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居文丛·苇编:以手抵心的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居文丛·苇编:以手抵心的生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7.01 6.0折 44.8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小麦 王加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1479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4.8元

货号25535760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1

2017

“不仅是华北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宝地,且是华夏粟作农业肇兴地以及古代茶马互市、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素有“北国江南”的美誉,是雄安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

10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夜晚……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孙犁先生用这饱含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悠久而旷远的画卷。

在白洋淀,每个人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世的齿轮与自然的齿轮相契合,那样紧密,那样深沉,使得白洋淀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情。

白洋淀是雄安的标志,而芦苇就是白洋淀的标志。芦苇本身所蕴含着的朴素、天然等特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将芦苇捧在手里,我们便能感受到它柔细、温暖且坚固的触感,简朴的苇草中含着春日温暖的阳光、猛烈躁动的夏雨以及深秋的严霜,它的四季生长,交汇着我们深切的体验,同我们的感知化作一体。

智慧常驻于大自然,人类通过享用大自然的智慧而生存。在白洋淀,人们依靠芦苇而生,用芦苇做日常用具,编苇席、鱼篓、芦花靴,做自己拿手的事,活得丰富而满足。他们健康地迎送朝夕,在不起眼的地方,过着素心的本真生活。

在日复一日与芦苇的相伴中,人与芦苇获得了同样的生命韵律。以手抵心,苇编的工艺在追求生计与心灵审美的双重作用下日臻完善,终至堪称完美的手工艺杰作。

 

2

“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而造物活动犹如一根贯彻始终的琴弦,弹拨出美妙的乐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表现出创造性。”

编织芦苇手工制品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与材料交流的过程,与材料的相遇相知。在相知的过程中,白洋淀人民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苇编文化。

无论是在容城上坡遗址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苇编残片,还是唐宋时期作为贡品的苇席,抑或是明清时期妇女编席织篓,男子卖席贸易,遍布直隶及关东口北的盛况,都昭示着白洋淀人民对芦苇的无限眷恋。

在寻访白洋淀苇编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能从材料本身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近乎人格的东西,有时甚至仿佛能从材料中触摸到精神。天地自然间充满未知,诞生万物,通过材料,我们复归自然,便会发现在我们的精神内部也充满了谜一样未知的自然。

人力所为,与自然的造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手工编织之美,一部分来源于材料之美,一部分来自劳作之美。由反复形成自由,由单调成为创造。这是劳动的赐予。以手抵心,这或许也是命运的秘密所在。制作好的苇编产品,拥有自己的质感和纹路,传递给人的是结实又朴实无华。

在机器化生产以前,白洋淀的人们都是手工制作苇编制品。他们磨练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他们了解材料的特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更好的东西。这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也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3

在当下时代,白洋淀的苇编工艺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格式化的产品。渐渐地,白洋淀手工苇席风光不再。各种廉价而不含温度的工业制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厂兴起,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后的织席者只剩下一小撮。织席的手艺逐渐失传。

苇编手艺难道注定要成为人们的回忆吗?

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说,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每一个村庄基本上都是中国的缩影。

城市化、信息化、人工智能,一个个现代主义的字眼像挖掘机一样,将广大村落的乡土根基慢慢拔出,并用各种现代性的要素来取而代之。农业的凋敝、农业人口的大量外流,以及由此而生的乡村的衰落似乎都在宣告着乡土社会的分崩离析。

割倒一片片芦苇的不是白洋淀人民的手,而是快速推进的机器。

2000

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原材料没有消失之前,白洋淀的苇编人的生活方式却有可能先消失了。

 

4

在一切归于机械的未来,人手所创造的奇迹会不会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答案是肯定的。

手艺本是人类生存的技能。白洋淀人民用芦苇的茎叶,编织、打造工具,维持生活。人在编织芦苇时,从芦苇身上看到的丰富特质,都是自然赠予的礼物。当看到这样的美时,也就看到了自然,看到了人本身。

芦苇编织过程中,材料的变化,停手的时间点,当时的心情与兴致,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苇编人心中产生一种涟漪。正是这种涟漪,让苇编的工作变得生动而有趣。

苇编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里面含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平常之心”。白洋淀的苇编人家,与芦苇日复一日地共同生活,与之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情感。

那么该如何传承和复兴白洋淀人民的苇编文化?

这也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所关注和要思考的。

“匠人精神”和机械化生产是并存的。手工制作的东西保留传统工艺,原汁原味,个性突出,手工精工制作,作为高级艺术品,供上层富裕者使用或出口赚取利润;而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价,产品面向大众消费群体。这说明

白洋淀的苇编工艺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始于日常,忠于生活,归于自然。将手工编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或许是其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5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万千,孕育出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在寻访白洋淀人民的苇编生活后,我们试图记录与关注的是那个时常被忘却的乡土中国,以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场记录之旅中,我们试图在它们消失之前去保存这些驻留在文化记忆中的种种时刻,试图去重新发现那些曾经缔造了丰厚多彩的中华文明的空间和遗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先要尊重和守护自己的文化之美,才能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本土的文化,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文化自信,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文化传承作为基础。雄安新区的腾飞,也要以文化的建设作为重要前提。

现在,我们希望通过白洋淀苇编文化的整理与呈现,引起更多人去关注、复兴那些正在逐渐远去的手艺,拯救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才得以重回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抱。

复兴白洋淀的苇编手工艺,将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在中国各具特色、不同生态的乡村中,还有无数蕴藏着智慧的民间手工艺值得我们去发掘、保护和传承。它是我们在现代化大潮中不可抛弃的乡土情怀,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

 

 



导语摘要
      农耕时代、渔猎时代,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生活图景正在消逝,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画面。本书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太行山、白洋淀地区为观察点,深入寻常百姓人家,记录了当地人家编织苇席、渔具等生活形态、生活方式,试图留下一份宝贵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史料。本书以文学笔调书写,既有寻访记录,又有技艺呈现,更有往事亲历与专家访问,期待能唤起大家对白洋淀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珍视与感恩。

作者简介
      主编:路景涛,河北云乡居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资深企业家,创业导师,资深学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投资人,众筹、基金、挂牌、股权专家。创办多家企业,现致力于“匠人谷文创小镇”文创产业园。已出版图书《执着与灵性》《中国书法线条研究》《家园》《互联网金融 》《社群商业》等。
      作者:周华诚,杭州常山人,作家,生活美学研究者,独立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文创项目创始人。著有《向美而生》《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等十余种图书,主编“雅活”“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书系。“父亲的水稻田”摄影作品入展2016黄山国际乡村摄影节。

      王加婷,新锐创作者。


目录

    


  003


  007


  011


  016


  029


  032


 


    


  046


  065


  083


  091


  097


  100


  107


 


    


  118


  122


  125


  126


  127


  128


  129


    


  135


  139


  143


 


  147


  156



内容摘要
      农耕时代、渔猎时代,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生活图景正在消逝,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画面。本书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太行山、白洋淀地区为观察点,深入寻常百姓人家,记录了当地人家编织苇席、渔具等生活形态、生活方式,试图留下一份宝贵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史料。本书以文学笔调书写,既有寻访记录,又有技艺呈现,更有往事亲历与专家访问,期待能唤起大家对白洋淀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珍视与感恩。

主编推荐
      主编:路景涛,河北云乡居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资深企业家,创业导师,资深学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投资人,众筹、基金、挂牌、股权专家。创办多家企业,现致力于“匠人谷文创小镇”文创产业园。已出版图书《执着与灵性》《中国书法线条研究》《家园》《互联网金融 》《社群商业》等。
      作者:周华诚,杭州常山人,作家,生活美学研究者,独立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文创项目创始人。著有《向美而生》《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等十余种图书,主编“雅活”“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书系。“父亲的水稻田”摄影作品入展2016黄山国际乡村摄影节。
      王加婷,新锐创作者。


精彩内容
 我曾在一家山间人家小住。馆内房屋依山取势,构造精巧,功能齐全,自成一统,房舍皆以木材铺地,朴拙温暖。窗前以芦苇帘作装饰。在寂静的夜晚,透过苇帘,望见明月,不觉心澄如镜。
房后的竹林,在月色下像游来游去的鱼群,婆娑多姿,还能听到竹叶摩擦的声音,实有物外之趣。
往昔的俳句诗人,喜欢用芦苇帘把草庐围起来,做成居室,再在草庐里吊起蚊帐,他们懂得如何在蚊帐内放了萤火虫赏玩,确实是深得生活妙趣的人了。这种风雅,不是物质和官能的享乐,而是一
种纯粹对自然景趣的享受,向往和憧憬闲寂的意境。
在日本,帘子一类的装饰物是非常受欢迎的。
白洋淀的芦苇帘大多出口日本,想来也是有原因的。
岛崎藤村在散文中曾写道:“每天都下雨。梅雨放晴的季节已经到了。街上走过叫卖竹竿的声音,和这节令颇相宜。卖蚕豆的时节已经过去,卖青梅也迟了,那叫卖牵牛花的声音,令人觉得清凉……”又说:“竹帘旧的好。保存完好的古帘,具有新帘所
没有的情味。两张帘子重叠着挂,看起来煞是有趣。穿过一道竹帘,透视映在另一道帘子上的物像,那感兴尤为深厚。”在和式格子窗里挂帘子,是地道的京都风俗。
还有的人家爱在大门口旁边搭个凉棚,挂上浅褐色的芦苇帘,围坐在一起纳凉取乐。
日本人习惯把芦苇帘立在屋前,以为遮阳之用,所以俗称“立帘”。随意走进一座日式房子的内部就能发现,正是有了这许多的帘子,既能捕捉远处的光线,又不至于使光线太刺眼,巧妙的遮蔽和调和后,所有的室内美景才更有韵味。
日式的装修风格中,芦苇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榻榻米地台上的竹地毯、草编蒲团、以竹竿和芦苇帘为主题的背景墙,配上柔和灯光和白色纱幔,静谧的氛围在这朦胧微光里氤氲到极致。
睡在芦苇帘之中,四周一片寂静,啾啾虫鸣听起来特别清脆悦耳,这是自然奏出的和声。透过帘子缝隙的光,像筛子似的散落在地上,明暗交错。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生出悲凉惆怅之感。这便是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物哀”是一种移情——听着风声、虫声,更令人愁肠百转。
人无论对何事、遇到应该感动的事情而感动,并能理解感动之心,就是“知物哀”。而遇到应该感动的事情,却麻木不仁、心无所动,那就是不知物哀,是无心无肺之人。
这种“知物哀”,和日本人信仰神道有关。神道,即多神之道,亦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