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书道大家、当代隐者展图细说艺术养生之道,破解如何活成自信自肯的中国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书道大家、当代隐者展图细说艺术养生之道,破解如何活成自信自肯的中国人!)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30.31 4.5折 6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林海 著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05353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2862815

上书时间2024-10-1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艺术是活出来的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喜欢涂涂画画,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从未间断。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对书画的爱,使生命中有了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在生命行进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许多次生不得、死不得的险境,险些要了命。现在回想还真的应该感谢我的这一点爱,人生若没有了爱,想想都后怕。
  有了这点对书画的爱,在人生道路上便会遇到有关于书画的老师,是老师找你呢,还是你找老师呢?回想起来并不是太清晰。我有幸遇见的老师大多都深爱着传统文化。我的青少年时代正逢“文革”后期,在那个年代有人学书画老师会很高兴的,他们不仅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他们的所知和所能,同时,还会把你视为他们的孩子一般,以至于把你当成知音。这该算是我的福气,很幸运。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受人点拨我去了山东曲阜跟随陈我鸿先生学艺,这是我位磕头拜师的先生。陈老师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在艺术中则是位一往情深、勇猛精进的善知识。我在老师身边待了三年,修持的主课是临摹古人的书画文本;其二就是出去云游听老师谈天说地,生大情怀。如果说我现在有了一些对中国艺术的见识,那应该归功于陈老师的启蒙。后来由陈我去了杭州拜朱豹卿先生为师,朱老师是一位博学多闻、心性耿直的人,在生活中恬淡虚无,非常低调;在艺术中是一位“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志士。记得与老师次见面,拿了一批画作的照片给他看。这些照片的内容有两路,一路是所谓变法新画,探索在宣纸上的各种可能性的现代国画;另一路是学习古人的习作。先生漫不经心地、像发扑克牌一样看完这些照片,没说话,只问了有关陈老师近况的一些事。一个下午我坐在朱老师办公室,不知所措,不知道老师能否收下我这个学生。下班后,我跟在老师屁股后面,一直走了好远,先生突然开口问:你是要学习传统呢,还是要学习现代呢?我一愣,急忙回答:传统的。就这样老师收下了我这个学生。后来老师给我讲课,手里拿着一支笔,点点画画,开始了我学习“传统笔墨精神”的历程。一支笔、一点墨层层地被拨进去,又一层层地演化开来,这支笔就像电影的放映镜头,展示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艺术长卷。我在老师身边待了三年就来了北京,当时觉得自己已承接了老师所传“一点万法齐备”的书道法脉,时隔二十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好笑,我不仅没有承接到法脉,说句实在话,连对法脉的净信都没有。
  我的两位老师都待我如子,非常爱我,他们生前除了传授给我中国笔墨精神以外,很少要求我在艺术创作上符合他们的心愿。老师说:“艺术是活出来的,是从生命中长出来的,学不来的。笔墨是通道,要学,没有这个,笔下不能见人。”我到北京后,还是搞我的所谓现代国画,世界各地办展览、卖画,自鸣得意得很。
  九六年在欧洲办画展游学,后来去了埃及,那次游学在我生命中引发了一次巨变,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回忆这段日子很有意思,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欧洲的自然环境、社会次序、艺术的自由、人心的烂漫和大地上大量的博物馆、宗教建筑,一下子把我给震慑住了。一个没有多少墨水、见识不多的文艺青年,被这一崭新的气象摄受住,那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当时却在我心里滋生出一种愤怒,这个愤怒就是觉得自己无知。说实话,在国内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完全是一种误读,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后来我带着这种情绪到了埃及,在尼罗河上漫游。有一天,我望着金字塔突然哭了,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只觉得心里很酸楚,也许是伟大文明沦落的苍凉,也许是埃及文化断灭造成的衰相,使我照见了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处境,以及何为中国人的疑问?总之,心中升起了一种伤感和对自己的不满。回国后,在家里睡了几个月的懒觉,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蔫了。后来强打精神寻访老师朋友,试图从他们那里听到能为我指点迷津的只言片语,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话语能触发我,给我出路。回到杭州,老师朱豹卿对我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走,谁都帮不了你,你去读无字天书吧!”听老师这么一说,好像心有所悟,马上回北京,拉上一个朋友一起开始云游。出发前心里暗自盘算,如果找不到高人告诉我人生光明的路,我就一直云游下去。
  就这样我从九六年始到现在一直过着闲居涵养的日子,在这十五年间我广泛结交天下的明士,参访磕头,从一位艺术爱好者渐渐变成了一位文化爱好者。文化很大,生活中、书本里、天地间好像无处不是,特别是要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让人摸不着头,就好像一个人置身大海之中,分不出东、西、南、北、中了。访师、会友、磕头、灌顶,稀里哗啦,热闹之极,时而心花怒放,时而阴云密布,在中国文化这片海洋里戏游,没有了尽头。生命一天天流逝,每天嘴里还挂着“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俨然觉得自己像一位遁世高人。零一年出了画册托友人带给老师看,没想到从朋友那里传过来的话是“十年没进步”。听到这句话,当时我的脸都变了形,整个身心都震颤起来,不知所以了。第二天便拉上朋友驱车南下去见老师。在杭州见到老师,老师并没有说什么,画册的事一字不提,还是老样子,拿起一支笔在纸上说他的老调调“中国笔墨精神”。老师讲完了他该讲的,眼神一聚极为严厉地对着我问:看懂了吗?当时我的心一下子被揪起来了,“看懂了就去做,做到了才叫懂”。然后放下了笔。
  一句“做到了才叫懂”,迫使我在山上精勤地下了三年功夫。有一天,笔在自己手下活起来了,正像老师所说的,笔会自己动起来的。心手和畅,笔迹物质感消失了,如烟似雾的笔气墨韵泛出的正是当下的心律与情气。笔墨之为成了人的内心觉知与物象同构的妙用。至此,我真正确信了古圣贤“心物一如”的用心之道。记得当时都惊喜地落泪了,还作文纪念。得了,下面就得保任住,让这种状态长久不失,然后慢慢地把它扩大到生活里,万事万物中。从尼罗河的触发到老师的棒喝,中国文化的海洋渐渐地在我的心中澄澈了起来,真正感悟到老师说我“十年没进步”那个背后的“意”了。未得法谈何变法!
  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起信,古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里面,不需要呼唤信,只要明辨、参入、践行,知其所以然,自觉就行。我们现在人并没有生活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中国文化本有的清澈已不复存在了。现在中国文化这条河里有许多的支流,现代的、古老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就我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而言,“起信”是头等大事。不登堂入室,在门外绕来绕去,没有正信的学习态度是没用的。传统文化成了文教,成了知识,不可以的!诚心想学习传统文化,我认为就好比一个人吃饭,饭要一口口吃,要细细咀嚼,还要用心觉受其中滋味。传统文化就好像一个大饭缸,你想一口吃进去,没有这个可能性。一法深入也好,一字悟入也好,要旨在于让人真参实修,走践行一路,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如果不这样,我们拿什么来化育自己的生命呢?中国文化精深的奥秘并不神秘,只在生活日用中。圣贤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有着与我们同等情气、与我们很亲的人,他们所传的用心之道不仅切实在理,践行之,大家都能做到。
  《一管笔》这本小册子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得利益之后对外言说的笔录,用一管笔去照观中国文化的全景,是老师传授给我的用心之道,他承续的是黄宾虹、潘天寿的用心之道,黄宾虹、潘天寿承续的是他们老师所传授的用心之道,代代相传,未有间断。中国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亲证天地人生实相,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关注。我作为践行者,把自己的识见说出来,记在这里,希望大家多多指正,互为激励。
    



导语摘要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在本书中这样写到:“书道作为‘游于艺’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作者简介

  王林海,书画家,鉴赏家,当代隐者,承继中国书道之法脉,“先生之教,继往圣,开来学,将有功于斯世也。”

  曾经在国内国外举办画展多次,近十年,沉潜于揣摩古人用心之道,避隐香山,终得心源。

  深深受益并识得中国文化的好,凝其心得,遂成此书,与读者分享。



目录

出版者言

自序  艺术是活出来的

章  中国文化的孩童时代

 上下五千年,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思接千载,目极八方”。这不是时空概念,而是承接古人的用心。过往的圣贤正是昨天的自己,开天辟地的不是盘古,而是昨天的我们。

 五个故事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牛郎织女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力

 会飞的中国人

 刻在澡盆上的九个字

 观岩画

 观玉器

 观彩陶

第二章  中国人的文化要求

 中国人为艺,要求返璞归真,存赤子之心,它告诉我们一切“游于艺”的行为必须回到生命中来,回到那个当下存在的自我,否则便是在说谎、自欺、欺人。

 艺就是无中生有

 气质

 风格

 境界

 精神

 造字

 心与物

 取象知形

 会意

 诗性

 变易与不易

 发现“气”

 青铜:气的舞蹈

 漆器:韵的实现

 丝绸:气韵生动

 画:升华之道

 中国画的精神

 王羲之

 王维

 苏东坡

第三章:写字不再只是写字

 拿起毛笔,不是为了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学习书道,修炼书道,变化自己的气质,陶冶自己的性灵。

 由书进道

 符

 甲骨文

 金文

 秦篆

 汉隶

 唐楷

 草书

 行书

 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无用之用

 书道对待观

 力

 劲

 气

 意

 象

 神

 执笔

 运笔

 布气

 书道法要

 平

 圆

 留

 松

 放

 书道心要

 正

 直

 通

 泰

 书中见人

 王献之的故事

 傅山的故事

 黄宾虹的故事

第四章  从书道到安居之道

 我们可以从书道世界里去感受古人的用心、感受我们民族的人文情怀。中国人的建筑也是一点墨化显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书道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移风易俗,中国建筑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诗性的安居

 风水树

 门脸

 明堂

 天井

 窗

 花园

 梁柱

 墙

 回廊

 水榭

 檐

 顶

 基

 青藤书屋

第五章  说说游学

 中国人读万卷书而后行万里路,是要到天地间去读无字天书,“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天下”,把“文化”这两个字在自己的生命里激活,成就自己的生命精神。

 师天地造化

 致曲阜游学同行者的一封信

 附录

 书道十不、十要观

 我的老师陈我鸿

 陈我鸿先生的话

 我的老师朱豹卿

 朱豹卿先生的《冥思偶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在本书中这样写到:“书道作为‘游于艺’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主编推荐

  王林海,书画家,鉴赏家,当代隐者,承继中国书道之法脉,“先生之教,继往圣,开来学,将有功于斯世也。”
  曾经在国内国外举办画展多次,近十年,沉潜于揣摩古人用心之道,避隐香山,终得心源。
  深深受益并识得中国文化的好,凝其心得,遂成此书,与读者分享。



精彩内容

写字不再只是写字
  拿起毛笔,不是为了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学习书道,修炼书道,变化自己的气质,陶冶自己的性灵。由书进道
   为什么在唐代王羲之被奉为“书圣”?那是因为我们认同并确信了书道是表达我们生命的一种语言,用它可以如实地呈显一个人的生命境界和人文情怀。“心正则笔正”、“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是书道不移的精神。书道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三皇五帝时期老祖宗从玉石中看到了天地与生命的气韵,在彩陶里次呈显出中国人的天地情怀与生命情怀,后来又在青铜、漆器、丝织品上实现它,并使之广大,更为精微。我们走过了这段漫长的道路,终在魏晋形成了书道的自觉,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蔡邕、钟繇、王羲之,我们确信了“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至此,书道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成就。
  书道对待观
   “心正则笔正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书道作为 “游于艺”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显然 “自然”这两个字不是指现象界,而是一言统摄天、地、人、道这四维的精神,用一句平常的话来表达就是:“自然 ”这两个字可以把它理解为 “就是这样”的意思。古人要用一管笔来拟太虚之体,其旨在于想通过一管笔统摄天地人生的精神,他们要让笔出乎自然,让笔决出 “就是这样”的天、地、人、道的精神。
  书中见人
   经、史、子、集,诗、辞、歌、赋,要“见人 ”;琴、棋、书、画,医、武、茶、香,要“见人”,在中国文化的画卷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不要求 “见人”的。读《庄子》,字里行间读出的是一个超乎天地之外,入乎天地之内的真人。书中见人,见的是人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追求。中国文化要求人从正心、修身做起,然后扩而广之,从一个家到一个世界,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持有的文化对待。在中国人的心中,如果人都做不好,其余的就别谈了。柳公权告诉唐穆宗“心正则笔正”,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生命信念,一个生命的圆满是放在位的。书道的笔墨精神可以像老中医号脉一样,清晰地读出一个人的生命全境,这是中国艺术高明的地方,值得赞叹。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