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 大毗婆沙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毗婆沙论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56.29 6.4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醒生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5489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8495425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大毘婆沙论》全称《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简称《毘婆沙论》。一般认为,它是解释迦多衍尼子所造的《阿毘达磨发智论》(简论《发智论》)的,也就是说,它是对《发智论》所作的义疏,所以又称作《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毘婆沙论》。



作者简介

江苏泗洪人,文学博士,曾撰有《论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戴震经学思想评述》等文章。



目录




题解 001


经典 017


  1 卷第二 019


       杂蕴中世法纳息之一 019


  2 卷第三 069


       杂蕴中世法纳息之二 069


  3 卷第四 081


       杂蕴中世法纳息之三 081


  4 卷第六 088


       杂蕴中世法纳息之五 088


  5 卷第七 115


       杂蕴中世法纳息之六 115


  6 卷第五十九 141


       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四 141


  7 卷第六十 156


       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五 156


  8 卷第六十一 184


       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六 184


  9 卷第六十二 210


       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七 210


  10 卷第六十三 219


    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八 219


    结蕴第二中有情纳息第三之一 227


  11 卷第七十二 236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二 236


  12 卷第七十三 265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三 265


  13 卷第九十九 297


    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一 297


  14 卷百 307


    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二 307


  15 卷百一 319


    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三 319


  16 卷百二 336


    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四 336


  17 卷百九 353


    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一 353


  18 卷百一十 374


    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二 374


  19 卷百一十二 382


    业蕴第四中恶行纳息之一 382


  20 卷百三十五 405


    大种蕴第五中具见纳息第三之二 405


  21 卷百五十三 420


    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三 420


  22 卷百五十四 434


    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四 434


  23 卷百五十五 439


    根蕴第六中一心纳息第五之一 439


  24 卷百五十六 455


    根蕴第六中鱼纳息第六 455


  25 卷百六十六 477


    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一 477


  26 卷百九十六 493


    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一 493


  27 卷百九十七 502


    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 502


  28 卷第二百 514


    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 514


源流 533


解说 547


附录 555


参考书目 575


  







内容摘要

《大毘婆沙论》全称《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简称《毘婆沙论》。一般认为,它是解释迦多衍尼子所造的《阿毘达磨发智论》(简论《发智论》)的,也就是说,它是对《发智论》所作的义疏,所以又称作《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毘婆沙论》。



主编推荐

江苏泗洪人,文学博士,曾撰有《论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戴震经学思想评述》等文章。



精彩内容

  问:世法,现在前时,所修未来心心所法,彼法亦是世法不?

  有说,彼非世法。所以者何?以此中说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法。彼未来者,既不能作等无间缘,是故彼非世法。又彼若是世法,则世法应有多心,便违后文。世法,应言一心非众多心。

  如是说者,彼法亦是世法。若彼法非世法,便与《智蕴》所说相违。如说若有未曾得道现在前时,修余未来彼种类道,若执彼非世法,云何名为彼种类道?

  问:彼不能作等无间缘,如何可名世法?

  答: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由起得故。譬如苾刍与僧欲法①,谓如僧众布洒他②时,有诸苾刍虽不在众,由与欲③故得布洒他,诸余僧事亦得成立。如是未来所修种类,虽不能作等无间缘,而起自得显相随顺。设彼不起显相顺得,此不能作等无间缘。此能为缘由彼顺力,彼于圣道起不碍力强故。

  问:若彼亦是世法,此中本论何故不说?

  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若有能作等无间缘,此中即说,彼不能作等无间缘,是故不说。复次,若行世者,此中说之,彼不行世,是故不说。复次,若能取果与果④,此中说之,彼不能取果与果,是故不说。复次,若因长养⑤得而亦在身者,此中说之,彼虽因长养得而不在身,是故不说。复次,若有势力能修未来,此中即说,彼无修力,故不说之。复次,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此中即说,彼法不尔,故不说之。复次,若法酬因⑥,亦能取果⑦在身缘境,此中即说,彼法不尔,故不说之。复次,若具二修⑧,此中即说,彼唯得修无行修义,故不说之。复次,若有作用,此中说之,彼无作用,是故不说。

 

  ①欲法:凡是在僧中说戒受戒等法事,已有事缘,不能出席而对这个法事表示随喜共欲其事的愿望,叫作欲法。

  ②布洒他: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又译作“布萨”“布沙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萨陀婆”“优婆陀沙”,意译作“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是佛教的一种仪式,有三义:一是指出家的僧尼每半月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指能长养善法;二是指在家的信徒,于每月的六斋日实行“八戒”,也说能增长善法;三是指信徒向别人忏悔所犯罪过,叫作“断增长”,意思是断恶增善。

  ③与欲:在欲法中欲意受其他出席的比丘,就叫作“与欲”。

  ④果与果:果,梵语称颇罗,本来是木实的意思。对于“因”而言,一切有为法,前后相续,所以对于前因来说后生之法叫作“果”。与果,正于所生之法而施力使它生长。

  ⑤长养:功德善根,指生长养育。

  ⑥酬因:即酬报因行。

  ⑦取果:相对于“与果”的称呼。为所生之法种因,叫作“取果”。

  ⑧二修:一专修,一杂修。专修为专修正行,杂修为杂修杂行。二者都是就能行之机而言的。

 

  

  问:世法,在现在和以前的时候,所修的未来心心所法,这种法也是世法吗?

  有人说,它不是世法。为什么呢?因为其中说过如果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于正性离生是指世法,那未来的心心所法,既然不能作为等无间缘,所以它不是世法。再者,它如果是世法,那么世法就应该有多心,这样的话,就和后面的文字相违背了。世法,应该说一心而不是有众多的心。

  如果像这样说的话,那么这种法也是世法了。如果这种法不是世法,便与后面《智蕴》所说的相违背了。如果说,若有还未曾得道在现在和以前的时候,修习其余的未来的种类道,如果偏执于它不是世法,为什么称其为种类道呢?

  问:它不能作为等无间缘,又为什么可以称为世法呢?

  答:它虽然不能作为等无间缘,却能随顺(世法)因由起得的缘故。譬如比丘与僧欲法,是指如果僧众在举行布萨时,有一些比丘虽不在参与集会的僧众之列,由于他们与欲的缘故,所以他们也可以说是得以布萨了,其余的僧事也能够成立。像这样的话未来所修的种类,虽然不能作等无间缘,可是却能产生自得而显相随顺。假如(在未来法上)它不能产生显相顺得,这(在现在前也)不能作为等无间缘。这能作为等无间缘是由于它顺力,它于圣道所产生的不碍力强大的缘故。

  问:如果它也是世法,这本论书中的本论为什么不说呢?

  答:应该说而没有说的原因,当是知道此义有余。其次,如果有能够作等无间缘的,这部论书中就加以解说;它不能作为等无间缘,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再其次,如果是流行世间的,这部论书中就会加以解说;它没有流行于世,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再其次,它如果能取得果和与果,这部论书中就会对其加以解说;它没有能够取得果和与果,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再其次,如果是因为长养而得到等无间缘而且也在身者,这部论书中就会加以解说;它虽然因为长养的缘故得到了,可是却不在身,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再其次,如果有势力能够修未来,这里就加以解说;它没有修力,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再其次,如果心是其因,其心是此果,这里就对它加以解说;其法不是这样,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再其次,如果是以法来酬因,也能取果在身缘境,这里就对它加以解说;其法不是这样,所以不对它加以解说。再其次,如果它具有专修和杂修的二修,这里就对它加以解说;但因它只得到了修无形修之意义,所以不对它加以解说。再其次,如果它有作用,这里就对它进行解说;它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不对它进行解说。



媒体评论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