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村落图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村落图典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53.25 6.1折 580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加 编摄 王鲁湘 撰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7580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0元

货号25272842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精彩选摘】

韩美林序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我想,在各门类艺术之间一定有一条神奇的的链路,把人类所有精神世界的财富串联起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散落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传统民居,如果从建筑的角度考察,

其间蕴含的不仅有哲学、科技、地缘、美学和人类的奇思妙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千年 来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这些传统民居成为一条传承古今、不曾中断的文化脉络,它们更 像一位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老者,惯看秋月春风,却只是恬淡天然、默默无言。想要读懂它们,需要平心静气地细细去品味。

由于特殊的地域原因,中国传统建筑一直是土木结构,直到现在,有些大学的建筑系 仍然叫作土木工程系,砖石的大规模应用不过是明代以后的事。即便如此,这些就地取材、 使用自然材料所造就的民居,在浓郁的生活气息背后散发着或朴实粗犷,或精巧细致,或 气宇轩昂,或千回百转的的动人气韵,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在长期日常生活中所累积的 知识和智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观念、理解和追求。

本书的作者萧加出身于艺术世家,对美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和领悟,从 1985年拍下 张乡土民居的照片至本书出版,历经三十余年,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这份执着绝非常人所能。由此,我们今天能够借助作者的格局和视角,得以欣赏到这些散落 在民间各地民居的风貌,更能为这些作品背后的情怀和坚守而感动。文化需要传承,文化 因传承而历久弥新,这份自觉和担当正是当下文化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 国传统村落图典》的出版,将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显现出它的价值。

 

 

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

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意味

 

 

 

跨越四个气温带,包罗山地与平原、沙漠和水乡,由五十六个不同民族与风土所孕育 的中国传统建筑,分布于祖国壮美的四面八方。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 闽南的土楼,青海的庄巢,广西的麻栏,草原的毡包,高原的碉房,傣家的竹楼,大理及 丽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可谓异彩纷呈,姿态万千,是一笔远未得到开 发就开始消失的文化遗产。

当我们为文明的现代形态而骄傲的时候,传统建筑以极其朴素简陋的外表不动声色地 提醒我们:自从人类的祖先从树上下来,学会用木头和泥土建筑房屋后,几千年来,我们 的居住方式从本质上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不管各个地区的传统建筑在制式和风格上呈现多么巨大的差距,有两个基本点是一致 的:它们既是从其所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同时又是居住于其地的人们 组织社会的一种文化创造。传统建筑能够有力地帮助我们认识文化所独有的风土性。

中国传统村落建筑,以其匠心独具、意匠经营而成为艺术的瑰宝,以其因地制宜、巧 借风水而成为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其递 嬗迁变、盛衰兴败而成为社会历史的见证。它们背负着历史的信息,挺立于原野之上,昂 首苍穹,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以满身沧桑进入我们的岁月,至今仍在庇护我们, 使我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天天升起,鸡犬日日相闻。

优秀的传统村落建筑,以其亲切无比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真的建筑品格,同自然和谐 的精神以及富含创造的哲理,陶染过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当我们义无反顾地大 步跨向现代文明时,这些传统村落的命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归宿呢?我们应当如何来认识 这些传统村落的价值呢?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或者说三种主要类型:一是表现官文化的官式建筑;二是表现士文化的文人建筑;三是表现俗文化的民间建筑。套用《诗经》的分类,民间建筑是“风”,文人建筑是“雅”,官式建筑是“颂”。合而观之,是一部建筑的“风 雅颂”。

官式建筑如宫殿、苑囿、陵寝、学宫以及府第等,无不追求雄伟壮丽,所谓“非壮丽 无以重其威”,要的就是那股威仪,因此无论在规模、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 都要与众不同,唯我独尊。崇高宏展的庞大空间,雕梁画栋的繁复工艺,华丽夺目的强烈 色彩,无不显现出神圣庄严的煊赫气派,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建筑的主人在社会上的统治和 支配地位。

文人建筑如其居室、园林、书院以及一些文人活动场所,莫不追求幽静、素雅的情调 以颐养心性。诗情画意的境界,朴实、淡雅、自然、含蓄的风格,正如文人画的水墨写意, 清新明快,淳和闲适,淡淡地发散着温文尔雅的斯文气息。

传统民间建筑,也有人称之为风土建筑。它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可以从中 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它土生土长,乡土气十足, 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它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同自然环境 融为一体。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成为各种民俗 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

官式建筑因其政治形象的要求,而遵循严格的“营造法式”,未免有千篇一律之憾; 文人建筑由于内蕴的文化意趣趋于一致,故而无论建于何地,其精神风貌大体类似,恰如 士人衣冠,大同小异;唯有民间建筑,因与风土密切相关,随着地理、物候而婉转多姿, 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和鲜明的区域个性。

 

 

我国中古时期流传于敦煌一带的《宅经》告诉人们:“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 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我们的先人把安家建宅的事看得相当重要,重要到以宅为人本的程度,认为它不仅关系到一家一代的昌盛,而且关系到整个门族的兴衰,是兴也由宅,败也由宅。所以,“卜居相宅”这个词中的“卜”和“相”,绝非我们 今天说的“看房子”那么简单,它形成了一套风水理论,把堪舆、阴阳、五行、八卦的学 说都纳入其中,笼罩着一片神秘文化的迷雾。

宅求其安,是终极目的。“安”字包括安定、安全、安稳、安适、安乐。宋代哲学家 邵雍就把自己的居所称作“安乐窝”。在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 春联:“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安居地利千年盛,乐业人和万代兴。”“吉 星高照平安宅,福曜常临积善家。”“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

一个“安”字,道尽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全部寄托。围绕着“安”字,中国传统村落 建筑从虚的观念到实的形制,下足了功夫。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居安呢? 环境是首先必须考虑的。

中国传统村落对于环境,自古强调风水。何谓“风水”?一言以蔽之:藏风聚气。居 室是养生之所,养生离不开环境。中国古人凭着直觉发现和经验积累,把坐北朝南、背山 面水的环境视为好风水。好风水要觅龙、观砂、察水、点穴。觅龙是看山脉,视野常在上 百公里,要求山脉来势深远,丰满圆润,沉雄敦厚。观砂是看龙脉以外的山势,要求曲折 多变,层次丰富,拱卫中心。察水是看水体,既要源源不绝,又不可过于急躁,而要平和 缓易,生生不息。点穴是指择基定址。宅基所在,应是龙、砂所结,是整个环境的原点, 能成为生活的中心,形势上要求阴阳分明,凹凸有致。

这样的环境,就能藏风聚气,做到山水交汇,动静相乘,阴阳相济。民居择基于此, 背有依托,前有屏障,左辅右弼,犹如摇篮和太师椅,安全、安妥、安适,可为久居之计。

风水对“气”给予特别重视,并引出“天气”“地气”“阴气”“阳气”“风气”“水气” 等等成对成双的范畴。“气”是一个综合指数,包括了温度、湿度、日照、风向、空气清洁度甚至负氧离子含量等,总之是人身这个小宇宙与环境的大宇宙全面协调的重要指标,并以此求得平衡的能量交换,使人的身心感觉维持在一种健康舒适的状态,减少疾病的发 生。身体健康,心理平和,能给家庭和家族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子孙绵延,人丁兴 旺;二是敦睦和谐,同心协力。于是,“安居地利千年盛,乐业人和万代兴”。“乐业人和” 的前提是“安居地利”。所以,古代的宅书开宗明义即讲:“顺阴阳之气以尊民居。”

在中国,没有古希腊那种不可捉摸的命运观。风水理论告诉人们,只要顺从自然,就 会给你的家族带来好运气。个人的命运,甚至家族的命运和子孙的命运,都可以在一定条 件下自主操纵。这个条件在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的中国似乎不难做到,ト居相宅时给自己 选择一处好风水就可以了。

 

 

毫无疑问,风水理论保留了许多原始巫术成分,古代的风水先生为了职业的需要,也 故意附加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糟粕,风水理论的合理内核也大都停留在直觉和经验的水平上。 即使如此,风水理论在实践中对于中国古代的村镇布局和村落形制,还是带来了积极的建 设性的影响。其中重要的,是根据风水的理想模式,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对并不理想的 地形地貌进行积极的改造。主要的手段,就是理水和植树。

除空气外,人类生存基本的资源是水。乡土集落无不以水为命脉。风水理论认为:“人 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水不仅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需要,集落居民的生活 也离不开水,这都是实际的功用。在观念上,气以水而运,就把水对于乡土集落和居民的 意义提高到了一种更神秘更玄妙的地位,水也就超越其实际功用而成为财源和吉利的象征。

也许正是由于风水观念对水的意义的升华,才给了人们规划村镇和屋舍时理水的强大 精神动力。比如有 850 年历史的徽州黟县宏村,乡民历经数百年完成的村落水系工程,就很难说是出于纯粹的生产生活的功利目的。它是族中长老以文运昌盛、科甲绵延为号召,以风水理想为模式,以风水观念做指导,激发起族人对凶祸的恐惧,对吉福的渴望而完成 的一项“风水工程”。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理水的典范,受到世人的赞誉。它改 善了集落小气候,美化了环境,方便了生活。村因水而秀,人因水而灵。所以徽人常说:“宁 可食无鱼肉,不可居无好水。”

中国东南一带许多宗氏族谱记述其村落形势时,常有这样的话:“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 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荫翳……”;“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 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

水为血脉,则草木为毛发。毛发繁盛则说明气血旺。因此,在风水观念看来,草木繁 则气运昌。对于传统村落来说,通过植树可以补充和修正风水的某些不足,规避凶煞;而 对于一个村寨来说,有一大片茂密的“风水林”则是村寨长治久安的保证。一般来说,有 点历史的村子,其村口或村中心,总有一株古老沧桑的“风水树”。在南方,“风水树” 常常是榕树或樟树,在北方则多为古槐。“风水树”如亭如盖,巍然耸立,俨然是村寨的 守护神;浓荫匝地,凉爽沁人,更像族中的老祖母。

“风水树”是不能砍伐的。“乡中有多年之乔木,与乡运有关,不可擅伐。”“盖 树之位吉者,伐则除吉;位凶者,动亦招凶。”正是这样的风水观念,才产生强大的文化 禁忌作用,使我们的国土上至今尚能见到根深叶茂的老树。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建筑 空间模式的经典表述。

中国从南到北普遍的院落式民居,无论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其主要建筑都面南背北, 四面围合,前低后高,中间空虚,就是一个“负阴抱阳”的理想模式。这个模式,酷似一个双手环抱于丹田之前正在纳气的人体形象。它以中厅为身,两耳房为肩,两厢为臂,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看墙为交手。这样的平面格局在风水观念看来有吉无凶,因为它围 合了一个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居住空间,成为“阴阳之枢纽”。人居其中,头顶青天, 脚踏实地,前有屏,后有靠,中庭有回旋,左右环伺,极具安全依托之感。合院的四向, 从四个方向带入四季信息,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选择地享受到不同朝向所带来的日照与阴 影,享受到凉与暖的温差,享受到既避风又通风的好处。这种令人愉快又启人幽思的阴阳 交替的韵律,每日每时都在宅院中发生着。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房屋由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而升华成为一个“与天 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阴阳之枢纽”。

 

 

中国传统村落建筑既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也必然从形态上反映出中国宗法社会 的礼乐秩序和纲常伦理。事实上,住宅不仅是“阴阳之枢纽”,更被要求成为“人伦之轨模”。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个“家人”卦。卦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后人解释说:“人人皆有家,可勿忧而吉。一家之家道立,一 家之人交相爱;一国之家道立,一国之家交相爱;天下之家道立,天下之家交相爱。”

中国传统的家庭有其讲究尊卑名分、长幼有别的一面,也有要求家庭成员交相爱、和 为贵的一面。前者为礼,后者为乐。礼乐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合而为礼乐秩序。

同官式建筑一样,民居也有主轴线。作为礼乐秩序重要体现者的厅堂和院,一定都在 主轴线上。

厅堂是礼乐秩序中象征礼的实体,而院则是象征乐的虚体。 厅堂是一家人内聚的核心场所,家庭成员参加各种公共活动的地方。然而.在多数场合下,厅堂都是家长行使权力和施展影响之地,这里供奉祖宗牌位,有些还写着“天地君亲师”。厅堂居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从未受到挑战,因其居尊,所以居中,所以居上, 所以乃大,所以乃高。厅堂是一个在形制和氛围上都比较严肃的地方。

而院子则不同了。在多数情况中,院子是大人踱步、小孩嬉戏、老人纳凉晒暖、妇女 从事部分家务的地方。节庆日,它还是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的场所。院里如果种树栽花,掘 池叠山,那么它就成了―个私家花园——春华秋实,诗情画意,其乐融融,其乐陶陶。

礼和乐是中国文化中理与情的互补。厅堂和院子正好反映了中国人在家居生活中对 这种互补文化的要求。

 

 

为了安居,为了居安,中国人围绕着自己的住宅从天上、地上、人间,做足了文章, 下足了功夫。汉族不算是―个宗教民族,民间也不尽信鬼神,唯有在家宅上,中国人到处 请神安神:大门口有“土地”,门上有“门神”,厨房有“灶君”,宅基有“地主”,墙 中有“石敢当”,床下有“送子娘娘”,而厅堂正中供奉“九尊”,儒道佛三教神明统统 供起,历代祖先左右排列。可以说是里里外外,每一个机关都驻有一路神灵,前后左右上 下立体呵护,正所谓“英雄镇宅丁财旺,义气登堂老少安”。

也许,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才如此把他们的全部梦想和祈求,把他们的今生来世和子子 孙孙无穷尽的幸福,统统寄寓在卜居建宅之上。正因为寄寓的是人生的一切,所以,安居 或者居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才显得这般重要,这般值得关切。朴实的传统村落建筑也因 此而充满精神和文化的意味。

让我们再一次重复儒家的美好理想吧:“人人皆有家,可勿忧而吉。”



导语摘要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较为全面收录了各地各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与人们生活状态的大型图典。

本书中的一千多幅由作者亲自拍摄的珍贵反转片记录了我国西藏、云南、贵州、湘西、福建、广西、安徽、浙江、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各民族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形态。为研究我国农村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传统建筑的演变,提供了较详实的影响与文字资料,对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而正在消失的传统建筑也通过本书而得以留下记录,以供后人观赏。本书还邀请著名学者、作家王鲁湘先生从美学理论上对各民族的生活形态与建筑,进行了提炼与概括,配合图片,客观地记录了那一个时代我国传统村落的真实状况。

优美隽永的笔触配合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与人文气息的图片,相得益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人民安乐、幸福安康、和谐安详的中国农村画卷。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各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本书得以传达。

本书装帧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文学院汉文学专业,后赴德国特里尔大学深造。现任杭州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一级导演。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闭幕式策划工作室主任,还担任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艺术总监等职务。


他导演的电视艺术片《阿姐鼓》荣获电视文艺政府奖“星光奖”、第七届亚洲(日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由他担任艺术总监的歌舞诗剧《阿姐鼓》,荣获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等重要奖项。他还担任“首届世界佛教大会”开幕式歌舞剧《和平颂》以及《雷峰塔音乐大典》等多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的编剧与艺术总监。


他还著有文艺理论书籍《遇见大运河》、摄影画册《中国乡土建筑》等多部作品,其中《中国乡土建筑》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


他还拍摄了《原野的歌》《中国电影的故事》《中国后的母系部落》《小活佛》《中国民居》《九姓渔家》等几十部影视作品,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


 


王鲁湘  


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理事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中心副主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



目录
【目录】


自序


代序一(中国美术馆原馆长 刘开渠)


代序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 叶如棠)


代序三(著名艺术家 韩美林)


 


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


——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意味


窑洞春秋——陕西


晋商大宅——山西


居得四时之正——京津


无梦到徽州——安徽


团圆宝寨——福建


山鬼故家——湘西


黔山居——贵州


人生只合越州乐——浙江


云之南——云南


人神共食——西藏


索引


 



内容摘要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较为全面收录了各地各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与人们生活状态的大型图典。


本书中的一千多幅由作者亲自拍摄的珍贵反转片记录了我国西藏、云南、贵州、湘西、福建、广西、安徽、浙江、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各民族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形态。为研究我国农村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传统建筑的演变,提供了较详实的影响与文字资料,对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而正在消失的传统建筑也通过本书而得以留下记录,以供后人观赏。本书还邀请著名学者、作家王鲁湘先生从美学理论上对各民族的生活形态与建筑,进行了提炼与概括,配合图片,客观地记录了那一个时代我国传统村落的真实状况。


优美隽永的笔触配合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与人文气息的图片,相得益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人民安乐、幸福安康、和谐安详的中国农村画卷。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各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本书得以传达。


本书装帧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主编推荐

   

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文学院汉文学专业,后赴德国特里尔大学深造。现任杭州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一级导演。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闭幕式策划工作室主任,还担任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艺术总监等职务。

他导演的电视艺术片《阿姐鼓》荣获电视文艺政府奖“星光奖”、第七届亚洲(日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由他担任艺术总监的歌舞诗剧《阿姐鼓》,荣获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等重要奖项。他还担任“首届世界佛教大会”开幕式歌舞剧《和平颂》以及《雷峰塔音乐大典》等多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的编剧与艺术总监。

他还著有文艺理论书籍《遇见大运河》、摄影画册《中国乡土建筑》等多部作品,其中《中国乡土建筑》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