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5.84 4.2折 38 全新

库存1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者:阿里夫·阿迈德,译者:万美文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918756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8539283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对《哲学研究》这部经典哲学著作的导读,其章节安排完全对应于《哲学研究》的结构,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论述思路做了细致地剖析,提示了各个章节的重点段落,并一一做了深入浅出地阐发。作者希望读者不要盲目顺从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或按照他所提议的方式去做哲学,而是要与这些观点做批判性的交锋,努力地区别和提取他对我们的哲学知识做出贡献的理论,而这才是我们接触这部著作应该有的态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里夫·阿迈德(Arif Ahmed),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讲师。


 


 


译者简介


万美文,80后译者,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译有《周末读完希腊史》、《虚构与虚构主义》等。



目录

前言


1 背景


罗素


弗雷格


《逻辑哲学论》


2 主题概述


3 文本阅读


第1节 奥古斯丁的图画


第2节 家族相似与理想的准确性


第3节 意义与理解


第4节 私人性


4 接受与影响


5 进阶阅读指南


背景


第1节 奥古斯丁的图画


第2节 家族相似与理想的准确性


第3节 意义与理解


第4节 私人性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是对《哲学研究》这部经典哲学著作的导读,其章节安排完全对应于《哲学研究》的结构,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论述思路做了细致地剖析,提示了各个章节的重点段落,并一一做了深入浅出地阐发。作者希望读者不要盲目顺从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或按照他所提议的方式去做哲学,而是要与这些观点做批判性的交锋,努力地区别和提取他对我们的哲学知识做出贡献的理论,而这才是我们接触这部著作应该有的态度。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阿里夫·阿迈德(Arif Ahmed),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讲师。

 

 

译者简介

万美文,80后译者,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译有《周末读完希腊史》、《虚构与虚构主义》等。



精彩内容

贯穿《哲学研究》的四大主题是:有意义的语句是名字的组合;凡是能说的就能说清楚;意义和理解是伴随着会话和书写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独立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来谈论、思考自己内在的感觉状态。我在这里简要概述一下维特根斯坦对每个观点的处理。

我们已经看到,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思想通过组合出现在其中的名字来描绘可能情形。在《哲学研究》中,他推翻了这种观点——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攻击一种更加广泛的症候群(这种观点只不过是症状之一)。那种症候群可以被叫作奥古斯丁式的意义概念,因为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开头引用了奥古斯丁的一段话来说明它的特点。他接下来就攻击了那些观点。也许其中重要的假设——它也是《逻辑哲学论》的基础——是:只存在的语言意义现象,而且这要求的理论解释。我们将在下一章的第1节讨论他对这种奥古斯丁式观点(以及相关观点)的攻击。

各种语言有可能并不都属于一个模式,而是共同形成一个“家族”,其中不同的语言活动两两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似性。这样的话,“语言”就会是一个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的概念。“但如此一来,说某个东西是语言就是语焉不详!”但是谁说每句话都可以甚至应该表达确定的意思呢?《逻辑哲学论》坚持认为每个句子都说了准确的东西——这样它在每种可能情形中的真假都是确定的,否则它就根本不表达任何思想。而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则力图证明——我们将在下一章的第2节看到——那是对语言和思想的一种狭隘理解,不足以解释我们大部分9实际的对话、写作和思考。语言表面上的粗陋并不能隐藏准确的思想,其内容有待哲学来发掘,而且哲学其实也不是要发掘什么。我们会通过对哲学事业的这种图景做一个简短的讨论来结束第2节。

“没有什么隐藏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试图证明,赋予词语意义的不是我们的语言中隐藏的几个简单符号和复杂的世界中隐藏的几个简单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而是我们对这些实际语言的词语的公开使用。不过乍看之下这似乎是错的,因为乍看起来,似乎词语的有意义地使用肯定有隐藏的心理过程相伴,否则,我们怎么把我们的会话和一段毫无意义的(假设是高度结构化的)声音模式相区别呢?而且,当你次理解一个词语时,似乎你当时脑海里的想法才是它的意义,而不是从那次以后你如何使用那个词,否则,前者怎么指导后者呢?维特根斯坦证明了我们想要的意义和理解绝不是这种相伴的心理过程。这些段落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理智眩晕感”,因为如此一来任何人要表达任何意思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下一章的第3节结尾部分将把这种感觉与维特根斯坦个人的观点分离开,然后明确他的观点中真正令人不安的是什么。

我们已在前面看到,罗素认为人们可以指称直接感觉亲知的对象,这是他与许多经验主义者们的共同点。很容易设想:有人可以自己创造一种工具来指称亲知对象,而完全不顾他如何公开使用词语。这样一来,就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个东西,它作为一个隐藏的或内在的意义领域是完全独立于公共语言的。维特根斯坦用以证明实际并非如此的著名论证被称为“私人语言论证”。我们将在下一章的第4节讨论这个论证及其背景:彻底颠覆我们用以区分“内心”感觉生活与“外部”肢体活动的直观方法。

我说过《逻辑哲学论》中那个“有些真理只能演示”的观点在《哲学研究》的各种特定章节序列中会重复出现。的确如此,但它重要的影响(意义)是《哲学研究》将对10聪明而又细心的读者所产生的总体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一切都没有变:人们在描述现实世界时倾向于默认使用“常识”的手段,只要这些描述方式不打算闯入哲学就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都已经变了:整个世界似乎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一面。

但是,这种特征不是我能在这里尝试分析或解释的。如果你想欣赏它,那就得读《哲学研究》的原作。无论如何,这肯定与维特根斯坦文字的力量以及论证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当然,在这里我只关心论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