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3.21 5.8折 ¥ 39.8 全新
库存88件
作者闫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8540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4168345
上书时间2024-10-18
再版自序 为了爱孩子,我们做教师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如果不是命运的偶然安排,如果我能够突破现实的种种局限,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否还会做教师,如果我的回答必须是诚实的,那么,我会给出很多答案,但其中必定有一个答案:我还是会选择做教师。
我愈来愈坚信,做教师是世界上美好的事情之一。你可以继续做梦,它不会妨碍你继续做梦,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做教师使你的梦插上了翅膀,你因此有了别人没有的幸运——你看到的那个世界是如此复杂而单纯,绚丽而澄明。
很多年前,那个懵懵懂懂的女孩刚走出校门又踏进了校门,她由一个爱做梦、爱看电影、爱打扮、爱写诗的女孩变成了教师。教师工作的繁杂和与此俱来的茫然,使她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可是,很幸运地,她读到了一本书,遇见了一个人。那是《给教师的建议》,作者是一个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
这是她教师生涯中重要的一次遇见。她次看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师,她次发现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她次意识到做教师原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又重新开始做梦,她想做一个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师!
那个女孩就是我。
直到今天,在我做教师的这些年里,在反复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甚至在写完了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书之后,我依然为自己当初的遇见——更为这些年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中那些不断的遇见,而备感惊喜和幸运。作为一名教师,我从来没有设想过世界上竟有这样的语言教学——
在河岸边,在田野里,在夜间的篝火旁,在灿烂的星空下,在淅沥的秋雨中,在大雪纷飞的冬夜,老师教给孩子们怎样用恰当的词汇说出他们的观察和思想。他们曾经饶有兴味地观察一棵覆盖着白雪的松树,发现了它在晚霞的照耀下魔术般的色彩变幻:时而呈淡淡的粉红色,时而变为橘红色,一会儿又呈绛红色,然后又变为紫蓝色……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编起了小诗描绘眼前的景象,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展现了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育可以这样做吗?教师可以这样做吗?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他的“蓝天下的学校”,也是他的“快乐学校”,他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做教育、做教师的。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又并非是遥远的乌托邦,因为它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如果说这些年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奔跑的脚步,那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力量的源泉,它在我的内心深处涌动,促使我不停地尝试、反思、否定、认可、打破、建设……我想试试,作为一个中国教师,在当下的教育大背景下,做教育、做教师能做到什么程度。与苏霍姆林斯基在20世纪中叶的乌克兰创造的那个教育奇迹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实,当我们回到人本身,就会发现教育的过程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十分单纯的,那就是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根本核心,那就是“人”。因此,他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只要我们心中有“人”,只要我们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位,就能突破当下种种坚硬的壁垒,就能在这个日益纷繁、喧嚣的世界上找到帮助孩子的办法和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浸满了爱,那些用文字记录的岁月里也浸满了爱。他常常用浸满了爱的目光去观察孩子们。对孩子透彻的理解与关爱,对教育全面的洞察与把握,对孩子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无限的悲悯与同情,使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灯塔,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打动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他的理论和信念,更有他作为一个可完全信赖的师长、父亲、朋友与一个真正男性的无比高贵的全部质素。
如果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当是——
为了爱孩子,我们做教师。
从遇见苏霍姆林斯基与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20多年里,我做过一线教师,做过教研员,如今又做校长,我还是想说:为了爱孩子,我来做教师。
这本书,是一个教师写下的爱,思考,困惑,迷茫,奋斗,信念,以及从未改变的初心……
闫 学
初版自序 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一个初秋的日子,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他们的面前展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象。置身其中,孩子们领略到了一种空旷的美。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各种极为微妙的色彩的变幻,聆听了那来自大自然深处的美妙的乐音,他们幻想、惊奇、喜悦,他们创作诗歌,也编写童话,为能够活在这个世上而感到巨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莉达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活着真好啊!”
“活着真好啊”,这样的感叹使我感动不已。
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秀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的教师。
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我们今天再读苏霍姆林斯基那些童话般的教育故事,如入梦境一般,但它又是如此真实。一个教师可以这样从事教育!他是孩子们的大朋友,他们永远在一起,快乐、忧伤、激动、愤慨……孩子们知道,他不仅是一位可亲的、与他们有着共同追求与爱好的大朋友,他还是一位可敬、可信赖的师者、父亲。
有一个叫塔马拉的女孩,她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为了给奶奶祝贺八十大寿,女孩早在几个月前就为奶奶种下了一丛玫瑰。她每天都去看这一丛玫瑰,给它灌溉,施肥,精心地修剪花枝。奶奶过生日的那天早晨,塔马拉来到自己的花坛,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剪着花枝,枝头上正盛开着极其罕见的蓝色花朵,花朵上还有晶莹的露珠。苏霍姆林斯基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幕,记下了这一幕:
姑娘的眼里闪耀着欢乐的光芒。这熠熠的光芒永远留驻在我的心坎。我爱这姑娘,正是爱她在那个多露的早晨我看到的模样。
我能感受到那一刻苏霍姆林斯基内心的激动,我也深深地爱这姑娘。在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劳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一种精神的培育。而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一些这样的思考。
闫 学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畅销近十年后修订,闫学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二十余年初心未改。温暖、诚恳的文字中,体现了作者对大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诠释,以及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启迪。
在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谈论了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和顿悟:我们要做这样的教师。
闫学,特级教师,杭州市建新小学、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校长,原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幼教研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报》“200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报刊专栏作者,“爱丽丝”绘本阅读课程的创建者与主持人。
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多年来致力于阅读推广行动,潜心于文本解读研究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已出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等专著,均为教育教学畅销书。
辑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001 再版自序 为了爱孩子,我们做教师
005 初版自序 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003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008 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
012 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
016 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
020 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024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
028 教师为何成了课堂的干扰者
032 教学的艺术在于变化
035 教师不写何以教学生写
039 每个教师首先是个语文教师
045 教育就是不断更新
049 一种作为“巫医术”的教育
052 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
057 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
061 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
066 师生交往是精神交往
070 不好的学生,不好的教师
073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077 为了幸福,我们阅读
081 回到本源与突破高原
087 什么是教师的首要工作
092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096 以天地为课堂
101 劳动是一种精神的培育
105 记忆也需要情感与色彩
109 让美好的词汇不再沉睡
113 与自己的书本相遇
116 童年的星星
119 童话与童年的不解之缘
123 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
129 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
133 名校凭什么有名
137 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
141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145 教师的公正
148 惩罚是为了检点与反思
153 一条禁律与十条鼓励
157 一天淘出一粒金子
160 莫做孩子的报忧者
164 教师的劳动如何超拔于苦难
171 爱人类比爱一个人容易得多
174 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178 做一个道德上进攻的人
183 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
187 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
190 丧钟为谁而鸣
194 我们尊敬的不是白发本身
197 爱情是一扇明净的窗户
202 把美好的东西看作应该的
206 每个人永远都是孩子
211 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您鼓舞了我
第二辑 教育就是提高免疫力
第三辑 以天地为课堂
第四辑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第五辑 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畅销近十年后修订,闫学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二十余年初心未改。温暖、诚恳的文字中,体现了作者对大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诠释,以及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启迪。
在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谈论了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和顿悟:我们要做这样的教师。
闫学,特级教师,杭州市建新小学、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校长,原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幼教研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报》“200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报刊专栏作者,“爱丽丝”绘本阅读课程的创建者与主持人。
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多年来致力于阅读推广行动,潜心于文本解读研究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已出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等专著,均为教育教学畅销书。
《教育就是不断更新》p045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教育的更新,社会也会发展。这一点对所有的社会都是正确的,不管这种社会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不管这种社会有什么样的主要学说,也不管它们如何设想其未来——不管是改良主义的,还是革命的。[1]
教育的结构和内容的不断更新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天这种能动的态度已经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上述观点是教育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言,应该说是一个极其宏观的角度。事实表明,教育的更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那么教育本身的更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在教育内部,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教育更新已经成为教育本身是否具有存在价值与意义的主要因素。这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是相一致的。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教育内部的更新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表现出了一个教育先知者的深思熟虑与远见卓识:
要知道,教育在广义上说,就是精神上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讲,都是这样。[2]
苏霍姆林斯基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诠释了这个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他本人通过不间断地阅读与学习保持了“水源的清洁”,给学生提供的永远是清澈的、新鲜的知识与思想之泉;在用无尽的爱与悲悯写就的教师生涯中,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描画了一幅世界教育绚丽、动人的画卷。我们看到,在他所领导下的帕夫雷什中学,学校图书室内的图书是不断丰富、更新的,教学楼墙壁上的图片是不断丰富、更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不断丰富、更新的。这一切,就像他们亲手种下的玫瑰与苹果树一样,不断地生长出新的模样,时时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但这些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严格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更是严格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并且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传统。在大量的教育个案中,我们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极其善于调动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够根据千差万别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判断,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与他本人所提倡的教育者应该不断丰富与更新自己是分不开的。同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本身之所以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丰富与更新。
我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提供的案例中,看到了“差生”尤拉的故事。尤拉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终于走出了困境。在这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忍耐是惊人的,那就是始终与尤拉站在一起思考,一起面对学习上接连不断的障碍,直至后成功。获胜后的尤拉获得了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由此,他不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尊,而且他内心深处的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而这恰恰是宝贵的。对于尤拉来说,在这个艰难的学习过程中,他绝不仅仅是学会了解应用题,提高了学习成绩,他更在精神上丰富了自己,更新了自己——他不再自卑、忧郁,不再厌恶学习,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什么都不行的人,他将带着一种自信的、成功的喜悦面对今后的人生。而对于创造这个美好奇迹的教师来说,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教育教学的某些经验,更享受到了巨大的愉悦与成就感,这也是一种自我的丰富与更新。
对于教育的这种丰富与更新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有着极其准确的把握。他认为教育的丰富与更新的过程有着深刻的个性特点,比如,一条教育真理也许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是中性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可能就变成荒谬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对人性有准确的判断与洞见,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这,也必然要求教师始终处于这种丰富与更新自我的过程之中。对于那些具有多年教龄却不善更新自己的老教师,苏霍姆林斯基作了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这些老教师就像干枯了的花朵,仅仅是外形像朵花,但早已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和迷人的芳香,生命的气息早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极为重视教师的进修提高。他认为教师的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他对某一真理的看法今天已胜于昨天。即使是对知识本身而言,它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同样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与更新,这是历史与现实无时无刻不在证明了的观点。至于教育教学中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策略,就更不能以僵化的态度去对待,这更是毋庸置疑的。这并非否认经验的重要性,经验归根结底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否定与更新的过程。因此,教育的更新首先意味着教师的更新,包括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理念,等等。那么,以丰富、更新为目的的教师培训、教师的自我提升,应贯穿于教师生涯的每一个阶段。
这几年,教师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极大的人力与财力。但是,问题依然不少。除了外部的督促与指令,教师个体内部的自我提升的愿望是更重要的,也是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若教师缺乏自我更新的渴求,任何行政指令、培训措施都必然收效甚微。有些教师把读书当成一项任务,当成学校布置的一份不得不完成的作业,而未能从阅读中取得收获,更没有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在一些学校参加教师培训的活动时,不止一次地发现,必须有主持人在活动会场维持秩序,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这一方面说明培训形式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作出相应的改变,另一方面也说明有些教师内心深处自我提升的渴望并不是那么强烈。一个不是强烈渴望自我丰富、更新的教师,我很难想象他的课堂是丰富的,是富于变化与魅力的,也很难相信这样的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我也看到了许多教师朋友那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更新、提升的渴望,他们不停地奔跑着,寻求着,似乎永远不知道疲倦,前方总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教师生涯就是一个永远求索、奔跑的过程。在这样的奔跑、求索中,他们不断地超越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更新了自己。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教师,不断地挑战自己,追求生命的丰富与不断更新,成为我这些年生活的主旋律。我结识了很多不同的朋友,到过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不停地尝试,否定,认可,打破,建设……我渴望许多连自己也无法确定的东西,但我并不茫然,也不感到虚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发现自己,有时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地审视自己。在自己身上,我总能看到更加丰富、新奇的东西,这些是我带给自己的惊喜。在我看来,生命因为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将永远充满魅力。所以,我虽然有痛苦,但从不绝望,不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活在人间的人。
一种作为“巫医术”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花了一年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召开家长会。他告诉孩子们,在一年以后的家长会上,我们将朗诵自己的作品让家长们听一听。于是,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完全被创作竞赛的气氛吸引住了。人人都想露一手,人人都想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长处。这一年,孩子们都在认真准备,一种渴望得到别人激励的想法构成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成长力量。
在这个事例中,苏霍姆林斯基表现出一种极为科学的预见,一种绝不是停留在当下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他坚决反对那些没有这种眼光和预见的教育,把这称为一种教育上的“巫医术”,而把不具备这种眼光和预见的教师称为“没有文化的保姆”:
如果缺乏科学远见,如果不善于今天就在少年的心中撒下数十年后发芽成长的种子,教育就变成一种原始的照料,教育者也就成为没有文化的保姆,而教育学就会成为一种巫医术。[3]
在苏霍姆林斯基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遇到过不少“难教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属于智力发展迟缓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只要实施恰当的教育方法,具备相当的耐心与爱心,孩子就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并带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离开学校。他帮助这些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指导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在劳动中发展爱好与智能。大量的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在接受了十年这样的中小学教育走出校门时,他们有的升入了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有的参加了工作,成为某一领域的劳动人才。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心中永存着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渴望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人生不断向前的力量。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不仅仅倾注了满腔的爱,而是在真切的爱背后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这些方法又来源于科学的远见和发展的眼光,使得这些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习的热情之火始终不曾熄灭,并且这股火焰将照亮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当下,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现象为数不少,在某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相当一部分教师迫于种种压力,只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专注于研究每一年中考、高考的试题变化,而研究本学科存在的真问题、前沿性问题的教师越来越少,真正具备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由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被深埋在题海之中,厌学者大有人在,逃学者也屡见不鲜。我听说在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有的学生竟然将教科书、复习资料统统付之一炬,有的学生则跑到空旷之处大喊大叫:“高考结束了!”而那些升入大学的孩子,有不少就是为将来找个工作而不得不混个文凭而已。我的一位在大学执教的朋友曾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起过不少这样的事例。对教师来说,这其中当然有一些逼不得已的苦衷,但如果我们的教育终使学生不再热爱学习,终丧失了对知识的热望,那就是教育上的、不能原谅的失败。
除了缺乏这种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远见,这种教育上的“巫医术”还表现在对活生生的个体的千般面貌视而不见,盲目照搬一些现成的“先进经验”,缺乏经过深思熟虑的、细致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这种盲目性使教育工作本身变得不可预测,变得漫无目的,变得毫无根据,成为教育中出现悲剧的重要根源。
大翻译家傅雷先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大师,二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对两个儿子进行教育时,傅雷夫妇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们发现傅聪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就着力培养傅聪的音乐才能,终于使傅聪成为世界知名的音乐家;而二儿子傅敏则缺乏音乐上的资质,傅雷夫妇就没有在音乐上对他作过多要求,而是劝他放弃了专门练小提琴的想法,着力在文化课上进行培养,后来傅敏成长为一名卓有建树的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两个儿子不同的资质,准确地预见并帮助他们确定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实施了不一样的教育方法。这也可说是成功实践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当然不限于家庭教育,事实上,真正的优秀教师无不是这方面的典范。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是千差万别的人,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