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1.92 5.5折 ¥ 3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国文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43679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5175566
上书时间2024-10-19
中国古今,凡文人,大概无非两类。一是以文学为目的者,一是以文学为手段者。为目的,往往执著追求,弄不好要为文学送掉小命;为手段,懂得圆通,倒常常能以文学谋生存,求发达……
对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文人而言,*,“学而优则仕”的终身憧憬;第二,科举制度的极度诱惑;第三,官本位架构下的毕生追求;是压在头顶上的三座大山。然而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人,很少有觉悟者能够想得开,能够豁出去,能够主动跳出这种压迫和摧残。
本书讲述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王维、孟浩然、汤显祖等文人,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如何周旋于浮沉宦海,如何扛着名枷利锁在现实中依旧坚守着理想与信仰,成就荡气回肠的生命传奇!
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小说选刊》主编。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矛盾文学奖,随笔集《大雅村言》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近年来转向文史杂谈方面,对历史人物尤其关注,其*著作《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2003年华语媒体文学大奖,另有多种著作为译成英、法、德、朝鲜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辑一 升沉不过一秋风
——宦海浮沉中的中国文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 / 002
苏东坡戒诗 / 024
诗人如何不安分? / 035
中国失意文人的样板 / 050
可怜一曲长生殿 / 062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 072
沈德潜捉刀 / 079
辑二 时为功名惹是非
——名枷利锁下的中国文人
细雨骑驴入剑门 / 084
曾经沧海难为水 / 095
我亦平生伤偏迫 / 108
赵孟頫之悔 / 118
诗笺燕子空衔却 / 122
钱谦益的歧路 / 134
文人的龃龉 / 148
猛虎食人 / 160
风流陶学士 / 172
翩然一只云中鹤 / 187
辑三 风流犹拍古人肩
——文学风貌里的中国文人
三个西湖,一个东坡 / 204
有天才的女子 / 210
唐朝的歌手 / 214
晚霞之美 / 225
毛奇龄其人 / 228
辜鸿铭的傲岸 / 242
江郎才尽 / 253
王安石改诗 / 257
红杏出墙 / 260
辑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
——文化长河中的不朽佳篇
梁启超读《锦瑟》 / 264
明月几时有 / 269
春风又绿江南岸 / 273
爆竹声中一岁除 / 277
大浪淘沙 / 281
千古黄鹤 / 285
云的诗话 / 288
重读《陋室铭》 / 293
重读《千字文》 / 295
罗贯中的曲笔 / 298
重读《范进中举》 / 302
桃花潭水 / 308
中国古今,凡文人,大概无非两类。一是以文学为目的者,一是以文学为手段者。为目的,往往执著追求,弄不好要为文学送掉小命;为手段,懂得圆通,倒常常能以文学谋生存,求发达……
对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文人而言,*,“学而优则仕”的终身憧憬;第二,科举制度的极度诱惑;第三,官本位架构下的毕生追求;是压在头顶上的三座大山。然而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人,很少有觉悟者能够想得开,能够豁出去,能够主动跳出这种压迫和摧残。
本书讲述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王维、孟浩然、汤显祖等文人,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如何周旋于浮沉宦海,如何扛着名枷利锁在现实中依旧坚守着理想与信仰,成就荡气回肠的生命传奇!
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小说选刊》主编。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矛盾文学奖,随笔集《大雅村言》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近年来转向文史杂谈方面,对历史人物尤其关注,其*著作《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2003年华语媒体文学大奖,另有多种著作为译成英、法、德、朝鲜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苏东坡戒诗
有戒烟者,有戒酒者,当然更有戒毒者,都因沉湎其中,深受其害,而苦于不能自拔,才有戒之一说。然而,戒诗,则是闻所未闻。诗是天籁,诗是灵感,诗是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升华,诗是这个世界上美妙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为什么要戒呢?岂非太荒唐了吗?
在一部中国文学史中,独独有这样一个例外,那就是宋代的苏轼。这位大诗人,就因为吃了他自己写的诗的苦头,他的家人,他的弟弟苏辙,他的老前辈文彦博,都奉劝他戒诗,不要再为诗惹无妄之灾了。他在《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里写道:“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嗔我却须吞。”句下自注:“邦直屡以此为戒。”他的一位至交,就是擅画竹的文与可,得知他从开封到杭州来做官,送了他一首诗,其中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句,也是提醒他切莫作诗了。由此可以看到苏轼的朋友们,都不愿他再为诗而身陷缧绁了。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一载:“先是东坡公在馆阁,颇因言语文章,规切时政,(毕)仲游忧其及祸,贻书戒之曰:‘孟轲不得已而后辩,孔子欲无言,古人所以精谋极虑,固功业而养寿命者,未尝不出乎此。君自立朝以来,祸福利害系身者未尝言,顾直惜其言尔。失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以赋颂,托于碑铭,著于序记者,亦言也。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天下论君之文,如孙膑之用兵,扁鹊之医疾,固所指名者矣。虽无是非之言,犹有是非之疑,又况其有耶。言非谏臣,职非御史,而非人所未非,是人所未是,危身触讳以游其间,殆由抱石而救溺也。”这是1070年,北宋熙宁三年间事。大概是早向苏东坡提出来戒诗、戒文、戒言的有心人。苏轼“得书耸然,竟如其虑”。然而,这初的劝告,对他虽有惊悚的效果,但好像他并未引以为戒。到了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据刘克庄回忆,有一位叫梁师孟的苏轼的挚友,“劝坡戒言语时,诗祸未有萌也。自密守徐,自徐守湖,自湖逮赴御史狱,坡聪明了不自知,子由亦未之知,而醇之独先知之,可谓见远察微之士矣。”
由此可知,一下子会有这么许多朋友、家人,一起来劝苏轼戒诗,连同戒文章,戒语言,就差戒放屁了呢!肯定事出有因的。
中国有文字狱的历史,却也早了,通常都是皇帝才起劲做这种事情。但苏东坡这次入狱,虽因文字起,倒不是皇帝要整他,而是皇帝身边的人不放过他;相反,皇帝本人,甚至皇帝的母亲,还在为他大说好话的一次奇特的文字狱例。这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宫廷审查官,对他的剧本挑剔备至一样,甚至在被枪毙了的剧本手稿上,写上“小心自己脑袋”诸如此类警告他的话。与宋神宗相似,伊丽莎白女王和继位的詹姆士一世,却对这位剧作家相当宽容,优礼有加,那位来自苏格兰的瘸腿国王,还曾因《麦克白》的成功演出,给了他三十镑赏金。那时的英镑,可比今天值钱多了。苏轼虽然无此好运,但后,宋神宗还是没有按照御史的意见杀他的头,而是从轻发落,把他谪放黄州,自然也是皇恩浩荡的事。如果这位皇上一时糊涂,对臣下上报的处置意见,随随便便画了个圈的话,那我们今天,就怕读不到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回忆这一段多少有点类似的东西方历史事实,是饶有兴味的。应该看到,英国的这两位君主,是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鉴赏力很高的女人,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出喜剧,某种程度上说,是她启迪莎士比亚写成的。相比之下,她手下的只会威胁杀头的宫廷审查官,就是一群饭桶了。而坚持变法的宋神宗,也是个比较有头脑的皇帝,所以,他比臣下高明,把这个案子由御史处理改由内廷更亲信的人责办,这才使莎士比亚和苏东坡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巨人。
多亏南宋的陆游,还有一位朋九万,因为当时的中央政府,各部衙门,从开封逃到临安,好多官方文档资料散落人间,他得以从内档中,整理出版了一本“乌台诗案”,使我们知道这宗迫害大师的史实。这书中收录了苏轼被捕入狱的全部文件,包括审讯记录、口供和所谓的诗文证据。也看到那些反对他的政客,智商是如何的低。而越是智商低的人一旦有权,整起智商比他高的人,就越发的起劲。但唯其脑细胞缺乏,才有种种低劣的发难,愚蠢的中伤,笨拙的攻讦,和没有多少水平的责词。他们兴高采烈地抓住了他诗中的两句话:“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和其他一叙述民众苦难的诗,以及奏章里的只言片字,告到了宋神宗那儿去,控他一个大逆不道。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