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4.55 5.0折 69 全新

库存1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7265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28512882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冯契先生的两种代表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出版缩编本的原因一是这两种著作篇幅巨大,共约100万字,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较为吃力;二是便于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这个缩编本把“古代”和“近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自上古至1949年为止的“中国哲学通史”。又由于它是简化了的,贯串其中的通史的线索便 显得更加清晰,使读者易于把握。



作者简介

冯契,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界素有南北二冯之说,北为冯友兰,南即为冯契。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41-1944年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受教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著名哲学家。自1944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纺织工学院、复旦大学任教。自1952年起,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副主任和主任,哲学系、哲学研究所名誉主任、名誉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上海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



目录

绪    论


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篇  先  秦


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节  孔子的仁知统一学说


第二节  墨子及儒墨之争


           ——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   


            ——辨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笫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节  《管子》: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相对主义和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和自然观


第三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


           ——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


         ——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小  结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节  董仲舒和《淮南子》


        ——目的论“或使”说与机械论“或使”说的对立


第二节  王充: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


节  王弼的“贵无”说和裴頠的《崇有论》


第二节  嵇康对宿命论的挑战


第三节  《庄子注》:“有而无之”


         ——“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和僧肇的玄学化佛学


第五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


        ——唯物主义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


节  天台宗:“三谛圆融”和“无情有性”


第二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和华严宗论“法界缘起”


        ——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第三节  禅宗:佛学儒学化的完成


第四节  李筌的唯意志论倾向的道教理论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


        ——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第七章  理学盛行和对理学的批判


节  周敦颐、邵雍和二程:正统派理学的奠基者


第二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


        ——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


第三节  朱熹的理一元论体系


第四节  与程朱理学对立的“荆公新学”和“事功之学”


第五节  王守仁的心一元论体系


第六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


        ——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


第二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第三节  顾炎武的“修己治人之实学


第四节  颜元论“习行”和戴震论“知”


小    结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


第九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


        ——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第二节  魏源:“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


        ——“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的开端


第十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节  康有为:历史进化论的提出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和“群”之进化


第五节  章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


        ——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与知行学说


第十一章  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节  李大钊、陈独秀: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第二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梁漱溟的直觉主义


第三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及瞿秋白的历史决定论


第四节  鲁迅论国民性及其美学思想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


节  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


第四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


        ——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


第五节  冯友兰:“新理学”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


第七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


小    结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冯契先生的两种代表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出版缩编本的原因一是这两种著作篇幅巨大,共约100万字,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较为吃力;二是便于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这个缩编本把“古代”和“近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自上古至1949年为止的“中国哲学通史”。又由于它是简化了的,贯串其中的通史的线索便 显得更加清晰,使读者易于把握。



主编推荐

冯契,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界素有南北二冯之说,北为冯友兰,南即为冯契。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41-1944年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受教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著名哲学家。自1944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纺织工学院、复旦大学任教。自1952年起,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副主任和主任,哲学系、哲学研究所名誉主任、名誉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上海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



精彩内容

绪     论

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要科学地研究中国哲学史,总结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首先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本书在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作了下面的探讨。 

1.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哲学作为以理论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其发展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普遍和特殊互相联结的观点来考察。

    从理论思维的共同根据来看,哲学同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一样,根源于社会实践并受其制约,不过,社会实践的这种制约作用往往是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就哲学而言,这种中间环节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一定时代经济关系的政治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的斗争;一是体现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反对迷信的斗争。这两个方面就是推动哲学前进的两条腿,这两条腿立在同一个基础上,统一于社会实践。我们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来把握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中国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思想斗争都给予哲学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但也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一般地说,在先秦和近代这两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思想斗争对哲学的推动比较显著。先秦时期反映地主阶级变法改革的“古今”、“礼法”之争和近代反映人民大众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古今”、“中西’之争,都深刻地,明显地制约着这两个时期的哲学的发展,同时这两个时期的哲学革命又为政治变革作了先导。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两个时期的科学发展与哲学的关系。例如,墨家、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形态与古代自然科学是密切联系的,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是以西方传来的近代科学为基础的。

    在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哲学发展的情况,与先秦和近代这样的变革时期有所不同。这是封建社会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哲学斗争主要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思想斗争(如义利、理欲之辩)是这个时期哲学发展的一方面根据,然而,推动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的,主要的、首先的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带来的自然科学的进步。这个时期哲学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科学反对迷信的斗争。例如,从王充到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都以气一元论形态出现,就与当时的农学、天文、历法、音律、医学等科学都以气分阴阳、阴阳相互作用的理论作为基本观点是有关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有比较突出成就的哲学家,如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等,都与科学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再从哲学的特殊矛盾来看。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之处,在于它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这是需要在哲学史研究中认真考察的。例如,哲学基本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在两汉表现为“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经过曲折的发展,到宋明又表现为“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客观上包括三项:即物质世界、主观精神和概念(范畴、规律)。这三项在中国哲学术语里则分别是“气”、“心”、“理”或“道”。上述的哲学基本问题表现于中国哲学各阶段的争论,归结起来,就是争论物、心、理三者的关系。因而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后,就形成了三种形态:气一元论(主张物质性的唯物论)、心一元论(主张主观精神性的主观唯心论)、理一元论(主张概念性的客观唯心论)。

    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来看,其中包括感性与理性,与相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些认识过程的必要环节。这些环节也构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成为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同时,哲学家在进行哲学争论时,都把逻辑范畴作为工具,以一定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并驳斥别人。这样,围绕着逻辑方法和逻辑范畴又引起了新的争论。比如,先秦时期的“坚白”、“同异”之辩,以及贯彻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于“类”、“故”、“理”的逻辑范畴的探讨。这就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且还和其它从属的问题相联系。

综上所述,哲学一方面具有同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共同的根据——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还有其特殊的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我们把上述两方面的考察结合起来,就能把握哲学的历史发展。

所以,哲学史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



媒体评论

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鸿篇巨制(中国哲学通史著作),在近年实属罕见。

——冯友兰

先生的许多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书,我都认真拜读过,对我的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帮助。但我常想,您的那篇刊于《哲学评论》上的《智慧》可以说对我启发*。当然,我走上哲学研究这条道路原因很多,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智慧》一文对我的影响。

——汤一介

上海的一位学者冯契,思考能力很强,对中国问题提出了相当突出的见解。

我认为冯契*的贡献之一是“智慧说”,就是把儒家的修身哲学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

——杜维明

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智慧。

——成中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