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47.15 6.0折 ¥ 7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张天志主编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26404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24158679
上书时间2024-10-18
李山等
柯林·罗德斯等
艺术家特别推荐
露西安娜·佩瑞
露西安娜·佩瑞
跨学科探索
邓伟志
曲晓蕊
新发现
张天志
故事
农雪玲
资讯
图书推荐
原生艺术后时代的特殊语言
年代,杜布菲提出了原生艺术概念。他说:(原生艺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作品素描、彩画、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等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词滥调,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无闻的、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学术界一直认为原生艺术主要包括三个类别的作品: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度颠覆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自学者的创作。自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和争议,而这个群体的艺术家也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主流的艺术展览常常把他们的作品排斥在外。可以说,原生艺术发展到今日已经经过了余年的艰难历程。但是,一些有卓识远见的艺术大家和艺术类学者对他们还是刮目相看的,例如保罗克利、马克斯恩斯特就从原生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许多灵感源,英国的公司总裁约翰梅泽尔斯、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前馆长露西安娜佩瑞等国际著名学者就专门为原生艺术家著书立说,殚精竭虑地为原生艺术广为宣传。正是由于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大家和学者的推动,我们今天才能看到阿道夫渥尔夫利、阿萝伊姿克巴兹、列克昌德等原生艺术大师们来自灵魂深处的作品。近些年,当代其他各种艺术流派或者衰亡,或者走进低谷,原生艺术反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其概念也被引进了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余年前为原生艺术下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往日的原生艺术理论让生活在今天信息化时代的艺术家确实很难接受。目前,中国研究原生艺术的学者们更关注的是原生艺术如何被中国艺术界接受。如果其概念不被艺术界广泛认可,那么这个概念的进入就有可能是昙花一现。一种文化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民族,必须要和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否则这种文化很难生根、发芽,原生艺术也必然如此。
适者生存是相同的道理。实际上中国的原生艺术家已经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如郭凤仪的作品中就存在着原始宗教以及佛教(虽然佛教出于印度,发展却是在中国)的符号,周惠明的作品中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示。原生艺术强调挖掘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思想和本能的表现,甚至是非理性的创作,而中国人受了几十年的传统艺术理性教育,即使那些没有受过传统艺术教育的界外人士也会耳濡目染地受到现代文明消极因素的污染。中国有很多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他精神类疾病患者也不少,这部分人群的疾病大部分是后天得的,他们在患病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多少总有一点文明的痕迹。假如按杜布菲余年前的理论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这个拥有多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原生艺术家可能是凤毛麟角的!
理念或系统,就可能被收编为体制内的学院派;同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今日的前卫,可能就是明天的传统,宋词在当时是勾栏瓦肆的流行歌曲,而到了今日则与唐诗齐名,属于雅艺术。既要让国内的艺术界和民众了解和接受原生艺术,但又不能使之教条化,更要使之保持内核重返内心世界,拒绝教条技巧,以生命的嘶吼和精神的力量作为作品的特色,这的确考验着艺术家和批评者的智慧。
在美国,职业艺术家与局外艺术家之间的交叉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历史上,这种共生关系经常发生变化,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都会得到迥异的解释,这得视情况而定,也就是说,他们有着文化、地理与历史的特异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这一情况的分水岭。随着局外人艺术领域的整体化与职业化,局外艺术家的作品转移到了专业机构或博物馆的策展部门(然而在这之前,这样的作品就已在现当代艺术的掩护下广泛进入了公共领域)。专注局外艺术家作品的音乐会、商业画廊、收藏家、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博览会以及杂志逐渐活跃。一个类似并仿照当代主流艺术界根基的独立艺术世界出现了。
然而假如单单以视觉观察为基础的话,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将自学者的作品与职业艺术家有意创作的作品区分开来的。主流艺术界马上发出呼吁,要求消除所有分类标签,从而根除所有种类的区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类似的游戏场所,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毫无限制地参与其中。显然,处于主流之中的人们——批评家、理论家、策展人以及艺术家——一直在不断地发出这样的呼吁。相比之下,刚刚职业化的局外人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却试图提炼、阐明它的内部结构,筑起围墙,强化边界,固守它的差别,简言之就是关注它的不同之处。在局外艺术家初露端倪的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存在着与分类学、分级制度以及界线相关的争论。这些必要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继续着。
——林恩·库克,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高级策展人,纽约迪亚艺术基金会主任(1990—2008);第十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1994—1996)
近百年来,我们只是从美学角度欣赏所谓的界外艺术——由未受职业艺术教育的人们创作的独特艺术作品。
来自法国和德国的精神病医生开创性地发掘了这类作品,职业艺术家,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者随即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对此产生了新的兴趣,并提出了原生艺术的概念,又激起了同行艺术家们的兴趣。不过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界外艺术”这个词被创造出来时,批专注于这一“反艺术”的商业画廊才开办起来,欧美的当代艺术界才开始展出这类作品。从那时起,界外艺术稳步地普及开来,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西方世界。
近一次对界外艺术产生兴趣的*是2013年第85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将经典的现代、当代与界外艺术混合进行展出。
下一步是什么?“界外艺术”这个词会过时吗?这些艺术作品进入到更宽泛的艺术界和艺术市场后是不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呢?面对这类作品,我们该意识到怎样的危险和伦理问题呢?
——托马斯·罗斯科,德国海德堡普林茨霍恩收藏馆馆长
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1907年马塞尔·瑞哈编著的《精神病人中的艺术》,以及由莫根塔勒于1921年编著的《一个精神病艺术家》和普林茨霍恩于1922年著的《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选》的相继出版是原生艺术进入公众视野的一个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杜布菲提出“原生艺术”的概念,使原生艺术开始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艺术形态进入到文化艺术领域。1984年丹托著的《艺术的终结》和贝尔廷著的《艺术史终结了吗?》是次原生艺术革命与第二次原生艺术革命的分水岭。
与第二次原生艺术革命相比,次原生艺术革命的时代背景是两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次原生艺术革命发挥的作用主要局限于西方艺术领域内部,它解决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问题。第二次原生艺术革命的时代背景是现代文明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社会。进入到这一历史阶段时,人与自然的分裂出现了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人的精神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这时,人们一方面迫切期待找到回归自然的路径,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能够被公众广泛接受的人文关怀方式。原生艺术正是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引起了欧美和亚洲文化界和精神医学界的关注。第二次原生艺术革命与次原生艺术革命相比有以下三个较大的区别:是原生艺术革命的背景不同,第二是原生艺术革命的目标和使命不同,第三是原生艺术革命的范围不同。也就是说,第二次原生艺术革命是在后工业革命背景下人的精神健康受到普遍威胁时出现的对原生艺术的全球性的关注,这一次的原生艺术革命是跨越艺术领域的全球性的文化精神革命。
——郭海平, 中国艺术家,南京天成艺术中心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创办人—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