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图文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子兵法(图文本)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6.66 4.4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日昌 注评 梁川 书籍插图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9028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7850831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一、 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大名常不被人熟悉,但“孙子”尊称几乎家喻户晓。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曾经有两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们都被尊称为“孙子”。其中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和前479年之间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人孙武,另一位是孙武之后大约100年的孙氏后代、与孟子同时代的齐国军师孙膑。两人都著有兵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所记载。为了区别,《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注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注图四卷)。”关于孙武的身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为:孙武的先祖是陈国公子完,因内乱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器重,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因“陈”与“田”在古代音同义通,所以完在齐国改称田完。孙武的祖父田书是田完的五世孙,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就将东安封给了他,并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部田、鲍、国、高四大贵族争斗,孙武避难而流亡到了吴国。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孙武晋见了吴王阖庐,并当场训练一百八十名宫中嫔妃宫女,演示兵法。孙武三令五申之后见嫔妃宫女仍大笑不已,便按军令法纪杀了分别担任两队队长的国王宠姬,这样一来,立即严肃了纪律。于是吴王相信孙武可以治军,便擢为将军。此后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辅佐阖庐“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可见,孙武不仅是位军事理论家,他还是一位真正领兵打仗的将军,《孙子兵法》也许成书于他被擢为将军之前,但它的理论经过了战争实践的检验,这就是《孙子兵法》的实用价值所在。
《孙子兵法》又被称之为《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简称《孙子》。《孙子兵法》历代均有版本,至今大约有四百余种,现存早的版本是根据银雀山出土的汉代竹简编辑的竹简本,其次是现存于日本的樱田古本《孙子》,学者考证这个《孙子》本为唐初时期的写本。重要的刻印本有宋本《武经七书》本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前者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日学者考证为南宋孝宗或光宗时刊本,《续古逸丛书》收有此书的影印本;后者为南宋宁宗刊本,现存世三部,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足本与一部残本,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残本,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上图残本并补以北图本影印出版,1962年又出版标点本。清代孙星衍所编著的《平津馆丛书》中收入了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有的学者认为此本所据底本是古的注本,比较重要。近出版的《孙子兵法》恐怕要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点校本。
《孙子兵法》全书结构分成十三篇。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看来,《孙子兵法》自古至今就是十三篇,没有什么改动。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重视兵典,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和《李卫公对问》,并且修订成武学经书,《孙子兵法》便由此浮出民间,成为官定兵典,并被列为《武经七书》的首编。《孙子兵法》的前六篇主述了战略问题,后七篇主述了战术问题。也可以这样分层:《形篇》以上四篇论述的是战争背景,阐述的是战争准备的理论,《势篇》以下的诸篇谈论的是战争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楚,自成体系。
对于《孙子兵法》,后人争相注评。其中影响的是《十一家注本》。《十一家注本》为宋本,为1949年后所发现,它比谈恺校注本和孙星衍校注本都为善全。所谓“十一家”是指魏武帝曹操,南朝梁代孟氏,唐代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宋代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和张预。

二、 《孙子兵法》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模式
战争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矛盾体,对此孙武有清醒的认识。与远古时期中国传统的战争思想和理念大有不同,《孙子兵法》不是像《周易》那样的预测类兵书,孙武是站在尊重史实、尊重战争规律的立场上,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去研究军事战略与战术。全书的兵法思想特点充分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即整体思维的战争论、唯物主义的战事观、仁义道德的爱兵立场、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方法论、知己知彼的认识论和上兵伐谋的义战主张。
所谓整体思维的战争论特点,主要反映于孙武对战争的思考总是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密切关联,他注意战争的起因、发展变化和终结果并不仅仅是战争本身的事,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综合作用的过程。这方面前四篇论述多。比如《计篇》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存亡、民心民意及儒家传统思想的一些内容。它涉及的是社会因素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战”主张。《作战篇》考虑的是战争对经济发展和人民负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慎战”主张。《谋攻篇》考虑的是战争的实质及终目的问题,认为战争应当促进社会的发展,保证国泰民安,所以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主张。《形篇》考虑的是纵观战势细心筹划,争取主动,速战速决,提出了战争不为功名、“修道而保法”的“善战”主张。其他五个方面的特点在各篇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我们认为,《孙子兵法》之所以流传至今备受好评,当归功于其思维方式上的独到之处。这就是孙武在考虑战争问题时,将兵法思想的切入点瞄准在战略与战术的交融处。许多兵典或者聚焦国事战略、高谈阔论,或是拘泥战术细节、繁琐啰嗦等,形成了文论缺陷。《孙子兵法》能够粗中见细又小中见大,形成独特的风格。我们还认为,《孙子兵法》不是纯军事的典籍。孙子时代,为大将者往往是出将入相型的政治家,其位置、身份和职责就如同《孙子兵法》的风格,上则能晓国事战略,下则能治军打仗。为将之人应当具有这种与《孙子兵法》相同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中国另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兵典《三十六计》就偏向于纯军事的思维模式特点,这也成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主要区别之一。所以,《孙子兵法》拥有广大中高级将领的阅读群,这是《孙子兵法》流行百世的基础。

三、 如何解读《孙子兵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解读《孙子兵法》了。然而,当前流行的读法,是将《孙子兵法》演绎为商战、政战等运作原则,此类图书也出版了不少,总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其中不乏武断的发挥、臆想的曲解和巧借托名。我们认为,《孙子兵法》作为现存的中国古代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兵书,被尊称为“世界兵书”、“兵学圣典”、“兵典之首”,并被历代定为武学教范,孙武也被尊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武圣”等,主要是因为《孙子兵法》思想中充满了超人的智慧。我们解读《孙子兵法》首先要善于扬弃,即放弃或撇开书中过时的军事实例的纠缠或痕迹,总结及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形成灵活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任何比附都是失误,只有将实用的军事理论提升到哲学理念的层面,它的思想精髓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解读《孙子兵法》才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欲说如何解读《孙子兵法》,可以两句概之:高瞻才能远瞩,慢工才能出细活!



导语摘要

《孙子兵法》作为现存的中国古代*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兵书,被尊称为“世界*兵书”、“兵学圣典”“兵典之首”,并被历代定位武学教范,孙武也被尊为“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鼻祖”、“武圣”等,其兵书思想充满了超人的智慧。该书为图文本,图文并茂,黑白系透着诙谐生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余日昌,1961年1月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文化、佛学与宗教文化、比较宗 教。



目录

前言
前 言001
孙子兵法卷上001

 计篇002
 作战篇017
 谋攻篇026
 形篇037

孙子兵法卷中045

 势篇046
 虚实篇054
 军争篇065
 九变篇074
 行军篇079

孙子兵法卷下089

 地形篇090
 九地篇100
 火攻篇118
 用间篇126

孙子兵法附录135

附录一 孙武本传136
附录二 《孙子》序137
附录三 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138



内容摘要

《孙子兵法》作为现存的中国古代*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兵书,被尊称为“世界*兵书”、“兵学圣典”“兵典之首”,并被历代定位武学教范,孙武也被尊为“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鼻祖”、“武圣”等,其兵书思想充满了超人的智慧。该书为图文本,图文并茂,黑白系透着诙谐生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阅读。



主编推荐

余日昌,1961年1月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文化、佛学与宗教文化、比较宗 教。



精彩内容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3},国之大事{4}。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5}也。
【注释】
{1} 计:预计,计算。曹操认为,“计”指选将、量敌、度地、料卒(分析兵力)、远近、险易。而且“计于庙堂(宫廷)也”。这里指本篇主要讨论战前分析敌我客观条件,依此预测战争胜负、谋划取胜的战术。{2} 古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列“计篇”、“形篇”、“势篇”均为两字,为了与其他三个字形式的篇名对应工整,今人译注本常写成“始计篇”、“军形篇”和“兵势篇”。本注仍用两字原名。{3} 兵:《说文》:“兵,械也。”兵者:指对兵器的掌握与运用,并引申为军队与战争。张预注:“国之安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先务就是以国家安危为目的。{4} 国之大事:意指战争。杜牧注:“《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为祭祀,戎为战争,为古代国家两件大事。{5} 察:考察,研究。梅尧臣注:“地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贾林注:“道者,权机立胜之道(权衡时机然后取胜的方法)。”张预注:“死生曰地,存亡曰道。”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争的地点事关当地人民的生死,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事关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地考察研究。
【评析】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其表现形式有民族战争、国家战争两大类。战争与战斗有所区别,战争是纷争的武力形式,唯有它直接危及国家或民族的生死存亡。现代意义下解读《孙子兵法》,可将战争理解或引申为军事、政治及经济三大领域中能够影响存亡的重大事件。
关于战争的起因与目的,古人有所论说。《史记》中将孙武与战国时期的魏国军事家吴起并称一处。吴起的军事观点被后人辑成《吴子》。《吴子》分析战争的起因有以下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长期积怨埋恨,四是内乱,五是发生饥荒。如果将这五种含义进行联想,当今许多重大的政治斗争,军事部署、军备竞赛及地域战争,经济领域中的商战等等,都出不了这个范畴。当然,参与所谓“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不论是否打算或有能力将对手置于死地,他们自己都首先以“求生”为基本目的,唯有求生之后才能进一步求发展壮大。军事、政治和经济之战的立足点都必然如此。
战争还分仁义之战、正义之战和邪恶之战。仁义之战是一种援救之战,正义之战是一种自卫之战,邪恶之战则是侵略。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兵略训》认为,古代的正义之战和仁义之战,既不为扩张土地,也不为贪掠财富,而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拯救濒于绝灭的民族(或世族),平定颠覆政权的叛乱,为百姓除去祸患的根源。当今社会中,战争是双方实力的较量。然而,不一定要通过兵戎相见的直接冲突,军事、政治和经济若能形成针对对方的威慑力量,就已经形成了战争的趋向。若对方为了应付威慑而迅速增加实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隐形的战争。所以,对于战争的分析和准备,应当在它真正爆发之前。一旦战争真正发生之时,研究与谋策相对比较充分的一方已经取胜大半了。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意义和指导思想所在。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1},校之以计而索其情{2}: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
{1} “经”有两义,一是经常;二是经度或纲领。之:指战争。{2} 校:不断及时地
调整、校对、比较。计:筹划。
【译文】
所以,常备的纲领有五个方面,战争前必须依此进行分析筹划,衡量实际情况(战争的条件与形势)之后而探索胜负的趋势。五个方面是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令。
【评析】
对战争中死生之地和存亡之道的谋略,有一个先决的分析方法和衡量标准。“天地人(将)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机的人文环境。战争中的“天地人三才”形成了战争的特殊条件,这是参战部队先天的条件。如果是被动应战,则选择性比较小。如果是战争的发动者,则应当有长期充分的酝酿与准备。与之相比,政治则是战争及军队外部的可变因素,法令(纪律)则是军队内部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战争胜利的后天条件。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如何使战争不流血而取胜,就需要政治的力量,这是《孙子兵法》论战的价值取向和首先不战(反战)的积极思想。所以,孙子多次提出“上兵伐谋”、“全胜”的主张。
【原文】
道{1}者,令民与上同意{2}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3}。
【注释】
{1} 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儒家之道指“仁义”,先秦道家老庄之道指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或法则。{2} 意:共识,意志。{3} 危:危险,死亡。曹操、张预注为“疑”,即不信任,无信心。
【译文】
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去认同君主(领导层)的意愿、意图和主张。那样的话,民众就可以为君为国而生死,不怕危险或不存任何疑心,对胜利充满信心。
【评析】
战争的主体是军队,军队的基础是民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全中国为关键的一场胜仗,如果没有百万民众全心全意的支持,胜利则不可能实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所谓“道”乃指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必然体现出君臣上下或将卒上下共识的意志。只有在这种前提条件之下,才能万众齐志、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战争如此,经济和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何尝不是如此。商战之中更需这种“道”的统一和指引。这种“道”是无法看见的,但却是可以揣摸的,揣摸出这种“道”,当然就成为了将帅的责任。
【原文】
天{1}者,阴阳{2}、寒暑{3}、时制{4}也。
【注释】
{1} 天: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泛指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存在。对此,人们只可利用不可改变。古代更有神秘的主宰这层含义。{2} 阴阳:这里指具体的夜与昼、雨与晴、湿与干、低与高、暗与明等大自然的物理变化。《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前的预测之书,则以“阴阳”作为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的双方,它突出的不仅仅是上述客观的存在,更强调对立面的转化。《周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3} 寒暑:泛指气候。{4} 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译文】
所谓天时,即指昼夜晴雨、气候变化、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
【评析】
就“天时”而言,“天”指客观的规律性,“时”字则体现出变化的特点。用兵打仗,首先要调查研究的是客观现状、各种大自然的基本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摸清各种变化发生的动因、条件、预兆、特征和时机。不论军、政、商三个战场,时机都是至关重要的。谁把握了变化的时机,先入为主,抢占有利条件,则胜利已经大半在握了。然而,任何阴阳变化都是没有定形的,所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又不失时机,军事形势就会随时有利于我。任何死板、教条和刻意地模仿前人的战例及其战略战术,都会局限或者僵化自己的战斗力,扭曲自己的队伍,偏离战争胜利的主线。
现代社会中,处事说话察颜观色,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投入、股票的操作、企业的重组、世界贸易的往来,国际形势的格局与同盟、国内外及各类矛盾的调和,尽管都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随机应变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原文】
地{1}者,远近{2}、险易{3}、广狭{4}、死生{5}也。
【注释】
{1}  地:地理形势。广义地引申为商战的地域文化特点、对手的分布;政治对手的影响面和群众基础。{2} 远近:指征途的距离。战场在敌方则远,在本国则近。敌近则我远,敌远则我近。或近或远,各有利弊。可泛指自己的势力、能力所能发挥有效影响的半径。{3} 险易:难度。决定军队征途消耗的重要因素。也可理解为自己的专项能力,比如,水路对水军为易,对陆军则为险。{4} 广狭:战场的地域大小。{5} 死生:决胜负的战线或战场,即前面的“死生之地”。又指可以攻守自如的生地(活地)和进退两难的死地。
【译文】
所谓地理形势,即指距离远近、征程顺难、战场大小、战场地势的有利或无利等因素。
【评析】
《淮南子·兵略训》中说:“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就包含了对远近、险易、广狭和死生这四个地理因素的考虑。庙堂是指挥部,战争一方的基地,它与千里之外决生死的战场就是远近的关系。远近之间至关重要的是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达。现代社会已经将这个问题划为了“等距离”了,高度发达的通讯没有远近之别。所以问题的焦点就转向了信息的“连续性”和“真假性”这两个方面了。这是现代军战、政战与商战应当有所关注和投入的。险易的地理形态是一目了然的,然而《淮南子·兵略训》又说:“善形者弗法也,所贵道者,贵其无形也。无形则不可制迫也,不可度量也,不可巧诈也,不可规虑也。”现代战争的地形已经不仅仅在地面上了,制空权是对战双方首先争夺的,空中战场的“地理”形态可谓“一片坦途”,但是,危机四伏,险易程度视双方空战形势而随时变化。现代战争中战场的广狭已经不仅指战斗的场所本身,也包括了后方的基地,比如通讯的支持、导弹的威慑等等。也可理解为“多兵种”作战的实力。这样一来,古代战争中“静态”的地理条件就被现代战争中“动态”地理所充实与改造了。
【原文】
将{1}者,智{2}、信{3}、仁{4}、勇{5}、严{6}也。
【注释】
{1} 将:将军,战争时直接指挥部队运用战术的指挥官,与制定整个战争策略的元帅有所区别。将军是帅令的执行者,对他的创造性要求则有所限制。智、信、仁、勇、严“五德”是对一个优秀将军的基本要求,这是根据“将军指挥的对象是士兵”这一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比,元帅对内指挥将军,对外分析局势而设计谋略。这一点往往被各兵家和注家所忽视。{2} 智:领悟元帅意图的智慧、灵活用兵的才干、随机应变的思维和预测敌军的能力。智以知识与素养为基础。{3} 信:两层含义,一是对元帅的忠心,对国家的诚心,对胜利的信心;二是对部队赏罚有信。它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传统儒家的“忠孝”观念。{4} 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一种两个人之间的善良关系。将军爱士兵,则士兵服将军。{5} 勇:勇敢果断,身先士卒。{6} 严:军纪严明。
【译文】
所谓将军,必须具备智慧与才能、信心与诚信、爱抚士兵、勇敢果断和军纪严明这五个方面的基本优点。
【评析】
帅的谋略与战略必须通过将军领兵打仗才能实现。《孙子兵法》强调给将军以处理战事的自主权。将军行使兵权的方法和结果将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所以,古人一向重视对将领基本素质的培养。杜牧认为:“先王之道,以仁为首。”这是指文人治国。而“兵家者流,用智为先”,这是指武将统兵。他认为:“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首先有“智”,才能上知帅志,下达民意。然后“仁”,才能与三军共饥劳,使士兵甘愿赴汤蹈火。“勇”主要表现在果断上。现代战争中已经不需要将军再像关羽、张飞那样身先士卒、横刀立马了,所以判断的准确性和决策的果断性凸显到重要的位置。在《孙子兵法》之中,“仁本”思想是十分突出的,他首先主张“不战”,而后不得已战则“慎战”,后则是“速战”。如果不战,对民对兵均无伤害;如果慎战,士兵与民产少受创伤;如果速战,则可尽快使战争结束,重建家园。所以,孙子的兵法思想具有很深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底蕴。



媒体评论

读者对象:国学爱好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