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北京古建筑五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8.4
4.9折
¥
9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贾珺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97737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27912806
上书时间2024-10-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北京颐和园》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术之美,砖石土木亦散发着历史的人文味道。
整本书犹如一场颐和园的时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诗词歌赋下的赞叹,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每个局部景观的典故,亦是细致着墨,娓娓道来。精致的版面设计,典雅的文字,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作者在中国古典园林史领域浸淫多年,又曾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对于古建筑的文化传承,投入感情甚深,因此著述本书,实乃心血之作。
作者简介
贾珺,1970年出生于江苏淮阴,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2007任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史和中外建筑文化交流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各1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翻译学术著作2部。
目录
楔子 颐和园概貌
上篇:清漪篇
章 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
乾隆上谕 /瓮山西湖 /清漪园记 /筑园动机 /宏大工程
第二章 清漪园的整体山水架构
西湖情结 /湖山改造 /西堤六桥 /钱塘余韵 /衔山抱水
第三章 清漪园宫廷区与前山建筑
勤政乐寿 /悠悠长廊 /大报恩寺 /高阁耸立 /琉璃世界 /画中畅游
第四章 清漪园的前湖与后山后河风光
昆明湖上 /海上仙山 /曲溪通幽 /后山小景 /水街集市 /须弥灵境 /七彩宝塔
第五章 清漪园的造园意境
移天缩地 /假山堆叠 /巍巍城关 /花木栽培 /外围借景 /象征寓意 /水陆游线
下篇:颐和篇
第六章 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
御苑沧桑 /万寿献礼 /恢复改建 /巧匠杰构 /戊戌庚子
第七章 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
仁寿大殿 /玉澜宜芸 /太后寝宫 /等级差异 /大小戏楼
第八章 颐和园的名胜景区
景福益寿 /金殿排云 /明湖滉漾 /清晏石舫 /小园谐趣
内容摘要
《北京颐和园》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术之美,砖石土木亦散发着历史的人文味道。
整本书犹如一场颐和园的时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诗词歌赋下的赞叹,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每个局部景观的典故,亦是细致着墨,娓娓道来。精致的版面设计,典雅的文字,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作者在中国古典园林史领域浸淫多年,又曾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对于古建筑的文化传承,投入感情甚深,因此著述本书,实乃心血之作。
主编推荐
贾珺,1970年出生于江苏淮阴,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2007任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史和中外建筑文化交流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各1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翻译学术著作2部。
精彩内容
湖山胜境
——北京颐和园
北京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历代兴废更替之间,无数的宫殿、坛庙、园林、寺观、市肆也随之经历了多次的盛衰轮回,而园林作为一种富有特殊魅力的景观建筑,每次都像烟花一样在泛黄的历史画卷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成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早关于园林的历史记载是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在蓟城建造的离宫黄金台,随后在不同的朝代中,作为北方的名都大邑,北京地区不时出现诸侯苑囿、督帅府园、寺庙园林以及郊野名胜,成为城市重要的点缀。辽代北京地区名为幽州,被定为陪都南京,辽主在城郊陆续兴建了很多离宫苑囿,并经常来此游幸。金代改幽州为中都,首次成为正式的王朝都城,皇家园林建设空前繁盛,城内外御苑遍布,私家园林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元代在中都东北方向新建大都城,城市中心地带引入大片水面,并环水布置宫殿,另在城内和四郊大力兴建皇家园林,一些蒙古、色目贵族以及汉族官僚也纷纷创立私家园林,掀起新的高潮。明代续建紫禁城御花园、西苑三海和南苑,而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风景园林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盛盛况空前。
清廷入关之后,继续沿用明代的都城、宫殿和坛庙,把主要的力量投入皇家园林的兴建,使得有清一代的御苑达到鼎盛的程度。到了乾隆时期,京城内有大内御苑和西苑,南郊有南苑,西北郊更是成为皇家苑囿集中的区域,其中包含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近十座大型御苑,统称为“三山五园”,再加上热河避暑山庄、蓟县盘山行宫以及南巡、东巡、北狩路线上的大量行宫御苑,形成极为壮观的园林风景线。许多王公大臣和文人商贾也纷纷仿效,在京城内外修建了几百座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风景园林则延续了明代的盛况,彼此辉映,堪称中国园林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篇章。可惜经过近代的列强入侵、政局动荡和内战破坏之后,北京的园林体系遭到很大的摧残,因此劫后仅存的一些园林遗产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在清代所有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是造园艺术成就的一座,也是目前北京西北郊保存完整的御苑,被誉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850年),以西北郊的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自然山水为依托,又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改造,在此基础上吸取了很多传统造园的经典手法,兴建了大量的宫殿、楼台、亭榭,并叠山引水,栽种花木,营造出一个山清水秀、楼台华丽、如诗如画的名园胜景,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杰出的范例之一(题图)。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其他御苑一起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掠,大部沦为废墟。光绪年间,贪图苑囿之乐的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大肆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在此长期居住理政。这座园林由此经历了从清代繁华的乾隆盛世逐渐衰败、遭遇大劫又回光返照的全部过程,尤其见证了晚清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直到清室退位的所有重大事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令后人无限感慨。
1949年以后,颐和园的山水楼台经过多次重修,再现了美丽祥和的景致,成为北京一大名胜,并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日益得到全世界的欣赏和关注。
本书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若干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以通俗而不失专业水准的笔触对颐和园及其前身清漪园的历史、山水格局、造园思想、重点景致分别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也以此作为献给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份纪念。
上篇:清漪篇
章 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
乾隆皇帝看中了北京西郊越的一个山水地段,悄悄地开始打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皇家御苑。这是怎样的一片地段?皇帝为什么宁可自食其言也要建造这座新园?整个清漪园工程有多大规模?且看本章分解。
乾隆上谕
一道上谕泄露出的天机:大清王朝即将增添一座新的大型御苑。
大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是一个灰色的年份。年初到年终,全国从南到北有很多地方都发生了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雹灾,全赶上了。三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弘历(图1-01)频繁应付救灾工作之余,还两次抽空陪伴皇太后钮祜禄氏出京巡幸,一次是去五台山进香,另一次是去拜谒东西皇陵,大概有请求菩萨和祖宗保佑一下的意思。可是灾害依然不断,年底的时候青藏又发生叛乱,简直是祸不单行。幸亏名将岳钟琪迅速平乱,并擒获逆首卓呢罗布藏扎什,算是为这一年划上了一笔亮色。不过就算没有这个好消息,相信乾隆帝的心情也不会太糟,因为一项筹划已久的大型园林工程已于当年悄悄开工,皇帝苦心期盼的一片湖山胜景正在慢慢地由蓝图变成现实,足以抵消其他所有的不快。
这一年的三月,乾隆帝从五台山回朝后,接连下了几道重要的圣旨,主要是分别免去安徽、湖北、山东等受灾地区的赋税,还有一道则是嘉奖抚慰正式退休回乡的三朝老臣张廷玉。就在同一月的十三日,皇帝还颁布了一条似乎与军国大事毫无关系的上谕:把北京西北郊的瓮山改名叫“万寿山”,把瓮山旁边的西湖改称“昆明湖”。这条上谕悄悄地透露出一个讯息:救灾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皇帝心爱的行宫园林也在紧锣密鼓的兴建之中。
瓮山西湖
瓮山和西湖是北京西北郊美的自然山水。
北京西北郊山峦起伏,属于太行山的支脉,自古被称作“神京右臂”,其中凸起许多山峰,附近又有很多湖泊泉水,林木茂密,风光十分秀丽。瓮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小山峰,山形比较平缓,有点像大坛子,因此被称为瓮山;另一个说法是有一位老翁曾经在此挖到过一个大瓮,因而得名。山的南面地势低洼,汇集了周围的泉水溪流,形成了一大片湖面,就叫瓮山泊。这一带在元朝以前并不为人所知,名气远远比不上西边相邻的玉泉山和香山。元朝建都北京(当时叫大都),曾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主持下修筑大规模的水系,完善了首都地区的供水系统和水上运输设施,瓮山泊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以天然的湖泊兼具蓄水库的功能,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逐渐成为游览胜地,后来又慢慢地在湖滨和山脚出现了一些寺庙和园林,为自然风光增色不少。其中出名的是一座大承天护圣寺,元朝皇帝经常来此游玩并住在寺中,另外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园也建在这里。
明朝的时候瓮山泊改名西湖,水面种植荷花、蒲苇,湖边构筑了堤坝,周围还开辟了广阔的水田,被当时的文人誉为“北国江南”。环湖增添了一些新的寺院和园林,特别是明神宗的乳母罗氏捐资在山南坡新建了一座圆静寺,东临莹莹稻田,西对柔柔碧波,北倚幽幽瓮山,景致不凡。春秋之季,瓮山、西湖一带游人如织,逐渐成为北京著名的郊游胜地,暮春四月的时候还举办游湖盛会,几乎可以和盛唐时期长安的曲江池相媲美了。
清朝初年,瓮山、西湖周围的寺庙、园林一度有些荒废,但很快就重新振兴起来,依然很受游人亲睐。来自江苏苏州的一个名叫沈德潜的官员曾写过一首《西湖堤散步》诗,诗中说:“闲游宛似苏堤畔”,已经直接把这座北京西湖与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相提并论。
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在大兴土木的皇家园林正是以瓮山和西湖为核心的大型苑囿,为此在三月十三日皇帝特意下旨,正式把山和湖改名叫“万寿山”和“昆明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