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视角下京津冀资源环境管理与科技创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协同视角下京津冀资源环境管理与科技创新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8.08 4.1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梅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80501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5347260

上书时间2024-10-1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府对资源环境管理的关注成为公共管理职能转变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成为宏观经济与部门经济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本书围绕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这一重要领域,从情报学的独特视角,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方法等信息分析方法,在收集、加工、分析京津冀资源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针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国内外情报跟踪与分析,为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情报支撑,为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李梅,理学硕士,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北京生态旅游区低碳发展与实践》《美丽北京之魅力乡村》《产业技术联盟与政策导向》,参写、参编多部;在《科技管理研究》农业考古》《世界农业》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过科研项目近30项。目前主要从事区域战略情报研究工作。

目录

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生态环境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跨区域协同管理和科技协同创新是破解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科研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对比分析


(二)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三、资源与环境含义


(一)资源内涵与特征


(二)环境内涵与特征


 


区域现状篇


 


第二章 京津冀区域基本概况


一、京津冀一体化历史


二、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


(二)水系


(三)气候


(四)植被


三、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基础设施


(二)人口


(三)经济与产业


(四)科技资源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资源与环境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资源与环境发展基础


(一)以生态涵养为基本功能的山区


(二)以生产生活为基本功能的平原地区


(三)以生产生活的拓展和承载为基本功能的海域


二、京津冀区域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区域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二)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现状


三、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严重枯竭


(二)环境污染严重


(三)生态格局与功能严重失衡


四、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可持续理念缺失,未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在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决策和宏观管理失控


(三)科技支撑和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协同管理篇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资源与环境管理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一)资源与环境管理思想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不适应区域协同发展


(三)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协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二、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动态跟踪分析


(一)大气污染防治


(二)水污染防治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四)节能环保产业


三、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资源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京津冀区域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二)缺乏跨区域的统一环保管理机构


(三)尚未建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四)缺乏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五)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影响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


 


第五章国内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与协同治理经验借鉴


一、资源与环境协同治理


(一)协同治理的基本内涵


(二)跨区域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二、世界各国资源环境管理体制


(一)中国资源环境管理体制


(二)美国资源环境管理体制


(三)加拿大资源环境管理体制


(四)法国资源环境管理体制


(五)日本资源环境管理体制


三、国内外跨域资源环境协同治理实践


(一)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实践


(二)长三角地区跨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


(三)松花江流域资源环境管理实践


四、国内外资源环境协同治理经验对京津冀的启示


(一)完善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二)构建跨区域环境协调管理与机制


(三)构建多元主体的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体系


(四)健全多维长效跨域生态补偿机制


 


协同创新篇


 


第六章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概论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定义


(二)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内涵及特点


(三)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


(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构成


二、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和优势


(一)文化同源是历史前提


(二)地域一体是自然物质基础


(三)优势互补是前提条件


(四)科技合作是现实基础


三、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现状与问题


(一)区域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现状


(二)区域环保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制定京津冀环境保护科技协同发展规划


(二)搭建京津冀环保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三)推动京津冀环保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


(四)建立跨区域环保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第七章 基于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研究


一、科技资源与协同创新


(一)科技资源的内涵


(二)科技资源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关系


(三)区域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协同创新的作用


二、京津冀环保科技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现状


(一)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概况


(二)基于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的环保基础数据分类


(三)环保科技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四)环保领域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五)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及产业技术联盟分布现状


三、京津冀环保科技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问题


(一)创新主体区域分布不平衡,集中与分散并存


(二)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但集聚区内部素质有待提高


(三)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并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四)创新主体空间布局影响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


四、有关优化创新主体空间布局,促进京津冀环保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优化创新主体空间布局,实现区域环保科技协调发展


(二)基于产业链优化机构布局,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的高效对接


(三)构建跨区域环保协同创新网络,加快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府对资源环境管理的关注成为公共管理职能转变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成为宏观经济与部门经济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本书围绕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这一重要领域,从情报学的独特视角,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方法等信息分析方法,在收集、加工、分析京津冀资源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针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国内外情报跟踪与分析,为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情报支撑,为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主编推荐
李梅,理学硕士,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北京生态旅游区低碳发展与实践》《美丽北京之魅力乡村》《产业技术联盟与政策导向》,参写、参编多部;在《科技管理研究》农业考古》《世界农业》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过科研项目近30项。目前主要从事区域战略情报研究工作。

精彩内容

前言

随着京津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城市人口急速增长,用地快速扩张和经济急剧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雾霾锁城、水资源短缺等突出的区域环境问题引起中央的极高关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强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可见,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客观认识京津冀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当前京津冀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资源环境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扎实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与环境管理是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科技创新是解决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支撑。当前,京津冀三地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完善资源环境垂直管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同时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撑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京津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资源环境协同管理和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解决京津冀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一方面,政府作为区域资源环境的管理者和调配者,在环境管理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应从制度、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保障并正确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因行政区划隔离,呈现各地政府内部上下层级垂直沟通密切而各地政府之间横向联系缺乏的状态,迫切需要构建环境垂直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当前存在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给未来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化解这些风险必须通过增强环保科技创新能力来化解。京津冀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复合型和压缩性等特点决定,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没有新科技、新方法的应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目标就难以顺利、有效、全面实现。由此,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依托京津两地丰富的环保技术及环保人才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创新要素,提高创新效率,通过科技协同创新来支撑京津冀资源与环境建设,攻关和突破技术难点,不仅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途径,且为资源环境宏观调控与综合协调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本书在全面梳理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协同管理和科技协同创新两个重要议题开展研究。一方面运用科技情报方法与手段,开展国内外资源环境管理与协同治理借鉴研究,为跨区域资源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依托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摸清京津冀区域环保科技创新资源家底,开展基于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研究,为京津冀区域环保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京津冀资源环境一体化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全书分绪论、区域现状篇、协同管理篇、协同创新篇。章为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进展。区域现状篇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从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介绍京津冀区域基本概况;第三章重点分析京津冀区域资源与环境发展基础、资源利用现状、环境污染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协同管理篇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剖析京津冀区域资源与环境管理现状,梳理总结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京津冀资源环境方面的政策措施,并分析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开展国内外借鉴研究,分析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资源环境管理体制,进行国内外跨区域资源环境协同治理案例分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协同创新篇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开展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阐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路径、体系构成等,探讨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分析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现状与问题,从宏观视角提出促进区域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第七章以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为支撑,开展基于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在空间集聚理论、协同创新论等理论基础上,分析科技资源及其分布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收集、整理京津冀环保科技机构资源,基于地址匹配技术获取环保科技机构的空间坐标信息,揭示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为促进京津冀环保科技协同创新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在优化资源布局、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

本书得到了北京市科技计划“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系统升级及应用服务研究”、北京市信息化项目“京津冀科技资源查询与战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北科院青年骨干计划“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管理情报收集与分析研究”、北科院创新团队“京津冀区域产业战略情报分析”等项目的支持,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本书是“京津冀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丛书”之一,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区域创新研究团队推出的政策研究和区域协同实践著作。苗润莲、张敏、孙艳艳、张红、徐铭鸿、孙沫卿、毛维娜、童爱香、毛卫南、张洪源、向宁等团队成员参与了数据收集与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建设,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及本书的成功面世提供了支持。特别感谢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北京农学院胡增辉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令勋研究员、李宝田研究员、毛汉英研究员和张岸博士,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李纯副研究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周翠红副教授,各位专家学者给出了研究思路、关键点突破等建设性意见,同时提供了一些宝贵资料,对本书内容的完成、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研究视角独特、具有前瞻性,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政府部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和管理工作者、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由于时间、水平、资料和实践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社会各界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5月

 

 

 

 

自序

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是我国经济活力、开放程度、创新能力强、吸纳人口多的地区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形成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科技资源作为区域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具有突出的资源先导作用,是原始创新和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全力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联合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和自主创新源头,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勇当区域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首先必须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创新资源发展现状,厘清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存量和差距,让区域内各利益主体了解家底,明确各自在协同创新中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和精准服务能力,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近年来,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领导和支持下,为了有效整合和盘活区域科技资源,促进信息共享,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服务为目的,联合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及地级市情报信息机构,牵头建立了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并开展了协同创新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京津冀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丛书”即是其中之一。

本丛书以京津冀地区科技协同发展为主线,分为科技创新数据、科技创新地图、科技专题研究三大模块,分别从京津冀科技资源数据、创新资源态势分析、战略研究三个方面展开。科技创新数据系列包括《北京科技资源数据(2017)》《京津冀科技资源数据(2017)》,分别以北京市和京津冀为描述尺度,以北京市及三地科技资源现状梳理为主题的数据汇编,力求权威、直观、快速地反映京津冀三地及各区县或地级市的基础概况和科技资源发展现状。科技创新地图系列2018年将出版《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地图》,通过创新地图的新颖手法、图文并茂的写作形式,生动、形象、直观、鲜明地勾勒出京津冀科技资源的分布特点、相互作用关系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科技专题研究系列是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区域创新研究团队推出的政策研究和区域协同实践著作,该系列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生态环境等方面,总结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将帮助各级政府管理者把握宏观形势,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和“三城一区”建设等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并有利于推动建立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分布、创新投入等信息,从而寻找更适合自己发挥特长和创造性的岗位和去处,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潜能;为企业提供行业和领域的科技资源数据和参考信息,快速找到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设备等,为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为各类服务机构提供开拓市场、挖掘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促进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京津冀科技资源区域特点和分布特征的相关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更好地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设以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

本丛书得到了北京市科技计划“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系统升级及应用服务研究”、北京市信息化项目“京津冀科技资源查询与战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团队项目“京津冀区域产业战略情报分析”等科研项目的支持。本丛书由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区域创新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联袂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谢威副院长、邵锦文副院长对本丛书的撰写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毛汉英研究员、赵令勋研究员、李宝田研究员,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周翠红副教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周海川博士等专家学者从研究主旨、主体框架、产业协同构建等方面给予了许多指导,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补充了当地的一些数据资料,对本丛书内容的完成、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向对丛书顺利出版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学者、单位、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探索与努力,为读者打造出一套具有独特知识体系的品牌图书。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能力有限,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加上资料收集的困难,尤其是京津冀各地区科技资源统计数据在口径和指标上的差异,使得丛书中的部分内容在满足科研需要上尚有欠缺。为此,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学术同行,对我们的错漏和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就丛书创作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苗润莲

2018年2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