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55.52 6.2折 ¥ 89.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美]里克·阿特金森, 小小冰人译,中资海派出品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7108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9.8元
货号29131526
上书时间2024-10-19
1943 年5 月11 日(周二)早上,天空雾蒙蒙的,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穿透了低低笼罩在纽约湾上空的薄雾。在低沉的低音A 之后,紧紧跟着两个八度音和两个中音C 之下的音符。不同于安装在前向烟囱上的双联装7 英尺(1 英尺=0.304 8 米,下同)汽笛发出的尖啸,它的汽笛音量已经被调低,以免惊扰在长廊上漫步的乘客。它在和平时期的红、白、黑涂色已被青灰色的油漆覆盖,尽管这遭到了伪装专家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蓝绿色相间的迷彩图案,并称之为“西向航路伪装计划”,以便能更好地迷惑试图判定它航速、方位和身份的敌方潜艇。即便有人看到它那著名的三层甲板、长达1 000 英尺的巨大船体和庄严而独具特色的尖形船头,也未必会想起它的真实身份,因为灰色油漆甚至盖住了它的名字。但是,绝不会有人忘记它的存在,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它就是“玛丽王后”号皇家邮轮。
离开苏格兰古罗克整整5 天20 个小时50 分钟后,“玛丽王后”号于早晨8 点30 分驶过安布罗斯灯塔,负责护航的美国驱逐舰随即调转船头,驶向远海。与它战前涂色的命运一样,“玛丽王后”号上精美的内饰已被拆除,存放于纽约的一座仓库中,其中包括6 英里(1 英里=1.609 34 千米,下同)长的威尔顿地毯,200 箱骨瓷及水晶器具,以及和平时期一次航行中用来保存1.4 万瓶美酒和5 000 根雪茄的酒柜及雪茄保湿盒。为执行这次代号为“WW#21W”的航行任务,它已被改装为一艘运囚船。船舱内可用作武器的固定设施已被拆除,还安装了警铃、门锁,以及用沙袋堆成的机枪垒,并在食堂和运动区布设了铁丝网。船舱深处不时传来5 000 名德国战俘躁动的声音,他们在刚刚结束的北非战役中被俘,并被关入了苏格兰的监狱,几经波折,才被押上当时停靠在古罗克的“玛丽王后”号。300名英军士兵时刻保持警惕,监视着这些俘虏,而因为同情,想为战俘提供帮助的卫兵则会受到提醒:“牢记他们的野蛮。”实际上,本次跨越北大西洋,长达5 天的“之”字形航程,已令这些野蛮人变得温顺。他们会被送往美国西南部的一座战俘营,其人数是美国国内在押德国战俘总数的3 倍,而且这个数字终会增加至27.2 万。为节省取暖费,大多数战俘营建立在北纬40 度以南的地区,一些战俘营指挥官为战俘提供熏肉和鸡蛋,鼓励他们在营区内喂养宠物,还开办钢琴课,并允许通过西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的商品目录订购窗帘。这样做同样是为了让他们变得顺从。
但此次航行却另有目的。秘密乘客名单上列出了英国别军事将领的名字,其中包括英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指挥官。他们将赶往华盛顿,参加为期两周、代号为“三叉戟”的英美战略会议。轮船悄然驶过韦拉扎诺海峡时,军官们挤在围栏前,试图穿透雾气望见位于北方7 英里外的曼哈顿。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们终选择了出现在右舷康尼岛的模糊景象,以及左舷处史泰登岛的沃兹沃斯堡,自欺欺人地认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乘务员和副官们匆忙整理着成堆的行李,并用写有巨大“W”的红色纸片将运往白宫的物品标示出来,其中20 多袋都属于“空军准将斯宾塞”。整理过的机密文件放在上了锁的箱子里,堆在上层甲板旁边的儿童游乐室内,一些作废的保密资料将被送往105 号套房,扔进用浴缸临时改造成的焚化炉进行销毁。
为误导苏格兰各港口潜伏的敌方间谍,此行的计划者们煞费苦心地掩盖了航行的细节。在古罗克,“玛丽王后”号专门印制了荷兰语菜单,让人认为此番赶赴纽约的神秘贵客是流亡的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工人们还安装了轮椅坡道和扶手,反间谍机构也刻意在港口附近的酒吧散布谣言,称“玛丽王后”号被派去迎接即将秘密访问英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午9 点,所有伪装宣告结束。轮船巨大的螺旋桨转动了后一圈,船锚被抛入海中咯咯作响,激起大片水花。空军准将斯宾塞在甲板上漫步,“看上去状态很好,肥胖、面色红润”,似乎满怀着对战争的渴望。
与“玛丽王后”号一样,温斯顿·S. 丘吉尔太过显眼,根本无法隐藏,正如当时人们所说的:“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人。”丘吉尔抽着据说有“长号那么长”的哈瓦那雪茄—这只是他每天八根中的一根。在那张为人熟知的圆脸上,额头布满了皱纹。他眉头紧蹙,不时用洒了香水的手帕擦脸。当天早上,给“玛丽王后”号上的服务员留下10 英镑小费后,他脱掉了在航程中大多数时候穿在身上的连体工作服,换上了皇家游艇中队的制服,活像“一个舞台上的流氓牧师”。前一天晚上,丘吉尔摆下盛宴,庆祝“即将到达美国暨出任首相三周年”。这场盛宴是对“玛丽王后”号战前的奢华生活,也是对日不落帝国昔日辉煌的一种缅怀:酥皮馅饼、法式干煎比目鱼、温莎薯条和朗姆糕,除了这些菜肴之外,还有一大瓶1926 年的玛姆红带香槟。
“我们都是小虫,”丘吉尔曾吟诵道,“但我相信我是一只萤火虫。”谁能否认呢?他已奋战了三年,起初是孤身一人,随后便与他努力构建起的强大联盟一同作战。他早就提醒过他的警卫,只有在英国遭到入侵的情况下,才能在夜间将他唤醒,但他却从未被叫醒过。他断言,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使命是“纠缠、不停地唠叨和促成”一场远征。罗斯福对此非常清楚,整个战争期间,他将从丘吉尔那里收到1 300 封电报。这位首相的陆军参谋长写道:“他的脾气像电影明星一样多变,暴躁得如同被宠坏的孩子。”丘吉尔的妻子补充说:“温斯顿会冲我大声喊叫,所以我从不跟他争吵,要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我就给他留张便条。”
“在大事上,他非常伟大,”南非政治家扬·史末资元帅说道,“可在小事上就不那么伟大了。”当然,小事也让他忙碌不堪:因士兵们缺乏纸牌而提出抗议,为英国饲养家禽的农民供应谷物,为军事行动拟定代号(他严厉地废除了“惊心噩梦”“黄疸”“开胃酒”“邦尼哈格舞”这些代号)等。但他的伟大总能在大事中显现出来,一位仰慕者的赞誉能说明这一点:“他的心中没有‘失败’这两个字。”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入侵西西里,到*终攻下罗马城的战争进程,重现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雨点般的炸弹……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轨迹在这段历史中汇聚、燃烧。
这是进攻第三帝国的第二阶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战争迫使美国肩负越来越多的战场责任,也磨砺了美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崎岖的地形、严苛的气候、强大的敌人,战场形势已然明晰:要么杀敌,要么被杀。正是在意大利战场上,美国军队从新手蜕变为主宰二战局势的强大力量。
阿特金森累积荣获18项新闻报道和军事历史类重磅大奖,是目前美国的大众历史学家。他有25年的全球一线媒体记者工作经历,先后受聘于《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曾主笔波斯湾战争报道,深入索马里与波斯尼亚,还奔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进行报道。
阿特金森从1999年开始写作二战题材作品,极为难得地将历史学家的眼光与记者的文笔完美结合。他对每个战场的细致研究令人惊叹,对搜集的素材了如指掌,还能精辟分析各种复杂场景和人物,著有超级畅销书《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等。其“二战史诗•解放三部曲”耗时14年,被公认是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 |
目录
序 幕 “三叉戟”会议 1
第1 章 跨越地中海 27
以杀戮终结灾难 28
统帅的烦恼 47
风暴似乎永不平息 59
战争是世间美丽的景象 70
第2 章 燃烧的海岸 77
独眼巨人之地 78
钢铁兄弟,德意志 95
死于友军之手 110
腐蚀英雄的灵魂 120
第3 章 岛屿堡垒 131
孤军深入的蒙哥马利 132
攻占西西里岛首府 139
恶魔之首崩坏 147
不明原因发热 154
“大红一师”的不幸 162
墨西拿,新的起点 174
第4 章 萨勒诺之战 191
摇摆不定的小轴心 192
阴谋与反阴谋 200
钝化的劲旅 212
“黑色星期一” 234
残酷的序曲 247
第5 章 尸野腹地 261
“鬼城”那不勒斯 262
“寒气逼人”的冬战 273
险恶的腹地 282
毒气沸腾的巴里 293
第6 章 无望的苦寒 307
小城宿命 308
被弃后的闲逸 324
一场暴徒之战 329
丧生之勇 339
第7 章 战场上的赌局 355
丘吉尔抛出的“鹅卵石” 356
强渡拉皮多河 363
“比斯坎”号的囚徒 387
第8 章 死亡圣地聂图诺 395
鬼魅的锚地 396
罗马前战—卡塞塔 410
突袭奇斯泰尔纳 424
第9 章 杀戮场 439
如何占领卡西诺 440
地狱般的滩头 456
“复仇者行动” 476
第10 章 “四骑士”: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 487
美式“总体战” 488
山丘争夺战 496
人性是生存的“绊脚石” 517
第11 章 安齐奥僵局 529
维苏威大灾难 530
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543
你们都是勇士,你们都是君子 551
成就伟大事业的前夕 560
第12 章 进军罗马 575
攻破“古斯塔夫”防线 576
一场第五集团军的表演 593
撕开卡西诺前线 611
罗马“不设防” 621
尾 声 后的进军 637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入侵西西里,到*终攻下罗马城的战争进程,重现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雨点般的炸弹……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轨迹在这段历史中汇聚、燃烧。
这是进攻第三帝国的第二阶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战争迫使美国肩负越来越多的战场责任,也磨砺了美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崎岖的地形、严苛的气候、强大的敌人,战场形势已然明晰:要么杀敌,要么被杀。正是在意大利战场上,美国军队从新手蜕变为主宰二战局势的强大力量。
阿特金森累积荣获18项新闻报道和军事历史类重磅大奖,是目前美国的大众历史学家。他有25年的全球一线媒体记者工作经历,先后受聘于《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曾主笔波斯湾战争报道,深入索马里与波斯尼亚,还奔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进行报道。
阿特金森从1999年开始写作二战题材作品,极为难得地将历史学家的眼光与记者的文笔完美结合。他对每个战场的细致研究令人惊叹,对搜集的素材了如指掌,还能精辟分析各种复杂场景和人物,著有超级畅销书《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等。其“二战史诗•解放三部曲”耗时14年,被公认是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 |
《华尔街日报》
庄严宏伟……阿特金森的成就在于把惊人的研究和极为有序的叙述融合在一起,并用有力、优雅的文笔将这部战争史诗呈现给读者。
《华盛顿邮报》
里程碑式的著作……凭借这本书,里克·阿特金森继承了布鲁斯·卡顿和斯蒂芬·安布罗斯的光荣传统,巩固了自己在美国大众历史学界中的地位。
《波士顿环球报》
一部彻底的艺术著作,堪称叙述文学史上的奇迹……阿特金森让你铭记战争给士兵们留下的印记。
《费城问询报》
阿特金森在描述细节方面,拥有一双记者的眼睛;在分析宏观图景上,又拥有一名历史学家的扎实功底……《战斗的日子》叙述清晰、主题专注,进一步吊起了人们对二战史诗·解放三部曲的胃口……阿特金森的三部曲将站在二战史著作的*。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里克·阿特金森对意大利战役的描写充满了智慧,这让他的书成为二战史中的杰出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
三部曲系列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洋洋洒洒数千页中,作者研究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细节无一疏漏,可读性极强。
《时代》周刊
三部曲花费了阿特金森14 年时光,所花时间是战争本身的两倍之多。他在恢宏的三部曲中以悲悯的视角和冷厉的笔锋对战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名利场》
娴熟的叙事技巧完美地呈现了精心安排的、史诗般的战斗进程。伟大的一代几乎消失殆尽……“二战史诗·解放三部曲”是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
《里士满时讯报》
阿特金森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他引述士兵和军官的经历,构成了一次超乎想象的冲突。他在非人道的环境下,让人类的一丝人性得以幸存。书中的大量段落用优美的文风描绘了人类的勇气和堕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慢慢思索……他的书是对人性*恰如其分的礼赞。
《陆军》杂志
“二战史诗·解放三部曲”的每一部都兼具了出色的研究和写作水准。高水准的创作从*部书的序言开始,一直延续到*后一部书的结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