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0.27 4.7折 ¥ 65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 主编 李国祥 李长弓 张三夕 译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4825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27916226
上书时间2024-10-19
前言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夏阳东北有座龙门山,极富形胜之丽,所以司马迁自称是生于龙门。
司马迁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考。根据有关记载作大致的推算,他可能是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卒年当在汉武帝末年。司马迁幼年时期在家乡耕牧劳作,十岁时便开始诵读用古文写的书籍。在这以后,他还向当时著名的今文经学家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而掌握了比较坚实的古代文献知识。
根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里的说法,他的祖先多居官任职,特别是充任史官的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于汉武帝的建元、元封年间被任命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是,不治理民政,而专门掌管国家图书档案及天文历算,是直接为天子及朝廷奔走效命的。司马谈尽力职事,他曾向星象专家唐都学习天文知识,向淄川人杨何学习《易》,向黄生学习有关黄老学派的理论;他熟悉国家收藏到的书籍,又广泛搜求文献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先秦学术流派及各派的思想特征,他以自己的体察和心得,写出了《论六家要旨》,作了精要的评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太史令确实具有非同凡响的才能和见识;他编次史料旧文,准备撰写一部史书,虽由于在元封元年(前110)病逝,未能竟成,但他在临终前将这一宏大志向未能完成的遗恨,向司马迁倾吐了,并嘱咐司马迁绍继史职之后,不可忘记完成撰著史书的大业。
司马迁从小受他父亲的教诲,做学问踏实勤敏,特别重视考信史料和从事实地调查考察。二十岁时,他离开长安,南游江淮等地,先后到过屈原自沉的汨罗江畔、传说中舜南巡病逝后安葬之地九疑山,渡过浙江登会稽山探“禹穴”,考察了春申君黄歇的宫殿遗址,访问了韩信的故乡淮阴,瞻仰了曲阜孔子的故里,登上邹城的峄山察看秦始皇东巡到达过的地方,滞留于古地鄱(今滕州)、薛(今薛城)、彭城(今徐州),过丰、沛,路过战国时的魏都大梁(今开封),然后返回长安。这次出游访问,是司马迁卓有成效的举动。他接触到了传说中的舜南巡、禹治水,乃至春秋战国、秦汉之际有关的历史与地理,调查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里及史迹。开拓了眼界,体察了风俗民情,大大地增长了历史知识,为撰写《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迁次出游之后,被任命为郎中,从而有机会跟随汉武帝巡游和封禅祭祀,因而又到过崆峒山等地。后来奉命出使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足涉巴蜀之南。这样,司马迁的足迹遍及了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
司马迁是在元封三年继承太史令职务的。他整理石室金匮的图书(国家的藏书),遵照司马谈的遗训编著史书,并且参加了改订历法的工作,完成了太初历的订立。天汉二年(前99),西汉名将李陵在与匈奴激战后兵败而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治罪,第二年被处以腐刑。天汉五年,司马迁出狱,做了中书令。他忍受了遭受腐刑的耻辱,发愤继续著述史书,前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史记》原来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后来才简称为《史记》。它记事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时,是一部贯通三千年的通史,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以各代帝王为中心,记述每一朝代的兴衰和重要政治事件;“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以表格的形式,标明错综复杂的史实;“书”八篇,叙述和记载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的源流和变化;“世家”三十篇,记述诸侯事迹及其世系;“列传”七十篇,大多数是人物传记,有单传,也有二人的合传,还有以类相从的类传,记载了贵族、将相、官吏、策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学家、隐士、刺客、游侠、滑稽、卜者、医生、商人等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一部分列传记载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周边邻国的历史。列传的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司马迁对先祖世系的概述及自己简历的陈说;另一部分内容则是缕述了《史记》一百三十篇的次第及各篇的提要。
《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是司马迁借鉴历史上已有的书籍体例加以发展推拓的。我们从《史记》的行文中可以得知司马迁读过《禹本纪》、《谍记》、《春秋历谱谍》、《世家言》等等,那么,“本纪”、“世家”、“表”等,就是沿用了已往本有的名目。至于“书”、“传”,更是古代著述中所习见的名称。司马迁参照古代著述的各种体例,加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对后世史学编纂有重大影响的纪传史体例。这充分表明了司马迁在整理文献时,既善于继承传统,更富于发展、创造的精神。
司马迁撰著《史记》一书,十分注意内容的充实,文献史料的真确。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搜集遗文古事,还把实地考察所得的见闻,熔铸到《史记》里面去,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司马迁写《史记》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于天道与人事,他虽然受了“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但他却能摈弃一些荒诞不经之说,讥讽了迷信鬼神的可笑行为。他以通变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如对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世变异,成功大”。他擅长排比史料,用通俗流畅、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述事件的过程,描写人物行为及形象,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字里行间灌注了个人的感慨与体验,全书浑然一体,确实成为了“一家之言”。司马迁是文献撰作的巨擘。他对《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做到了博观约取,缜密剪裁,汇辑为翔实的古史新篇。他那简洁精练的文笔,确实是“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而事核,表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从《史记》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杰出史学家的秉赋。汉初以来,文章述作的质朴沉着、覃思深虑及行文的明快敏捷之风,熏陶了司马迁,造就了司马迁,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正是一代述作的典范。我们可以这样说,《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完美的文学著作。诚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所赞誉的,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亘二千年来,它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多么的悠长啊!
司马迁死后,《史记》一书在汉宣帝时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布于世。根据《汉书·司马迁传》中的记载,东汉时已缺少十篇,有录而无书。后世传布的一百三十篇《史记》,其中有的为后人的续作,如书中标明褚先生补的文篇等,有的则是后人羼杂而成的,但全书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司马迁的原作。《史记》问世后,作为一部开创性的史著杰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称誉和重视,有的为之作“音义”,有的从事研究、训释文句,取得显著成就的代有其人。先是徐广作《史记音义》,继之南朝宋裴骃在《史记音义》的基础上,推拓范围,撰成《史记集解》八十卷。到了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三十卷,既考辨音义,又阐述研究的见解,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三十卷,把对《史记》的训释又推进了一步。自唐朝以后,研究《史记》蔚然成风。清代学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对《史记》所载的史事作了系统的考证,极富参考价值。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著的《史记会注考证》及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汇集了旧注及前人考证的成果,是从事《史记》研究不可缺的参考书。
《史记》的版本较多,其中南宋黄善夫的家塾刻本享有善本的声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即系据该善本影印的。此外明嘉靖、万历时南北监《二十一史》刻本、毛氏汲古阁的《十七史》刻本,乾隆时武英殿的《二十四史》刻本,都属于较好的刻本,流传广,影响也大。
《史记》一书,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著名篇章,已有多种外语文本,日本学者从事《史记》研究的更是大有人在。1956年,司马迁已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了崇高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是封建时代的历史学家,在《史记》中,他也宣扬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偏见,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今天不应苛求于司马迁的。但是,我们在阅读《史记》时,却要有批判地加以鉴别,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光大其民主性的精华。
《史记》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它的名篇早已脍炙人口,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史记》全书,也已由中华书局于1959年重新整理出版,新版本是以张文虎精校的金陵书局刻本为底本进行校点的,为完备,便于读者阅读。我们这次编译的这本《史记选译》,其原文即录自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篇目则依照王伯祥的《史记选》,有一些篇在译注时作了部分删节。注释和译文除参考了传统的旧注成说外,对于现代专家学者们的整理研究成果,也多有汲取。古今学者研究《史记》的精辟见解,对我们虽大有启迪,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能尽取诸家所长融会于译注文字中,可能在注译中存在不少缺点错误,敬祈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国祥 李长弓 张三夕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文学价值都很突出。《史记选译》采用导读、注释、翻译的形式,逐篇解析,精读精译,再现了3000多年间华夏大地的英雄悲歌、铁血柔情,还原出一曲*权威、*生动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名家今译之精品,雅俗共赏之佳作。
李国祥,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典文献学家。他学问底子厚,治学细致严谨,深受“章黄学派”的影响,对先秦诸子与《史记》有专深的研究。
目录
前言
项羽本纪
陈涉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孙子吴起列传
商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刺客列传
淮阴侯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
汲郑列传
游侠列传
滑稽列传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文学价值都很突出。《史记选译》采用导读、注释、翻译的形式,逐篇解析,精读精译,再现了3000多年间华夏大地的英雄悲歌、铁血柔情,还原出一曲*权威、*生动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名家今译之精品,雅俗共赏之佳作。
李国祥,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典文献学家。他学问底子厚,治学细致严谨,深受“章黄学派”的影响,对先秦诸子与《史记》有专深的研究。
项羽本纪
《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没有成就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王,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本篇叙述了项羽一生的经历。司马迁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也如实地记载了他在战争中屠城杀人的残暴行为。刘、项互争天下,刘胜而项败,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对项羽由于政治措施错误,军事谋略失当,以及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之心和惋惜之情。
《项羽本纪》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杰作。司马迁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出神入化,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氛围。记钜鹿之战,极纵雄健之笔,写得豪气薄人,惊心动魄。叙鸿门之宴,行文迭宕起伏,有声有色。写垓下之战,则文势迥异,极尽悲壮哀惋之能事。
这篇本纪,以项羽为历史中心人物,以重要战事为关节,详细地记载了楚汉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的史诗。
项籍者,下相人也①
。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②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③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④
,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⑤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
① 下相:秦代所置县,地在今江苏省宿迁西。
② 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等秦将攻破楚军,项燕自杀。一说被杀。
③ 栎(yào)阳:秦所置县,地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④ 蕲(jí):秦所置县,地在今安徽省宿州南。
⑤ 吴中:县名,秦置。地在今江苏省苏州。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①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②
:“江西皆反③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④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⑤
,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⑥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释】
① 大泽:在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大泽乡。
② 会稽(kuài jī):古郡名,地在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一带。
③ 江西:与江东对称,泛指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
④ 桓楚:生平不详,据《汉书》,是“吴中奇士”。
⑤ 下县:郡下属县。
⑥ 校尉:次于将军的军官。候:军需官。司马:军法官。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①
,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②
。曰:“江东已定③
,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④
,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⑤
。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⑥
。凡六七万人,军下邳⑦
。
【注释】
① 陈王:即陈胜。广陵:秦时属九江郡,地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 上柱国:楚国上卿官名,相当于六国的相。
③ 江东:与江西对称,指长江以南地区。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
④ 东阳:秦置县名,地在今安徽省天长西北。
⑤ 苍头:军队名,士卒以青巾裹头,故名。
⑥ 黥(qínɡ)布:即英布,古时在罪犯脸上刺字涂墨,叫黥刑,英布曾受黥刑,故名。蒲将军:姓名与生平事迹不详,当时起义军领袖之一。
⑦ 下邳:秦置县名,地在今江苏省邳州东。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①
,军彭城东②
,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③
。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④
。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⑤
,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⑥
,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⑦
,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注释】
① 景驹:楚国贵族。
② 彭城:秦置县名,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③ 胡陵:秦置县名,地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南。
④ 梁地:战国时魏国境内。
⑤ 栗:秦置县名。地在今河南省夏邑县。
⑥ 薛:秦置县名。地在今山东省滕州东南。
⑦ 襄城:秦置县名。地在今河南省襄城县。
居鄛人范增①
,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②
,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③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
,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④
。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注释】
① 居鄛(cháo):秦置县名。地在今安徽省巢湖西南。
② 怀王入秦不反:楚怀王于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受秦昭王欺骗,到武关会盟,被扣,死于秦。反,通“返”。
③ 楚南公:战国时楚国的阴阳家。
④ 盱台(xū yí):秦置县名。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①
,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②
,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巿为齐王。项梁已破东阿下军③
,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④
,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⑤
,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⑦
,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⑧
,外黄未下。
【注释】
① 亢父(ɡānɡ fǔ):秦置县名。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南。
② 司马龙且(jū):楚将,担任司马,故名。东阿(ē):战国时齐国阿邑,秦称东阿。地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
③ 下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分为上中下。这里是说秦军三军中的下军。
④ 城阳:古县名,地在今山东省鄄城县。
⑤ 濮阳:古邑名。一作帝丘邑。地在今河南省濮阳。
⑥ 定陶:秦置县名。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
⑦ 雝丘:即雍丘。秦置县名。地在今河南杞县。
⑧ 外黄:秦置县名。地在今河南省杞县东北。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①
,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②
,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③
。
【注释】
① 高陵君显:封号为高陵,名显,姓不详。
② 陈留:秦置县名。在今河南省开封。
③ 砀(dànɡ):秦置县名。地在今安徽省砀山南。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