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重要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时期重要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01.31 6.4折 158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建次,邱美琼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57135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28540709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建次兄的书稿,在我的邮件中已经躺有大半年了。
  他偶尔会极有礼数地来信来邮催催序言的进展,而我则是一边抱歉,一边又只能还是拖延着。倒不是我忙得一点时间也没有,而是他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著作,要集中时间读完一遍,确实不易。因为我目前的时间实在是被切割得零碎不堪,深感在俗事中蹉跎了岁月,愧对了学术。
  按我向来的习惯,若为人作序,不读书稿,是万万不敢下笔的。而今将书稿粗粗检读一过,却又觉得同样难以下笔了。何以会有这种两难的情况呢?大概的原因是,在民国词学的研究中,我虽然是较早介入者,但涉猎其实不广,即稍有论及者,也成就平平,殊无足称。面对这部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从批评接纳到建构与展开,具备宏大格局的著作,我一时张皇其间,真有点不知东西之感。
  但这篇序真是到了必须完成的时候了。
  我认识建次兄有年,每次见面我们都会交流彼此的研究情况,但也只是淡淡地聊聊而已,在记忆中好像还没有过把酒论文、激扬文字的时刻。这使得我与建次兄的交往一直保持在一种相当理性的状态,如今想来,这其实是一种不掺杂质的学术状态,纯净而清澈。
  我们虽至今尚无临风把酒之时,但我一直关注着建次兄的研究。在六零后学者中,建次兄的勤奋与敏锐是相当突出的,他极为关注学术史,尤其关注当代的学术发展和学术生态,他的著作一部接着一部出版,而且往往篇制浩大,令人侧目。学术一定给他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总以为能够享受学术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
  本书是建次兄的第三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凡上、中、下三遍,上编侧重民国时期若干重要词学理论命题的承纳与建构,主要从承传和新变的角度,考察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性论、词情论、词意论、词气论、词律论、词境论、用事论等。这些命题虽一直是词学中的主流问题,而在民国这个新变交替的时期,也必然面临着承续与发展的问题。中编主要考察民国时期重要词学批评命题的承纳与展开,涉及尊体、雅俗、体派之宗、南北宋之宗、明清词等论。下编则是对若干具有代表性词人批评的承纳与展开,主要涉及苏轼、周邦彦、秦观、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此三编,从理论、批评到词人,层级而下,并以承纳、展开与建构为关键词,建构起对民国时期词学的整体性认知,建次兄的学术魄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编皆以“承纳”一词奠其基础,这意味着学术史的源流是建次兄的论说之资;“展开”则侧重梳理其源流在民国时期的特殊衍化轨迹,其中包含的新变是其关注重点;“建构”则涉及到民国时期词学理论的重新建构问题,其实这种新的建构就是20世纪“新词学”的肇端。从旧词学的延续到新词学的萌生,有力地丰富了“中国文论古今演变”这一主流学术思潮,建次兄大著的学理正在于此。
  建次兄对这一时期词学资料的关注相当全面,他既注意列举各说,更注意界说其异同。如关于词境类型的分析,便先后罗列了唐圭璋、沤庵、梁启勋、顾随、朱光潜等人的说法,体现了民国学术史的若干共识以及介乎其中的差异性。而下编中关于周邦彦、吴文英等诸多词人的批评,也在博征文献的基础上裁断是非。故此书既是一部民国词学的学术史,也是一部民国词学重要资料的汇编,其文献性与学术性都值得充分肯定。有此作为基础,建次兄已经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完成一部以理论为纲、源流分明、体系完整的民国词学史了。我相信这样一部词学史,一定能给建次兄带来更大更多的快乐。
  去年,建次兄从南昌大学加盟云南师范大学。在彩云之南的地方,沉浸在词学的世界里,我觉得他简直就是直接生活在词境之中。学术研究与诗词创作一样,也是从有我之境入、从无我之境出,才见高致。而无我之境是需要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我直觉建次兄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期待的豪杰之士。
  我读王国维著作有年,对《人间词话》也曾反复玩味,但因为“陌生”而能瞬间触动我内心的主要有两则:其一是“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一则;其二是“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一则。前者说的是对自然、人事的敬畏,这种敬畏当然也可以移论学术;后者说的是从共花鸟忧乐的有我之境到“以奴仆命风月”的无我之境的精神提升。为人的境界一如为学的境界。我相信建次兄与我一样,一直在追求更深更高更远的学术境界。

导语摘要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立足于对不同词学理论批评专题建构与展开的勾勒分析,努力摒弃以“名家叙论”遮蔽或取代词学理论批评多向度衍展与具体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等环节,并将它们有机地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寻求古今文论之“通”,探讨传统词学之“变”,以期补充民国时期词学研究中的一个短板。


作者简介
  胡建次,男,1968年生,江西丰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省部级与厅局级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近十部,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其他奖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邱美琼,女,1966年生,广西荔浦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与厅局级项目近十项,出版专著两部,合著近十部,获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学与中国古典词学。


目录
绪论
上编 民国时期重要词学理论命题的承纳与建构
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性论
节 偏于从词作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辨析之论
第二节 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角度辨析之论
第三节 偏于从音调变化与审美表现角度辨析之论
第四节 偏于从面貌呈现与风格特征角度辨析之论
第五节 偏于从词作自然表现角度辨析之论
第二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情论
节 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标树之论
第二节 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论说
一 真实自然要求之论
二 含蓄蕴藉要求之论
三 新颖独创要求之论
四 中和化要求之论
第三节 对“情”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探讨
一 “情”与涉世关系之论
二 “情”与学力关系之论
三 “情”与构思关系之论
四 “情”与才力关系之论
五 “情”与“辞”关系之论
六 “情”与“景”关系之论
七 “情”与“韵”关系之论
八 “情”与“意”关系之论
九 “情”与“境”关系之论
第三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意论
节 对“意内言外”的标树之论
第二节 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论说
一 新颖独创要求之论
二 含蓄深致要求之论
三 真实自然要求之论
四 圆融浑成要求之论
五 不可取巧与精粹凝练要求之论
六 切实充蕴要求之论
七 直致真切要求之论
第三节 对“意”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探讨
一 主体艺术表现与意致呈现关系之论
二 构思、用笔与意致呈现关系之论
三 “辞”与“意”关系之论
四 “韵”与“意”关系之论
五 “境”与“意”关系之论
第四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气论
节 对“气”作为词作本质因素标树之论
第二节 词气审美特征与要求之论
一 词气潜伏流贯与运转自如之论
二 反对迂腐与寒酸之气论
三 反对粗豪之气论
第三节 词气呈现与创作因素关系之论
一 词作用笔与行气关系之论
二 词人性情与词气关系之论
第五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律论
节 偏于对协律的标树之论
第二节 偏于对协律的消解之论
第三节 主张协律与破律相结合之论
第六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
节 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之论
第二节 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
一 自然本真要求之论
二 深致静穆要求之论
三 新颖别致要求之论
四 奇特相成要求之论
第三节 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
第四节 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之论
第七章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用事论
节 对词作用事的要求之论
一 用事自然妥帖圆融之论
二 用事灵活、事为意用之论
第二节 对词作用事之法的探讨
第三节 对词作用事的分析之论
……
中编 民国时期重要词学批评命题的承纳与衍化
下编 民国时期重要词人批评的承纳与展开
结语
附录一 本书所涉主要词论家简介
附录二 本书所涉部分词学文献撰著或刊行时间简列

内容摘要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立足于对不同词学理论批评专题建构与展开的勾勒分析,努力摒弃以“名家叙论”遮蔽或取代词学理论批评多向度衍展与具体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等环节,并将它们有机地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寻求古今文论之“通”,探讨传统词学之“变”,以期补充民国时期词学研究中的一个短板。

主编推荐
  胡建次,男,1968年生,江西丰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省部级与厅局级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近十部,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其他奖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邱美琼,女,1966年生,广西荔浦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与厅局级项目近十项,出版专著两部,合著近十部,获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学与中国古典词学。

精彩内容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民国时期传统词学对词作体性辨析的第五个维面,是偏于从词作自然表现角度加以展开的。在这一维面,胡适、叶恭绰等有所论说。
  民国前期,胡适在《致钱玄同》中云:“古来作词者,仅有几个人能深知音律,其余的词人,都不能歌。其实词不必可歌。由诗变而为词,乃是中国韵文史上一大革命。五言七言之诗,不合语言之自然,故变而为词。词旧名长短句。其长处正在长短互用,稍近语言之自然耳。即如稼轩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此决非五言七言之诗所能及也。故词与诗之别,并不在一可歌而一不可歌,乃在一近言语之自然而一不近言语之自然也,作词而不能歌之,不足为病。正如唐人绝句大半可歌,然今人不能歌亦不妨作绝句也。”①胡适论说词的创作本质并不在是否“可歌”之上。他认为,词由诗之体中衍化而出,乃我国抒情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其根本优长在于词的语言表达更合乎自然,更接近与切合人们的口语表达习惯。胡适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为例,进一步阐明诗词之别并不在以“可歌”为原则,其关键在是否更切合人们的口语表达。很显然,胡适对“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寄寓“文学革命”使命的,也从一定意义上寓示传统抒情文学的发展方向。其又云:“然词亦有二短:(一)字句终嫌太拘束;(二)只可用以达一层或两层意思,至多不过能达三层意思。曲之作,所以救此两弊也。有衬字,则字句不嫌太拘。可成套数,则可以作长篇。故词之变为曲,犹诗之变为词,皆所以求近语言之自然也。”②胡适同时提出词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一是“字句终嫌太拘束”,二是“只可用以达一层或两层意思,至多不过能达三层意思”。他认为,正因此,散曲之体从字语运用方面对词体形成补充拓展之艺术功效,它更多地融合衬字衬语,有效地弥补了字句之拘束,可从不同的方面与程度上增扩与加强语言的表现效果;二是散曲之体在结构方面更显示出一定的纵深性,可更有效地表现多方面与多层次意旨。因此,散曲从词体中衍化而出,确将传统文学之体推陈出新了,是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的。
  民国中期,叶恭绰在《与陈柱尊教授论自由词书》中云:“诗词曲本一贯之物,以种种关系而异其体裁与名称,其为叙事、抒情之韵文则一也。应求可以合乐与咏唱,则亦同。愚主张,曲之流变应产生一种可以合乐与咏唱之物,其名日歌。其详已见拙著《振兰簃裁曲图诗序》,兹不复赘。尊著自由词实即愚所主之歌。鄙意应不必仍袭词之名,盖词继诗,曲继词,皆实近而名殊。犹行楷、篆隶,每创一格,定有一专名与之,以明界限,而新耳目。”①叶恭绰肯定诗、词、曲之体在内在本质上是相近相通的,认为它们乃因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形成异别,但这并不是根本性的。叶恭绰倡导,从抒情性文学之体内在承衍与创变的过程与规律来看,将来应该出现一种可名之为“歌”的文学体制。它能较好地将“合乐”与“咏唱”,亦即协于声调与大众化吟唱融为一体,从而,既明确不同文体细微之界限,又将抒情性文学之体制推陈出新,是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的。
  总结民国时期传统词学对词作体性的辨析,可以看出,其在承衍前人对词之体性辨说的基础上,较为集中地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音调变化与审美表现、面貌呈现与风格特征,以及词作自然表现的角度进一步予以了展开。他们对词体与诗、曲等文体的相通相趋与相异相离进行了具体丰富而细致深入的辨说。这些辨说,从不同的视点上展开、充实、深化与完善了传统词体之论的内涵,为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词体之性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平台,也从一个视点显示出民国时期词学所达到的思维认识高度。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