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颂橘草堂医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颂橘草堂医鉴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1.26 6.5折 48 全新

库存1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祚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5722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3803153

上书时间2024-10-1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生者乃百年过客,医者以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天职,因此必须读经典、知医理、用中药,深读广识,才能将中华五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驱邪扶正、令人康复的中医药国粹发扬光大。传承发扬中医药,在深读经典著作领会精神实质的同时还要对近、现代著作和疾病谱的变迁加以研究,才能更好地辨病逐因、辨证施治。我虽行医七十余载,曾出版专著多册、发表医学论文多篇贡献医界,但仍需与时俱进,顺应疾病谱的改变,由弟子们整理近期医治案例,并将我早年侍诊抄写的部分方剂以及日常偶得医理感悟等整理成册,以供热爱中医的同道共享。

宋祚民 谨识

乙未年春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日

导语摘要
《颂橘草堂医鉴》一书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详述经典医案诊疗记录、医理方药分析感悟的书。作者宋祚民先生将早年侍诊孔伯华等几位先生时抄写的经典医案、方剂、日常的医理感悟,以及孔老自己行医七十余载的医案奉献出来,由弟子们整理成册,与热爱中医的通道分享。

全书共有三卷,其中“卷之一·医家小传”详述了宋老的中医生涯。

“卷之二·侍诊医案解析”记述了宋老在侍诊孔伯华先师时,抄写的病案,对各个病案的辨证分析、选方用药、药物加减化裁记录得详略得当。

“卷之三·医理医案医话”中“医理篇”总结了宋老的临床诊疗经验,包括对伤寒、温病、湿温疫症的辨证,宋老对津液、奇经八脉、儿科疾病与免疫功能的解析,以及著名的宋老临证的“调理脾胃十法”;‘“医案篇”总结了宋老业医七十余载,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经典案例及分析;“医话篇”讲述了部分宋老早期的从医经历中的逸闻趣事,弟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医学、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故事使读者充分了解老一辈中医大师“大医精诚”的精神,对临床各级医师都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宋祚民,主任医师,教授,生于1925年3月,北京惠民中医儿童医院名誉院长,194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师从京城名医孔伯华,并经考试取得中医师资格,悬壶济世。50年代创办德胜门联合诊所,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研经典,并可得心应手的应用于临床疑难重症患者。对温热病、血液病、心肌炎、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肾病、脑炎、厌食、妇科更年期综合症等内、妇、儿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经验。


宋老是全国民老中医、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奠基人之一。一生勤于临床和中医教育,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录

卷之一 医家小传



我的中医生涯 2



卷之二 侍诊医案解析



外感咳喘 20



胃痞胃痛泄泻 50



痹证 60



眩晕头痛 66



胁痛 69



消渴 71



淋证 71



便秘 73



失眠 75



水肿 76



疝气 76



项发结核 77



噎膈 78



口干症 79



奔豚 80



月经病 81



胎中病 84



产后病 87



淋巴管炎 89



皮疹 89



赤目生翳 90



卷之三 医理医案医话



医理篇



伤寒温病对比解析 94



湿温疫临证思路 97



温病讲稿  101



论津液 107



津液经文选录 129



“奇经八脉”谈   142



小儿疾病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148



调理脾胃十法  152



医案篇



小儿疳积治疗验案 164



由奇经八脉论“女劳疸”治验  167



颈痈治验  17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74



肠风便血医案 177



分泌性中耳炎 179



宋祚民验案二则 184



谈先师孔伯华石膏及对药运用经验 186



痛风谈  191



宋祚民治病小故事三则  197



宋祚民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201



静脉曲张的中药治疗  204



月经杂症论治  206



兴阳法治愈胃寒痛 209



宋祚民老师学术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212



宋祚民以“肺为主,脾肾为根”思路论治小儿虚喘验案 218



宋祚民运用温病思路论治儿科疾病经验 222



湿热毒病案解析 227



宋祚民治愈痈瘰验案解析  235



鲜药的作用  239



呕吐验案一则 242



妇人脏躁  250



病毒性脑炎验案一则  251



医话篇



支边义诊趣闻 254



忆密云山区下乡支农  257



恩师育我成长  261



宋祚民行医70 周年感言 263



宋祚民先生“重本源、调平和”的临证思维  265


师爷教我学中医 268

内容摘要

《颂橘草堂医鉴》一书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详述经典医案诊疗记录、医理方药分析感悟的书。作者宋祚民先生将早年侍诊孔伯华等几位先生时抄写的经典医案、方剂、日常的医理感悟,以及孔老自己行医七十余载的医案奉献出来,由弟子们整理成册,与热爱中医的通道分享。



全书共有三卷,其中“卷之一·医家小传”详述了宋老的中医生涯。



“卷之二·侍诊医案解析”记述了宋老在侍诊孔伯华先师时,抄写的病案,对各个病案的辨证分析、选方用药、药物加减化裁记录得详略得当。


“卷之三·医理医案医话”中“医理篇”总结了宋老的临床诊疗经验,包括对伤寒、温病、湿温疫症的辨证,宋老对津液、奇经八脉、儿科疾病与免疫功能的解析,以及著名的宋老临证的“调理脾胃十法”;‘“医案篇”总结了宋老业医七十余载,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经典案例及分析;“医话篇”讲述了部分宋老早期的从医经历中的逸闻趣事,弟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医学、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故事使读者充分了解老一辈中医大师“大医精诚”的精神,对临床各级医师都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学习。

主编推荐
宋祚民,主任医师,教授,生于1925年3月,北京惠民中医儿童医院名誉院长,194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师从京城名医孔伯华,并经考试取得中医师资格,悬壶济世。50年代创办德胜门联合诊所,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研经典,并可得心应手的应用于临床疑难重症患者。对温热病、血液病、心肌炎、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肾病、脑炎、厌食、妇科更年期综合症等内、妇、儿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经验。

宋老是全国民老中医、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奠基人之一。一生勤于临床和中医教育,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精彩内容
卷之一医家小传

余幼年为病所苦,立志研医,就读北平国医学院得遇恩师孔伯华,慕先贤之敬业奉献,感中医之广博精深,业医七十余载,虽“鬓衰头似雪”,仍怀雄心壮志,愿留贡献于后人。

我的中医生涯

少年抱恨立志学医

1925 年3 月23 日(民国十四年乙丑正月廿九日),我出生于北平德胜门外一个平民家中。父亲宋子铭是鬃行工人,以力求食。打我记事时起,就看他成年累月地在露天野外操持猪鬃,酷冬炎夏极少闲时。旧中国,干体力劳动的人社会地位。又脏又苦的猪鬃行业,自然不会为人器重。不过,当时这个行业的经济收入却是比较稳定。我就是在这样无冻饿之虞的底层工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1937 年我刚13 岁时,母亲突然患病去世,这件事对我刺激甚大。母亲患的是急性痢疾,并非不治之症,但由于缺医少药求治无门,只好眼睁睁望着她离开人间。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去当医生,为天下的劳苦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

母亲故后不久,我心灵上的创伤尚未愈合,不幸又遭横祸,将腿骨摔伤,卧床难动。父亲请来一位“江湖医生”给我调治,他用未经消毒的大铁针扎入我的膝盖骨内,致使针眼感染化脓,伤势严重,后“医生”逃之夭夭,我的左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真是“庸医杀人不用刀”啊。当时,我想如果我日后当了医生的话,一定掌握真本领,决不草率行医,更不把人命当儿戏。

1939 年,我勉强读完了10 年私塾。我把自己想学医的念头说给了父亲,父亲慎思了一番之后点了点头。第二年,我便被送进北平国医学院去学医了,这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极不平凡的新起点,迄今算来已有70 多年的历史了。

就读良校得遇良师

1929 年,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后,做出了“取缔中医”的荒唐决议,并准备实施。此举激起中医中药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的公愤。孔伯华先生作为北平中医中药界的请愿团团长,率队南下,向南京政府请愿。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通过这次请愿斗争,先师孔伯华先生深切感到中医中药事业岌岌可危。尽管它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但当局一旦运用行政手段,便可能被取缔。要想保存和发展中医事业,必须加紧培养人才,大力壮大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为此孔先生与当时跻身“四大名医”之列的萧龙友先生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是我国近代较完善的一所私立中医教学机构。她正式创建于1930年,结束于1944 年,萧龙友先生任董事长,孔伯华先生任院长,历时15 个春秋,共开设过11 届,先后培养出内科、外科、妇产、儿科、针灸、正骨以及药物、按摩等各类中医中药人才700 多名,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事业、防治某些常见疾病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百余年来,该学院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大多数已成为当今医坛栋梁及中医界屈指可数的专家名流。我是该院后一届毕业生,到我毕业那年,院址已迁到了阜城门内巡捕厅。

孔伯华先生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操办这所中医学院,把自己几乎五分之四的诊费收入用在办学事业上,十多年如一日,直至国医学院告散为止。我上学时,孔伯华先生每日应诊之余,便亲临学院理教,不但参加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还亲自四处奔走,约请著名中医来院任课。曾在学院任过教的专家名医有:瞿文楼,主讲儿科;姚季英,主授妇科和诊断学;周吉人,专讲《黄帝内经》;安干卿,任教《难经》;陈慎吾,讲授《伤寒论》;赵树屏,主教“医史”;宗馨吾,任教《金匮要略》;张菊人,任教《温病学》;孟庆三,专讲药物;焦会元,施教针灸;孔仲华,教授古典文学和中医常用术语等。这些先生们都是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社会知名人士,所以课徒授业无不游刃有余,加之学生们大都求知欲望很强,故而学习成绩普遍良

好,效果颇佳。1944 年,侵华日军妄图强迫中国的医院人员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国医学院办到第11 届时,日本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要孔伯华先生交出国医学院归伪政府接管,孔师大义凛然,拒绝听命,宣称“余以兢营十五年之学业,不予委之外人”,从而忍痛解散了这所学校,一时被人们传为佳话。由于国医学院当初未曾被政府承认,所以学生毕业后始终不能领到行医执照,没执照便不许行医。蒙恩师孔伯华先生垂爱,收留我在他的医寓里实习抄方,侍案深造。

当年又得遇金书田先生,金老为北平国医学院董事,曾代表北平任南京国医堂干事,建国后金老被聘为北京中医进修学校顾问,并为北京西医学习中医班讲授温病课,因金老高度近视,在北京的家中及后海广化寺应诊时我为其侍诊抄方,多有收获。

恩师教诲受益终生

恩师孔伯华先生是一位医德高尚、医道深邃、医理渊博、医术精良的当代名医,他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医疗作风严谨,在辨识病症、因疾下药方面,有独特建树,在温病学方面更是高人一筹。为此深得群众推崇,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同被誉为“四大名医”。

恩师长期钻研中医传统理论,并注重结合实践。他常教诲弟子们说“观书者当观其意,慕贤者当慕其心”(语出唐人刘禹锡《辩迹论一首》)。他反对“唯古是好”和“泥古不化”。他没有门户之见,常告诫弟子们要博采众长,唯贤是取,不可浅尝辄止。他说“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语出宋人岳飞《良马对》),意思是说,刚学到一点本领就满足,刚能辨认疾病就逞强,这是没出息的人的行为。

恩师非常推崇医家徐灵胎的《同病人异论》一书,并对徐氏辨证论治,灵活施药的科学理论做了相当精辟的解释。他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典范。经他诊治的病人,大多数效果显著,有的甚至药到病除。

恩师对病人十分同情、体贴,凡登门求治者,无论地位高低、资财厚薄、轻病顽疾,他都精心调治,一丝不苟。尤其对家境贫寒的病人,非但不收诊费,有时还倒付药资。解放前,经恩师治愈的病人中有达官贵人,也不乏贩夫走卒;解放后,求恩师诊病的病人中有中央高级首长,更多的是普通工人、农民。

我在国医学院听恩师讲课,毕业实习时又随师秉笔抄方,后来独立工作,每遇疑难病症仍常去登门求教。同窗师兄弟数十人,恩师非但不索取任何报酬,还经常管饭,有时还给我们零花钱。负责挂号的刘老先生(人称“刘二爷”)随师挂号多年,后来年老体弱失去工作能力,恩师便一直供养他到80 多岁作古。恩师的品行、医德、医风时时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日后的行医过程中不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以谦逊好学为美德,以为病人解除痛苦为己任,努力为人民服务。

初次行医即获良效

1945 年我在孔师医所实习抄方时,我妻子娘家一位亲戚突患脑炎,托人捎来口信要我速去看看。我到他家时,病人病势垂危已穿好寿衣,被停放榻上。家里人说,已昏迷三日,水米不进。我一观察,发现其面色如土,双目紧闭,脉搏极其微弱,呼吸时断时续,用手指掐按人中穴,毫无知觉,呼叫半天更无反应。这病确实棘手,但作为医生,应千方百计予以抢救。我想起实习期间有次随孔师会诊的也是脑炎病人,表现为不醒人事数日,二便失禁,双目对光反射全无,其危重程度与眼前这位亲戚毫无区别。当时鉴于病人昏迷,不但服药不进,对针刺也全然麻木。孔师当即决定用新鲜西瓜汁化溶安宫牛黄丸给患者灌入,以起到芳香开窍的作用。灌入后病人果然微睁双眼,开始清醒了。接着孔师又用生石膏、鲜九节菖蒲根、银花、连翘等数十位中草

药搭配调治,几天后这位病人竟然病愈出院,上班工作了,未留下任何后遗症。想到此,我便试着用这个方子调治。后来这位亲戚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未留任何后遗症。

通过这次诊疗,附近街坊邻居对我交口称赞:“名师出高徒。”于是不断有人求我治病,日久天长自己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诊病和治病的经验。但遇到繁复或少见的疑难病还不敢应治,每每都得去求教孔先生。先生始终是有求必应,甚至手把手地帮我治疗,向我传经。这为我日后独立悬壶应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悬壶应诊奋发图强

北平国医学院因为未被政府批准备案,所以学生毕业后要开业行医,还得再经考试院进行考试。为此,不少同学毕业后被迫去当教师、职员,或经商、做工。我因跟孔师的时间较长,耳濡目染,亲传嫡授,掌握恩师的医技稍多一些,所以1946年参加北平考试院举行的特种中医师考试时,取得了合格证书,从而有资格正式悬壶应诊,走上了独立工作的道路。

人常说“老医生,少戏子”。当时我刚满21 岁,既无丰富经验又乏深刻理论,更无社会声誉,所以来找我看病的人很少,终日门庭冷落,几可罗雀。无奈只得走家串户,寻病送医,生活很艰苦。经常是寅吃卯粮,有时竟有断炊之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