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二本学生
  • 我的二本学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二本学生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9.15 6.5折 45 全新

库存26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1874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9002134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读者即将翻开的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教学札记。换言之,本书更像普通高校教务处要求老师提供的教学反馈,我不过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形式,表达了对多年从教经历的审视。

1995年,我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划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学生。2005年,我博士毕业,进入广东F学院当了一名教师,见证了八零后、九零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我的人生经验,包含了双重视域下的自我成长和见证他者成长的参差图景,这种亲历,伴随对现实的体察和感慨,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问题:短短二十多年,那些起点像我一样的二本学生,在彻底市场化和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语境中,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通过念大学,他们在立足社会的过程中,在就业、深造、定居等具体的人生节点,是否如我一样,总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屏障,越过一个个在今天看来无法逾越的暗礁?

我的教育工作,为我提供了审视这一问题的机会。从保留的学生名单看,我教过的学生多达四千五百多名,无数课堂课后的近距离、不间断的师生交流,让我充分接触到一个群体,并真正看见他们。细数我的从教日常工作,也无非就是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导师制的形式私下里带学生,参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辅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下乡实习、挑战杯项目,给各类比赛当评委,随时接受学生的求助和咨询等,但这种琐碎、立体的职业体验,却让我获得了诸多见证学生群体成长的维度。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对学生毕业后境况的跟踪,我深刻意识到,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众所周知,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认,只有少数幸运者能进入几十所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更多的则只能走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以我任教的广东F学院为例,尽管学校处于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但从生源而言,接近一半来自广东的粤北、粤西和其他经济落后区域。我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务农、养殖、屠宰、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毫不起眼,但对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里的个大学生,是寂寥村庄的亮光芒和希望。来到繁华的都市后,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并对未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他们来到大学的路径,完全依赖当下高考制度提供的通道。在应试教育的机制里,他们一律经过了紧张的课堂教学、题海战术、千百次考试的淬炼,在一系列严密的规定动作中,他们被删削掉个性、血性、活力,以标准答案为突破口,从高考中艰难突围,就这样一步步来到大学的校园,来到我的课堂,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温良、沉默的性子,以至面目日渐模糊。作为教师,通过无数课堂的观察和见证,我深感这个群体经过严苛的刷题和排名竞争,加上就业的焦虑和现实生存压力的逼近,业已过早透支了他们生命的能量,削减了青春的锐气,以至呈现出某种漠然的生存状态,其思考力、创造力,在残酷的考试进阶中,悄然磨损而不自知。

他们的去向,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根据我的观察,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大学对应的是全球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任何群体中,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在当下的社会格局中,个体要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只有当事人知道。作为二本学生,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留在国内、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

我得承认,作为教师,我对世界安全感边界的认定,来源于对学生群体命运的勘测。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紧的生命,是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多年来,在对学生毕业境况的追踪中,负载在就业层面的个人命运走向,到底和大学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是我考察学生成长过程中,追问多的问题,也是本文竭力呈现的重点之处。我想知道,学生背后的社会关系、原生家庭,以及个人实际能力,在就业质量中所占的具体权重。如果其权重越来越被个人实际能力以外的因素左右,那么,对大学教育的审视,尤其是对彻底市场化后大学教育的审视,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

在中国快马加鞭的教育背景中,无论名校的光环怎样夺人眼球,都不能否认多数的年轻人,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挤过这座独木桥,而只能安守在各类普通大学,这是我写作本书一个基本的观照和讨论前提。毫无疑问,在自我瓦解、自我提问式的写作过程中,本书承载的落脚点,意在探讨中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尤其是普通青年群体的命运和可能,换言之,这些文字不仅面对教学日常,更面对青年成长、命运和去向,它打开和呈现了一个群体隐匿的生命境况,是有关年轻个体的生命史和心灵史。

——本文出场的年轻人,全部来自我任教的广东F学院,时间跨度始自2005年直至今天。写作的线索,主要依赖我教公共课、先后两次当班主任的观察、私下的导师制施行过程,以及我对广东学生的刻意聚焦。我欣喜地看到,尽管年轻人的抗争夹杂了无数心酸,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哪怕处于压抑状态,在并不光鲜的布景中,依然呈现出了生命本身蕴含的创造本质。他们努力、认真、淡定,有着成人群体无法想象的韧劲;他们蕴含的巨大力量,足以迸发出各种可能。

今天,二本院校的起点,也许让他们默默无闻,但没有人否认,无数个体的努力,正悄悄改变群体的命运,并事实上推动社会更为稳固的站立。

世界已悄然改变,对大多数人而言,日常生活并未产生太多的变化,但那宏大的转身,终究会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会介入年轻的生命。

看见他们,看见更多的年轻人,是我作为一个在场者反思的开端。



导语摘要

《我的二本学生》是黄灯的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通过任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及“导师制”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接受学生求助和咨询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获得了学生群体成长的手资料。本书稿是对这些学生成长和困惑的体认,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际遇对学生毕业后的境况做了跟踪和思考,折射出当下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状况,并勾画出一批年轻人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10年的跟踪走访,2届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处,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使这本书也成为了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学生的一个入学指南,那些师兄师姐付出汗水泪水积攒下来的经验教训,也许会节省这些学生实现人生跨越的一些时间和精力。



作者简介

黄灯


2016年,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首发公号阅读人数228万,各公号阅读量过千万,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家在丰三村》。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获得“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2020年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



目录
序言  看见他们
一  在龙洞
  39路公交
  租住者
  另一个龙洞
二  公共课
  来到课堂
  作业完成者
  期末试卷
三  班主任(062111班)
  迎接新生
  四任班长
  夹缝中的光芒
  分化已经开始
  对照记
四  “导师制”
  刘婉丽
  徐则良
  李沐光
  子然和芳坤
五  班主任(1516045班)
  来到九零后身边
  两份名单与网络原住民
  乡村留守女生
  历史的尘埃飘过课堂
  “从未想过留广州”
六  广东学生
  潮汕女孩
  深漂二代

内容摘要

《我的二本学生》是黄灯的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通过任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及“导师制”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接受学生求助和咨询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获得了学生群体成长的手资料。本书稿是对这些学生成长和困惑的体认,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际遇对学生毕业后的境况做了跟踪和思考,折射出当下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状况,并勾画出一批年轻人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10年的跟踪走访,2届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处,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使这本书也成为了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学生的一个入学指南,那些师兄师姐付出汗水泪水积攒下来的经验教训,也许会节省这些学生实现人生跨越的一些时间和精力。



主编推荐

黄灯

2016年,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首发公号阅读人数228万,各公号阅读量过千万,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家在丰三村》。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获得“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2020年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



精彩内容
 一 在龙洞39路公交广州的夏天无比漫长,很多时候,在从家去往
单位的途中,拥挤、溽热的人群,总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味道和气息。
有一天,我坐在39路公交车上,无意算起,十
三年的教书生涯中,在通往广州天河龙洞方向的广汕公路上,竟然来来回回了五千多天。五千多天,这个惊人的数据让我震撼
,我忽然意识到,对生命耗费的计算可以如此具体,按每次往返在路上消耗四个小时计算,光在这条路上奔波,我所花费的时间已达上万小时。
无论如何,不论我搬家到哪里,不论何种方案,39路,总是给我带来最
多惊喜、期待的线路,它是我生命中乘坐最多的公交,也是我生命中最为亲密的数字,它一路带我穿越半个广州,将我引向单位,打开了我生命中最为密实的职业场域。
“龙洞总站”这个普通的地名,对39路而言,是它从天河东出发,每天必行路线的终点,但对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漫长的二十
年求学历程而言,却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我记得2005年刚到学校试讲时,从熟悉的中大出发至陌生的龙洞,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远了,太远了,龙洞太远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广州还有这么遥远和偏僻的地方,在龙洞的群山中,竟然还隐藏了诸多不起眼的学校。后来发现,除了广东F学院,龙洞还有广东工业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学院、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等,其中,广东食品药品
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广东F学院隔壁。
除了远,还有一个感
受,龙洞的自然环境太好了,绿化太让人难忘了。
在离广州市城市中轴线不到十公里的地方,竟然群山环绕、绿翠逼人,其中华南植物园、火炉山森林公园,广东树木公园呈三角形状,随意而散漫地被大自然丢在龙洞。从华南快速干线支起的高架桥往
下看,龙洞就如一块温婉的碧玉,终日萦绕着清新的薄雾,隐匿在喧嚣城市
的一角,让人对这座南方的古城,多了更多温润的想象。当然,如果换一个视角,从空中贴向地面俯视,则会发现,群山褪去,隐藏在角角落落、弯弯旮旯的龙洞,更多的是混乱、喧嚣.是蓬勃年轻人带来的活力、人气,是身处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所
致的无序、粗粝。
可以说,乘坐39路公交的五千多个日夜,龙洞蜕变的过程,也逐一在我眼前展开。2005年9月,我刚入职时,龙洞的交通极为顺畅,校车每次到达燕塘附近,才开始感觉市
中心的拥堵。今天,随着
小区的增多以及人流的密集,龙洞已成为交通的瓶颈.原来并不狭窄的出口,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需
求。除了交通的变化,龙洞房价的飙升,同样让人感慨。刚入职时,广汕公路旁边靠近植物园最好的小区,房价每平方米才两三干元。当时住在市内的老师,每次乘坐校车离开
龙洞地段,总会感叹龙洞的好空气,但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市中心,“龙洞就是农村,太不方便了”,这是我在校车上经常听到的论调。但十年后,随着六号线的开通,以及东部萝岗片区的崛起,龙洞的位置变得极为重要,显示了难得的区位优势。
今天,它的房价涨幅超过十倍,已达四五万元,那些当初觉得龙洞偏僻的老
师,都慨叹自己没能看得更远,没在房价如白菜价时,多囤几套。今天,再也没有人认为龙洞是农村,是僻远的郊区之地,它目渐优化的交通条件,叠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年轻人聚集,使得这一地区散发着独有的味道与活力。
确实,龙洞的变化,折射了一段更为广阔的城市变迁史。从266路到39路。我目睹广州十几年来城市肌理的深刻蜕变。从我居住的海珠区,到珠江
对岸的天河区,从天河区最核心的CBD珠江新城,到丈量了城市一次次裂变的体育中心、东站,随后到多年沉寂并不出彩的天河北边的龙洞,广州这座城市,仿佛手握魔杖,说不准哪天就会点化一个地方,让其褪去平淡、土气的面容,焕发出光彩夺目的一面。昨天,它能让纵横阡陌的稻田变为广州的CBD,变为寸土寸金的商务重地;今天,它同样拥有魔力,将遥远荒僻的郊区龙洞,变为这座城市的耀眼明珠。(P1-3)

媒体评论

一种社会学的“田野调查”,迸放出细节、情感、理想的火热力量,直指人类历史千古难题——等级制及其支持系统不断再生的风险。破题不等于解题,但破题已是觉醒,已是曙光初照,是文以载道传统的及时入场和前沿抗争。

——著名作家  韩少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