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拓印版画技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拓印版画技法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18.87 5.9折 32 全新

库存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俞启慧 著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837859

出版时间200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0608091

上书时间2024-10-1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启慧又有一本专著即将付梓,洋洋洒洒一大本,为它不知又是几番斟酌,几年辛苦。平时,看到的启慧头顶慢慢稀疏的白发,在黄昏的灿烂里吭吭地迎面走来,虽伏枥老骥,然志存高远,人们应该投给他一份敬意。
    智治于大,择善而从。是的,人们总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自己。启慧二十七岁时曾以黑白木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一画而名噪一时。他受着前辈的教诲与传统的滋养,并未在成名中滞留,而是自强、勤学、吐纳、躬行,于是从黑白中透出些画像砖的气息,刀笔的华美被拙朴所替代,择善而治大;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从《三义塚》到《春、秋、祭》,流变出众多融合中西却具民族风貌的佳作,从而使他的木刻版画完全摆脱了西洋一套的羁绊,为往后其现代拓印版画的蓄势待发创造了条件。
    独有之品,是为至贵。传统离我们太近又太远。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传统与人太近乎了,近乎得让人有点熟视无睹。譬如常见的碑帖,这似乎是书法的事,版画同仁也知道这是拓出来的,并不陌生,但探究其拓法,化墨为色,移石为木,嫁接成现代拓印版画,在国内罕见,在国外恐也是“独有之品”。

作者简介
俞启慧:教授,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委员,浙江版画家协会理事,等等。1934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宁波市。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61年,因木刻版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问世而驰名于中国画坛。

目录
一、拓印概述
二、拓印史话
 1.秦汉碑刻——拓印产生的母体
 2.社会需求——拓印发展的原由
 3.纸笔墨砚——拓印的材料
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魅力
 1.画像石和画像砖溯源
 2.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特色
 3.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刻制方法
 4.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处理
四、拓印的技法
 1.拓印的工具材料
 2.拓印的方法步骤
 3.拓印的“两式十法”
五、现代拓印版画技艺
 1.现代拓印版画的优长
 2.现代拓印版画的工具材料
 3.现代拓印版画的制作步骤
  (1)绘稿 
  (2)制作 
   A.刻版法   
   B.实物拓印法  
   C.拼贴法 
  (3)拓印
   A.单色拓印
   B.彩色拓印
    a.一版多色拓印法
    b.笔彩多色拓印法
    C.多版多色拓印法
  (4)拓印要诀
六、拓印版画技艺赏析

内容摘要
启慧又有一本专著即将付梓,洋洋洒洒一大本,为它不知又是几番斟酌,几年辛苦。平时,看到的启慧头顶慢慢稀疏的白发,在黄昏的灿烂里吭吭地迎面走来,虽伏枥老骥,然志存高远,人们应该投给他一份敬意。
    智治于大,择善而从。是的,人们总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自己。启慧二十七岁时曾以黑白木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一画而名噪一时。他受着前辈的教诲与传统的滋养,并未在成名中滞留,而是自强、勤学、吐纳、躬行,于是从黑白中透出些画像砖的气息,刀笔的华美被拙朴所替代,择善而治大;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从《三义塚》到《春、秋、祭》,流变出众多融合中西却具民族风貌的佳作,从而使他的木刻版画完全摆脱了西洋一套的羁绊,为往后其现代拓印版画的蓄势待发创造了条件。
    独有之品,是为至贵。传统离我们太近又太远。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传统与人太近乎了,近乎得让人有点熟视无睹。譬如常见的碑帖,这似乎是书法的事,版画同仁也知道这是拓出来的,并不陌生,但探究其拓法,化墨为色,移石为木,嫁接成现代拓印版画,在国内罕见,在国外恐也是“独有之品”。

主编推荐
俞启慧:教授,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委员,浙江版画家协会理事,等等。1934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宁波市。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61年,因木刻版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问世而驰名于中国画坛。

精彩内容
一、拓印概述 
    拓印术,旧时也称蝉蜕术,乃是中国古代早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印刷技术。它究竟起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但自东汉元兴三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约61—121)发明了造纸术之后,逐渐有了文字碑刻的拓片在文人间流传,也有被官家内府所秘藏。究其起因,是自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起实施“以书取仕”等制度,而秦汉期间又“碑碣云起”,文人学士均迫切需要研读经书和临摹书法,在当时尚未产生印刷术的状况下,要能“脱其精髓”又能“化身千百”的办法,只有采取摩擦拓字的作法。亦即先将纸张覆于碑刻文字上,用手按出字形,再利用木炭、墨笔、烛烬等物在纸面磨擦出字形来。由于它的拓制过程酷似夏蝉之蜕壳,故民间呼之为具有吉祥喻意的“蝉蜕”,其拓片亦称之为“蜕片”或“脱片”。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1893—1969)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东汉的蔡邕学李斯……似东汉已有李斯刻石的拓本”;又写道“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初学书法时是从临习蔡邕的熹平石经等的拓本开始的”。又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这样写道:  “有证据表明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应用拓印术。”从以上这些论述说明了蝉蜕术产生于东汉中、后期是可能的。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