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58.01
4.8折
¥
120
全新
库存68件
作者拉尔夫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61665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元
货号29119011
上书时间2024-10-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我看来,撰写一本有关精神分析具体操作技术的书已迫在眉睫。身为一名精神分析治疗师,我深深地了解,如果我们不对具体操作技术的概念、标准、定义进行及时的注释与辨识,而任其自流,那么含糊、分歧与偏见会给治疗带来巨大的危险。而这样的危险同样充斥于分析师与病人、督导师与学员以及同道之间的各种公开或非公开交流之中。
一直以来,即便是像弗洛伊德(Freud)、格洛弗(Glover,1955)、夏普(Sharpe,1930)和费尼谢尔(Fenichel,1941)这样优秀的精神分析大师,所撰写的关于精神分析操作技术标准方面的论著也是凤毛麟角,或者只是提出过一些要点和纲要,而没有对此做出充分详尽的描述与定义,即没有充分说明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在做分析工作时,他究竟是如何循序渐进的。这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例如:某个分析师对病人阻抗的分析结果可能与另一个分析师的结论迥异,但同时,两位分析师都深信他们的分析源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
1957年,在巴黎召开的第 20届世界精神分析年会上,参会成员就“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变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众说纷纭。格洛弗曾在1938年给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成员发放了一份有关精神分析常用技术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员们对于精神分析的具体技术及其实践莫衷一是。同时,他们对于展示自己的技术,也显得十分犹豫、胆怯和迟疑(Glover,1955)。海伦·塔尔塔科夫(Helen Tartakoff)对精神分析技术的回顾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印象:“精神分析”一词被轻率地、不严谨地使用在讲述各种治疗方法的书中,这些治疗方法彼此差异悬殊,且常常由于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和理论取向而指鹿为马。
这种混乱与不确定性从以下事实可窥一斑:在饱尝了六年半争辩之苦后,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决定在 1953年解散早先设立的“精神分析治疗评估委员会”,放弃为“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寻找明确定义的努力。这种学术界的分歧,可以弗洛姆–赖克曼(Fromm-Reichmann,1954)和艾斯勒(Eissler,1956)为例,两人对于精神动力学与精神分析的观念大相径庭。当然,一本有关精神分析技术的教科书可能无法消除观点之间的分歧以及对具体技术问题的争议,但它应能通过提供一种具体的、详细的、系统的、实用的参考,来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析治疗师到底是怎样工作的,而不是仅凭他是否声称自己正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关具体治疗技术的公开交流很少,但在一些精神分析治疗师组成的小型封闭式团体中仍存在大量的小范围交流。其结果就是造成了许多排外的、孤立的派系,使得交流只限于某个流派的圈内人士而脱离主流,这一现象阻碍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Glover,1955)。
一方面,希望对治疗技术有所创新的治疗师通常拒绝与那些保守学派人士进行磋商。他们更倾向于另立派系,独自工作,因而远离精神分析主流,结果使得这些技术创新者失去了从其他团体获得验证、澄清并修正其创新思想的可能与机会。另一方面,那些严守正统精神分析思想的保守人士出于自身的不安全感而墨守成规,视创新者为大逆不道的异类。这两个群体本可以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而产生具有建设性的有益影响,可惜他们彼此视对方为对手,在分离与隔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主张对精神分析技术进行公开讨论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有必要使这一领域的受训者了解,除了他们的督导分析师所展示的方法,还有其他不同的分析技术可供学习与参考。仅从有限的资源来学习精神分析的具体技术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学员将对教师产生神经症性移情,这将阻碍他去发现和发展 适合自己个人风格和理论取向的技术。在现实中,受训者对他们的个人分析师、督导师进行“青少年式”盲目模仿的现象并不少见。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对他们的精神分析教师产生了另一种神经症性移情:强烈的反对。格洛弗(1955)称这种反应为教学/培训式移情,并强调这会对经验不足的精神分析师产生不利影响。
弗洛伊德早在100多年前(Freud,1912a,1912b,1913b,1914c,1915a)总结的有关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至今仍作为精神分析实践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而且自那时以来,在经典的精神分析技术领域,尚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进步。
究其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弗洛伊德在这一领域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因为他早就清晰地认识到精神分析治疗中 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弗氏一直令人尊崇的原因是:自他以来,这一领域的进步相当缓慢。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似乎是学习精神分析时师生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而这种情感关系因精神分析的教学方式而不可避免。
作为专业培训课程的一部分,精神分析技术的培训过程可能会产生相当多的未被妥善处理的移情反应,正是这些残留的移情反应阻碍和束缚了学生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发展。当精神分析教师把正在进行的精神分析治疗病例作为教学案例时,他将不自觉地使自己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削弱自己保持中立、节制、匿名的习惯,部分歪曲病人的治疗动机,而且他还会强化学生的依赖、认同、顺从以及“正常”行为。另外,他也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精神分析培训机构以及培训教师构成的三角利益关系中左右为难。
未妥善处理的移情–反移情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精神分析师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具体工作技术时流露出的羞涩。弗洛伊德本人似乎也有类似的举动,根据琼斯(Jones,1955)的描述,弗洛伊德经常表露出他想写一本系统地阐述精神分析操作技术的书,但他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斯特雷奇(Strachey,1958)曾指出: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从没有对反移情的问题进行过充分的讨论。
精神分析师对于展示自己具体技术的羞涩,一定程度上与分析素材的来源有关。精神分析师的工作通常依赖于自身私密的、独特的心理过程,有许多资料来自被病人唤起的潜意识,对病人的分析性理解多依赖于一种特殊的、亲密的咨访关系,涉及移情与反移情。如果向他人展示工作的过程会产生暴露感和受责难感,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敌对、恐惧等反应。所以你会看到在精神分析治疗师群体中不乏类似舞台恐惧、暴露癖现象或二者的混合。大多数精神分析治疗师都忌讳公开讨论他们是如何进行具体治疗的,这使得他们特别容易陷入两种境地:固守疆地的保守宗派或非主流性的特立独行。
精神分析师是一种孤独的职业,如能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就能享受由归属感带来的舒适感觉。可是,一味鼓励随波逐流也将丧失这一学派独到的风格。孤独地进行精神分析实践还存在另一种职业风险,即工作时缺少精神分析同道的观察与帮助。
精神分析师对于自己分析工作成效的评估往往难以令人信服,易于受主观理想化影响而偏倚。我不是建议在实际工作中要设旁观或旁听,因为观察者的存在本身(即便隐身)也会对分析情景产生影响。(其他的学者,特别是墨顿·吉尔(Merton M. Gill)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与病人一对一工作,缺少他人监督与审视的精神分析治疗,往往会因为先入为主而对治疗技术缺乏鉴别与质疑。
通常来说,精神分析师在具体描述其精神分析工作时,所暴露出来的不仅包括与病人的大量亲密互动,还包括大量分析师个人的生活内容。同时,分析师 独特的工具就是他自己的前意识与潜意识。如果分析师要内省地审视具体个案的来龙去脉和治疗的理论思路,他将不可避免地运用自身的潜意识幻想、主观思维、性格特点等。因此,分析师谦虚与自我保护的态度都将使他倾向于避免过分暴露。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认为写一本有关经典精神分析治疗操作技术的书,将有助于促进大家对精神分析治疗技术进行更为充分、开放的持续讨论。通过这样的形式,各种技术之间的区别、创新、修正与勘误才能被澄清和验证,其实用价值才能被确认,精神分析技术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本卷中,我原本打算按照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依次出现的技术问题一一进行讲述,比如从初始访谈到躺椅技术(transition to the couch),到治疗开始,等等,但是我很快发现,如果对阻抗和移情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能清晰、详尽和深入地理解任何有关治疗技术的问题。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进行具体技术讨论之前,对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基本理念做一个整理与简要的介绍,对学生们来说应该是有益的。因此,我对内容做了重新安排。在本卷第1章中,我先对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个概述;第2~3章分别详细讨论精神分析的两大基本技术:阻抗与移情; 后一章重点讨论与精神分析环境有关的主题。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我想试图为病人与治疗师之间互动的所有理论、技术及复杂的相互关系提供一个整体框架。在第二卷中,我将更多地以精神分析操作流程为序来编排内容。
在每一个技术章节的开头,我都会用一个临床实例来说明此章内容的概况,之后是有关文献和理论的简要概述, 后是具体操作与技术问题。为了扩展读者视野,本书参考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考虑到一些主题的参考书目较多,为了避免影响正文的阅读,我在每章 后罗列了补充阅读材料。另外,本书末尾提供了参考文献,供读者检索备查。
导语摘要
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与精神分析环境相关的主题,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
对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目录
译者序一
译者序二
前言
致谢
第1章 概述 001
1.1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 001
1.1.1 治疗技术的变化 / 002
1.1.2 治疗理论的变化 / 004
1.2 有关技术的基本概念 / 008
1.2.1 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 008
1.2.2 神经症与精神分析理论 / 009
1.2.3 精神分析的泛心理学 / 012
1.2.4 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 / 017
1.3 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要素 / 023
1.3.1 素材的获得 / 023
1.3.2 分析过程 / 027
1.3.3 工作联盟 / 035
1.3.4 非分析性治疗技术 / 037
1.4 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简述 / 040
第2章 阻抗 047
2.1 定义 / 047
2.2 阻抗的临床表现 / 048
2.2.1 沉默 / 048
2.2.2 言不由衷 / 049
2.2.3 情感不协调 / 049
2.2.4 肢体语言 / 050
2.2.5 固定时段 / 051
2.2.6 谈论琐事 / 051
2.2.7 回避话题 / 051
2.2.8 仪式动作 / 052
2.2.9 语言晦涩 / 052
2.2.10 迟到、缺席、忘记付费 / 054
2.2.11 梦的遗忘 / 054
2.2.12 厌倦与违规 / 054
2.2.13 隐藏秘密 / 055
2.2.14 付诸行动 / 055
2.2.15 过度愉悦 / 055
2.2.16 顽固不化 / 056
2.2.17 无声的基调 / 056
2.3 历史性回顾 / 057
2.4 阻抗的理论 / 061
2.4.1 阻抗与防御 / 061
2.4.2 阻抗与退行 / 066
2.5 阻抗的分类 / 069
2.5.1 根据来源分类 / 069
2.5.2 根据固着点分类 / 071
2.5.3 根据防御类型分类 / 074
2.5.4 根据诊断分类 / 075
2.5.5 实用的分类 / 076
2.6 分析阻抗的技术 / 079
2.6.1 基本思路 / 079
2.6.2 识别 / 082
2.6.3 面质 / 085
2.6.4 澄清 / 087
2.6.5 解释 / 091
2.6.6 分析阻抗时的特殊情况 / 102
2.6.7 技术的变异 / 110
2.7 分析阻抗的技术原则 / 112
2.7.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 / 113
2.7.2 来访者中心 / 120
2.7.3 阻抗的特例 / 121
第3章 移情 125
3.1 定义 / 125
3.2 临床表现:一般特征 / 129
3.2.1 不合时宜 / 129
3.2.2 强烈情感 / 130
3.2.3 矛盾情绪 / 132
3.2.4 反复无常 / 132
3.2.5 顽固不化 / 134
3.3 历史回顾 / 135
3.4 理论 / 142
3.4.1 移情反应的起源和本质 / 142
3.4.2 移情性神经症 / 153
3.5 工作联盟 / 159
3.5.1 操作性定义 / 160
3.5.2 文献概述 / 162
3.5.3 工作联盟的形成 / 163
3.5.4 工作联盟的起源 / 173
3.6 病人与分析师的真实关系 / 181
3.7 移情反应的临床分类 / 188
3.7.1 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 188
3.7.2 以客体关系划分移情反应 / 199
3.7.3 以性心理发育期划分移情反应 / 201
3.7.4 以人格结构划分移情反应 / 202
3.7.5 把认同作为移情 / 205
3.8 移情性阻抗 / 208
3.8.1 移情性满足 / 209
3.8.2 防御性移情 / 213
3.8.3 移情泛化 / 216
3.8.4 移情性付诸行动 / 218
3.9 分析移情的技术 / 228
3.9.1 分析原则 / 228
3.9.2 发展移情 / 230
3.9.3 分析时机 / 238
3.9.4 分析移情的技术步骤 / 251
3.10 分析移情时的特殊情况 / 277
3.10.1 情感爆发和重现危机 / 278
3.10.2 周一的咨询 / 281
3.10.3 难处理的移情 / 287
3.10.4 转诊问题 / 301
3.10.5 培训中的准分析师 / 302
第4章 精神分析情境 305
4.1 精神分析治疗对病人的要求 / 305
4.1.1 动机 / 305
4.1.2 能力 / 307
4.1.3 人格特征 / 309
4.2 精神分析治疗对分析师的要求 / 310
4.2.1 技术要求 / 311
4.2.2 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特征 / 323
4.2.3 分析工作所需要的分析师的动机 / 337
4.3 精神分析对分析设置的要求 / 347
参考文献 350
内容摘要
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与精神分析环境相关的主题,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
对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1.精神分析临床治疗大师、“工作联盟”概念提出者拉尔夫?格林森代表作。
2.精神分析学者、教师李鸣教授翻译作序。
3.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经典、国外多所高校心理治疗教材、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推荐教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