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的另一面 :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五四的另一面 :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1.52 4.3折 49.8 全新

库存1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念群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6463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7853969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5

20

“反传统”恶兽,罪不容诛,它必须为近代中国人所有欺师灭祖的行为负责。“文革”中神像被砸,老师被打也是五四惹的祸。

“唯成分论”“血统论”,岂不狠狠扇了自己一个嘴巴!

“返祖现象”为荣,奇观妙境一时无两。

“国学”的贫血和虚脱。

“个人解放”的尝试,如果“个人”得不到自由,就说明五四完全失败,毫无意义。

“个人主义”是西方舶来品,不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东西;我并非反对自由主义,但仍以为,“个人”自由学得像确是五四的目标之一,但绝非五四的价值所在。



导语摘要

“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其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作者把五四放在从清末民初到



作者简介

1997



目录


 “五四解释学”反思



“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社会史化”


“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社会革命”得失谈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归约主义”的游戏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内容摘要


“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其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作者把五四放在从清末民初到



主编推荐

1997



精彩内容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个人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横空出世,风靡一时,五四新青年凭借一腔热血和蓬勃激情,以冲决旧网罗的搏命姿态,高扬个人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价值,的确为那些长期遭受传统体制压抑的人打开了一扇祈望自由的心门。可是时隔不久,“个人主义”就令人不可思议地遭到了冷遇,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我以为,“个人主义”尴尬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论者在解读“个人主义”内涵时,仅仅集中诠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原生意义,而没有考虑西方“个性”自由理念与中国注重群体意识的传统观念之间肯定存在冲突。除此外,“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造成的强劲冲击亦应是“个人主义”渐趋边缘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思潮对“个人主义”的猛烈扫荡,很大程度上是现实蕴育的结果。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的急剧分化,直接导致了中国国内“社会改造”思想的流行。这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在此无须多论。我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西方的东西,可细究其中的运思逻辑,却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者所关心的诸如“财产的公平分配”“寻求平等正义”等话题,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亦时有显现。如果从“公”“私”分野的角度观察就更加清楚,《礼记 · 礼运》篇所揭示的“天下为公”思想,从经济上而言就有“平分”财产的意思,与私人占有的邪恶相反,构成公平、公正与私有、奸邪之间的对立。“大同”世界的“公”是指共同体内“平分”的终极状态,具有道义上的终极原理性。

“自私自利”的行为因与公共利益相违背而遭到摒弃,这是从“个人”与“社会”伦理秩序的角度立论。还有一个与之并列的经济维度需要注意,因为无论是“公”还是“私”,都涉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私利”和“公益”也是相对立的概念,一个人不能只顾及一己之利,还要想办法为社会利益贡献力量。所谓“天下之公”本身就包含着平等分配经济产品的考量,也可以引申出经济上限制个人私利的意思。

“公意”不承认个人之“私”的合理性,终形成反专制的国民自由平等的逻辑。在经济上,对“公意”的强调,则导向了平均分配的民生主义,由“民生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自然顺理成章。正如沟口雄三所言:“天下之公概念的发展这一思想状况易于朝向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易于与传统思想相结合,或者甚至可以说,中国天下之公的传统因其包含着天下整体性,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引进和发展的元素也许很难立刻发生作用。五四时期学人对此颇有自觉,有人就感觉到,“个人主义”是

“个人主义”流行会使一小撮人群谋取利益,大部分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好处,造成经济分配的不公,诱发社会的不平等状况,资本家和个人的对峙就是明显的表现。“个人主义”就此成为解决弱势群体不公现象的障碍,必须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

“群己”界线的讨论主要从“伦理性”角度切入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流行,之所以能够取代“个人主义”成为舆论新宠,是因为其论述主旨直面经济上的“分配”困境,而不只限于讨论“个体”与“群体”的边界到底应该如何设定这类比较抽象的道德问题。这类问题貌似源自现代西方理论,其实与古代中国人关于“公”大于“私”的传统见解密不可分。比如不少论者常常会先入为主地对私有制产生一种天然的厌恶感,并持续对之展开批判,就未尝不可以看作对古代公有观念的致敬。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选择马寅初的一篇文章做一点讨论。

“个人主义”行将消失,表示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大势。马寅初的理由是,个人主义的基础建筑在以下三项条件之上:(“个人主义”在经济界的表现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必然造成独占的结果。中国工业虽然远未发达,却已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迈入了独占之途。自由竞争必然造成两败俱伤,弱者终为强者所兼并,那些势均力敌的人也会合并组成加维尔(“个人主义”相当发达,将来一旦进入独占阶段,必将造成与欧美类似的情况。



媒体评论

“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南风窗》

 

“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