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之旅 丝绸之路:条条大路走罗马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8.59
5.5折
¥
52
全新
仅1件
作者雍际春
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42231550
出版时间2014-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9787542231550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道路网络,它还是一条传统物流的黄金通道,实现了欧亚大陆的商贸流通和互通有无;也是一条人类文明的纽带,实现了四大文明的交汇,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扩散、交流和融通;更是一条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营养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
这一条被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的道路,虽然直至西汉张骞“凿通西域”才正式开辟,但是,早在新石器时代以来,亚欧间的彼此交往与文化交流即已开始。彩陶之路、玉石之路、皮毛之路、青铜之路等等,都是人们对早期中西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形象概况。那么,从先秦至两汉间这条黄金通道是如何探索、发现、形成和畅通的?翻开雍际春、孛鹏旭编著的《条条道路走罗马(先秦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一书,你会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雍际春,甘肃清水人,现为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国历史教学及先秦史、*国历史地理、陇右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出版《陇右历史文化与地理研究》等专著、合著及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孛鹏旭,甘肃通渭人,现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国古代史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古今农业》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4部。
目录
引言:小小春蚕,连接欧亚——从嫘祖养蚕制丝说起
史前欧亚之间的部族流动与文化交流
新石器时代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神话传说透露的信息
夏商时代的中西联系
夏朝时期的文化扩散
商朝时期的中西联系
青铜文化的传播交流与“青铜之路”
西周与中西交通的发轫
西周与西北方国部族的联系
穆王西征与中西交通的开辟
西周文化的向西扩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
欧亚草原的部族迁徙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
绿洲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中印之间的交通与交流
秦帝国与中西交通
兴起于西陲的秦
秦与西域的陆上交通
秦以前先民对海上道路的探索
中国的别名与丝绸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形成
崛起于大漠的匈奴
西汉时期复杂的西域形势
张骞的“凿空”壮举
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与丝绸之路的形成
东汉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王莽政权时期的丝绸之路
东汉时期西域的三通三绝
班超父子经营西域
两汉之际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的特点
匈奴衰落与丝绸之路的发展
两汉时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中西海上交通的开辟
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
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佛教东传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古丝绸之路”共六卷。全套书稿以时间为序,对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滥觞,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五代、宋、辽、金、西夏时期纷繁背景形成的“丝绸之路”上的别样景观,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扩展,明朝水陆丝绸之路的经营,清代丝绸之路的衰落及现代人文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及其前景作了全景式的再现,以历史变迁中的人文景观为大的历史背景和叙述主体,整体、全面地展开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叙述,是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读物。
本书是该套书中的《条条道路走罗马(先秦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分册,由雍际春、孛鹏旭编著,描述了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滥觞。
精彩内容
在高拉遗址晚期的乌鲁克建筑层和杰贝尔阿拉达遗址出土的青金石遗物,已经证实了乌鲁克时期美索不达米亚与更东面地区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半宝石石头(青金石)仅产于阿富汗北部的巴达克中和更东面的矿坑。
当地的青金石作为贵重的宝石,被波斯帝国以高昂的价格销往西亚,又经过两河流域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换取那里的矿产,再向西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这种宝石进入富裕的希腊城邦曾大受欢迎,可以换取当地的橄榄油和工艺品。这条贸易之路盛行于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之间。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青金石和印度印章石在这条道路上的存留,证实了这一玉石之路的存在。至于这条道路的具体路线,克劳福德进一步提出了大胆的猜测:我们并不清楚青金石是如何到达美索不达米亚的。似乎存在着三条可能的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从矿坑向西到达里海东南类似于希萨尔这样的地方。最近的调查工作已经表明,那里是一个青金石制作遗址,从这里开始,这种路线可能沿着后来变成由中国出发的伟大的丝绸之路的线路行进,并经迪亚拉谷地到达巴格达。
这里所说的中国丝绸之路当然是以后才开辟的。
这样说来,在丝绸之路尚未开辟之前,在今中亚到西亚之间,已经存在着一条玉石之路,它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方汉文指出,这条贸易之路的东端是印度河流域
,这里的物产很早就进入两河流域并运入西方。物品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宝石和印章石,另一类是动物及其附属产品,如象牙、类人猿和孔雀等。这些西亚没有的奇禽异兽和珍稀之物,成为王公贵族炫富的标志而大受欢迎。从公元前3000年起,印度的印章为人所知。这种印章主要是陶泥制作,也有石刻的。由于印章形态多样,既有动物图案,也有古代文字,传入西亚后,成为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新宠,作为一种工艺品被广泛收藏。受其影响,西亚也出现用硬度较高的沥青制作的印章,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和商业活动中,成为他们重视法治与信用的重要标志。
除了阿富汗和印度的宝石等物产向西亚和地中海流通之外,地中海、西亚的物产也同时流向东方。如
从萨马拉文化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矿石与金属器,特别是铅、铁沙等,还有制成品铅碗、别针、珠宝等源源不断南下进人两河流域,从巴格达以北的梭万遗址直至南方,最远到达波斯湾和印度。
在西亚东传的物品中,还有椰枣。椰枣是西亚的特产,它培植于公元前3000年。海湾地区夏季炎热少雨,土壤含盐分较多,椰枣最适宜这样的环境,于是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特产。椰枣肉可以食
用,其所含大量糖分可以成为调味佳品,树叶纤维粗长,树干又是木材,故而是西亚地区难得的珍贵植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椰枣开始向外大量输出。由于波斯居于中国、印度通往西亚的中间,故椰枣东传被波斯所垄断。波斯居间从西亚贩椰枣至中印,又从中国运丝绸至西亚,两头牟利。也正因为椰枣是经波斯而传人中国,故在中国早期文献记载中,都将椰枣称为波斯枣。
季羡林说:“文化一旦产生,就必然交流,这种交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由于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能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今天世界上万紫千红的文化繁荣景象。”所以,“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从细石器时代欧亚间人类克服各种限制,在早期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努力和成绩中,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P16-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