。汉语也是一样。它将成长,它将丰富,它将以其纯粹和美丽演绎自己的优雅与博大。
目前,汉语受到的挑战,相当严峻,几乎是全方位的。比如字形,有人主张恢复繁体字,废除简化字;语法,遭遇前所未有的普遍漠视,曾经在中小学里进行的语法教学已经全面退出,似乎语言无须有什么“规矩”;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各种误读、误用汉语的现象随处可见,以致病句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面对各种挑战,汉语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书写、用词造句、标点等等,都需要规范,而当前尤其需要规范的则是用词造句,即语言的运用。
守望汉语的纯粹和美丽,让我们从认真对待病句开始。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汉语的五级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其中词和句子为重要;就词和句子比较而言,显然句子更为重要。所以,句子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语言的整体质量。
这,就是笔者聚焦于病句的主要缘由。
为什么现在病句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原因当然很多。既有大的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自身的问题。这里,我侧重于对后者做一些探究。
病句的出现越来越多,首先是和人们既具有纠错能力又具有容错能力大有关系。
每个正常人都有相当的纠错能力。比如见到“一条人”的说法,就觉得不妥当,并且把“条”改为“个”,而不会因为有“一条好汉”的说法而认可“一条人”。这就是纠错能力。人具有纠错能力,是由于早已掌握了正确的说法;见到不正确的说法,就拿来同正确的说法对照,于是就发现了错误。如果人们只有纠错能力,那么使用语言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可是,每个正常人还有一种容错能力,使人们能够容忍某些错误。容错能力哪里来的?因为人的头脑有很强的推理能力,能透过错误说法的表面现象,根据话语环境及其上下文推知正确的说法是什么。报刊上曾经出现过“集体结婚”的说法,人们并未表示多么惊讶,而是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时代背景,立刻推知所谓“集体结婚”其实就是“集体婚礼”。于是,容错能力使纠错能力大打折扣,让人不去纠正错误,只是暗中把错误说法转换成正确说法存储在头脑中,对错误说法不去计较,而是给以宽容,久而久之,错误说法就有了某种合法性。诸如“养病”“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等都是,为突出的例子就是把名词“诞辰”当成动词“诞生”使用,而且大行其道。诸如此类,虽然都不合逻辑事理,经不起推敲,但大家都能正确理解,见怪不怪,甚至还以“尊重语言习惯”为由使其在语言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正是容错能力的存在,才会使人对错误说法作出了正确的理解。
在某种意义上,人有容错能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语言错误到处都有,假如人们没有一点容错能力,眼睛里进不得一粒沙子,那就会经常不理解别人的话,很难与人相处得下去。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了容错能力,就会为语言错误大开绿灯,致使人们常犯语言错误而不自觉,导致病句泛滥成灾。
所谓“尊重语言习惯”,是对公众使用语言违背语法和逻辑的一定程度的迁就。称其“一定程度”,就是以不发生误解为前提。
尊重语言习惯,虽不乏面对既成事实的某些无奈,但因其符合语言约定俗成的原则,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看待语法、逻辑与语言习惯的作用?毫无疑问,大家会说,应该三者兼顾。但如何兼顾呢?这里还应不应该有主次之分?
笔者以为语法、逻辑属于理性的东西,而语言习惯则是感性的东西。显然理性的语法和逻辑更为可靠,三者孰轻孰重,由谁主导更有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应该不言自明。
所以,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应以语法和逻辑为主导,适当兼顾语言习惯。
例如,现在“没有开会之前”一类的句子满天飞,如何对待?从语法、逻辑角度看,显然说不通。因为“没有开会”就是“开会之前”,意思相同,叠加在一起就成了“开会之前之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啊!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该句要么说成“没有开会的时候”,要么说成“开会之前”,两种格式只能取其一,而不能杂糅在一起。当然,因为人都具有容错能力,人们对该句并未发生误解,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将它作为“语言习惯”加以尊重,使其合法化呢?这是一种容易做的选择,但这种选择的代价,将会使不合语法逻辑的“语言习惯”越来越多,等到我们的语言里到处都是“违章建筑”的时候,还奢谈什么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呢?
可能有人会说,鲁迅有一篇杂文题目就是《未有天才之前》,以此来为“没有……之前”张目。但是,我想说,伟人自有伟大之处,然而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伟人偶尔有过语病无损其伟大,但错误总归还是错误,不能为尊者讳,更不能将伟人偶尔犯的过失奉为定例,当成经典,加以“发扬光大”,以致谬种流传。鲁迅曾将“纪念”写成“记念”(见《记念刘和珍君》),但我们今天并没有谁跟着鲁迅去把“纪念”写成“记念”。因此,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也不值得效仿,更不能成为“没有开会之前”一类病句“合法”存在的“理由”。
凡是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句子,原则上都应该在可规范的范围以内;而能够以“尊重语言习惯”为由予以保留的,则应慎之又慎,不宜随意扩大。
造成病句的另一原因是汉语的基本规则十分简单,而非基本规则却相当复杂。
使用语言就是遣词造句,遣词造句就要讲规则。而规则有两类,一种是基本规则,另一种是非基本规则。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是很简单的。名词不变格,动词不变位,形容词没有级别变化,无须背什么变格变位表。汉语只有五级单位,而且除语素外,其余四级语言单位都有联合、偏正、动宾、主谓、附加这五种组合方式,只要掌握了词这一级的组合方式,其余三级的组合方式不言自明。汉语组词成句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而语序相对简单: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和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等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无需人教就会说话,说的还大体不错,就是因为汉语的基本规则简单。但是,懂得基本规则可以说话,却不能保证不说错话。很多时候,人们说错了话,出现了病句,并不是基本规则出了问题,而是非基本规则出了问题。可见,仅仅掌握基本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
非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基本规则基础之上的使用规则,往往是十分复杂、难以掌握的。看下面的例子。
(1) 1940年春,凯德洛夫萌发了一个使他激动不已的念头: 能否找到一种恰当的途径或方法把这部未完成的著作(指《自然辩证法》)按恩格斯留下来的两个计划草案加以完成,使该书成为一本完整而系统的著作呢?
(2) 财务室每日收付美元、港币、日元等外汇和人民币近1000万元,全室数十人,只要有一个人不小心都会造成差错。
例(1)句子里,“把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和“按恩格斯留下来的两个计划草案”这两个短语完全符合汉语的语法基本规则,然而这两个短语的顺序应该如何安排,就不属于基本规则的范围了。这两个短语在该句里的位置好颠倒过来,才妥当。因为“按恩格斯……”是“完成”的方式状语,理应置前,而“把这部……著作”则是“完成”的对象状语,应放其后,这样才跟下面的“加以完成”连接更紧密。例(2)句子有歧义。是“美元、港币、日元”和“人民币”一共有近1000万元呢,还是单单“人民币”就有近1000万元呢?这是“和”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避免这种歧义也是有规则可循的。在“人民币”后面加上“一共”,可表示前一种意思;把句子改成“……等外汇,此外还有人民币近1000万元”,则表示后一种意思。显然,这种消除歧义的规则也肯定不属于基本规则的范围。
上面的例子说明,病句之“病”,多数情况下并非“病”在基本规则上,而是“病”在非基本规则上。使用汉语的人,要想把汉语运用得好,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基本规则的掌握,更要注意在非基本规则即使用规则的掌握上多下功夫。
造成病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问题显然是主要的,但毕竟不是全部的原因。有时候写错了字,用错了标点也会造成病句。例如:
(1) 但是,由于: 香港的物价是很复杂的,既有比中国内地昂贵十倍八倍的东西,也有比内地便宜的东西(如一般衣服和某些日用品),或者和内地物价接近的东西(如我们出口的若干罐头和水果,以至于当地出产的低级海鱼,低级海鱼也有换算起来只值人民币七八角钱一斤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住高价房子,原本住在较低廉房子的(每年增租率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或者住进香港政府徙置区廉价屋宇的,每月也有仅花一两百元房租就住了一房一厅的。因此,整个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之几十年前是有所提高了。(秦牧《重访香港印象录》,见《作品》1981年第1期)
“由于”后面为何要用冒号?近来冒号用得越来越滥,比如“参加会议的有: 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大中学校学生”,这里的冒号就不必用,但用了也还说得过去,因为它要提醒读者注意“参加会议的”不止一个方面的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一定不能用冒号。“参加会议的有一百人”就绝不能写成“参加会议的有: 一百人”。例(1)句里的“由于”如果管了很多项,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它实际上所管的只有一项,就是“香港的物价是很复杂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住高价房子”,其余的都是举例证实这一点,所以这个冒号用得并无必要。
(2) 泰国看守政府总理英拉日前说,军方不会发生政变。(电视新闻字幕)
例(2),通常都是说某某国家或某某政府发生政变,没有说军方发生政变的,发动政变的倒经常是军方。该句是把“发动”误写成“发生”,可能是错排而未校对出来,但是它会妨碍意思的正确表达,尤其会对青少年读者造成不良影响。
像这样由于用错标点、写错字造成的病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都属于语言使用的问题,虽然它们不是我们讨论病句的重点,但是却能提醒我们: 正确使用语言牵涉到许多方面,语法、逻辑、修辞知识可以解决大部分病句问题,却不能解决病句的全部问题。
缘于此,本书解说的病句,将用错词、标点不当等也纳入其中。
讨论病句,必然绕不开病句的分类问题。
目前,高考考查六种病句: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高考考六种病句,但病句并非只有六种。再说,命题实践中,全国卷和分省卷的病句命题突破六种划定范围,已经成为新常态。
病句的类型,通常从三个角度划分: (1) 句法形态类,包括语序错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杂糅等。(2) 修辞意义类,又分为两小类: 消极修辞类和积极修辞类。前者包括生造词语、误用词义、混淆词类、苟简赘余和一义两歧等;后者主要指对偶、排比、夸张、顶真等各类辞格的误用。(3) 逻辑思维类,主要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限制不当、关系失合等。
按照这种划分,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很自然地将病句分为语法病句、逻辑病句、修辞病句三大类。也有论者将病句划分为两大类: 结构病句和语义病句。
语法病句、逻辑病句和修辞病句的划分,显然是着眼于病句的来源,即成因;而结构病句和语义病句的划分,实质上也是着眼于成因。看来,以成因为标准划分病句,已成共识。本书根据病句的来源不同,则将其分为十类: (1) 用错了词;(2) 成分残缺和赘余;(3) 搭配不当;(4) 结构混乱;(5) 语序不当;(6) 语意不明;(7) 不合逻辑;(8) 关联不当;(9) 修辞不当;(10) 标点不当。
病句的分类和定义,都会见仁见智。
我倾向于认为,病句就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只要符合其中一项的句子即为病句。
当前,关注病句,既是人们提高语言生活品质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也是高考师生应对语言运用考查的需要,即高考需要。其实,高考对病句的考查,也是国家运用公权力矫正语言乱象的一项举措,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对提升语言质量的某种诉求。
辨别和修改病句,既要重视理性分析,也要重视实践,重视经验的积累。
为此,本书既有理论指导,路径方法指引,又有巨量实例分析,并配以精选习题训练,予以突破。
本书将现代汉语病句分为十类详解,是一大尝试和突破。为什么分为十类?语言现象错综复杂,病句也远非高考框定的六类。再说,命题实践时有突破六类之举,亦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分作十类详解,一册在手,所有病句尽在其中。既可满足应对高考之需,又力求适应社会对病句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书还特意收集了1952—2016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全部高考病句题,并加以详解。此前无人做过。这又是一大尝试与突破。众所周知,每年的高考题就是下一年好的模拟题。本书将65年间高考321道病句题,一网打尽,逐一详解,这对于应考师生,是好的模拟题库;对于有志于研究病句的人,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
本书还设计了病句突破训练100题,对应既往高考所有病句的题型,力求达到高考病句题型“零意外”。
本书的解析,并非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将现有的五花八门的“高考病句解析”拼凑在一起,而是本着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爬梳剔抉,逐一解析,释疑解难,力求准确详明,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辨别并修改病句,将病句变为规范句,解决一般的阅读理解以及实用文体写作中的语言运用问题,做的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工程”。至于再将规范句变为艺术佳句,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本书的读者对象不限于高考师生,还包括大、中学校师生,编辑,记者,文秘以及所有使用汉语、关注汉语的人们。有鉴于此,本书的病句解析,都尽可能具体、明确、详尽,既体现工具理性又兼具包容性。
编撰本书时,曾参阅时贤的诸多著述,在此一并致谢。
曾有一位诗人这样说: 我们现在的汉语,就像用旧了的人民币,我想把它洗一洗。
守望汉语的纯粹和美丽,让我们一起努力。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六日
《*版高考语文病句详解与突破》在1952年—2016年60余年全国及各省高考命题全部病句题基础上,新增2017年至2020年四年的高考语文病句题,详加解析,又设置105道专项突破训练,为高中生备战高考提供参考。全书将现代汉语病句分成十类:(一)用错了词;(二)成分残缺与赘余;(三)搭配不当;(四)结构混乱;(五)语序不当;(六)表意不明;(七)不合逻辑;(八)关联不当;(九)修辞不当;(十)标点不当。又在大类下又细分共50余小类,便于老师和考生掌握病句类型并加以突破。
任金璧,祖籍陕西安康,语文特级教师,曾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出版社审读。长期关注汉语病句等语言运用问题。在《语文学习》《读书》《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主编高考、中考语文用书10本,出版《语文论稿》和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
前言
高考病句突破指要
一、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二、 歧义说略
三、 汉语表达如何“强调”
高考病句分类详解
一、 用错了词
二、 成分残缺和赘余
三、 搭配不当
四、 结构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