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4.39
6.1折
¥
56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顾菁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1063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23657984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关于这本书(自序)
1994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很幸运地来到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美术,记得刚工作没多久,我们的校长潘洁教授就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是美术系毕业的,以后除了自己的美术创作以外,还要多花时间学习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多下幼儿园,把观察和体会写下来。”后来,在老校长和当时美术教研室主任夏征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在学前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干”。正因为当年有这些前辈们的教诲,如今虽人在异乡,但每次看到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美术课上的点点滴滴有所感悟时,被眼前的一切感动时,心里总会想起潘洁校长说过的话,特别想把这些平凡真实的课堂过程记录下来,和国内学前教育的同行们一起分享。
本书呈现的美术课一部分是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部分是在美国小学低年级发生的。因为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孩子刚满五岁就要进小学学前班学习,满六岁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依此类推。在美国义务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需要交费,且价格不菲。而且几乎所有的幼儿园和小学(包括私立小学和公立小学)都喜欢请家长们去当助教。因为在当今美国,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也为了建立一种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美国的家园合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相对完善。所以身为两个女儿的妈妈且有美术专业和教学经验的我经常会被邀请作为美术课的助教,这也使我有机会亲临美国幼儿园和学前班的美术课堂,近距离观察并亲身体验他们的美术课。
本书中每一堂课的标题后,都加了一个具体的年龄范围。特别说明一下,这里写的年龄范围,只是针对这堂课上孩子们的年龄,课堂内容的实际适合年龄范围更广。记得一次在斯坦福大学的儿童美术手工活动上,我遇见一位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当我们谈到不同的美术课程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个问题时,她说在美国,一个美术课程的设计一般都适合一定的年龄跨度。比如本书中的“音乐画”这堂课,并非仅仅局限于书中写的5-6岁,而是针对3-8岁的儿童都适合。有些美术课程适合的年龄跨度甚至为3-12岁。
在本书中,我没有对所记录的这些美术课和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过多地、抽象地发表评价和议论,而是尽可能具体、客观地描述美国课堂上老师和儿童之间互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去体验,从中感受美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并思考与国内儿童美术教育之间的差异。比如说,美国老师对孩子们的态度要比中国的老师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少一点威严和管理。再比如美国的幼儿园喜欢孩子们在画画和做手工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不是很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终作品的完美,而中国的同行相对来说可能更注重通过引导,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等等。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儿童美术课堂和国内的儿童美术课堂可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但简单地评说这些差异孰优孰劣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实在美国,不同州、城市、社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擅于学习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合理取舍、巧妙平衡,将价值和启发的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为了孩子》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后来又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本书将以前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充实与改动,并加入了新的内容汇集成册。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在此深深地感谢《为了孩子》杂志的编辑高明艳女士,正因为她的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给一个新手在杂志上写连载的机会,我才有动力和信心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我还要感谢我母亲的鼓励、先生的支持和弟弟为本书亲自设计书籍装帧,没有家人齐心合力的支持,这本书也很难成形的。
后,希望本书能对国内同行有所启发。即将出版的它,对于一个曾经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如今是自由撰稿人的我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往后不仅自己要完成美术创作,更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美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点滴。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逗号,绝非句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关注笔者已在撰写中的美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案例集。
顾 菁
导语摘要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曾任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的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用55幅高清名画以及170张材料准备、过程步骤、作品实物的照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细节,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作者简介
70年代生人,生于上海,长于武汉,现旅居北美。美术专业毕业,曾任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美术教师,现为旅美画家、自由撰稿人,绘画作品多次在多伦多、九月、旧金山等地参展。在自己孩子的美国学校中担任美术助教工作,让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具有了国际视角,时常思考和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并以此经历在《为了孩子》杂志上开设专栏“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前后整整一年,这些文章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获得了众多读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幼儿园老师)无比热情的反馈和肯定。
目录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序一)
编辑和作者间的“恋爱”故事(序二)
关于这本书
美术助教培训
堂课:名画欣赏
第二堂课:综合材料绘画
第三堂课:非洲粗麻布画
第四堂课:画一匹“有肌理”的马
第五堂课:音乐画
第六堂课:纸版画
第七堂课:埃及的小塑像
第八堂课:自画像
第九堂课:泥塑动物
第十堂课:彩色的鱼
第十一堂课:木工课制作玉米衣玩偶
第十二堂课:非洲编织手工
第十三堂课:飞舞的雕塑
第十四堂课:怎样欣赏抽象画
第十五堂课:小丑画
第十六堂课:锡箔纸玩偶
第十七堂课:“飞向太空”手工制作
第十八堂课:图腾画
第十九堂课:小小“立体画派”
第二十堂课:做面具
附录:本书中的名画和画家
内容摘要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曾任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的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用55幅高清名画以及170张材料准备、过程步骤、作品实物的照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细节,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主编推荐
70年代生人,生于上海,长于武汉,现旅居北美。美术专业毕业,曾任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美术教师,现为旅美画家、自由撰稿人,绘画作品多次在多伦多、九月、旧金山等地参展。在自己孩子的美国学校中担任美术助教工作,让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具有了国际视角,时常思考和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并以此经历在《为了孩子》杂志上开设专栏“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前后整整一年,这些文章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获得了众多读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幼儿园老师)无比热情的反馈和肯定。
精彩内容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推荐序)
语言和绘画是儿童早期发展中两种重要的表征手段,它们既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标志,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在儿童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绘画与语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儿童绘画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达方式,体现着儿童特有的情感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因此,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和美术教育的特殊领地。如何教幼儿绘画,成了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顾菁女士的这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个问题。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我们从这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到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师谙熟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处处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尊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无论是欣赏大师们的名画还是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教师总是鼓励,而从不用“标准答案”去“统一思想”。甚至在引导孩子们看图画时,为了体现美感和柔和,教师手中举着一根彩色的羽毛,而不用硬邦邦的木棍或充满诡异的激光。这些细节的顾及,程度地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的尊重。
第二,坚持“美术过程重于美术作品”的理念,重感受、重体验、重过程、重创造。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美国的幼儿美术教育高度重视名画欣赏,让幼儿尽早接触并体验大师们的名画,从中感受大师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积累形象思维的高端素材。而在具体的美术操作中,教师只提供美术环境和美术指导,不追求作品的程式化、标准化、统一化、成人化。儿童画的美感来源于儿童创作过程中的愉悦和动作反省,而不是符合成人的规定。
第三,正确处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天生具有感知形象和热爱涂鸦的能力。但儿童的美术能力又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正是为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个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逐步了解和把握美术的元素和规律。我们从本书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鉴赏名画和实际美术操作中,指引儿童从具体形象中逐步抽取出点、线、面、形、色、景(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光线(光的强度和方向)的美术元素,同时,又引导幼儿从感受具体形象深入到感受内在的想象和情绪体验,达到激发兴趣、发挥想象、鼓励创造的结果。
第四,重视文化的多元性、材料的多元性、技法的多元性。本书介绍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让幼儿接触到西方经典名画,还涉及到跨文化(非洲粗麻布和编织、埃及小塑像、印第安图腾等) 的艺术形式以及现代派、抽象派、立体画派的艺术风格。就材料而言,不仅运用到蜡笔、水彩,还运用到纸板、泥土、玉米衣、铝箔纸以及综合材料等。至于让孩子们对着小镜子画自画像、把小彩鱼拓印在自己的T恤上,你肯定能想象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兴奋和疯魔!
第五,注重美术与音乐、舞蹈、科学、生活的结合,充分调动多通道感知和多学科交融。
第六,用法律和政策保障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美国社会的共识是: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儿童的学习当中,家长参与越多,儿童就越有可能接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许多家长在社会支持下,直接参与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美术活动,协助教师准备绘画材料和鼓励孩子们的美术创造,不仅提高了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发展。事实证明,越是热心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他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表现比其他孩子要优秀得多。
也许,本书为我们提供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还包含着更多的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认识。正如顾菁女士所说:“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儿童美术课堂和国内的儿童美术课堂可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但简单地评说这些差异孰优孰劣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实在美国,不同州、城市、社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擅于学习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合理取舍,巧妙平衡,将价值和启发的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描述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幼儿美术,不是一个“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让幼儿“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认识问题。
作为本书批读者,我还体验到这本书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它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具体课堂实录,又是美术教育理念的标本,同时,还是一本传授具体美术操作的教科书,可以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幼儿美工和幼儿美术教法,可以供愿意伴随孩子的家长学做美工。
顾菁女士以前是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后来,她移民北美,但矢志不渝献身于儿童美术教育。无论是对自己孩子的家教还是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她都十分有心,勤于观察、勤于记录、勤于思考,于是才有这本书的问世。本书的问世,只是她的幼儿美术教育经验总结的步。随着教育经验的继续积累和理论学习的深入,我相信还会有更深层次的学术著作问世,为幼儿美术教育增添更多的宝贵成果。
本文一开始,我就说过,语言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功能。语言的发展方向是概括化,而绘画的发展方向是形象化。绘画是儿童的天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种先天的能力可能在10岁左右就会停滞,不再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的人,其绘画水平就相当于停留在自己10岁时的水平上。因此,科学地指导儿童绘画,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表达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和无压抑地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成人,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带来一股清风,让孩子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疯”起来。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我同意顾菁女士这一论断。
王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有着专业的教育背景(美术专业毕业);专业的工作经验(在国内时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老师,在国外又一次接触了幼儿美术教育);而且在自己女儿身上实践着她的那些美术新思路……是一位有着国际视角的专家型美术老师。阅读她对20堂美国美术课的详细实录文字,家长或者教师不仅可以零距离接触美式教育的理念和具体操作,还可以经由作者的总结反思、比较中美教育的异同。
――原现代家庭杂志社《为了孩子》杂志/执行主编 高明艳
这本书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具体课堂实录,又是美术教育理念的标本,同时,还是一本传授具体美术操作的教科书。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学习幼儿美工和幼儿美术教法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愿意伴随孩子学做美工的家长的指导手册。它解决了幼儿美术教育中“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关键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振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