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4.49 3.2折 ¥ 13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美] 曼纽尔·利马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ISBN9787544859127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26911486
上书时间2024-10-19
前言
那是2011年2月的一天,我刚结束了由里斯本大学科学哲学中心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科学与艺术中的图像”。在现场,我还回答了听众的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位教授,她在教授席中站起来问道:“为什么你展示的大部分可视化模型都呈圆形展开呢?作为那次会议的主席,我做了题为《信息可视化的出现》的演讲。她的问题不仅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解决这些难题时,似乎并没有以清楚明白的观察结果为依据。“这个问题提得很棒,”我顿了一下,真诚地说,“其实,我也不太清楚这是为什么。”会议结束后,我们又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仍没能解决她的疑惑。后来,这个问题也着实困扰了我好一段时间。到了2011年9月份,我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展出本新书,其间把这件事的大概讲给一位听众听。他在谈话中提到的实验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笑脸和圆圈之间的关系。从那一刻开始,我便痴迷于这个课题。虽然梳理思路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这本书也让我找到了那个初问题的答案。在逐渐深入地去探索成像的规律和办法时,我发现圆圈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举例来说,在我的网站www.visualcomplexity.com上,每1000个项目中大约有302个项目(约占30%)都以辐射状构造为基础。该网站建立已有大约10年时间,同艺术、生物、计算机系统以及交通网络迥异的是,它是基于径向构造的类型。在众多潜在可选的模型和构造中,图形图表的样式极多,那么在表述信息方面,为何唯独圆圈构造得到如此频繁的使用呢?本书的目的就是从三个独特的视角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是从时空视角,在人类所有知识领域,对圆圈在各种文化中的普遍性展开探讨;第二,经过近几年感知科学认定,我们对圆圈具有天生的感知偏好,为此我将列举一下有关认知偏好的例子;第三,构建一个21类不同圆圈的分类模型,展示圆圈布局的多元化和灵活性。近300张图片让本书成为展现圆圈永恒魅力的盛宴,它不仅涉及信息设计的领域,也与人类表达密切相关。在原始人类所接触到的自然形状中,明亮的圆形天体轮廓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们见证了炙热、圆润的太阳威力或是满月的微光(图1),我们的祖先一定曾经全神贯注于这些美丽、完美、有力的形状,这种对天体的崇敬在几乎所有“万物有灵论”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无数变化多端的太阳神在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独立出现的现象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我们已故的祖先并不能理解它们真正无处不在的本质。他们无法得知细胞、细菌和微观有机体大都是圆形的奥秘(图2),也弄不清遥远行星和恒星的球状结构——它们要么太小,要么太远,仅靠我们的肉眼根本无法观测。然而,球体的盛行已经势不可挡。他们可以看到如陨石坑、火山口和小湖泊等地表圆圈形态,也可以看到树干和植物茎的横截面(图3、图4),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以及各种各样的树叶、水果、贝壳、岩石和鹅卵石。在角度和时机合适的光线下,他们甚至可以瞥见一些邻近的行星,如火星、木星和金星(天空中第三亮的自然天体)(图5)。因为人类本身固有的社会属性,也许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圆圆的眼睛看到自己亲近的人、朋友、熟人和自己所在的社区(图6)。这种无所不在的形状一定是让人惊叹和钦佩的源泉。自然界所展示的圆圈不仅仅是奇迹的来源。它很快就会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会在艺术、宗教、语言、技术、建筑、哲学和科学领域中得到效仿和改造(图7、图8)。因为曾经用来表示几乎与所有知识领域有关的万千想法,圆形成为曾经存在的文明中为普遍的隐喻。仔细看看人类对于圆圈的使用情况,我们会发现整个过程一直持续不断,从我们已经建立了几个世纪的城镇和城市地区,到我们为了与他人更好地交流而创造的书面标志和符号,其生命力毋庸置疑。
目 录
曼纽尔将信息可视化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美国《福布斯》杂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