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心理学(精装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教心理学(精装版)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92.86 5.1折 380 全新

库存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兵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78328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80元

货号24195654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陈兵教授的大作——《佛教心理学》修订再版了,这是中国佛教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值得庆贺。

在中国,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结构的传统文化中,佛(释)教一直被定位为以“治心”为特点的一种文化,有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传统说法。这里的“心”,主要是指佛教说的“贪、嗔、痴(无明)”三毒心。佛教的教义、理论,修行的实践、宗旨,常被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此三学的构建就是针对这三毒心,即所谓“以戒治贪”“以定治嗔”“以慧治痴”。所以,佛教中常说:学佛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围绕着治“贪嗔痴”三毒心,自佛陀以来,历代菩萨和高僧大德们,就此三毒心对人生命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息灭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建构了多种多角度的理论体系。如,在理论方面,从原始佛教的“五蕴”“缘起(十二缘起)”“苦集灭道(四谛)”“因果业报”“无常无我”“涅樊寂静”等,到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色空不二”“诸法实相”“破相显性”,以及“万法唯识所现”“三界唯心所造”“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转识成智”等等,丰富多彩,细致缜密。在实践方面,从原始佛教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到大乘佛教的“六度”“四摄”,到中国禅宗“不离人伦日用”“做本分事”的修行方法等等,适合不同群体、不同根器的人去实践、体证。诚如陈兵教授所言:“在同时代乃至当今的百家之学中,若论对如实认识心灵、彻底净化心灵的重视程度和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佛教完全称得上天字号家。”(见本书章节)

20世纪以来,佛教治心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受到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从佛教典籍和禅修实践中寻找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和医治心理疾病的方法。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也已出现了一批研究佛教心理学的大家,有了专门以佛教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心理治疗、咨询的机构。同时,佛教界也出现了一些重视以佛法医治心理疾病、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学问僧,一些佛学院还将“佛教心理学”列为一门重要课程。一些心理学学者也开始关注佛教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应该说,充分发挥佛教治心方面的丰富理论资源和实践方法,是佛教为这个时代作贡献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现今对佛教心理学进行的学术性研究及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佛教,都还比较年轻,尤其是在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更是刚刚起步。大约十年前,普陀山的惟海法师撰写了一本《佛家五蕴心理学——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学问》,专门探讨佛教五蕴理论在分析和治疗心理问题方面的意义和启发。当时,我还不认识惟海法师,他通过我的一位学生把书稿交给我,并希望我可以为此书写序。当我翻阅了书稿后,觉得这为当代佛教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值得鼓励,所以就草草写了一篇序,以资鼓励,作为推荐。

现在,放在我面前的陈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全面、系统研究佛教心理学的专著。作者在“前言”中说,他希望本书能“作为一本佛教心理学的教材和普及读物,主要为佛教徒提供修行的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解佛教心理学和佛法的方便。”我想作者的这个愿望是达到了,我愿意郑重向读者们推荐,并代表读者感谢陈兵教授十多年来为佛教学术和实践研究作出的贡献。翻过我这篇浅陋的序言,去认真读这本内容丰富、史料详实的《佛教心理学》吧!

 

                                                        楼宇烈

                                                     2015 年6 月

 

 

 

序二

 

陈兵先生《佛教心理学》共有18章,80余万字。本书以自知其心、自治其心、自净其心为宗旨,从心开始,归纳佛教心理学的源流,彰显明心见性之道,弘扬佛教的心性智慧,形成一种“大心理学”的体系。

陈兵先生的佛教心理学,如他自己所说,是“以心性及明心见性的技术为(其)精髓”的。心性乃是人类心灵的本性,心灵的创造有关人类的未来与福祉。佛法作为人类古老的心灵智慧,通过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必然成为沟通和直达人类心灵的捷径。我与陈兵先生相识多年。2006年,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在洗心岛畔举行,作为大会组织者,我邀请陈老师为数百位心理分析学者做关于禅宗与心理治疗的主题报告。记得陈老师的演讲题目是“《禅门锻炼说》中的禅宗教学法”。他准备了文稿,却几乎不看,随心而发,娓娓道来。演讲中人们不时能在他脸上看到一种富有童心的笑容,大家沉浸于其发自内心的喜悦,由衷感到禅者洒脱自在的风范。报告结束后,诸多资深心理分析师在走廊遇到他,都会侧身致意,尊称他为“master”(大师)。

其实,由于佛教语言的专业性,现场翻译的很多内容并不一定很准确,甚至省略了许多,但这竟然没有影响与会者对陈兵先生的感受。禅者心灵的感染力、东西方心灵沟通的超越性,就这样神奇地发生了。

当时,我曾与陈兵先生在洗心岛散步,他告诉我,近年来他一直在从事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和写作,著作已经基本成形,也给我描述了其《佛教心理学》的梗概。陈先生的话语触及我一个很深的情结——一段与恩师高觉敷先生有关的回忆。

我告诉陈兵老师,1985年,高觉敷先生主编了部《中国心理学史》,但其中并没有关于佛教与心理学的专门内容。我当时问高觉敷先生,为什么不把佛教与心理学专列一章呢,难道佛教与心理学没有关系吗?高觉敷先生说,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太有关系了(高觉敷先生与弘一法师是朋友,深悉法理,并曾撰写过宗教与心理学的论文)。高觉敷老师接着告诉我,尽管佛教与心理学关系密切,但遗憾的是,心理学界中难得有人胜任撰写这样内容的工作。高觉敷老师还补充了这样一句:我是怕我们心理学界的人写出来的内容让佛教界的人笑话。

正如“陈兵先生《佛教心理学》书评”中的描述:“将古老的佛法在精深理解与准确阐释的基础上,与现代心理学整合,并提出立足于当代人心的完整的佛教心理学体系,是一件十分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非精通整体佛法与现代心理学的人能彻底荷担。”诚如所言,陈兵先生确乎就是当今可以荷担这一重任的不二人选。

佛教自诞生以来,绵延久远,及至今日,遂成南传、汉传、藏传三系佛法。其南传、藏传以系统踏实著称,有章可循,可逐步深入;具备华夏文明直觉悟性的汉传佛教,却是既博大精深,又空灵高妙,非有汉文化之底蕴及聪颖悟性,难以得其门径,入其堂奥。陈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学贯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对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执,一以贯之,全面而精到,深得赵朴老、隆莲法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辈佛教界香宿大德之赞叹。

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佛协《法音》杂志以佛日、重辉等笔名发表诸多文章,系统整理佛教教理,指导修行,对教俗二界产生深远影响。众多年轻人因之步入佛学殿堂,更有诸多佛子因而走出学佛误区,踏上真正修行之路。近年来陈先生又身体力行,汇三系佛法修行之精华于“普贤行愿法门”之一体,亲自指导、带领众多佛子闭关禅修,以期为佛教培养后继法门龙象,以荷担如来家业。有陈兵先生如此之真人,而后方有佛教心理学之真知也。

其实,世界范围内对佛教心理学的研究,算来也已有百年历史,之前之著述或偏重于某佛教宗派之学,或专述佛教心理学说的某一方面,相对于三系佛法的宏大而言,均显过于单薄。陈兵先生这部80万字《佛教心理学》巨著,一则“对散见于大量佛典中的各时期、各地区、各宗派有关心识的思想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概括全体佛教心理学思想的原旨,并作出使现代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诠释”;二则“不囿于佛教某一宗派之学,而力图整合从古到今的全体佛法”;三则“引现代心理学证佛学、补佛学,引佛学补充、升华现代心理学”,乃是迄今为止次对佛教心理学所作的全面研究与介绍,终使与三系佛法相匹配的整体佛教心理学体系蔚然成形。

于是,便有了一种陈兵先生所称的“大心理学”。在著作后,陈兵先生也引用了荣格在《〈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阐释》中的表达:若想直追心灵本源,便要有一种适合心灵的方式,深入到实相中有(心灵)领域之究竟性主题。实际上,荣格生前所读的后一本书,正是有关中国禅宗教法之专著。他让秘书记下其读书的感受,也留下佛教与深度心理学相结合的契机。陈兵先生的《佛教心理学》,作为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杰出成就,能为深入探究人类心灵实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佛法智慧通过心理学而融入生活,有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救赎与解脱。古老的佛法因之历久而弥新,法轮常转,佛日重辉。

 

                                   申荷永          

2014年 3 月 25于洗心岛

 



导语摘要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陈兵,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他以深厚的佛学功底,辅以真修实证,积数十年之功,将佛学精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有机的整合,为佛教发展提出了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议。主要著作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生死学》《佛法在世间》等。 



目录
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


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节 “心”的名义


一、心、意、识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


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


四、识蕴——心王


五、四蕴的运作


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


一、前五识的分工


二、前五识的特点


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


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


一、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


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


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


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


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


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一、遍行心所法


二、别境心所法


三、不定心所法


第二节  善心所法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


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一、六大根本烦恼


二、随烦恼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一、善心


二、不善心


三、异熟心


四、唯作心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


二、八十性妄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节  四分与三量


一、诸识之四分


二、“量”——认识


三、现量


四、比量


五、非量


第二节  分别与思维


一、三种分别


二、其它诸种分别


三、审虑与寻思


第三节  梦


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


三、梦兆与占梦


四、梦与修行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


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


二、眼等五根


三、意根


四、七、八二识之根


五、二十二根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六、八识所缘境


七、与根、尘和合的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