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2.38 4.8折 ¥ 89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加]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杨斌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4408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28507455
上书时间2024-10-19
译者序
管理教育,何去何从
动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并不是因为它出版之后引起了众多的争论,也不是因为强力推荐给出版社购买版权后要善始善终,想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我在1998~2002年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管理教育研究”之后产生了对于这一类讨论的偏好和依赖—管理教育(或MBA)何去何从?另一个严肃的原因是我恨死了读书“只读书名”的怪现状,希望更多中国读者能够有机会在通读全书后再发表看法,特别是商学院的院长们、MBA项目的老师同学们和媒体界的朋友们。
许多人根据书名判断,觉得这本书哗众取宠。我在翻译本书时首先和后面对的也是书名。在过去的媒体传播中,本书的书名普遍被译作《要经理人,不要MBA》,火爆惹眼。但是如果你读完全书的话,就会发现这与本书的内容并不相符,特别是“要……不要……”的中文表达也和作者在书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观点不吻合。严格地说,我认为这个书名的全部含义应当是“培养”管理者,而不是传统的MBA。现在的书名我认为更恰如其分,也谢谢编辑在多次的讨论之后能够站到我这一边,而不是简单地加入到将MBA妖魔化的围观鼓噪者中。
本书英文版发行后,因为其话题感强,内容极具批评性,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当然,大背景是当前在全球范围内,MBA教育出现了相当多的困难,申请人数减少(被比喻成MIA,就是战斗中的失踪者),培养效果受到质疑,其中2002年《管理学会:学习与教育》中Pfeffer教授的那篇题为“商学院的终结”的文章是其中代表。因此,财经媒体无法躲开这本书的诱惑,但是现在,大部分的评论都主要集中在该书的标题和前半部分中的几个论点上。从国内的情况看,从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有记者听说了这本书的书名,并在某些世界著名商学院院长、副院长、教授来访时或者采访我国管理教育界的学者时以此作为话题来质询。大部分的回答是:①尊重这本书,尊重作者;②没有仔细看过,不好评论;③书中对于MBA项目的批评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改进;④我不相信MBA项目会垮掉。
讨论“MBA项目会不会垮掉”的问题并非危言耸听。我曾在法国参加2005年EFMD组织的一个欧洲各商学院管理人员的年会,其中一个分会场的研讨就是围绕这个主题的。多提一句,结束时会议主席总结大家的共识时在投影上打出了这样一行字“MBA has a future”(MBA仍有未来)。
类似的看法绝非明茨伯格一人,他甚至算不上先知先觉。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观点由谁提出,会直接影响到观点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管理思想家”(汤姆·彼得斯的评价),明茨伯格在学界的地位众所周知,不熟悉的也可以翻看作者简介。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我并不认同有人评论的“哗众取宠”或者“反戈一击”,我认为这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使然。明茨伯格的性格就是特别热衷于跳脱常轨、开辟新路,离经叛道的角色也许是他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自己“总是对太流行或广泛接受的东西表示怀疑”。看起来,他蛮喜欢“破坏性创新”。
如果完整地看,这并不只是一本讨论管理教育的书。它与作者的本书《管理工作的本质》联系为密切。它以该书的结论为基础,发展了他对于管理过程的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对管理者的发展成长的意义。大家风范之人晚期所写的著作,通常都是先期著作的深刻化;只有读到后面的著作,比如这本《管理者而非MBA》,人们才发觉过去散落满地的碎屑字字珠玑,豁然开悟。我近在一次给企业家的演讲中就随手列举了本书中的一些图示,来说明书中蕴藏的管理智慧。比如图4-1、表9-2、图10-2,都是管理要义的集大成者。再比如,一张图2-2,管理教育史清晰地展现在眼前,MBA学生入学之前一定要看看,而管理教育工作者熟悉自己行业的历史也能够更清楚、更自觉地面向未来。
如果只是“怪怪地”认为书中讲了很多MBA项目的毛病,所以是好书,仅仅这样认识这本书的出众,而不深入地理解它所揭示的重要思想,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如果读完全书还是这样的看法,真的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啊!
如果要我说这本书的意义,我愿意概括为:严肃著作,须认真对待。
以我粗见,这本书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有广泛的影响力,任何人以后再评论管理教育,很难躲得开这本书;讨论管理人才的素质,或者讨论培训之道,或者教学创新,都躲不开这本书。商学院在讨论教学方法、变革、创新时,商学院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将会长时间地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恰如1959年的卡内基、福特两个基金会支持的两份报告和1988年的波特和麦基宾的著作。可以说,这本书是第三个里程碑。
而且,这种影响力不只是来自作者的名头,还来自书的篇幅和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书的写作仍然具有高度的认真严肃性,特别是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力求出处有据,旁征博引而绝不妄言。作者受过的专业训练非常好,宝刀不老。所以,书的内容绝不是谩骂,而真的是Hard Look(严肃审视)。
当然,尽管严肃,明茨伯格仍然保持着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这使本书的阅读几乎笃定充满愉快的体验。书中为商学院院长提高排名支的那些怪招儿,谁读后能绷着脸不笑呢?
然而,笑意中收获的不只是轻松,也有沉重。
译者写序不该啰唆。在这里,我不想评论书中内容,读者自有高见。我从1994年开始参与一些MBA教育方面的工作,见识了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教育前辈为了推动中国MBA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亲历了中国MBA事业在面临大变革、大选择时的沉浮,也“享受”过国内的媒体舆论时而捧、时而骂的好待遇(总比被人误当成NBA要好得多),要我说,我国MBA教育的路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常常咀嚼《中国管理教育报告》的作者赵纯均教授在该书序言中的一段话:“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管理教育发展的不长历史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充满着障碍、困惑甚至责难。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办高等教育已属不易,在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穷国办管理教育更是困难重重。”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得起这份不容易,就必须不自满,就必须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因为这条路注定是“不进则退”的。
我当然希望任何关心管理教育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说实话,书中第二部分即明茨伯格教授借由IMPM的实践所给出的很多建议,我每读到一段,就不免会去想这些能否在我们的MBA办学和其他的管理教育项目中借鉴、应用呢?除了商学院的同行,我认为管理培训公司的负责人、从业人员、培训师以及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培训主管都值得花时间研读,书中的教学培训新理念、新方法非常值得尝试。我觉得MBA在校生也应该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传统的MBA项目能够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该怎么修炼。我希望在理性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之后,能够有积极的行动。衷心希望看到读完本书之后的“起而行之”。
明茨伯格教授作为管理教育的实践者,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说服力。我希望我作为一位后辈实践者,能够使本书的中文版准确、易读。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家人和许多同人的支持,在此谢谢朱童、张莹莹同学对于本书初译、誊抄的贡献;谢谢编辑的认真和耐心沟通;谢谢朱恒源博士从美国买这本书送我,给我次通读的机会。翻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进一步的学习来自读者对于译文的批评指正。因为会有很多前辈、同行、同事读到本书,相信我一定可以收获很多教益。敬请赐教。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序
确切地说我并没有拿到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学位—那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也把它称作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不过我倒的确教过15年MBA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忍无可忍,要求我们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减少我的教学任务,并相应降低我的工资。这只是因为我发现,在我认识的管理实践和我认为意在培养管理者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太多的脱节。
我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许多年来,我问过世界各地的(尤其是美国的)同事、同行们对于教授传统的MBA学生有什么体会。我对那么多人与我心有同感感到惊讶。对于商学院来说,一个保守得很好的秘密就是它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多少人教MBA时感到了这种脱节之困(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了解到,如果这些商学院不肯说明的话)。
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怒吼咆哮,说出我对于MBA项目的想法,包括我在198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写了题为“培训管理者而不是MBA”的一章。但随后人们就开始提出一个尴尬的问题:我对此又有什么实际行动呢?做学术的人并没有料到会被问到这种问题,因此我过了一段时间才做出回应。然后这个问题也迫使麦吉尔大学费了一段时间才做出回应。但是终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团队来对此有所作为:创办一个真正针对实践中的管理者的硕士项目。
由于意识到通过合作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与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取得了联系,当时我也在那里任教。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走多远,所以我又给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的乔纳森·葛斯林打电话,想问问他们学院是否感兴趣。他说他需要与一些人商量,包括商学院的院长。一个小时之后,他回了电话!
我按时给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拟定了一份承认“尝试失败了”的备忘录。加雷思·戴斯在秘书的桌子上注意到了它,他说:“你不能这样做!”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建议过于简单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需要的是更复杂的提案。于是我提出了一个5家商学院共同合作的建议。他们对此欣然接受!
接下来,我给东京一桥大学的伊丹敬之传真过去一封信件,当时我还不知道他是院长。“在你读这封信以前,请坐下来。”信的开头这样写道。“为什么不呢?”第二天他发过来的回复则是这样开头的。
于是,由来自麦吉尔大学的乔纳森、罗杰·贝内特和我与来自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Heinz Theinheiser组成的雏形小组就出发去了东京,此行的目的是去说服日本管理学院的前辈人物野中郁次郎。如果那天早上东京那伙给地铁列车施放毒气的疯子选择在同一条线的另一方向作案的话,我们或许就永远得不到这个机会了,当时我们是离开东京去一桥大学。
离开那里之后,我们前往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罗杰之前曾经去那里侦察过。“主意倒是很有趣,不过我们以后再也不会看到你了。”这就是那里的人对他那次旅行的反应(这是我们在几年后了解到的)。但是他们确实又看到了我们,而且与5家学院的合作伙伴关系就这样得到了确认(在日本包括了来自几所不同学院的师资队伍)。
然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征募一些公司,让它们派遣管理者来参加—当我们所能提供的仅仅是一些思路时,实现它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没有任何资源作为我们个人努力的后盾)。但是多亏本书提到的那些公司,我们才得以起步,尽管这与我们在起步前一个月所想象的情况大相径庭。这样,在1996年的春天,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项目开始启动了,而它此后一直是我专业生涯中值得喜悦的事情—你会在第10章到第14章中感觉到我的狂热之情。
这就构成了本书的三个主题之一—在一个严肃的教育过程中培养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第二个主题是我对于MBA的批判性思考,它本来是工商管理教育,而我认为它却歪曲了管理实践。第三个主题讨论的是管理实践本身,我认为它脱离了正轨,正给社会带来机能失调的后果。于是这个小小的组合体被称作一本书—我用4年来撰写它,用15年来发展它,用35年来思索它,把我的许许多多想法集结在一起。
每当你看到序言里声明这本或那本书是集体努力的结晶时,你一定觉得这不过是陈词滥调,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没有比写书更个人化的事情了。但是在这里,这种声明比一般情况要真实得多。
我把这本书献给那些使IMPM得以起步的说“为什么不”的人,但我希望特别提到其中的一位。如果我没有遇到乔纳森·葛斯林,没有与他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友善的朋友关系的话,这本书就不值得一写了。这本书中注入的他的想法和想象,远远超过了他其余的许多贡献。或许人们之所以将IMPM与我联系起来,是因为我的名字在文献中更加广为人知,但是如果没有乔纳森的话,IMPM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如果没有其他许多人的话,IMPM也不会是现在这样—有教师队伍,我们迄今为止8个班级里的参与者们、公司的人、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的人。我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加拿大皇家银行的弗兰克·麦考利(Frank McCauley),他不仅在一开始给予我们支持(他为给我们寄了张支票而感到自豪),而且正如我们将在第二部分看到的那样,提供了如此之多的洞见;汉莎航空公司的Thomas Sattelberger对我们的鞭策使我们得以前进;Bill Litwack在处理我们复杂的合作关系时做出了一些相当聪明的管理上的安排,并且帮助我们确定了早期单元的基调;Colette Web接替他担任了该项目的行政主管,并且从此成为快乐的核心和灵魂;从开始在麦吉尔大学举行的次会议到目前在麦吉尔大学进行的项目单元,Dora Koop一直工作在那里,而Kunal Basu是付出初期努力的人之一;Nancy Badore提供了许许多多绝妙的点子和道义上的支持;我们的一些年轻的土耳其教师,特别是Quy Huy、Kaz Mishina、Taizoon Chinwalla(该项目的一位毕业生,后来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同时担任我们某一循环的联合主任),以及Ramnath Narayanswamy,他往往更忠实于该项目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它的创建者,其中包括我;还有Oliver Westall,他把IMPM的理念推广到了现行EMBA项目的电子圆桌会议(E Roundtables)当中。
我和我的妻子萨莎从1999年年底开始在布拉格度过很长时间,这本书的大部分就是在那里完成的—我大概写了5遍!她的支持令我精神倍增。我时不时地向她宣布我的书已经写完了,而每一次她的反应总是积极愉快的。事实上,在你把它捧在手里阅读之前,没有哪本书是写完的。问问桑塔吧,她是我的个人助理。每次当她结束后一章的打字录入工作时(我写书,她负责打字),我总会着手对第1章进行修改。我不敢探究她是怎样保持这样一副好脾气的,这是件神秘的事情。给予了我更进一步帮助的人包括Chaharazed Abdallah,人们叫他恰恰(想象一下当你的妻子叫萨莎,你的个人助理叫桑塔,你的研究助理叫恰恰的时候,你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吧),Elise Beauregard,Chen Hua Tzeng和Rennie Nilsson。Nathalie Tremblay在努力搜寻遗失的参考资料方面颇为擅长。
贝尔特–科勒(Berrett-Koehler)是一家老派的出版社。换句话说,该出版社的人相信书籍、相信思想、相信作者。这家出版社不会每隔两个星期就卖掉一次,它的员工也不会陷身在持续重组的“抢位子游戏”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Steve Piersanti的管理下实现的,他是那种沉静、正派而敬业的领导者,而我们迫切需要的正是更多这样的领导者。我非常高兴能够与我在第9章中描述的那种具有“全心投入”的领导风格的人共事,而贝尔特–科勒出版社的全体员工正好体现了这种风格。
Charlie Dorries、Jeff Kulick、Bob Mountain、Andrea Markowitz、John Hendry、Joe Raelin、Dave Ulrich、Paola Perez-Alleman、Colette Webb、Oliver Westall和乔纳森·葛斯林为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提供了有益的评价。Bob Simons为第2章提供了一些尤其珍贵的评价,比起我对待他所在学院的方式,他的做法要客气得多,不过这从某种程度上使我的辩论更为诚实公正。这本书中还采纳了Bogdan Costea在他的学位论文和私人讨论中提出的见解,AACSB的Dan LeClair在提供商学院项目注册登记的统计数字方面给予我很大帮助,Joe Lampel在第4章中关于19位哈佛毕业的CEO的分析方面付出了辛苦的努力。我还必须提到的是各种各样的IMPM参与者们,他们允许我在文章中对他们的材料进行摘录引用。
若干年以前,某家著名商学院的院长(纽约大学的理查德·韦斯特)声称,“如果我不是这家学院的院长的话,我会写一本关于美国管理教育破产的书”(Byrne,1990:62)。我从来没担任过商学院的院长职务。不用说(如果有必要的话),这本书里表达的看法既不代表他们的观点,也不代表他们学院的观点。但我的院长和同事们非常了解我的观点,从来不会以任何方式阻拦我把它们表达出来,并同时对我们在IMPM上付出的努力表示鼓励支持。
谢谢大家!
亨利·明茨伯格
2003年11月,布拉格
管理者的正确修炼之路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对MBA的反思
MBA教育能够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
告诉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该怎么修炼
本书的出现,给非MBA出身的管理人员正了名。它也是一份激动人心的管理教育全面改革宣言,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 迈克尔·斯柯平克 《金融时报》管理学编辑
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向商业教育的*基础发出了挑战。
——《商业周刊》
本书在管理教育和发展方面提供了振聋发聩的深刻思考。它应该成为MBA们的推荐读物。它带给读者们的感觉将是激动,甚至愤怒,但绝不会是乏味。
——《今日管理》
商学院正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太关注所谓“科学”的研究,聘请缺乏实践经验的教授,培养缺乏应对复杂和非定量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换言之,远离了真正的管理。
——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大师,《哈佛商业评论》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教授是一个经常唱反调的人,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可以说向商学院发射了一枚火箭。他在书中说,大多数商学院的MBA课程只是为商学院提供面包和黄油,而不能够让学生们学会管理。
——《经济学人》
世界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以《管理者而非MBA》一书已经赚足眼球,大师观点是否偏颇虽需商榷,毋庸置疑的是其轰动效应以及其所引发的新一轮关于MBA教育体制的深刻反思。
——《光明日报》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当今世界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学会主席,加拿大皇家协会会员。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他曾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年度文章“麦肯锡奖”,2000年获得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者奖。他举办的经理人培训班在全世界大受欢迎,总能带给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效果。2003年获得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终身成就奖。明茨伯格知名的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奠定了他的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
致中国读者
总 序 (肖知兴)
译 者 序 (杨 斌)
作 者 序
导言/1
部分 MBA之非
第1章 错误的人/9
第2章 错误的方式/20
第3章 错误的后果之一 教育过程的堕落/68
第4章 错误的后果之二 管理实践的堕落/80
第5章 错误的后果之三 公司组织的堕落/120
第6章 错误的后果之四 社会制度的堕落/143
第7章 新的MBA模式吗/164
第二部分 培养管理者
第8章 实践中的管理开发/199
第9章 发展管理教育/239
第10章 培养管理者之一 IMPM项目/277
第11章 培养管理者之二 五种心模/294
第12章 培养管理者之三 在岗位上学习/315
第13章 培养管理者之四 学习的影响/335
第14章 培养管理者之五 革新的扩散/362
第15章 发展真正的管理学院/379
参考文献/417
关于作者/437
管理者的正确修炼之路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对MBA的反思
MBA教育能够给你什么,不能给你什么,
告诉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该怎么修炼
本书的出现,给非MBA出身的管理人员正了名。它也是一份激动人心的管理教育全面改革宣言,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 迈克尔·斯柯平克 《金融时报》管理学编辑
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向商业教育的*基础发出了挑战。
——《商业周刊》
本书在管理教育和发展方面提供了振聋发聩的深刻思考。它应该成为MBA们的推荐读物。它带给读者们的感觉将是激动,甚至愤怒,但绝不会是乏味。
——《今日管理》
商学院正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太关注所谓“科学”的研究,聘请缺乏实践经验的教授,培养缺乏应对复杂和非定量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换言之,远离了真正的管理。
——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大师,《哈佛商业评论》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教授是一个经常唱反调的人,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可以说向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