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17.17 4.4折 ¥ 39 全新
库存309件
作者(美)默里 著,曹植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4621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3786276
上书时间2024-10-18
前言
我只有一张母亲的小相片,这张相片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折痕。相片里,她微微地弯着腰坐着,胳膊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她的后背。我对她这个时期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的线索就是写在相片后面的字:1971 年拍摄于第六大街麦克家门前。根据她的生日我推算出她当时17 岁,我也知道第六大街位于格林威治村,但我并不知道麦克是谁。
在这张相片里:她看起来很严肃,抿着嘴,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她的头发浓黑、弯曲,像烟一样;她的眼睛,我尤其喜欢,就像两个黑黑的大理石球一样闪亮。这一刻永远地留在了岁月的痕迹里。
我仔细地观察着相片里母亲的每一个特征,照着镜子比对着每一个细节:眼睛、脸型甚至嘴唇。我们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我知道,我没有母亲那么漂亮。
在我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那几年里,我经常将自己锁在朋友家的卫生间风里,整夜照着镜子,将自己和母亲进行对比。每当夜深人静时,母亲那优美的动作就会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我整夜都站在镜子前,直到黎明到来。住在杰米家时,我会在她母亲的闹钟将她吵醒前或在她上卫生间前,溜回客厅的沙发上;在鲍比家时,每当听到清晨垃圾车发出噪音,我就溜回折叠床上。
我经常静悄悄地穿梭在他们的家中,从没好好地休息过一次,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每天的归宿在何处。
每当我躺下时,在黑漆漆的夜里,我都会用手指在自己脸上比画着,和母亲进行对比。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她在16 岁时也无家可归,她也经常逃课,她也经常在闲逛时做出自己的一些决定,布朗克斯区对我俩来说都意味着不安和危险。和我一样,母亲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恐惧中,而我每天都要为自己睡觉的地方发愁—是睡朋友家?还是睡火车上或楼梯间里?
每当我的手指从额头滑到嘴唇时,我似乎能感觉到母亲正用她温暖的身体拥抱着我。每当此时,我都会泪流满面,接着我又会用手抹干泪水,用从朋友那儿借来的毯子紧紧地裹住身体。
我尽力不去想她;住在朋友家时,我尽力不去想她;在街上流浪时,我也尽力不去想她。为了让自己睡会儿觉,我一遍又一遍地强迫自己不去想她。我实在太困了,需要睡觉,哪怕是短短的几个小时。
这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真实故事。面对逆境与绝望,凭借不屈服的勇者精神、毅力和坚持,她*终考进了**学府。
莉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尽管父母吸毒,莉丝仍然深爱着他们。她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莉丝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莉丝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无处安身的莉丝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
“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义。”——莉丝?默里
莉丝?默里(Liz Murray)
被誉为美国“奇迹女孩”。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15岁时便无家可归。 在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日子里,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颁发的“无所畏惧奖”,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
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搬上荧幕,电影《风雨哈佛路》获得第55届艾美奖三项提名。
如今,莉丝在全球各地发表演说,激励人们跨越困境,追寻心中的梦想。
目录
前言 / XI
1. 学院大道 / 001
2. 困惑之中 / 035
3. 海啸天气 / 061
4. 家庭解散 / 089
5. 无路可退 / 113
6. 男孩子们 / 139
7. 流浪生活 / 153
8. 汽车旅馆 / 171
9. 怀念珍珠 / 203
10. 选择希望 / 209
11. 打工生涯 / 245
12. 抓住机遇 / 261
后记 / 305
致谢 / 309
这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真实故事。面对逆境与绝望,凭借不屈服的勇者精神、毅力和坚持,她*终考进了**学府。
莉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尽管父母吸毒,莉丝仍然深爱着他们。她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莉丝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莉丝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无处安身的莉丝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
“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义。”——莉丝?默里
莉丝?默里(Liz Murray)
被誉为美国“奇迹女孩”。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15岁时便无家可归。 在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日子里,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颁发的“无所畏惧奖”,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
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搬上荧幕,电影《风雨哈佛路》获得第55届艾美奖三项提名。
如今,莉丝在全球各地发表演说,激励人们跨越困境,追寻心中的梦想。
1. 学院大道
在一次例行探监中,母亲背着一岁多的姐姐莉莎,撩起她的衬衣,悲喜交加地向父亲展示她那圆滚凸起的肚皮。父亲透过玻璃**次发现了我的存在。
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母亲总是解释说:“小南瓜,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和你父亲从没打算过这样的生活。”
尽管母亲自13 岁就染上毒瘾,离开家人独自过活,但她一直都坚持说:“我和你父亲将来会有所转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像其他人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你父亲会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我也会成为一名法庭速记员,我们一直都有梦想。”
母亲染上了毒瘾,每当白色的可卡因粉末被溶解、注入她的静脉时,就像闪电般在她体内游动,给她快感,短暂的快感,日复一日。
“舒服……”每次注射完,她都会发出这样的尖叫。母亲年少时就染上了毒瘾,或许是因为她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愤怒、暴力和伤害,她才会找这种方式去逃避。
母亲曾提起过她的母亲:“莉丝,你的姥姥就是个傻子、疯子,每次你姥爷醉醺醺地回到家,用绳子、棍子或任何他能找到的东西在我们面前抽打垃圾,把屋子弄得一团糟时,你姥姥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嘴里哼着歌,随着轻快的舞步打扫着房间,5 分钟后家里就打成了一团。”
母亲是家里**的孩子,为了逃避家庭暴力,13 岁时便离开家人开始四处流浪,每当提起此事她都感慨万千:“那个家我一刻都待不下去,我想洛里和约翰尼也和我一样待不下去。就吉米还好些,他们对他还算仁慈。我打赌你们肯定会赞同我的想法,我必须离开那个家,就算睡天桥下也会比在那个家更好,更安全。”
当我懂事时,我就一直很想知道母亲当时在天桥底下是如何度过的。
关于那时的生活,母亲是这样跟我描述的:“嗯,小南瓜,具体的我也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我和朋友们整天闲逛,讨论人生,讨论各自家庭的不幸,讨论我们怎样改变生活,怎么让日子过得好起来。我们不停地讨论着,大家都很兴奋,*后我们就飘飘然了。”
母亲是从少量吸食大麻和嗅胶开始染上毒瘾的。母亲在青春期时,寄宿在朋友那里,通过卖淫或者做点零活来养活自己,满足自己的毒瘾。
母亲对我说:“莉丝,当时的村子特落后,不过我那时有好几双厚厚的长皮靴。我当时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瘦得不像样子,我穿着超短裤、戴着披肩,模仿那时‘酷极了’的偶像。小南瓜,你真应该看看那时我有多酷!”
我父母相遇在20 世纪70 年代,那时非常流行可卡因、低腰紧身长裤,还有络腮胡和迪斯科。母亲对父亲的**印象就是:黑、帅、聪明。
“你知道吗?莉丝,当别人不知所措时,你父亲总有很多鬼点子,如果你那时见到他,你肯定也会说他真了不起。”
父亲出生于一个郊区的爱尔兰天主教中产家庭。他父亲是名船长,嗜酒如命,充满暴力。他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坚忍的家庭主妇。
父亲曾经对我说:“莉丝,关于你的爷爷和奶奶,你只需知道这点就好了,你的爷爷是个野蛮的酒鬼,你的奶奶不能容忍这点,尽管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但她*终还是和你爷爷离婚了。”不幸的是,爷爷奶奶离婚后,爷爷离开了父亲,再也没有回过家。
“莉丝,你爷爷的离开或许是件好事,有他在,情况可能会更糟。”父亲的熟人曾这样描述父亲的童年生活:“孤独、无聊、心碎,一直生活在被父亲遗弃的阴影中。”
爷爷离开家后,奶奶做起了长时间的全职工作,养家糊口。奶奶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父亲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孤独地打发时间,要么待在家中,要么去朋友家玩儿,和奶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尽管奶奶平常工作很忙,没时间陪父亲,家里缺乏温暖,但她还是尽**努力关心父亲的成长。为了不让父亲生活在缺乏父爱的阴影中,奶奶尽力让他接受**的教育。为了让父亲上**的天主教学校,奶奶同时做了两份记账的临时工作。在夏米纳德,父亲上的是一所名校,以培养社会精英而闻名。父亲的大部分同学都很富有,他们在16 岁时大都会得到一份贵重的礼物—一辆汽车。而父亲每天上学只能坐大巴,奶奶每个月还要为父亲的学费发愁。
讽刺的是,这所上层私立学校并没有让父亲走向成功,反而让他成了瘾君子。
十五六岁时,父亲开始阅读一些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在同学的海边度假屋度假,根本不接奶奶的电话;他还在学校足球场的看台下藏了些兴奋剂来消遣。
父亲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他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马虎地对待作业,还经常在上课时打瞌睡。后来,父亲勉强高中毕业,走了狗屎运,居然进了一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大学。
对他来说,真正的生活才刚开始,大学成了他放荡不羁生活的跳板。除了长大几岁,没有生活在鲍德温郊区,而是生活在世界中心这些不同之处外,他高中时的那些劣习不久便卷土重来,一切照旧。没多久,父亲将他的天资用在贩卖毒品上,慢慢地,他变成了贩毒团伙的小头目。在这些人中,父亲的学历**,受的教育**,大家为他取了个“教授”的绰号,他们还时不时找他寻求指导,制定贩毒蓝图。
父亲大学时主修的是心理学,但在大二时便辍学了。那时他已有些社会经验,赚的钱比**工资高那么一点儿。他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平淡无奇的生活和激情奢侈的生活。在毒品高额的利润和奢侈生活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后者。他索性搬到纽约东村,全心全意地从事毒品交易工作,每天生活在一群古怪的、有犯罪记录的人当中。碰巧的是母亲当时正和这群人混在一起。
几年后,他们在双方共同朋友的家中相遇了。那时,兴奋剂、可卡因就像饮料一样到处销售。每晚,在炽热的熔岩灯下,人们激情地跳着迪斯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香烟的味道。父亲向母亲兜售兴奋剂和可卡因之前,已经和母亲见过几次面了。父亲给母亲的印象就像电影明星一样酷。
母亲对我说:“你父亲叫来所有的手下,在那里高声训斥着,你要是亲眼看见当时的情景,你就知道你父亲有多酷了。”
父亲和母亲正式交往时,母亲22 岁,父亲34 岁。母亲那时穿着佩花嬉皮短上衣、超短裤。父亲是这样形容母亲的:野性,长发,犀利的眼神,周身散发着迷人的味道。父亲说,他对母亲一见钟情,他喜欢她的单纯、坚毅和激情。父亲说:“她令人捉摸不透,又是那么天真无瑕。”
很快,他们就相爱了。在很多方面,他们像其他情侣一样,充满激情,如胶似漆。但不同的是,他们很少成双成对去看电影或吃饭,毒品才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这玩意儿让他们越走越近。慢慢地,父亲和母亲疏远了原来的狐朋狗友,他们手牵着手,紧紧相互依偎着在曼哈顿大街上闲逛。他们还经常带着小袋的可卡因和啤酒去中央公园,在那里,他们舒展着躺在山顶上,在柔美的月光下紧紧相拥,不分你我。在他们相遇之前,父母各自对生活保有不同的理想;但他们相遇后,就彻底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1. 学院大道
在一次例行探监中,母亲背着一岁多的姐姐莉莎,撩起她的衬衣,悲喜交加地向父亲展示她那圆滚凸起的肚皮。父亲透过玻璃**次发现了我的存在。
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母亲总是解释说:“小南瓜,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和你父亲从没打算过这样的生活。”
尽管母亲自13 岁就染上毒瘾,离开家人独自过活,但她一直都坚持说:“我和你父亲将来会有所转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像其他人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你父亲会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我也会成为一名法庭速记员,我们一直都有梦想。”
母亲染上了毒瘾,每当白色的可卡因粉末被溶解、注入她的静脉时,就像闪电般在她体内游动,给她快感,短暂的快感,日复一日。
“舒服……”每次注射完,她都会发出这样的尖叫。母亲年少时就染上了毒瘾,或许是因为她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愤怒、暴力和伤害,她才会找这种方式去逃避。
母亲曾提起过她的母亲:“莉丝,你的姥姥就是个傻子、疯子,每次你姥爷醉醺醺地回到家,用绳子、棍子或任何他能找到的东西在我们面前抽打垃圾,把屋子弄得一团糟时,你姥姥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嘴里哼着歌,随着轻快的舞步打扫着房间,5 分钟后家里就打成了一团。”
母亲是家里**的孩子,为了逃避家庭暴力,13 岁时便离开家人开始四处流浪,每当提起此事她都感慨万千:“那个家我一刻都待不下去,我想洛里和约翰尼也和我一样待不下去。就吉米还好些,他们对他还算仁慈。我打赌你们肯定会赞同我的想法,我必须离开那个家,就算睡天桥下也会比在那个家更好,更安全。”
当我懂事时,我就一直很想知道母亲当时在天桥底下是如何度过的。
关于那时的生活,母亲是这样跟我描述的:“嗯,小南瓜,具体的我也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我和朋友们整天闲逛,讨论人生,讨论各自家庭的不幸,讨论我们怎样改变生活,怎么让日子过得好起来。我们不停地讨论着,大家都很兴奋,*后我们就飘飘然了。”
母亲是从少量吸食大麻和嗅胶开始染上毒瘾的。母亲在青春期时,寄宿在朋友那里,通过卖淫或者做点零活来养活自己,满足自己的毒瘾。
母亲对我说:“莉丝,当时的村子特落后,不过我那时有好几双厚厚的长皮靴。我当时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瘦得不像样子,我穿着超短裤、戴着披肩,模仿那时‘酷极了’的偶像。小南瓜,你真应该看看那时我有多酷!”
我父母相遇在20 世纪70 年代,那时非常流行可卡因、低腰紧身长裤,还有络腮胡和迪斯科。母亲对父亲的**印象就是:黑、帅、聪明。
“你知道吗?莉丝,当别人不知所措时,你父亲总有很多鬼点子,如果你那时见到他,你肯定也会说他真了不起。”
父亲出生于一个郊区的爱尔兰天主教中产家庭。他父亲是名船长,嗜酒如命,充满暴力。他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坚忍的家庭主妇。
父亲曾经对我说:“莉丝,关于你的爷爷和奶奶,你只需知道这点就好了,你的爷爷是个野蛮的酒鬼,你的奶奶不能容忍这点,尽管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但她*终还是和你爷爷离婚了。”不幸的是,爷爷奶奶离婚后,爷爷离开了父亲,再也没有回过家。
“莉丝,你爷爷的离开或许是件好事,有他在,情况可能会更糟。”父亲的熟人曾这样描述父亲的童年生活:“孤独、无聊、心碎,一直生活在被父亲遗弃的阴影中。”
爷爷离开家后,奶奶做起了长时间的全职工作,养家糊口。奶奶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父亲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孤独地打发时间,要么待在家中,要么去朋友家玩儿,和奶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尽管奶奶平常工作很忙,没时间陪父亲,家里缺乏温暖,但她还是尽**努力关心父亲的成长。为了不让父亲生活在缺乏父爱的阴影中,奶奶尽力让他接受**的教育。为了让父亲上**的天主教学校,奶奶同时做了两份记账的临时工作。在夏米纳德,父亲上的是一所名校,以培养社会精英而闻名。父亲的大部分同学都很富有,他们在16 岁时大都会得到一份贵重的礼物—一辆汽车。而父亲每天上学只能坐大巴,奶奶每个月还要为父亲的学费发愁。
讽刺的是,这所上层私立学校并没有让父亲走向成功,反而让他成了瘾君子。
十五六岁时,父亲开始阅读一些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在同学的海边度假屋度假,根本不接奶奶的电话;他还在学校足球场的看台下藏了些兴奋剂来消遣。
父亲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他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马虎地对待作业,还经常在上课时打瞌睡。后来,父亲勉强高中毕业,走了狗屎运,居然进了一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大学。
对他来说,真正的生活才刚开始,大学成了他放荡不羁生活的跳板。除了长大几岁,没有生活在鲍德温郊区,而是生活在世界中心这些不同之处外,他高中时的那些劣习不久便卷土重来,一切照旧。没多久,父亲将他的天资用在贩卖毒品上,慢慢地,他变成了贩毒团伙的小头目。在这些人中,父亲的学历**,受的教育**,大家为他取了个“教授”的绰号,他们还时不时找他寻求指导,制定贩毒蓝图。
父亲大学时主修的是心理学,但在大二时便辍学了。那时他已有些社会经验,赚的钱比**工资高那么一点儿。他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平淡无奇的生活和激情奢侈的生活。在毒品高额的利润和奢侈生活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后者。他索性搬到纽约东村,全心全意地从事毒品交易工作,每天生活在一群古怪的、有犯罪记录的人当中。碰巧的是母亲当时正和这群人混在一起。
几年后,他们在双方共同朋友的家中相遇了。那时,兴奋剂、可卡因就像饮料一样到处销售。每晚,在炽热的熔岩灯下,人们激情地跳着迪斯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香烟的味道。父亲向母亲兜售兴奋剂和可卡因之前,已经和母亲见过几次面了。父亲给母亲的印象就像电影明星一样酷。
母亲对我说:“你父亲叫来所有的手下,在那里高声训斥着,你要是亲眼看见当时的情景,你就知道你父亲有多酷了。”
父亲和母亲正式交往时,母亲22 岁,父亲34 岁。母亲那时穿着佩花嬉皮短上衣、超短裤。父亲是这样形容母亲的:野性,长发,犀利的眼神,周身散发着迷人的味道。父亲说,他对母亲一见钟情,他喜欢她的单纯、坚毅和激情。父亲说:“她令人捉摸不透,又是那么天真无瑕。”
很快,他们就相爱了。在很多方面,他们像其他情侣一样,充满激情,如胶似漆。但不同的是,他们很少成双成对去看电影或吃饭,毒品才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这玩意儿让他们越走越近。慢慢地,父亲和母亲疏远了原来的狐朋狗友,他们手牵着手,紧紧相互依偎着在曼哈顿大街上闲逛。他们还经常带着小袋的可卡因和啤酒去中央公园,在那里,他们舒展着躺在山顶上,在柔美的月光下紧紧相拥,不分你我。在他们相遇之前,父母各自对生活保有不同的理想;但他们相遇后,就彻底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
莉丝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精神中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一部真诚、动人的回忆录,它会改变你对所处环境、对人生逆境以及对美国梦的看法。这是真正催人向上的故事。莉丝?默里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和*坏。莉丝让我们看到爱与失败。
催人奋进的故事。——美国《科克斯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