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美的 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育是美的 大夏书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9.03 6.5折 45 全新

库存1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袁照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3803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5163012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给美的一瞬赋予教育的诗意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喜欢读图。一些名画,我会找来读。后来,对照片,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照片,我也会爱不释手。再后来,自己拍照片,拍了照片自己欣赏,会对着照片,写一两句话,兴之所至,随性而写,只是自己的感悟。渐渐地养成了习惯,留意周边事物,留意自己走过的山水,故乡或远方,大山大水、森林草地是这样,剩山残水、溪水河流也是这样。把风景看成是一幅画,把普通的场景也看成是一幅画。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许多人来了,都说美,说是一所像园林一样的学校。我说,错,我们不是像苏州园林,我们就是一座苏州园林,是一所在园林里办的学校。苏州园林的美,是气质,是气息,是需要我们去细细体悟的。静下心来,把自己融入其中,方能体会到其中的奥秘。从操场去食堂的路上,有一堵墙壁。我立于这堵墙壁前很久,墙上的藤蔓大多已经枯萎了。只有几支茎蔓上挂着几片叶子,叶子也是枯萎的。在冬日温和的阳光下,它们被微风吹动,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写诗,就像在粉墙上绘画。那画笔、诗笔就是藤蔓,那微风就是这支笔的灵魂。灵魂终于在这个冬天跑了出来,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盼望,幻化成粉墙上不安分的不时晃动的影子。这是那天我在这堵墙壁前的感受,其实,这堵墙壁很普通,在苏州的大街小弄里,抬头就能见到。除了欣赏那些美景之外,我们如何也能欣赏那些普通的事物,把普通看成不普通,把平常看成不平常,把所有普通、平常的事物都看成富有诗意的事物?
我们校园里除了有明清建筑之外,还有几幢民国建筑。民国建筑的墙一般是清水砖累叠而砌成的。我走过路过,总会有些感受。那一天,选好角度,拍了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边上写了几行字:“一块块砖,垒成了岁月。每一个人的岁月,别人看来几乎都是相同的履历。从低到高,从外向里。春花夏叶,秋果冬藏。墙上爬满沧桑,斑斑驳驳,挥不走纠缠与凌乱,才属于内心的自己。”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我相信,这些感受是我的真实感受,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既属于自己,也可能属于别人。美、善良、坦荡、擅长感悟,是人的核心素养。同样相信,一个爱美的、善良的、襟怀坦荡的、能面对一草一木获得感悟的人,一定是一个好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往往都是相通的、有默契的。这样有共性的人在一起,都会是相互的阳光雨露。
从日常生活中感悟教育,我认为是一个老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行。我们的前贤都有这种情怀,比如,范仲淹面对岳阳楼的一张图,就写出了《岳阳楼记》。范仲淹舍家开办学校,身体力行,为教师做了一个榜样。与他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如此,《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名篇,哪一篇不是对天地万物、草木鸟兽感悟后的经典?做一个有人性的人,人性是情怀的起点。其实,爱、温情,也不只有人类才有。我相信一切生命的深处都有柔软的地方,会让坚硬的物质融化。能体察万物,方能对万物有所感怀。我所期待的教育,所期待的校园,所期待的课堂,应有这样的温情、深情与柔软。我们的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的校本研修,如何上升到如此的“道”的层面,而不是一直处在技术、方法等“术”的层面,从中我们可获得一些启示。
这几年,微信的兴起,拓宽了人的视野,创新了人与世界接触、交流的方式。我使用微信,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或交友联系。我把它作为我与世界交流的“中介”,通过它去聆听世界,去与世界对话。经过一番思索后的对话,是带着自己体温、自己情感的“表达”。微信朋友圈里记载着这样的过程,储存着这种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更可贵的是,微信这个载体,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人人参与建造这个平台,人人又可以到这个平台上放置东西、获取东西。有幸于两年前相遇、相识大夏书系的朋友们,李永梅女士先与我说,我的看图说风景、看图说教育很有趣,可以为我出一本书。去年十月大夏书系在江西弋阳举行了一场教师读书活动,邀请了我。讲演中我列举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以及给我的感悟——从中如何触发我去直面现实的教育的例子,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大夏书系的首席编辑朱永通先生对我说,把你微信中的“看图说话”整理下吧,出一本“看图教育”。不久,果然收到了大夏书系的出书合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永通先生发来短信:关于体例,我想了无数方案,如按门、书、学校等来分辑,后都被一一推翻。现分上下卷,每卷12篇(辑),一甲子60年,12年为一生肖年,而每年十二个月,每卷12篇(辑)暗含年复一年的时间观念。此书决定四色印刷,具体设计方案我会发给负责的编辑。我争取让同事杨坤来责编此书,因为她是摄影高手。整理此书稿,我受益不浅,感佩兄饱满的诗意和独立的灵魂,敬茶。
如此用心真让我感动,永通先生是知己,是能洞悉我图文奥秘的知己,假如我的图文有一点点奥秘的话。编辑能与作者有审美默契是一个写书人的福分。前不久,去了一处深山,随手拍了几幅照片,又随手把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并这样留言:喜欢这里吗?喜欢这几张照片吗?照片上的景致一定会比现实好得多。为何?它有取舍,它有角度,它有表达。进入这个山里的小村庄,阴天,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景致是灰蒙蒙的,拍出来的照片也是灰蒙蒙的。当离开回望的一瞬间,太阳出来了,一切都不一样了。景致明亮,照片也明亮。这个小村庄什么也没有变,始终是这个样子,只是阳光的缘故。
我写上述一段话,是想说明,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与原物体相比,会不一样。我本身的看图说话,与编辑之后的看图说话,不一样了。净化了,美化了,体系化了,凸显了意义。前几天,我在厦门的集美,那是我三十年前曾去过的地方。坐在我曾坐过的集美中学面朝大海的那些绝美的台阶上,不由自主地有了诗意,我说:总会有一个地方,去了还会去。坐过的台阶,我竟又坐了上去。我看风景已不是从前的风景,我看行人匆匆也不是我见过的行人。我又坐在原地,可我自己也早已不是我原来的自己。我看天空的雁行,如绸带舞动。我听大榕树下的海潮,呜咽阵阵。
此刻,我又遇到了这样的情形,内心澎湃的情形。今天,我在深圳。应邀参加全国大城市教科院联盟成立活动,来作一个演讲,我的题目是《教育是一场诗意的旅行》。当我将踏进会场的时候,正是太阳从海边升起的时候。多美的一张图片啊,赶紧配话,整理一下竟成了诗,题目是《大梅沙海滨的早晨》:
渴望与期待
只是一瞬间
一瞬间的美
转眼即成记忆
期许与失落
只是一段旅程的距离
船已停泊
岛屿安睡
心中满满的柔意
此刻,都成周身挥之不去的气息
是啊,这本书的许多照片,都是美的一瞬,不过,我把它们留了下来,赋予了诗意,赋予了教育的蕴意。那是我2014年与2015年,这两年中所遇到的无数美的瞬间的感动与感悟。我唯有感恩,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自己的书,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总盼望他长大,作为书,所谓的“长大”,则是希望被读者认同认可。现在,进入了冬天,冬天是寂静的。不正好还人间一个清净,还自己一个清净吗?潮如涌的季节已经过去,现在完全可以静下心来多多修身养性。
柳袁照
2016年12月10日,于深圳



导语摘要
作者以图说教育为主线,选取“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做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做诗一般柔美的教育”等角度,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及这些点滴中透露出的教育哲思。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意味隽永。 读之,教育之美、之真、之诚,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中学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已出版《老什物》《学校是美的》《教育是什么》《清泉石上》《流连》《柳袁照诗选》《我在“zui中国”的学校》等教育专著和文学作品。

目录

上 卷

生命成长与教育之美

第1篇 教师是什么 003

第2篇 紫藤爬到了朴树上 008

第3篇 生命的痕迹 012

第4篇 时间袅如轻烟 016

第5篇 我们自身也是风景 020

第6篇 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 025

第7篇 一棵等待下雨的树 030

第8篇 元宵节里的结香花 034

第9篇 你我遇见,是智慧的开始 038

第10篇 做甘于卑微的教育 042

第11篇 做如自然般美妙的教育 047

第12篇 做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 051

下 卷

生命体悟与教育之美

第1辑 我们相遇,是幸福的开始 057

第2辑 美与未来在一起 072

第3辑 教育:多“抓拍”一些诗性之美 087

第4辑 做诗一般柔美的教育 102

第5辑 学校回到童年,如泉水般清澈 117

第6辑 教育是让人自信而个个绽放的事业 132

第7辑 做本真而敢于摔跤的教育 147

第8辑 教育追求个性而鼓励超越常态 162

第9辑 绽放卑微的小花 177

第10辑 守望是一种永恒 192

第11辑 哲理、禅意与教育 207

第12辑 由门触发的教育遐想 222



内容摘要
作者以图说教育为主线,选取“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做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做诗一般柔美的教育”等角度,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及这些点滴中透露出的教育哲思。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意味隽永。 读之,教育之美、之真、之诚,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主编推荐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中学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已出版《老什物》《学校是美的》《教育是什么》《清泉石上》《流连》《柳袁照诗选》《我在“zui中国”的学校》等教育专著和文学作品。

精彩内容

教师是什么
我曾在许多场合问大家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一下子还真把大家给问住了,他们回答不出来。教师是什么?即使教师自身,哪怕是名教师、特级教师,问他,他一下子同样也是回答不出来。教师是什么?传统的说法是“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现在,又突出说是一种“专业”,强调“专业发展”。唯独忘记了教师首先是“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着“人的生命成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不同的层面。
去年,我曾去了西藏的墨脱。墨脱本身海拔并不高,但它是一个盆地,四周是连绵的、险峻的、高大的雪山、雪峰,因而是西藏难到达的地方。雅鲁藏布江穿越其中,奔腾的江水,劈山开岭,在大山里穿行,壮观的是墨脱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本当直行而去,竟绕着一座山,拐了一个圆圈,再顺势而出。我曾站在它的边上,领略它的气势,看白云在它身上遮盖、掀开,如棉被、轻纱。那一刻,我想到了教育,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
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并没有错,在教师没有专业发展的时候,强调它,是对的、必要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提这项要求的背景,已发生了变化。其内涵有没有实质性的丰富?实际的情况是变异了,“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窄化,在实际操作中,被狭隘地理解。框定教师在“本学科”、“本课堂”、“本学校”内的发展,被“圈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空范围内。
站在雅鲁藏布江墨脱大拐弯的地方,我在反思自己:所谓人的专业发展,是不是就是走捷径,就是尽快在岗位上成才?教师是不是也当如是?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是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人是不是还应该多一些爱好、个性与特长,甚至看似与职业关系不那样密切的爱好、个性与特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发展。我不太喜欢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就像我不喜欢用“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这个概念一样(同样是被异化、窄化的概念,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与高考、考试相关度高的课堂被称为“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在教师发展这个课题上,我喜欢使用“教师的生命成长”这个概念。何时能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把教师发展中“人”的发展,真正摆上重要位置呢?
近,我去了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所,观摩了那里的河流形成的实验现场,原来所有的河流,以自然的力,在自然的地形、地质条件下,都不会形成“笔直”的河道。自然形成的河流,蜿蜒曲折,没有规律又有规律,与天地山川相呼应,有无尽的魅力与美妙。教师,何尝不是?有“成才”的捷径吗?有的,那也与河道一样,是人力所为。许多学校,也包括我自己,都曾提出“走捷径”的教师目标,比如,“一年站稳讲台,两年成为课堂能手,三年校园成才”(不能说它都不对,这样培养新教师也能有“成效”),不过,总感觉缺少什么。不重视教师的个性特长,忽视他们的兴趣爱好,把他们往“课堂流水线”上赶,实质是想把他们早日培养成为一个“流水线”上的合格操作工。
去年,某市一位教育局长,突然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问我:你认为一个学生重要的品行有哪些?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情怀、担当、原创性。这位局长又问:老师呢?我又不假思索地回答:情怀、担当、原创性。当下社会缺少什么?我以为就是情怀、担当、原创性。让未来的社会更阳光起来,必须以我们老师的情怀、担当、原创性影响、培养学生的情怀、担当、原创性。然后,才能以孩子们的情怀、担当、原创性去支撑未来社会的情怀、担当、原创性。当下,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之中,在多大程度上,把情怀、担当、原创性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上?从捷径上走来的老师,到了四十岁以后,高级职称拿到了,特级、正教授职称也不想要了,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如何不倦怠?如一条笔直的河流,流到东是这样,流到西是这样,在不同的时空位置上,周而复始,都如此,如何不倦怠?曲径通幽,山回路转,才是风光,而且时时有不同的风光。
有人提倡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这话会给我们许多启发的。假如在今天,叶圣陶可能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其他不说,单他的普通话就不标准,一口苏州方言,或一口苏州官话,普通话专业证书一定拿不到,“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教书的同时,还写小说、散文,一心两用,专业态度不端正。以今天教师专业化标准来要求叶圣陶,叶圣陶如何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可是,叶圣陶在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史上,特别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又比如杨绛,曾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后来又成为我们学校的老师,还当了一年的校长,在读书、教书的时候,就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与人格魅力。中途,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教师的岗位,终成一代“大家”。以现在的教师专业标准衡量,她也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她没有读过师范,没有教师资格证,专业思想也不坚固,校长王季玉几次三番地挽留她,她都执意不回头。那几年,我们去拜访她,她可爱地先问我们承认不承认,她当过校长。她很看重这段历史。她影响了无数人,她的作品影响了无数人。我们能狭隘地要求老师只在“教室”、“校园”内发展吗?叶圣陶、杨绛都是像西藏雅鲁藏布江一样的人,他们奔腾而来,奔腾而去,其间,还会波澜不惊、静静地流淌,顺其自然,大拐弯是壮观,小拐弯是柔美。这样的老师,何其少!原因呢?
教师,不仅仅只有“专业”,很重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人生”。对教师本人来说,这很重要。我曾对老师说,现在,教师职称制度需要论文,我们趁年轻赶快完成它,把一生需要的论文都准备好。然后,去做原创性的事情,假如是语文老师,则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可以写散文、诗歌、小说。这些散文、诗歌、小说,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就是叶圣陶所说的“下水作文”。今天,许多语文老师都不会写作了,更不要说创作,对高考作文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他们“套作”、“转换”,我们时不时会听到满分高考作文刊登于报刊之后,被举报是抄袭之作。这不可悲吗?
这几年,我们发起“诗歌回归中学校园”活动,启动“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定期出版师生诗集。在高考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背景下,让学生读诗,不为把他们培养成诗人,而在于他们需要一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担当、原创性”。要做到这一切,前提是老师必须是一个有“诗性”的人。我们的语文老师,从教材出发,离开了教材,去系统地研究、对比中外诗人与同一时代的诗歌之流变,研究诺贝尔诗人,研究苏州诗人,研究《红楼梦》诗作,等等,并出版相应专著,以及诗歌、散文作品集。这样的“游走”,其实是在柔软的地方,让灵魂与灵魂相遇与融合。这样的状态,渐渐成为学校的常态、教师的常态,悄无声息却涵养着教师们的生命成长,同时,更影响着学生们的生命成长。
教师是什么?教师首先是人。在教师发展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狭隘的、片面的观点与做法,都是错误的。跨界的、交互的、综合的、辩证的观察、思考,或许有益。走出去,才能回来。离开自我,才能找到自我。教育也一样,老师也一样,走出去,才能回来。离开学校,才能找到学校,离开专业,才能回到专业。
2015年9月18日
 
自然形成的河流,蜿蜒曲折,没有规律又有规律,与天地山川相呼应,有无尽的魅力与美妙。教师,何尝不是?

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
近几年来,问我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从日常的事物与日常的生活中,感悟教育。面对一花一草,一砖一石,能想到教育;面对一个生活的场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都能想到教育。今年秋天,花园里举行菊花展,由于去得太早,菊花还都没有完全绽放,有些只是花蕾,有些正含苞待放。况花盆在下,人俯视它们,感觉花枝花蕾很弱小。可换了一个姿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蹲下身子发现,所有的花蕾,都在挺直了的花枝上,饱满、多彩、茁壮,自信、充实、阳光。我深有感触,反问自己:我们等待花开,是以什么姿态?放下我们自己该放下的,我们所有的期待都会在一瞬,对着世间绽开。于是我得出结论:“要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它成了我坚定的教育信念。
今天,学校的居老师转给我一条信息,他是在家长QQ群里看到的。高三(10)班沈霖成的父亲在家长群里说道:“尽管之前跟儿子调侃过学校怎么不请老爸去看演出之类的话,可真正等到活动前接到老师的邀约时,我还是不太在乎地在心想,一帮孩子能玩出什么花头来。从下午两点到晚上近九点,七个小时,我从来没有在一张坚硬的板凳上坐如此之久,而丝毫不觉得疲惫,节目带给我的震撼完全覆盖掉疲倦感和饥饿感,节目之丰富、创意之新颖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孩子们的演出或许稚嫩,软硬件设施或许简陋,但他们的激情和欢乐无疑是这天世界上充实的。经过自己编排、创意、导演的节目,无一不彰显年轻的活力,也表达出他们初的梦想。唱自己喜欢的歌、跳自己喜欢的舞,点评一下老师,起哄一下校长,这一晚,十中给了他们的包容,这一晚,年轻可以任性。”
居老师给我留言:“挺令人感动的。”是啊,怎么不感动呢?沈霖成的父亲被孩子们感动,也被那一天学校包容孩子们的年轻可以任性而感动。我们呢,既与沈霖成的父亲一样感动,同时也被沈霖成的父亲这样真诚的声音而感动。对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高中学校后的一个迎新活动,正如“菊花展”一样,也是绽放他们自己的一次机会。我们老师、家长如何对待他们、看待他们?我们是高高在上俯视他们,还是放低自己的身段、蹲下身子去仰视他们、欣赏他们?那一天,学生们到了活动的后,只要能听到校长唱歌,我提出的什么条件他们都答应。我呢,只要学生答应我接下来的半年将如何如何地努力,我愿意尽管五音不全也要为他们唱歌。我把自己的校长身份放下,与他们平等地“洽商”,那种场景不就是好的教育吗?所有的“励志”教育,就在学生的“任性”与老师、校长的“包容”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这不就是“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吗?
我曾看到两则经典故事,一直不能忘怀。一则是主人陪伴女佣的儿子在卫生间用餐的故事。一个女佣孤身带着一个儿子,那天主人告诉她,晚上要邀请一些贵宾,让她迟一点回家。女佣为难了,儿子怎么办?不能跟在身边,又没有地方可以寄放。怎么办?还不能让儿子委屈。女佣对儿子说,今晚要与他到一个好的地方吃好的晚餐。于是,女佣把儿子藏在了主人家的一间卫生间,小孩以为那是世界上档的餐厅,很高兴。妈妈在客厅里忙碌着,儿子在卫生间期待着。偶然地,主人去了那里,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自己也留了下来,陪伴孩子,让厨房把好的菜肴都送一份到卫生间。他俩就坐在那儿,快乐地用起餐来。客人们不见了主人,东找西找,终于在卫生间找到了。大家纷纷拿起酒杯,加入这个特殊的晚餐行列。后来,那个小孩长大了,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大企业家。
另一则是饭店伙计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一对老年夫妇的故事。冬天的某一天,在北风凛冽中,一对老夫妻走进了一家饭店。可是房间已经全满了,老夫妇无奈而难堪,这时,一位伙计把他俩带到了一间温暖的房间,老人很是感激,原来这是伙计自己的房间,那一晚他自己躺在过道的长凳子上过夜。第二天,老夫妇向小伙子致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