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6.2 5.8折 ¥ 28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法〕阿兰?瓦尼埃 著 王润晨曦 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4873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7933660
上书时间2024-10-19
什么是拉康派精神分析?或者说拉康派精神分析与其他学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笔者想在这里通过给出两则拉康派会谈的例子展示这一点。
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洛朗(Eric Laurent)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各种非常矛盾的可能性。但是他没有将这些可能性联结起来形成自己生活目的的欲望。他说自己当时像一张白纸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时他想到去见拉康,次会谈的时候,拉康是这样向他介绍精神分析的:
“听着,我们后总会成为自己的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精神分析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你会获得一些技巧,这可能会很有趣。这就是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差异。我认为正是这一点让你对精神分析感兴趣。”
埃里克•洛朗认为事情就是如此,他确实喜欢短篇故事,现在依然。
笔者次走入分析室的时候,分析家没有多说什么,甚至没有开场的介绍。可能因为之前笔者给他发过邮件,分析家大致了解了我找他的原因。此时,他专注听的是当下我要对他说的话。于是我开始大致介绍自己,讲述自己的经历,从国内曲折的求学历程到非洲工作再到来法国读书。然后,我又讲述了自己几年前的一场恋爱,因为我认为这场恋爱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我的朋友来说多少有点不可思议。我对分析家说:“当时的恋爱给了我一种重生的感觉。”这个时候,分析家做出了干预:“重生,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我们今天就停在这儿。”出门的时候,我感到一阵阵的迷醉和狂喜,因为我感觉到这一点被他听到了。他听懂了我说的话的意思,我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同时感受到了一种支撑,因为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支撑。
当我们跟他者讲述自己的感情或者困惑的时候,并不是经常能够被别人理解,尤其是越复杂、越曲折、越矛盾的感受越难以被听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在意什么,自我欺骗是生活的常态。另一种常态即是重复,重复地陷入某一种关系当中,甚至总是遇到某一类型的人。虽然我们可以用主人的话语遮蔽住所有这些,但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所有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都会以其他面目在其他场合出现,这一点不可避免。
当然,精神分析不只是被听到,它包括了太多的东西。拉康甚至告诫我们不要理解得太快。这里说被听到,是因为分析家能够抽取出对主体生活至关重要的能指:这样一个词,这样一句话,或者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显示了主体为众多尝试付出的努力。某一个存在的问题始终萦绕着主体的生活,主体生活的展开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
所以我们说,精神分析可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因为某种意义上我们都寄居在一个欲望上,因为症状的困扰,或者我们对这个欲望不满,或者我们想远离它,而分析可以使我们认清自己的症状,卸载痛苦。于是我们的生活得到了释放,我们能更自由地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比如爱情,比如生育,比如某个职业生涯,我们得以更加自由地去做这些事情。
至于拉康派与其他精神分析学派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拉康自己也不断地与客体关系学派对话,与自我心理学对话。本书中,阿兰•瓦尼埃先生讨论了很多拉康派与自我心理学之间的差别,相信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抛开理论,从直观感受上说,相比其他流派的精神分析,拉康的理论显得更加晦涩复杂,同时吐露着一种迷人的神秘。这里面有一种知识的诱惑,也正是这种诱惑,让笔者当年从纷繁的哲学著作中遇见了他,追随了他。然而,后来拉康告诉我们,真理本身拥有一个虚构的结构,真理只能被半说。这不能不说有些讽刺,但并不无奈。当我们被拉康的理论吸引的时候,我们已然假定他肯定知道一些东西。正如占据假定知道主体位置的分析家由此产生了转移,终究我们会通往走上欲望的道路。说到转移,不得不提一句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话,“我们知道,爱情也属于转移,而精神分析是基于转移的工作。”所以当年让•阿鲁什(Jean Allouch)说道: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爱欲的学说(érotologie)。
从横向的角度,如果我们比较拉康派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比如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案例,我们会发觉其他流派对主体的理解多少有些流于简单,自我心理学尤其如此。比如,典型的自我心理学的干预“你对我昨天的决定的感受就如同小时候妈妈关上门为了和爸爸睡觉的时候你的感受一样”。这种解释,从直观上说,会让我们怀疑所谓俄狄浦斯情结的有效性和普遍性,难道我只能被化约为那个盼望着母亲的主体吗?客体关系学派诞生了众多大师,他们的理论纷繁复杂。梅来妮•克莱因、比昂等人的天资毋庸置疑,都为精神分析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视角下,我们会看到拉康离哲学更近,也确实是来自人文科学的启迪,尤其是语言学和人类学,让他相比客体关系学派更注重结构的概念。当然,就像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那样,这种结构是随着20世纪的哲学思潮和拉康本人的理论演进不断发展的。在这个结构下,我们可以从更整体的角度把握人的存在本身:他的欲望,他的享乐,他的激情,他的临床表现和分析家所做的干预,等等。
和其他学科之间呢?无疑,相比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精神分析是更好入门的,比如,与海德格尔相比。拉康是熟悉海德格尔理论的,他们见过面。拉康也会在讨论班上借用海德格尔的概念,比如,此在(dasein)。有一次,拉康还开玩笑说某个分析家叫做Sorge,这是一个非常海德格尔式的名字。因为sorge(牵挂)是海德格尔的重要概念。笔者不是哲学专业出身,数次尝试一探《存在与时间》的究竟都一头雾水,我相信诸多渴望探求真理的灵魂也会有类似的境遇。相比之下,基于临床直观的精神分析就显得平易近人许多。相比现象学严格的逻辑根基,精神分析的方法更容易让我们揭开领悟自己的面纱。当然,客观上说,精神分析与现象学或者分析哲学相比,它们的领域归根结底是各不相同的,探寻的是不同维度的真理或者真理的不同面向。
回到精神分析本身,笔者想说,亦如瓦尼埃先生强调的那样,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拉康通过引证临床案例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他首要的关切点依旧是临床精神分析。无论他的理论听起来多么具有异域风情或者多么渗透着哲学的意涵和反思,所有这些理论的建构,包括客体小a,包括博罗米结,包括圣状(sinthome),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他在分析室内听到的东西,基于他与“正常人”或者精神病人工作的经验,这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之一。通过考察拉康理论的关键概念,我们可以看到瓦尼埃的叙述将我们从哲学和文艺批评的语境中带回,我们能够看到拉康提出的每一个理论背后的关键力量,所以可以说本书为读者呈现出的是精神分析的拉康,而非衍生出的哲学或者文学上的拉康。
此外,瓦尼埃先生是刚刚退休的巴黎七大著名教授,笔者有幸聆听过几次先生的课程。瓦尼埃先生是一位非常有魅力且说话自带重低音的教授。他主要关注精神分析与跨学科研究,尤其是精神分析和医学领域之间的交叉与比较。另外,瓦尼埃本人钟爱本雅明,我们在本书的后可以看到他引用本雅明的例证。翻译瓦尼埃先生的著作是笔者的荣幸,这本书在法国是著名的拉康入门读物,多次再版,一方面归因于他的解释和线索澄澈清晰,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介绍性的读物基本涵盖了拉康思想的始终,非常有助于让我们窥见拉康思想的全貌,在拉康的讨论班及相关研究著作中文出版以前,它像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一样,可以带领我们走向那个始终外在的又是我们内心亲密的领域,即我们的无意识。
后,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惠为出版;感谢编辑的一路陪伴;感谢几个朋友和同事,他们是:高杰、张涛、骆桂莲和黄娅,他们对我的帮助使我受益良多。
王润晨曦
2018年11月16日于巴黎
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1901.4.13-1981.9.9),法国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见解,同时又是*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本书揭示了拉康在理论探索上走过的道路,阐述了他在不同时期,通过一系列和其他学科相连的概念来重新发现精神分析的过程。本书亦侧重于引导那些不愿意向自己的欲望妥协的、不被社会道德价值所捕捉的、对千奇百怪的人性充满好奇心的、新时代的精神分析师踏上追寻拉康的道路。
阿兰·瓦尼埃(Alain Vanier)
精神分析家和精神科医生。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研究博士学院的精神分析、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精神分析学导论》 (Une introduction à la psychanalyse,Armand Colin, 2010)
《拉康》 (Lacan,Les Belles Lettres, 1998)。
王润晨曦
精神分析的实践者,译者。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专业博士在读。
推荐序 / 001
译者序 / 003
中文版序言 / 009
年代的坐标 / 014
导论 / 019
1953:与体制(Institution)的分裂及新概念的引入 / 027
符号、想象和实在 / 028
罗马报告 / 032
传记的部分和初的工作 / 039
个人理想的光学图示 / 050
自我理想和理想自我 / 059
第三章 符号 / 063
主体 / 067
言语行为(language)和话语 / 070
能指 / 073
父亲 / 076
第四章 实在 / 083
客体小a / 086
客体的运动 / 093
性化 / 102
博罗米结 / 111
父亲的问题 / 116
第五章 其余的…… / 125
词汇 / 135
生平简介 / 152
参考书目 / 165
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1901.4.13-1981.9.9),法国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见解,同时又是*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本书揭示了拉康在理论探索上走过的道路,阐述了他在不同时期,通过一系列和其他学科相连的概念来重新发现精神分析的过程。本书亦侧重于引导那些不愿意向自己的欲望妥协的、不被社会道德价值所捕捉的、对千奇百怪的人性充满好奇心的、新时代的精神分析师踏上追寻拉康的道路。
阿兰·瓦尼埃(Alain Vanier)
精神分析家和精神科医生。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研究博士学院的精神分析、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精神分析学导论》 (Une introduction à la psychanalyse,Armand Colin, 2010)
《拉康》 (Lacan,Les Belles Lettres, 1998)。
王润晨曦
精神分析的实践者,译者。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专业博士在读。
谁是拉康?一个我们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却将思想视作一种疾病的人;一个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同类和我们自己的“精神分析学家”(psy),却建议精神分析家不要去寻求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引诱中看到实践者的抵抗的显现的人;一个观念论者,要不就是一名教主,在他身后吸引了入迷的年轻一代,却让他们不要陷入1968年5月后在邻国燃起熊熊烈焰的恐怖主义的人;一个以不正当的方式使用科学的陈述,以不太学术的方式摆布哲学传统,愚弄人们的江湖骗子;一个在严肃思想中迷路的超现实主义者;一个确确实实不好对付的人物,他从不占据人们想要指派给他的位置。人们发现自己要不就是诋毁他的人,要不就是他的崇拜者;一个让你迷失方向,引你走在未知道路上的人。这些道路是只属于你的道路,同时重新分开了其他的道路,这不就是行动中的精神分析吗?拉康从不妥协地化身为它。
读者不会在这里找到一个解释,甚至是拉康这个人物的关键。没有可以期待的玫瑰花蕾,我们甚至不试着这么做。现在既然他个人可以施加的魅力远去了,无论众多文化领域,从哲学到文学批评和社会学,等等,对他的著作的兴趣是多么的浓厚,在这部简短的介绍性的作品里,通过追随可能有争议的、在此刻特别吸引我们的问题的线索,我们还是想表明,拉康所从事的首要是精神分析,回应的是精神分析中他在弗洛伊德之后开启又重拾的问题,以及他留下来依旧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是阅读弗洛伊德的人,”在1966年《文集》问世时,拉康对皮埃尔•戴说道。拉康可以从不同角度确认这一点:是他引领分析家们回到弗洛伊德的文本,这些文本被遗忘在那些声称拓展了它们,实际上却是废除了它们的人身后。这意味着他们不自觉地清空了精神分析在实践中涉及到的东西,而拉康在阅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试图抽取出这一点,就像弗洛伊德阅读梦或者无意识的其他形成物一样。这些日常生活的踉跄,包括口误、遗忘和过失行为——他询问这个无意识发现者的欲望,它是谜一样的欲望,处在晦暗当中,某些东西从起源处不停地传播。但是,不止于此,拉康做了更多,对于战后的一代,他重新发明了精神分析,因为今天的精神分析实践者很难越过拉康,即使他们不想通过阅读拉康的著作经过他……
精神分析是什么,它的效力原则是什么?这可以说是拉康在教学中始终追寻的问题。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新进变种吗,就像一直以来都有的那样,一个暗示的化身、魔力的想法或者萨满教的化身?精神分析家的形象重复了一个人们熟知的位置,现代科学前医治者的位置、医生的位置,古典哲学的位置,还是精神分析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造,联系于现代性的文化动荡,特别是联系于科学的出现,这构成了拉康的论点。拉康尝试做的事情对于在当代认识领域精神分析身份的定位,对精神分析的实践和导向并非没有影响,问题是如何去说明它?
精神分析经常性地遇到抵抗,这也是与它自身有关的内在的难题。次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遇到的抵抗,这导致他重写了个时期的理论陈述。50年代,某种美国制造的精神分析的成功及它的传播,造成了同样的效果,需要拉康教学的“闻所未闻”来重新展开经验。由此,精神分析要通过它所实践的时代的历史性不断地挑战用词语重构自身。“不能在他的视野中接合时代的主体性的人”应该放弃实践精神分析,这是拉康给未来的精神分析家的建议。
我们的现代性很好地呈现出了这个文明的任务不断更新的急迫性,它也是精神分析的任务,它的挑战不能缩减为一个“如何治愈”的问题。然而,就像拉康后的一些询问所证明的那样,这并不能说明这个维度不那么重要。
拉康的著作带给其他话语和学科的评论,甚至是颠覆——他也从它们中借用了很多——非精神分析家也对此感兴趣。沿着拉康走过的道路——在我看来这条路也是一次精神分析运动:通过追寻一些出现过的,且经常被重提和修改的概念。书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在于开启一些走进拉康的通道。
居伊•勒黑和理查德•茨瑞恩(已故),创办了《知识的人物》系列丛书,直到2011年,他们一直主持该系列丛书的相关工作。为了本书的次出版,他们重读了全部文本,我非常感谢他们给我的指导和意见,这些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同样感谢克拉拉•昆德帮我编订了手稿。
愿科里娜•艾那多(Corinne Enaudeau)在这里找到我对她为这后一版带来的珍贵意见和关心的、感激的证词。
弗洛伊德的著作自始至终都在思考“父亲”的问题:我们在序言中已经注意到,拉康回归弗洛伊德文本的地方就体现在这里。从他引入符号、想象和实在三界的早期文本开始,我们就能找到这个问题。
拉康注意到,从对癔症的研究开始,弗洛伊德就和“父亲”相遇了。他的个假设是“诱惑理论”,用来描述精神神经症的病理学:在它的起源处,有一个实际发生的来自成人的诱惑场景,通常是父亲,也就是说在一个过早的时期,性的冲击介入到了主体的生活中。弗洛伊德之后放弃了这一构想,不再将这个场景置于现实中,而是置于幻想“当中”,当时他确立了在无意识中不存在“现实的迹象”可以使得“区分真相还是投注有情感的虚构”。“诱惑理论”中的父亲有一种创伤性的功能,因为他通过化身为欲望从外部在主体的世界中引入了性欲。然而弗洛伊德放弃这个理论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父亲的地位。甚至他的理论围绕着父亲的地位旋转。在他自己的父亲死去之后不久,他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位于幻想中的“诱惑场景”,从此父亲通过传递乱伦禁忌使得主体得以进入俄狄浦斯情结“当中”。因此父亲的功能是将主体链接于符号,他是可以说明对主体来说的欲望的问题的机构,通过父亲,主体进入到了欲望中。位于俄狄浦斯情结核心的是阉割*——符号的运作——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放弃,对于主体进入符号界来说一部分享乐必要的丧失。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提出了一个可以为父亲功能奠基的神话,这是一篇拉康长期评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人类学来源在弗洛伊德之后被大规模讨论,甚至被摒弃。拉康劝说我们像阅读一个神话一样阅读它。弗洛伊德设想,史前人类的起源时代,是一个半动物化的部落,由一位老男性领导,他通过武力剥夺儿子的权利,是一个享有群里所有女性的父亲。于是儿子们策划了一个密谋要杀掉这位父亲,自己占有女人,女人就如同一件可以占有的财物,人们寻求享用这件财物。悖论是,父亲被杀死后,他的法则变得更具有强制性了。因为一旦父亲死去,从通往被禁止的女人的道路敞开的那一刻起,没有什么能阻止兄弟们自相残杀。位置一旦空出来——可以享有这些现在是无所拘束的女人的位置:兄弟之间就会出现敌对。所以儿子们签订了一个契约,将这位死去的父亲图腾化。这样一来,他传递法则的方式比他生前通过武力统治的时候更加激进。事实上,如果根据法则,父亲是死去的父亲的话,也就是在图腾或者墓碑的名字中代表的父亲,那么距离说父亲是一个能指只有一步之遥——这是拉康做的事情。这个能指,他将它称为父姓(Nom-du-Père)*,它的功能涉及到阉割。在生殖中,父亲的位置是这个能指的效果。
在俄狄浦斯神话的核心,运作着拉康称之为的父亲的隐喻:
公式:父姓/母亲的欲望•母亲的欲望/主体的所指>父姓(A大彼者/石祖)
拉康基于对精神病的工作提出了这个公式。父亲的功能像一个隐喻一样运作,也就是说通过用一个能指代替另一个能指。母亲的欲望是模糊的蒙着面纱的,比如通过她的来来去去体现出来,它被孩子理解为是纯粹任意的,是没有法则的。父姓代替了母亲的欲望,对孩子来说,父姓是在自己之外的母亲的欲望的代表。
所以父亲起到了这个第三方的功能,允许主体走出想象的僵局。其实,在镜像阶段的时候,这个镜子中的另一个自己,一方面是“我”,一方面是“另一个人”;一方面是被这个镜像所捕获,爱欲的捕获,另一方面有一种攻击性的张力。这种认同是基于一个排外的逻辑:非我即他。如果没有一个第三方的必要的中介的话,这种情景会是没有出路的。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开始这个第三方是认证了这幅形象的母亲,但是这是通过母亲传递的第三方——她的话语,语言——在其中已经出现了父亲的问题。孩子出生在一个已经被父亲的或然判断规划了的世界。在他出生时,他在母亲的欲望和幻想中有一个位置,也就是说在母亲和石祖*的关系中有一个位置,所以是在父亲的问题的关系中。俄狄浦斯——父亲的隐喻——是在母亲的欲望中父亲的涌现。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