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五十年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0.66
3.9折
¥
7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吕佩浩,邹兰春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8206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3801097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古人云:“遂心之事只一二,不如意者常八九。”人生的这种常态,这种不完美,常使人们幻想时间能够倒流,重新安排自己的一生。倘若时间真能倒流,人生可以重新来过,又会如何?一生中曾上万次聆听临终者忏悔的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的墓碑上,刻着他自己手书的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真是一语石破天惊!这是对向善、向美力量的描绘与赞扬。然而,时下的探索发现还是让人失望: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时间箭头不会改变,时光不会倒流。
正因为时光不能倒流和人生的性,我们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六五级编采专业毕业校友的这本回忆性文集便显现了它宝贵的纪实价值。在历史的链条中,它是独特的,难以复制的。我们五年的大学生活,因“文革”的冲击大半浪掷,的确遗憾,但它依然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节点——既连接着以前的脚印,又深刻影响了我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轨迹。在我们无数次的回望中,经常会想: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时代?我们天南海北汇聚一起的这个群体,是个什么样的群体?回答这个问题,只靠单独个体的回顾,难免片面模糊,而这次同学们的文集,是一次集体的回顾,而且思考聚焦到一些共同的话题,不仅使过往岁月得到更加生动、全面、准确的再现,而且在不经意中凸显了我们这个群体的特征和美德。
一是重感恩。过去讲感恩,“君亲师”(国君、亲人和老师)三者排在前面。现代社会感恩的范围扩大了,但“师”依然是极为重要的感恩对象,大约排在与父母亲同等的地位。大学同窗的回忆,感谢师恩必然是应有之义,并成为一种值得倡导的校园文化。虽说我们聆听老师授业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在那个特殊年代,学子们或多或少做过对老师不敬乃至伤害的事,一种潜藏心底的忏悔感,更激起了我们这些学子对老师的深情回忆。忏悔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它源自善良的人性。在这种情感与品质的支配下,一些同学开悟较早,加上因缘际遇,对遭受冲击较大的老师如温济泽,进行了尽可能的保护,这方面李春荣、李振海是代表;另有一些同学在文革结束不久,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满腔热情地传扬老师的精神品德,突出的是吕佩浩和谢骏。他们汇编纪念温济泽老师文稿,出版纪念文集,发起制作温老师的半身铜像,等等,付出了大量心血。谢骏回忆院党委书记左荧、拜访副书记顾湘,情真意切。他的忏悔也是痛快淋漓,掷地有声。此外,朱月昌、吴亚根、徐汝廷回忆李振水、赵玉明、时煜华、田本相、樊淑泉等老师的文章,情节难得,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这一届同学,许多出于贫寒之家,毕业之后念念不忘对父母的感恩。赵玉斋艰苦求学经历和工作后关心照顾继母的故事,诠释了“寒门出孝子”的古风。还有在劳动锻炼期间,以及分到贫困地区的同学,与当地父老乡亲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也得到了生动体现,成为艰苦之中一抹亮色。邹兰春的《想起了水石浒》是如此,赵恩洲、沈芳忆内蒙古,栗金孚、邓良宝忆贵州,李志英忆海南,陈广寿忆六盘山的文章,也是如此。
二是贵友情。五年同窗,师出同门的学友,友情深厚是必然的。可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这些学友不同寻常,“文革”中受极左思潮蒙蔽,迷失方向,参加了不同派别,卷入打“派仗”泥潭,感情一度受到影响。可贵的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周复民的《我爱新652班》的激情表白,代表了许多同学的心声。张淑娟文中有一个感人的情节,她因自己奉命错批冯婉丽而真诚道歉。不少同学虽没有直接表白,但在心中早已消除了过去的芥蒂。从一次次的聚会中可以看到,同学们见面时那开心的笑容,亲切的聚谈,兴致勃勃的同游,哪还有当年互相攻击、剑拔弩张的影子?有的是毕业后的互相牵挂、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一种胸怀,一种素养。乔沧桑去世,大连的胡金星远赴丹东去送一程;李春荣去世,石家庄的赵玉斋、唐山的杨迎新,北京的邹兰春、吕佩浩、曾光伟同学到丰润见他后一面。面对那些毕业后不见消息的同学,那些身体有病或境遇不顺、感到孤独寂寞的同学,大家倾注了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了同窗情和群体的温暖,很有“只要集体在,不让一人失落”的气度。一班费尽心思找到了王竹筠;二班的周猷德经过不懈努力,硬是将班里难觅踪迹的邢继英、常买等同学“挖掘”出来。在这本文集中,王春林、张成友回忆贺亹,常炳林回忆王兰同学的文章,均文情并茂,很有功力,堪称美文。我们受感动之余,甚至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这个群体对“先走”的同学,若都能留下一篇或几篇这种充满友情的文字,岂不是很有意义?这对新闻系出身的我们来说,是不难做到的。
三是有文采。能考入大学新闻系者,多是写作方面的尖子生。实践证明,就笔头而论,我们北广同学不输于其他名校,而在敏锐方面可能还占有一定优势。所以,胸中怀锦绣,笔下走龙蛇,能写善写,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收入本书中的作品,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立意还是谋篇,工描还是泼墨,皆思虑精熟,文采斐然。翻开文集,如打开百宝箱,光芒四射,目不暇接;如进入百花园,姹紫嫣红,各有千秋。真的是,人人怀荆山之玉,个个握龙蛇之珠。前面已经提到的,无需再说,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姚明贤的《梦里萦绕广院情》,以精炼准确的笔墨,勾勒出北广五年各个阶段的总体轮廓,如果哪位对某一段生活模糊了,可看姚文。与此相连,徐振荣的《母校情 老骥心》,对母校的今世前生做了全方位的精刻细描,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草一木俱含情。 崔一贵、 刘桂芬的《校梦不曾休》,以诗化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季淑兰《五十年后的汇报》激情澎湃,当年这位学校的女子百米冠军,参加工作后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桂雅莉创办锦州交通台、陈连峰参与创办珠江经济台展露的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着实让人叹服(《我办交通台的故事》、《我参与创办珠江经济台背后的故事》)。王求国以自家石榴树为线索,回忆了令人心醉的师生情谊,文章朴实无华却颇具匠心(《我家的石榴树》)。乔沧桑的《半是坎坷 半是幸运》看似信笔写来,内里却有分寸,对人生乃至风云大事皆有透彻的分析。陈娜的《五味人生》以流畅的文笔,对艰苦卓绝的陕北窑洞生活进行了非常逼真的描绘,让人一读一叹。邢继英的文字洋洋洒洒,驱遣自如,富有情趣,读来只觉其短,不觉其长。邢业凡、亢书堂、胡金星、牛希昌、李海几位,直抒胸臆,坦荡洒脱,读其文如见其人。罗文成以高亢的激情,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天苍苍野茫茫”的边疆壮曲(《心灵深处的震响》),使人想起在校时那个体魄强健的硬汉形象,只是惜墨如金,只从这一篇来看,也是意味悠长、很有功夫的。王宝三则以散文的细腻手法,描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故乡风景图(《哈尔滨往事》)。
谈文采不能不说到诗。自古文人雅士兴会,必有诗。我们这两个班,诗人不少。人们熟知的有邹兰春、陈群林、吕佩浩、曾光伟、陈为堔、邢业凡、贺亚生等,这次又看到了蔡友的诗。邹兰春出过一本很高雅的诗集,诗词与书法俱佳。陈群林诗示人不多,但篇篇不俗,激荡风云之气。邢业范出口成诗,每到一地都有一二首诗作,被誉为“行吟诗人”。贺亚生可能是诗写得多的,他足迹遍世界,诗也写遍世界。吕佩浩、曾光伟是后起之秀,讲究韵律,诗词佳作不少。蔡友也是写诗行家,有《蔡友诗选》、《蔡友诗歌全录》问世。过去,他因身体原因没能参加同学聚会。这次编文集,他赐《校友情》诗七首,抒发了对同窗学友的深厚情谊。集句和陈群林二首,借用古人名句相和,体现了他对古诗词有很深的造诣。生活是诗的源泉。从收录在本书诗词篇的作品看,同学情、同学聚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灵感和诗兴,已成为诗词创作的不尽话题。
四是能团结。新651、652两个班的80多位同学,是一个奋斗在各条战线的优秀的干部群体。他们重感恩,贵友情,有能力,有才华,这种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向心力比较强,容易团结在一起。加之北京广播学院发展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学,老师德高望重,客观上为校友的团结添加了凝聚力。但主要的还是这两个班都有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在邹兰春、周复民两位会长的领导下,担任同学会职务的同学,真正做到了没有报酬却殚精竭虑、带头苦干、乐于奉献,成为联系、团结同学的核心。组织这么多次聚会,80多位同学中,除了韩彦俊、朱传济同学未找到以及去世的几位同学以外,其他同学都参加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编辑、出版这本校友回忆文集,更是一件非常艰巨繁杂的事。这些都是对我们这个群体的考验,也是我们团结的象征。
时光飞逝,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不妨突发奇想,再过五十年将会如何?“后人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当后人从书林中翻出这本集子,我们这些古人的情怀和生活,在他们眼前鲜活起来的时候,他们会有何种感想?在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在不解和质疑的同时,一定会有欣赏赞叹的声音。因为美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美的东西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预想到这些,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今天的付出感到欣慰吗?
(杨迎新执笔)
导语摘要
本书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六五编采专业校友毕业五十年后再聚首献给母校的礼物。汇集了同学们写的一些随笔散文和诗歌。记录了五十年来各人的人生感悟。再回母校,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在他们退休后平静如水的内心里,掀起了阵阵波涛。几十年来,那曾经的苦涩,曾经的欢乐,曾经的奋斗,曾经的荣耀,撞开了记忆的闸门,一浪一浪涌出来……
作者简介
吕佩浩:文化学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编审。社会职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太学名誉教授、桂林孔子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华夏龙文化艺术院名誉院长等
邹兰春: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军区某部工作,任参谋、干事。1978年转业到北京市物资局系统,先后任干事、宣传处长、公司党委书记、中专学校校长。1992年调北京市统计局,先后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巡视员。2007年退休。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研究会会员。
目录
前言
母校篇
梦里萦绕广院情 姚明贤()
母校师恩润我心 吴亚根()
悠悠广院情 王春林()
我爱新“六五二”班
周复民()
我的“二进宫” 朱月昌()
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胡金兴()
五十年之五的随想 张淑娟()
我的母校情结 李
延()
心底的感念 常炳林()
我和温济泽老师一段特殊的经历 李振海()
榜 样 李春荣()
蜡烛的光辉
吕佩浩()
在“温济泽生平事迹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吕佩浩()
访顾湘 谢 骏()
广院饭菜甲京华 谢 骏()
同窗手足似水长
王春林()
感悟师生情 徐汝廷()
师生情谊重如山 王春林()
母校情 老骥心 徐振荣()
感恩母校 孙秀英()
重返母校
刘桂芬()
参加五十五周年校庆感怀 张淑娟()
祝福母校六十华诞 吕佩浩()
追梦篇
在土默川的岁月里 赵恩洲 沈
芳()
几度归零 挑战人生 周猷德()
新闻背后的故事 李德存()
我参与创办珠江经济台背后的故事 陈连峰()
我办交通台的故事
桂雅莉()
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赵玉斋()
校梦不曾休 崔一贵 刘桂芬()
好人难做还要做 牛希昌()
奋斗半生 凡心一点
邢业范()
小村里的个大学生 杨迎新()
蓝光闪耀的前后 杨迎新()
附杨迎新杂文 鲁迅为官 杨迎新()
从“厨师”到“建筑师”
吕佩浩()
人生有梦不觉苦 佟玉会()
在那遙远的土坯屋 孙智泉()
我和全国份《小学生报》 蔡 友()
这一辈子我无怨无悔 李
海()
五十年后的汇报 季淑兰()
跨出广院大门后 谢 骏()
半是坎坷 半是幸运 乔沧桑()
回望六盘山足迹
陈广寿()
在贵州安顺的日子 栗金孚 邓良宝()
我心中的黎族阿嫂 李志英()
我家的石榴树 王求国()
想起了水石浒
邹兰春()
忆贺亹 张成有()
忆王兰 常炳林()
那情怀,那精神,伴我一路走过来 邢继英()
心灵深处的震响
罗文成()
五味人生 陈 娜()
平淡是真 健康是本 亢书堂()
哈尔滨往事 王宝三()
诗词篇
江城子回母校(外两首)
邹兰春()
五律雨中游吉林松花湖(外三首) 邹兰春()
七律缅怀温济泽老师 邹兰春()
重会京城(外十首)
曾光伟()
沁园春国庆六十周年(外四首) 曾光伟()
悼念诗两首 曾光伟()
七言诗赞母校(外一首) 邢业范()
河南游打油诗十首
邢业范()
赞蔡友(外五首) 邢业范()
同窗情(七首) 蔡 友()
岁月拾零(六首) 陈为琛()
校庆诗两首
贺亚生()
同学欢聚黄鹤楼(外六首) 贺亚生()
赞温济泽老师(外四首) 贺亚生()
河南聚会诗两首 佟玉会()
老年抒怀
牛希昌()
七律校庆五十五周年回母校聚会有感 吕佩浩()
江西采风(六首) 吕佩浩()
吉林采风(七首) 吕佩浩()
河南采风(九首)
吕佩浩()
哈尔滨采风(五首) 吕佩浩()
诗唱和 陈群林、邹兰春、曾光伟、邢业范、蔡友等()
聚会篇
三十四年后的一次班会
胡金兴()
缘——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聚会感怀 黎向荣 孙敬梅()
黄鹤武当万里情 谢 骏()
拳拳之心 眷眷之情
周猷德()
徜徉在星火点燃的大地上 谢 骏()
观瀑崖悬黄果树 荡舟洞探天河潭 吴亚根()
情同松江水 谊高长白山
李振海()
青绿随风去 依然是白杨 杨迎新()
相聚中原大地 王春林()
休闲消暑北国游 谢 骏()
附录
一、
新闻系六五级编采班同学名单
二、 新闻系六五编采班同学会成员名单
三、 校友之歌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六五编采专业校友毕业五十年后再聚首献给母校的礼物。汇集了同学们写的一些随笔散文和诗歌。记录了五十年来各人的人生感悟。再回母校,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在他们退休后平静如水的内心里,掀起了阵阵波涛。几十年来,那曾经的苦涩,曾经的欢乐,曾经的奋斗,曾经的荣耀,撞开了记忆的闸门,一浪一浪涌出来……
主编推荐
吕佩浩:文化学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编审。社会职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太学名誉教授、桂林孔子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华夏龙文化艺术院名誉院长等
邹兰春: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军区某部工作,任参谋、干事。1978年转业到北京市物资局系统,先后任干事、宣传处长、公司党委书记、中专学校校长。1992年调北京市统计局,先后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巡视员。2007年退休。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研究会会员。
精彩内容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作文题是比较好猜的。作文题离不开当前政治,紧跟国内外形势,中心思想指向单一;不像现在大多采用的材料作文,发散多维,言之成理即可。我猜想:前两届的高考作文题目分别是《当唱起国际歌的时候》和《五一游行》,扣的是“反修”主题,是论述文体;今年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正紧张,会不会出一个扣合“反帝”主题的作文题呢?会不会考应用文体呢?
高考前我试写过一篇同名的作文,被老师选为范文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班上一位有心的同学,看了以后,记住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开卷时,看到作文题,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
出了考场,那位同学笑着拉着我的手说:“你那篇作文我看了几遍,基本记住了。,’我一听,心想,坏了!还真说不清谁抄谁的了。还好,我们俩既不邻座,又不在一个考场,那时也没有作弊通讯工具。改卷老师大概也会纳闷这两篇作文为何如此相像。只能说是内心感应,所见略同吧!
当时的高校录取通知书,不直接寄给考生,由班主任通知考生领取。那时村里没有电话,只在大队部里,有一台旧式摇把电话机。在高考发榜期间,县里高中——公社——大队的电话,对学校和考生是开绿灯的。这也算一项特权吧,以示县里对高考的重视。
班主任打电话通知考生,也很费周折,要一级级人工转接。先拨通县总机,县总机接线至公社总机,公社总机再转接到大队部,大队再通知到考生。那时的电话网不像现在是多路的,经常占线。实在打不通,班主任会让住得较近的同学捎信给他。
高考后,我回到家乡,一边在生产队里干农活帮家里挣工分,一边等录取通知。虽然对考上大学心中有较大把握,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期盼和焦急,犹如七月的盛夏。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的7月27日上午,我正在地里光着膀子锄玉米,大队部里的喇叭响了,传出了会计兼广播员激动的喊叫声:“王春林,老师让你回学校领通知书!”我撂下锄头一路小跑往家跑,我要把好消息第一时问告诉我的父母,让他们分享我的快乐。街上觅食的鸡群,被我吓得嘎嘎叫着拍着翅膀四散逃跑。没到家门口,就看到正做饭的母亲,搓着手上的面团走了出来,她脸上笑出了泪花。原来她也从大喇叭里听到了。大喇叭,大广播,我爱你!是你第一
时间把决定我人生的好消息传递给我,我们今生有缘!
我顾不得吃中午饭,胡乱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穿上长裤和汗衫,就往县城赶。临出门,母亲往我手里塞了一块烙饼。我一边跑一边想:录取我的是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北京广播学院”呢?
15里的路程,1个小时就到了。来到学校门口,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进进出出。迎门最显眼的照壁上,可着墙面贴着告示,红纸金字。告示上方写着“光荣榜”三个大字,教务处把录取通知书分批次抄出来。名牌大学排在前面,一来宣扬学校的教学成果,二来激励后届学生。好似古代科考的发榜一样,众人翘首引颈,煞是热闹。
我挤人人群,两眼一眨不眨地在榜上快速扫描,很快找到了我的考号、名字,后面的录取学校赫然写着“北京广播学院”几个字,我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我的梦想实现了!
我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也选择了我。母校向我伸出了召唤的双手,我要投向她温暖的怀抱,北京广播学院,我来了!
我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班主任王老师的办公室,只见几个同学围坐在他身旁。我双手接过老师递过来的录取通知书,连声道谢。王老师看着这些将要飞出的雏鸟,满眼泪花,脸上充满不多见的和蔼,低声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要向你们道一声对不起,感
谢你们三年来对我的忍耐。”老师这句充满复杂感情的话,只有我们能掂出它的分量,品出其中味。他的严格要求,完全是为了我们。
在我们眼里,王老师既是老师,又像严父,全班同学对他又敬又畏。他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P11-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