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文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文选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5.53 5.7折 62 全新

库存1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世南 刘松来 选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57600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2元

货号28530260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

我们定的总目标是:选出当代人需要而且能够理解、接受的文章。在此前提下,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考虑:

(1)有个性的;

(2)有真情的;

(3)反映时代现实的;

(4)反映新事物的;

(5)表现新思想的;

(6)故事性强又有教育意义的。

总之,我们的原则是既选名家,也选小家,纯以文章优劣定取舍。所以本书所选的很多作者和作品是其他选本所没有的。

确定了选文标准后,我们又用了很多时间来确定选目。开始时,有意不查阅前人和今人现成选本的目录,而是遵循顾炎武的教导“采铜于山”,从《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清人别集中去选。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去翻,从中选定篇目。然后拿来和已出版的清文选目对照。按照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原则,既不故意回避别人已选篇目,也不轻易认同,而是按照我们的既定标准,来决定取与舍。以袁枚为例,《黄生借书说》和《祭妹文》,多为一般选本所有,而《答人求娶妾》,则为他本所无。

在注释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则,就是遇到别人已注过的文章,我们先不看别人的注,而是自己先注,然后再拿来与别人的注参对。所以读者可以对勘,凡是相同的选文,我们注得均较详较细,对少数他本误注处,我们尽量纠正。总之,少数篇章,参考则有之,却决不抄袭他人成果。

下面我想谈谈清文的特色。清文的特色,如不以本书所选的文章为限,就全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下列四点:

(1)文化积淀深厚,学术化倾向明显;

(2)风格多样,而流派单一(这点在后面会专门谈到);

(3)有些文章显得理性有馀,灵性不足;

(4)注重经世致用,轻视审美情趣。

当然,由于本书是尽量避免其缺点来选的,上面的这些特点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来。

要了解上述四个特点的来由,得先了解清代学风的特殊性。

清初学风强调博学多识、经世致用,这是对明人空疏不学、游谈无根这一颓风的反拨。后因文网日密,转为脱离现实的考据训诂。自道、咸后,国门被强迫打开,欧风东渐,逐渐输入了较之封建社会更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自成体系的哲理、政教,尤其是新的美学方法论。这些都必然深刻影响到文人的创作。以姚鼐为例,一篇《登泰山记》,不过是山水游记,这种文体古已有之,然而姚氏在叙事写景之馀,却进行了考证:“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为什么要写这些?当然不是掉书袋,更不是破坏桐城“义法”特标出的“雅洁”,而是这几处考证文字,更能显示出这天下名山的历史地位和份量。这种写法正是朴学学风对古文创作的影响。……

上述种种内容,的确需要一种更为大众化的文学载体。这一历史任务,直到“五四”才基本完成。

清文之所以能集大成,是封建社会发展规律和古文自身发展规律两者交汇的结果。

何谓集大成?桐城派的姚鼐提出了一个古文创作原则,即考证、义理、词章三者的统一。我以为,这就是集大成。考证,是对汉学的继承;义理,是对宋学的继承;词章,是对汉魏派(文选派)和唐宋派的继承。清文不但继承了全部文化遗产,而且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时代的审美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

一言以蔽之:清文的集大成现象,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后,就本书的选注情况,再补充说明两点:

(1)本书选文涉及面宽,几乎涵盖了清代各个年代、各种体式、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故可以视为清代散文的一个缩影。

(2)针对清文“文、学并重”的特点,努力说清典故含义、语句出处,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深层意蕴。

……



导语摘要

本书按照文、学并重,真性情,有新意的标准,共选出清代96位作家135篇文章,涵盖了清代散文各个时期、各种体式风格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可视为清代优秀散文的缩影。注释详尽贴切,出典细致讲究。尤为难得的是,翔实的文献考据与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得益彰,处处体现了注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普通读者读来受益匪浅、兴趣盎然,专业学人品味来也会别有一番学术雅致。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之一。



作者简介

刘世南,1923年生,江西吉安人,古典文学学者,古籍整理专家,重大文献工程《豫章丛书》整理编委会首席学术顾问。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著有《清诗流派史》、《在学术殿堂外》、《大螺居诗存》等。


    刘松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著有《两汉经学与中国文学》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钱谦益二篇


为柳敬亭募葬地疏


题纪伯紫诗


孙奇逢一篇


一茅记


杜濬一篇


与孙豹人书


傅山一篇


家训——训子侄


吴伟业一篇


黄陶庵文集序


黄宗羲二篇


原君


怪说


彭士望一篇


九牛坝观牴戏记


方以智一篇


书晋贤传后


李渔一篇


制师尚书李邺园先生靖逆凯歌序


钱澄之一篇


寓武水为家塞庵阁学复贝勒书


归庄二篇


笔耕说


《看牡丹诗》自序


顾炎武二篇


与友人论学书


复庵记


……


蒲松龄二篇


急难


上王司寇书


万斯同一篇


读《湖武实录》


戴名世二篇


醉乡记


与弟书


纳兰性德一篇


原诗


方苞二篇


狱中杂记


左忠毅公逸事


……


……


龚自珍四篇


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明良论二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魏源一篇


《海国图志》叙


……


吴汝纶一篇


《天演论》序


谭嗣同一篇


《仁学》选


章炳麟二篇


谢本师


序《革命军》


梁启超一篇


少年中国说



内容摘要

本书按照文、学并重,真性情,有新意的标准,共选出清代96位作家135篇文章,涵盖了清代散文各个时期、各种体式风格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可视为清代优秀散文的缩影。注释详尽贴切,出典细致讲究。尤为难得的是,翔实的文献考据与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得益彰,处处体现了注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普通读者读来受益匪浅、兴趣盎然,专业学人品味来也会别有一番学术雅致。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之一。



主编推荐

刘世南,1923年生,江西吉安人,古典文学学者,古籍整理专家,重大文献工程《豫章丛书》整理编委会首席学术顾问。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著有《清诗流派史》、《在学术殿堂外》、《大螺居诗存》等。

    刘松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著有《两汉经学与中国文学》等。



媒体评论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