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7.52 5.7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顾保国, 崔友平主编,董彦岭编著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21068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7943560
上书时间2024-10-1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而建立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年)》明确提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我国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
一、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 近 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激活的首先是乡村的经济价值。这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支撑,不仅有利于农民更好地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也有利于农民规避异地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家庭人口空间分离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更好地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2018 年3 月8 日,习 近 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着手,产业振兴同样被放在首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中,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现代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改造乡村产业。如确保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也是推进产业兴旺不可动摇的根基。在推进粮食产业兴旺的过程中,要求摒弃片面追求增产的传统粮食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 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底线,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加快实现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由追求数量安全向追求数量、质量安全统筹兼顾转变。在此基础上,要按照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的要求,拓宽实现粮食安全的视野。
乡村产业振兴还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以推进粮食生产为例,要结合完善质量兴粮、绿色兴粮、服务兴粮、品牌兴粮推进机制和支持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动小农户延伸粮食产业链、打造粮食供应链、提升粮食价值链,积极培育
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粮食加工业、流通业和面向粮食产业链的生产型服务业,促进粮食产业链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要结合推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创新和转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等举措,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帮助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更好地实现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将保障粮食安全建立在保护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粮食仓储的区域布局和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粮食产业链和粮食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下扎实基础。
二、建立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不二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强调,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服务兴农、品牌兴农要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乡村产业体系应是绿色安全的产业体系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代价比较高,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农业农村的生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强调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实际上是对农业农村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重新肯定。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为我国整体的生态建设构筑起一个牢固的屏障。这不仅可以保障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为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牢固基础。
乡村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要。农业为国民提供食物来源,也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农业产业体系的安全有两个层面,一是供给充足,即数量安全;二是质量可靠,即质量安全。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数量安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环境损害,也造成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的质量安全隐患。因此,在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中,安全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底线和红线。
(二)乡村产业体系应是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产业体系比较单一,农业分散粗放经营,质量和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我国农业和乡村产业竞争力较弱,很难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强调发展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出路。同时,传统的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村产业,产业层次较低、污染较重,成为都市淘汰产业的接收站,不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因此,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产业水平,改变乡村产业低质低效的现状,做到传统而不落后,小微而不弱势,是未来乡村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要发展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zui重要的一条就是推进农业和乡村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借此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其手段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其目标是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和灵活性。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双轮驱动”的方针。鉴于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早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并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涉农装备产业在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不发达。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甚至品牌兴农战略,必须推进涉农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无论是在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在农业产业链,都是如此。
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结构升级,是提升农业产业链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基础所在,也是增强农业创新力的重要依托。随着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农产品/ 食品消费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品牌化、体验化的趋势,但中国的农业装备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推进农产品/食品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品牌化、体验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部分涉农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推进现代化改造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智能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成为从餐桌到田间的产业链问题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领头羊,对完善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农业供应链和食品安全治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是个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把握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的动态适应、灵活反应能力的要求,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和大起大落问题。要尊重不同产业自身特性和发展要求,引导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适度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并向小城镇、产业园区、中心村、中心镇适度集中;或依托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临近城市的区位优势,实现连片组团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夯实其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节点功能。
总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不二选择。只有建立起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振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乡村全面振兴才有了根本和依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等9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在新时代如何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旨在为省市县乡村各级党政机关提供政策上的分析、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是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参考读物。
丛书主编
顾保国 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党建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 一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书作者
董彦岭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研究。出版《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等学术著作3部,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前 言
第 一 章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一、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 002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 010
三、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 021
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 028
第二章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 042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048
三、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 056
第三章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068
二、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 079
三、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 086
第四章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保障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100
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106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113
四、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120
第五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 128
二、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 134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140
第六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让农民种地不吃亏
一、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 150
二、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 / 155
三、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 164
第七章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以延链扩链提升产业价值
一、优化乡村产业体系 / 172
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 180
三、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 186
第八章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提高农民参与度 / 196
二、创新收益分享模式 / 204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 215
第九章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 224
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 232
三、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 239
后 记 / 24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等9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在新时代如何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旨在为省市县乡村各级党政机关提供政策上的分析、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是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参考读物。
丛书主编
顾保国 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党建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 一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书作者
董彦岭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研究。出版《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等学术著作3部,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一、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围绕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守住安全底线,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 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一)鼓励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
目前我国粮食仓容压力巨大,“藏粮于民”是缓解仓容压力非常有效的途径。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规模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越来越多。每到粮食收获季节,如果没有粮食仓储设施,粮食不能及时出售,大量堆放容易导致发霉变质,致使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建设粮食仓储设施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愿望。
但是随着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一些地区存在严重仓容不足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已经认识到存储环节对于提高种粮收益的重要性。存储环节是种植粮食的终端环节,也是种粮赚钱与否zui关键的环节,粮食储存不了、储存不好,就没有办法实现种粮效益zui大化。鼓励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建设带有烘干设备的粮库,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仓容压力;提高粮食仓储能力,建设带有烘干设施的粮食仓储设施,就可以掌握销售时机和市场动向,实现种粮效益zui大化。从自身经济效益来讲,有利于实现种粮收益zui大化;从社会效益来讲,能够实现“藏粮于民”,缓解粮食仓容不足的难题。
政府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粮食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所需的资金、技术和服务。从粮食流通领域来说,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为农民提供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存储粮食难题。要大力推广科学储粮和粮食烘干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储粮需求。
(二)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整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安全日益面临着国内高成本“地板”和国外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社会性存粮不断减少与各种突发事件频发的双重挑战、资源“红灯”和补贴“黄线”的双重约束,以及可能的粮食减产与局部战争的双重影响等,亟须通过供给侧改革等提高粮食产能及生产的有效性。如何根据环境变化不失时机地适应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调整与供应链整合,综合提高国内外粮食生产与进口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应急响应性,就成了未来粮食现代物流的关键。
按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紧密结合要求,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调整部署,加快完善“八大粮食物流通道”,优化“两横五纵”重点线路。合理布局粮食收购、仓储、加工、周转等不同环节基础设施,推动建设一批粮食接发设施,支持建设一批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以及重要物流节点项目和综合性物流园区。
大力促进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粮食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新型专用运输工具及装卸设备,着力打通粮油配送“zui后一公里”。打通粮食科技与粮食产业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快推动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切实增强粮食行业创新驱动能力,使粮食物流为粮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把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与粮食行业效益的提升结合起来。
积极遵循并运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念,全面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在业务管理、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粮食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加快推进“粮安工程”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供应、质量监测监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三)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各地应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层层压实责任,认真开展本地区考核工作。通过严格考核,增强粮食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粮食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第 一,厘清监管范围、内容和责任清单。按照国家和省《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规、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内容与职责,落实人员,细化责任,做到既无监管盲区,又避免交叉重复与职责不清。
第二,强化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责任落实与追责。制定并严格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责任体系。
第三,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要明确或设立负责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处室,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第四,建立责任约谈机制。县级以上粮食部门对本地区经营活动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且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粮食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要求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杜绝和消除隐患。
第五,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要明确超标粮食处置相关环节的监管部门及职责,加快研究重金属超标粮食退出zui低收购价范围后的收购、处置等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超标粮食应急收购处置体系。
第 一,强化粮食经营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完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度建设,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首负责任,落实质量安全相关人员岗位责任,严格执行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追究制度。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