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6.11 7.1折 ¥ 6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立民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4765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5192303
上书时间2024-10-18
《法律史与法治建设》主要包括了4个专题,27篇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种,即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法律史本身就是中国法律与中国史的交叉,可以从中国法律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国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中国法律进行研究需要使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史进行研究则需要运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王立民,法学硕士和史学博士。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课程《中国法制史》和国家资源共享课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法制史》的专家。国家重点学科法律史和*教学团队法律史的主要成员之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获得者。"当代中国法学名家"。首届"上海高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优秀校长。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现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会长。曾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曾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
自序1
篇中国法律史专题1
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3
中国古代法律伦理的体现3
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形成的条件5
中国古代法律伦理中的一些重要侧面10
二、中国古代的道德建设立法及其启示15
中国古代重视道德建设立法的主要原因15
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立法的主要体现19
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立法中所得到的启示21
三、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27
中国传统律学的研究方法借鉴于传统经学的研究方法27
中国传统律学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28
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中解释的主要依据有多种31
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中的其他相关问题33
四、中国传统法典条标的设置与现今立法的借鉴36
中国现今的法律中都不设条标是立法中的缺憾36
可以从中国传统法典条标的设置中得到的借鉴38
中国现今法律设置条标的立法建议40
五、清末中国法文化转型的现代思考43
清末中国法文化转型的表现43
清末中国法文化转型的条件47
清末中国法文化转型的成效影响与意义51
六、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法制57
辛亥革命时期现代法制与中国古代法制的比较57
辛亥革命时期现代法制的作用61
辛亥革命时期现代法制与中国租界现代法制的比较65
辛亥革命时期现代法制中值得关注的方面68
七、中国近代法制自主性诸问题72
中国的法制自主性遭到破坏72
领事裁判权与中国近代法制自主性76
租界与中国近代法制自主性80
香港和澳门割让与中国近代法制自主性84
八、法制不统一是中国近代法制的一个重要特点88
中国近代法制不统一的具体表现88
形成中国近代法制不统一的主要原因95
九、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成功的审判方式100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成功之处100
马锡五审判方式获得成功的原因103
马锡五审判方式成功之处的现实价值105
第二篇上海法律史专题109
一、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立法探析111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立法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111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立法的主要特性118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华界立法的其他问题123
二、上海律师公会与中国近代法制129
上海律师公会是中国近代法制的产物129
上海律师公会随着中国近代法制的发展而发展132
上海律师公会为中国近代的法制事业作出了贡献136
三、上海的现代法制与现代城市发展140
上海是一个先有现代法制后有现代城市的地方140
20世纪初上海华界的法制和社会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143
近30年来上海的法制与城市发展都呈现出强大的活力146
在上海现代法制与城市发展中所得到的法制启示149
四、上海高校的个听证规则152
《听证暂行规则》诞生的背景152
《听证暂行规则》的结构、内容和特色154
《听证暂行规则》的运作效应157
《听证暂行规则》的前瞻160
第三篇中国法制史学史专题163
一、中国法制史学史三十五年165
成果的分类与内容165
取得的成就与原因172
存在的问题与出路181
二、中国唐律研究三十年187
唐律研究成果的三大类别187
唐律研究涉及的内容191
唐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成因197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202
三、中国租界法制研究的检视与思考209
中国租界法制研究成果的分类209
中国租界法制研究的主要内容221
中国租界法制研究的方向233
四、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的“前世”与“今生”243
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的意义243
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成果的分类248
中国地方法制史研究成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257
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263
第四篇中国法治建设专题269
一、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271
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71
法治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273
目前我国的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遇到的主要困难275
我国加强法治建设的迫切任务277
二、中国的转型与法治建设279
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型279
转型时期法治遇到的困难281
转型时期法治建设的任务284
三、中国在依法治国中实现的跨越288
中国在依法治国中实现了三大跨越288
中国在依法治国中实现跨越背后的深层原因292
中国在依法治国中实现跨越的法治启示298
四、群众工作的法治路径304
法治路径在群众工作中的功能优势304
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法治的关联306
运用群众工作中法治路径需要把握的一些关节点308
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艰巨31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繁重31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会遇到不少困难313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工作315
六、中国管犬规定探析319
中国古代管犬规定319
中国近代的管犬规定321
中国当代的管犬规定及其思考323
七、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与提高司法公信力326
完善司法公开制度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由之路326
中国在建立和完善司法公开制度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328
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与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331
八、法律与法律智慧334
法律转化为法律智慧的内在因素334
法律转化为法律智慧的条件338
法律智慧的作用342
提升法律智慧所需开展的工作346
九、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与诊所法律教育351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需有诊所法律教育的支持351
诊所法律教育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355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诊所法律教育与中国现有法学教育的衔接357
附录2011年至2016年王立民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一览表361
后记364
《法律史与法治建设》主要包括了4个专题,27篇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种,即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法律史本身就是中国法律与中国史的交叉,可以从中国法律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国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中国法律进行研究需要使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史进行研究则需要运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王立民,法学硕士和史学博士。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课程《中国法制史》和国家资源共享课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法制史》的专家。国家重点学科法律史和*教学团队法律史的主要成员之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获得者。"当代中国法学名家"。首届"上海高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优秀校长。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现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理法史研究会会长。曾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曾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
崛起、奋进与辉煌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总序
2017年,是华东政法大学 65华诞。65年来,华政人秉持着"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育人、育德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一代代华政学子自强不息,青蓝相接,成为社会的中坚、事业的巨擘、国家的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65年栉风沐雨,华政洗尽铅华,砥砺前行。 1952年,华政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 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经 65年的沧桑变革与辛勤耕耘,华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步步登高,国际交流与社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项目、高质量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长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培养管理格局,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65周年校庆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当前华政正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聚焦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 法律'大数据平台) "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化特色、提升实力。同时,华政正着力推进"两院两部一市"共建项目,力争能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5周年校庆既是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检阅,也是对崭新篇章的伏笔、铺陈。在饱览华政园风姿绰约、恢弘大气景观的同时,我们始终不会忘却风雨兼程、踏实肯干的"帐篷精神"。近些年来,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持续名列全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核心期刊发文量多年位居前茅。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全新法学各学科的十强排名,学校在法理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领域排名居全国。当然我们深知,办学治校犹如逆水行舟,机遇与挑战并存,雄关漫道,吾辈唯有勠力同心。
为迎接 65周年校庆,进一步提升华政的学术影响力、贡献力,学校研究决定启动 65周年校庆文丛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术成果,集结成书出版。文丛不仅囊括了近年来华政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也包含了华政知名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华政 65华诞的贺礼,也是向广大教职员工长期以来为学校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致敬。
65芳华,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似惊鸿一瞥,更如流风回雪。衷心祝愿华政铸就更灿烂的辉煌,衷心希望华政人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2017年7月
自序
今年恰逢我校65周年校庆,也给了我再次出版新文集的机会,喜上加喜。我留校任教以来,已经出版了两本个人文集,这是第三本了。本为《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内容是2001年以前发表的部分论文的汇总,分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与古代东方法三个专题。这是我1985年留校任教至2001年主要的研究领域与论文成果。其他成果集中于《唐律新探》(1993年)和《古代东方法研究》(1996年)、《上海法制史》(1998年)三本著作。综合这些著作与论文,已能反映出我研究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从低到高的层级,分别是:地方法制史(上海法制史)、中央法制史(唐律)、古代东方法研究三个领域。在这三个领域中,我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有了与其他同人进行交流的本钱。同时,也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本为《中国法制与法学教育》,由法律出版社2011年出版,内容是自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部分论文的集中,分为中国古代法制、中国现代法制、中国近现代司法、中国法学教育四大专题。与中国法律史相关的是前面三个专题,重点是对中国中央法制史作扩充性研究,跳出唐律的圈子,把中国的新儒学与法制、古代律中条标的演进、古代刑法与佛道教、古代司法公正的考察与分析、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国法制现代化等一些问题纳进了研究范围,做了专题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现行法制与法学教育的论文,那是因为处在管理岗位,要应对各种学术会议、约稿与管理工作的需要而撰写的论文。这本文集中的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在这10年中,对以往形成的法律史研究体系没有大的突破。主要原因是因为管理事务缠身,无充足精力、心力去大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现在展现的是第三本文集,内容是从2011年至2016年发表的部分论文的总和(除了个别论文以外)。2011年1月我正式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成了一位全职教师,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与时间,可以全身心从事教学与科研,特别是科研。于是,我就利用这一点,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除了继续扩展唐律的研究外,还对中国租界法制与中国法制史学史加大了研究力度,产出了一些成果。其中,唐律研究的成果汇入了《唐律新探》(2016年版)一书,中国租界法制研究的成果编入了《中国租界法制初探》(2016年版)一书,剩余的主要成果便汇集于此本文集。内容可以分为中国法律史、上海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学史和中国法治建设四个专题。与中国法律史相关的是前三个专题,后一个专题则是一些有关中国现行法治的研究成果。从2011年至2016年我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的研究领域除扩充唐律的研究外,还加大了对中国租界法制与中国法制史学史的研究力度,产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研究成果,以至于足以单独成书或编入文集。也就是说,我在原来研究的中国地方法制史、中央法制史和古代东方法三个主要领域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两个领域,即中国租界法制和中国法制史学史,扩充与丰富了我的研究领域。
这本文集的四个专题相对独立,每个主题中的每篇论文也相对独立。中国法律史专题汇集了一些研究中国古、近代法律史的成果,其中共有9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道德建设立法、律学研究方法和律典中的条标,近代的法文化转型、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制、法制自主性、法制特点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等。上海法律史专题汇总了一些研究上海近、当代法律史的成果,其中共有4篇论文,内容是关于近代上海在辛亥革命时期华界的立法、上海律师公会,当代上海的立法、上海个高校的听证规则等。中国法制史学史专题包含了一些研究中国法制史学与史学史的成果,其中共有4篇论文,1篇是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制史学史;3篇是研究中国法制史学,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的唐律、地方法制史、租界法制。中国当代法治建设专题涵盖了研究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成果,其中共有9篇论文,内容是关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社会转型,依法治国中实现的跨越,群众工作的法治路径,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法律智慧和法学教育等。总的来说,此文集主要包括了4个专题,27篇论文。
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种,即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法律史本身就是中国法律与中国史的交叉,可以从中国法律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国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中国法律进行研究需要使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史进行研究则需要运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使用这两种方法研究中国法律史,因此这些成果可以在法学与社会科学类的刊物上发表,如《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学》《东方法学》和《浙江社会科学》等;也可以在史学类刊物上发表,如《史林》等;它们也都可以在综合类期刊上发表,如《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等。其中,以使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多,故文集中的大量成果均发表于法学类与综合学类期刊,只有少量成果发表于史学类期刊。另外,在中国当代法治建设专题中,我运用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产出的成果不仅为期刊所接受,还为转载类期刊所认可,这些成果中就有被《新华文摘》(数字版)、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中国近代史》、《红旗文摘》等转载。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不仅拓宽了我的研究路子,也拓展了自己论文发表的渠道,论文发表的瓶颈有所缓解。
此文集中的论文原来都有自己的标题、内容、史料和注释,而且都以论文的要求进行安排,现在以著作的形式来体现,为了要符合著作的要求,不得不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文集中的论文就与原来独立发表时的论文有了差异。另外,由于原为独立的论文,现在集结于一书,个别内容与史料的重叠也在所难免,还望读者见谅。文集的后是一个附录,罗列了自2011年至2016年我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在这一时间段里,公开发表论文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文集中的论文作个对照,便于查找原论文。
长期以来,我的学术成长得到了老师、同人们的关心、关照,希望这本文集继续得到大家的关心与关照,如有不足、错误之处,不吝赐正。谢谢大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