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6.98
6.1折
¥
28
全新
仅1件
作者童一秋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08274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9787547208274
上书时间2024-10-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之地是今河南省新郑县。白氏先祖本为胡人,是西域龟兹国的王侯。后来汉化较深,生于官宦之后、诗书之家,白居易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白居易一生,历经八个皇帝,先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白居易前期敢作敢为、锐意进取,但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终放弃了“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他的诗歌近三千首,最为人称道的是《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为“中国十大文豪”之一,着重特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本书由童一秋编著。
目录
自居易传
少年自居易
白居易在长安
谏官生涯
被贬江州做司马
忠州刺史
再到长安
出任杭州刺史
退隐洛阳
晚年岁月
自居易作品选
讽谕
闲适
感伤
律诗
格诗歌行杂体
格诗杂体
格诗
半格诗律诗附
诗赋
铭赞箴谣偈
哀祭文
碑碣
墓志铭
记序
书序
书颂议论状
试策问制诰
中书制诰
翰林制诏
奏状
策林
判
碑志序记表赞论衡书
碑序解祭文记
铭志赞序祭文记辞传
碑记铭吟偈
内容摘要
《白居易》为“中国十大文豪”之一,着重特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白居易,他的诗作继承和发展了杜甫开创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体恤民间疾苦,尖锐讽喻时政,向往美好和谐的自然、人生,语言质朴晓畅,颇富创意。白居易是中唐诗歌改革的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作之丰居唐代诗人之冠,作品于他在世时便流传到海外,至今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一书以其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叙述这位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的非凡成就。本书由童一秋编著。
精彩内容
唐朝科举制度,由各地掌管贡举的地方官选送学子到长安去应考。白居易是北方人,却由南方的地方官选送他上京去应考。由于崔衍很赏识他,便选拔他为应贡的进士。贞元十六年二月他在中书舍人高郢的主试之下,考取第四名进士。考的题目是《性习相远近赋》和《玉水记方流诗》。
考取进士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这时自居易虽然已经二十九岁了,但在考取进士的十七人中,他还算是最年轻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记载自居易曾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唐代考取进士的学子照例要在慈恩寺塔(即大雁塔)下题名,表示荣耀。
他有一诗,叙述这一时期的得意心情: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隶方始荣b时辈六七人,送
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他对崔衍的推荐和高郢的赏识十分感激,他的诗中有“会有答恩时”,以及“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等句,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如何的激动。对于所谓“座主”、“恩师”之所以要如此感激,这固然是唐代的封建道德使然,但白居易不恃才傲物、尊重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也
足以说明他处世为人的态度,和一般浮薄轻佻、忘恩负义者有所不同。
从这时起,到贞元十九年参加拔萃科考试,有近两年的时间。他在洛阳没有久停,便到宣城去拜谢崔衍的“贡举”之恩,顺便到当涂凭吊了李白之墓,再到浮梁长兄幼文的任所,住到九月,才回到符离。唐代规矩,进士及第后还须再经吏部考试,试判三条,叫做拔萃。考试合格,才能授官。为了迎接拔萃科考试,他不敢稍稍松懈,抓紧时间,埋头读书。
秋天将尽,居易为了参加拔萃科考试,又要离家远行。他辗转来到长安后于第二年三月参加了书判拔萃科考试。由吏部侍郎郑瑜领选部,裴珀
考词判。这次考试的考官守正无私,皆务才实,白居易与元稹等八人同时及第,同授秘书省校书郎。对他来说,最使他高兴的是结识了许多朋友,特别是志同道合的元稹。其后来成为白居易平生好友中交谊最笃、始终不渝的朋友。
在长安任校书郎的日子,他的交游渐广,结识了不少朋友,除了同时登第的元稹等友人外,还有李建、柳宗元、刘禹锡、李绅等。这些人在他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和诗歌创作活动中,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贞元二十一年,德宗皇帝病故,太子李诵继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顺宗得了风疾,不能讲话。王伍、王叔文用事,结纳有志之士如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进行改革,打击藩镇势力,夺回宦官兵权,这就是有名的“永贞革新”。但士族官僚势力也很快地结合起来,压制了这一刚刚露头的革新运动。
自居易官职卑微,没有能够参与这场变革,不过支持革新的态度是鲜明的。
元和元年三月末,白居易任校书郎期满,决定应制举考试。制举就是皇帝亲自考试,考试的科目是试策。所谓“策”就是回答皇帝的“问”。
皇帝所问的都是当时的时政问题,通过“策”可以看出被试人的才干。因此,白居易迁到永崇里的华阳观,与元稹一道。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那里绿苔侵阶,环境幽静,在此期间,他二人不仅思想上、学识上都有所增进,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白居易写成《策林》七十五篇。
他回想起自己在漂泊、穷因、苦闷中度过的青少年时代。父亲为官清正,职位卑微。家庭生活贫寒,经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他在《秋暮西归途中抒情》诗中写道:“马瘦衣裳破,别家已三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这一段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真实而具体地了解了人民的疾苦,感情上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多年来,在数不清的事件中,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百姓太苦,做官的太贪,而且麻木不仁,奢侈靡费,这是一个应当改变的不合理现象。要使百姓得以温饱,只有皇帝,只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才有无限的威力和权力,可以改变这一切。他很同意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主张,所以在《策林》里,他对政治、刑罚、
外交、军制、吏治、经济、风俗各个方面都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通过神圣的皇帝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常说:“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常乱;盖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所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所措,为人理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
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一念于德,而邦有以阶于兴。”“达则兼济天下”,是他自幼读书立下的志向,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和百姓做点好事,空有满腹学问,徒抱济世之才,只不过是虚度岁月而已。他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在朝为官,一定要协助皇帝好好地治理天下,解救受苦的百姓。
考试结束了,他和元稹同时中选。元稹被任命为左拾遗。而他,由于出言过直,被任命为京兆府的辖县周至县尉。
周至县在长安西南一百三十里处,县城就在终南山下。设县尉二人,为正九品下。具体的公务是“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就是皇帝派出的差科头,向人民征讨赋税,只要老百姓缴不上赋税,就可以用刑具鞭打。
白居易希望跻身仕途能有所作为,从而兼济天下,没想到县尉的公务是如此残暴,这使他异常厌恶。催讨赋税和鞭挞百姓的痛苦常常充溢于心头,使他不堪忍受。但是身负王命,亦无可奈何。
这一年的冬天十二月里,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偶然谈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劝白居易把它写成诗,后来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说:“白乐天,深于思者也。有出世之才,以为往事多情而感人也深;故为《长恨词》以歌之,使鸿传焉。世所隐者,鸿非史官,不知。所知者有《玄宗内传》,今在。予所据,王质夫说之尔。”陈鸿的话可以证明《长恨歌传》不是真实的传记,而是虚构的传奇。自居易的诗当然也不能例外,虚构的成分居多。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民间本来已经传说很久,里面夹杂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佛教目连救母和道教的求仙故事以及牛郎织女故事。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加以充实和渲染,其中有现实意义的成分,也有荒诞不经的成分。P13-1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