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李星学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2.68
4.1折
¥
56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何琦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38910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24023222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何琦*的《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按照李星学学术成长经历的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参照,共分为7个章节和结语部分。**章主要介绍了李星学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长沙雅礼中学的求学经历,并对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陈仁烈、晏阳初,关键事件“民训”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章讲述了李星学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响下走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1938—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李星学影响至深,因此这一段历史背景是本章的关键。第三章是关于李星学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导师斯行健、妻子刘艺珍等是对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第四章讲述了李星学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时期,以他的几部代表性论*为主体,对他的学术成长进行了阶段性梳理。第五章对李星学在“文革”期间的工作进行了小结。第六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李星学的研究工作介绍。李星学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全面展开,除了本职的科研任务,他还放眼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提高实验技术手段、加强薄弱领域的投入等,他的科研道路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第七章对李星学退休以后的工作进行了陈述,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他的科研人生历程。*后在结语部分,以“学贵有恒,业精于勤”、“爱国赤子心和民族责任感”、“个人志趣和国家需求”等几个小标题为支撑,分析、提炼、总结了李星学学术成长的重要特点和关键影响因素。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章 饱经战乱的中小学时代(1927一1938)
湘江边上的中医世家
长沙雅礼中学
物理教师陈仁烈
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参加“民训”
第二章 结缘地质古生物学(1938一1942)
二舅朱森
朱森的推荐
就读重庆大学地质系
校外的社会经历
第三章 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1942—1949)
关于原中央地质调查所
研究室的同事们
野外见闻和遇险经历
迁返南京
中国地质学会会员
斯行健的研究足迹及对李星学的影响
师从斯行健
成家
第四章 “成功的人没有不勤奋的”(1949一1966)
调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石拐子煤田的经历
篇古植物学论文的诞生
长期地质实践工作的理论成果
关于《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一书
关于《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一书
关于《中国中生代植物》一书
招收研究生
科研为生产服务
形成科学辩证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科研工作(1966一1976)
科研业务被迫中断
与杨钟健的通信
“文革”期间的研究成果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古植物学界的领路人(1976一1997)
对泥盆纪植物的研究
对青藏高原古植物及地层、地理区划的研究
关于《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一书
对白垩纪植物的研究
“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开端
提出“华夏植物群”的植物组合序列
对“华夏植物群”的国际合作研究
对“华夏植物群”的持续深入研究
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状况的总结和评价
桃李满天下
负责学术刊物和学术机构的工作
当选学部委员
第七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97—2009)
从事科普工作
参与中外学术交流
促进国际合作——对南山植物群的研究
学术的,更是文化的
关于南京直立人的研究
赠誉予李星学命名的植物化石
结语
学贵有恒,业精于勤
爱国赤子心和民族责任感
个人志趣与国家需求
淡泊的生活和无私的爱心
业余爱好与终身学习
丰硕的科研成果与辉煌的事业历程
附录一 李星学年表
附录二 李星学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关于专业术语的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何琦*的《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按照李星学学术成长经历的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参照,共分为7个章节和结语部分。**章主要介绍了李星学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长沙雅礼中学的求学经历,并对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陈仁烈、晏阳初,关键事件“民训”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章讲述了李星学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响下走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1938—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李星学影响至深,因此这一段历史背景是本章的关键。第三章是关于李星学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导师斯行健、妻子刘艺珍等是对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第四章讲述了李星学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时期,以他的几部代表性论*为主体,对他的学术成长进行了阶段性梳理。第五章对李星学在“文革”期间的工作进行了小结。第六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李星学的研究工作介绍。李星学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全面展开,除了本职的科研任务,他还放眼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提高实验技术手段、加强薄弱领域的投入等,他的科研道路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第七章对李星学退休以后的工作进行了陈述,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他的科研人生历程。*后在结语部分,以“学贵有恒,业精于勤”、“爱国赤子心和民族责任感”、“个人志趣和国家需求”等几个小标题为支撑,分析、提炼、总结了李星学学术成长的重要特点和关键影响因素。
精彩内容
科学与爱国义教育 雅礼中学非常重视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在进入校门的右侧,有一栋三层楼的科学馆,是高年级数理化的主要教室和实验室。在上二楼扶梯左侧的墙上,挂着许多外国著名科学家的巨幅头像,如哥白尼、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等等。除了科学馆本身的涵义外,显然是让学生们经常面对这些大科学家,以激发大家的科学兴趣,并以这些大师为楷模,少年时代就勤学苦练,立大志,以备将来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老师讲课中,凡涉及有关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内容时,常常着重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重大贡献。
大约在1936年1月上旬的某天上午,学生们忽然发现在这些外国大科学家头像之中,出现了一位面容清瘦,戴副金边眼镜,留着八字胡,神采奕奕的中国人的头像,正在大家惊讶之际,陈仁烈先生来了。他简单地介绍了这位中国人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地质学上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矿物宝藏探测的贡献,蜚声国际。头像人物叫丁文江,中国地质学事业早创建者之一,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大科学家,不幸近于湘雅医院去世,特将他的头像挂出。他是很值得敬重的、我们自己的大科学家。
后来李星学了解到,丁文江1936年初在湖南调查煤矿时,因煤气中毒致病而死,去世时年仅49岁。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可以与外国人抗衡,而地质学则由于一批杰出的先行者的奋斗,已露出一丝曙光。李星学开始憧憬着、思索着自己的未来。70年后,李星学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他说:“这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不只使我次接触到‘地质学’这一名词,更重要的是无形中给了我们以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挂丁文江头像之前,那墙上根本没有中国人的位置。陈老师这一举动,在洋气十足的学校里,更显得难能可贵和意义重大。陈老师不失时机地给我们上的这堂生动的尊重科学和热爱祖国的教育课,对我以后从事地质古生物学事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雅礼中学还经常邀请名流学者来校讲演。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全体住校,每两个星期才得外出半天或回家住宿一晚。可以想象,这种封闭式的教学生活,学生对社会、时事及校外环境必然比较陌生,甚至茫然脱节。为了补救其缺陷或不足,校方经常请些路过长沙的社会名流、专家学者为全校师生作专题讲座,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其中让李星学印象深的,是晏阳初博士作的关于“平民教育”的讲演。诸如此类的名人名家专题讲座给青少年时期的李星学很大的启发,他的知识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同时也开始认识社会,对国家、对人生开始着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除此之外,雅礼中学还非常重视体育,但又不许发生偏重而影响其他学业成绩,它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采取了不同于一般学校的两种有力措施:①若体育课不及格,它同英语、数、理、化等课一样,有留级危险。②凡留级生,无论他球打得多好,都要失去校队代表的资格。即使重要的比赛,哪怕输球,也不许他上场。而且,在体育上重视精神文明或sports—manship(运动员精神)也是雅礼的优良传统。雅礼足球队是特别有名的,几乎年年拿湖南省足球比赛的冠军。为了保持这一荣誉,球场拼搏非常激烈。但是,雅礼精神比赢球更重要,每到校外进行重大比赛时,校长往往亲自挂帅,现场督战。赛球中禁止队员动作粗野,遇对方横蛮挑衅,而裁判不可理喻时,校长会立即鸣金收兵,宁可输球而决不丢失雅礼精神。李星学在《雅礼中学80周年校庆文集》中回忆,他作为校足球队队员和英国水球队比赛,因为对方人高体壮,李星学趁对方起跳的一刹那,以背对裁判方向的一只手撑在对方肩上去顶,被洋裁判视为犯规。那时并没有“红牌”制度,但雅礼中学带队的何家声老师还是立刻将他换了下来,并进行了批评!这件事给李星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星学读初中时,年龄偏大,同班同学大都比他小两三岁,学习成绩却比他好,“心里很着急,主要是语文基础不如人”①。在雅礼高中的3年里,李星学读书非常刻苦,除了课堂的正规学习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也十分关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诸如名人演讲、学术交流,还利用寒暑假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小说和古文,特别注意它们的章法结构和对问题的剖析与论证,同时坚持写日记。通过这些校内外的学习、训练,仅两年功夫,不但大大拓宽了李星学的知识视野,使他的语文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成绩也达到全班的中上水平。P18-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