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名家访谈录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32.19
6.7折
¥
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韩锁,康香阁 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8557
出版时间2009-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0627957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这是一部记录大师心迹的作品。本书编者历四年之功,采访了学界诸多泰斗级人物,其中包括哲学名家朱伯崑教授、陈来教授、庞朴教授、周辅成教授,杜维明教授,历史学名家李学勤教授,林甘泉研究员、熊铁基教授,文学名家陈平原教授红学名,家周汝昌研究员,社会学名家丁学良教授数学名家林群院士,生物化学名家邹承鲁院士,天文学名家王绶琯院士,科学史名家席泽宗院士环境化学名家王文兴院士等。本书共收入长篇访谈录16篇,学术名家详细简介16篇,研究名家学术思想及成果等文章25篇。本书可以让我们走进这些学界名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并全面认识他们的学术成就。
作者简介
王韩锁,1952年生,河北武安人。研究生学历。邯郸学院党委书记。到任以来,完成了学院四校合并,新校区迁建,专升本,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这是学院历史上发展快的时期。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教育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撰写的《城区经济一体
目录
题词
序
社会科学名家
朱伯崑教授
哲学大师朱伯崑先生访谈录
哲学与经学之间——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的贡献
论朱伯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观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陈来教授
著名哲学家陈来先生访谈录
新时期宋明理学研究的典范——陈来宋明理学研究介述
“以哲学家的写法作古史的研究”——陈来先生儒学及诸子学思想史前史研究述略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记陈来先生的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庞朴先生
著名哲学思想家庞朴先生访谈录
庞朴先生的学术贡献
中国文化密码的现代解读——庞朴先生“一分为三”思想述略
周辅成教授
伦理学大师周辅成先生访谈录
周辅成先生人学思想管窥
周辅成伦理思想摄义
杜维明教授
新人文与新启蒙——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院士
李学勤教授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早期特殊的读书治学经历(少年—1954)
追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踪迹——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记
李学勤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古史研究的当前趋向
林甘泉先生
著名历史学家林甘泉先生访谈录
林甘泉先生的学术经历及治学特点
熊铁基教授
著名历史学家熊铁基先生访谈录
熊铁基先生与秦汉史研究
熊铁基先生与老庄学研究
陈平原教授
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访谈录
鲜活的历史与有趣的学问——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当局者的敏锐与旁观者的智慧——读《当代中国人文观察》
从文人与文事到文心与文脉
陈平原老师印象
周汝昌先生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访谈录
周汝昌与红学论争
《石头记会真》校勘纪
丁学良博士
著名学者丁学良先生访谈录
对快速融人世界的中国的建言——丁学良公共管理思想研究
自然科学名家
林群院士
数学的方法、基础和继承——访数学家林群院士
邹承鲁院士
邹承鲁:大学应重视基础的课程
邹承鲁院士的学术贡献
王绶瑁院士
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访谈录
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
席泽宗院士
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访谈录
学者声名垂宇宙——席泽宗院士其人其事
王文兴院士
著名环境化学家王文兴院士访谈录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记录大师心迹的作品。本书编者历四年之功,采访了学界诸多泰斗级人物,其中包括哲学名家朱伯崑教授、陈来教授、庞朴教授、周辅成教授,杜维明教授,历史学名家李学勤教授,林甘泉研究员、熊铁基教授,文学名家陈平原教授红学名,家周汝昌研究员,社会学名家丁学良教授数学名家林群院士,生物化学名家邹承鲁院士,天文学名家王绶琯院士,科学史名家席泽宗院士环境化学名家王文兴院士等。本书共收入长篇访谈录16篇,学术名家详细简介16篇,研究名家学术思想及成果等文章25篇。本书可以让我们走进这些学界名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并全面认识他们的学术成就。
主编推荐
王韩锁,1952年生,河北武安人。研究生学历。邯郸学院党委书记。到任以来,完成了学院四校合并,新校区迁建,专升本,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这是学院历史上发展快的时期。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教育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撰写的《城区经济一体
精彩内容
社会科学名家
哲学大师朱伯崑先生访谈录
康香阁
康香阁:朱先生,您从事哲学研究已近60年,这已成为您生命中的一部分,请谈谈您对哲学的理解,例如什么是哲学?
朱伯岜:古希腊就有哲学,西方哲学史各家对哲学的概念理解也不一样。我认为哲学的范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各个时代对哲学的理解不一样,哲学概念内涵是随着各个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就西方而言,什么是哲学?philosophy说的就是爱智,是对智慧的爱,是智慧之学。那个时候,智慧之学这个范围很广,不是指很具体的某个学科,总的讲是提高人的智慧,鉴别能力,这个叫爱智。但是,爱智的“智”是什么,各家理解也不一样,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照我的理解,有包容性的是古希腊说的“关于智慧的学问”,就是“爱智慧”。古代中国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没有“哲学”这个词,只有“哲人”,孔子就是哲人,也就是智者的意思。如此说来,中西方对“哲”这个字的意思还能达成一致看法。当然另一个问题即智慧是什么内容,各家说法又不一样了。什么是哲学?我的理解是:哲学是一个时代的人对世界观的一个总的看法。
康香阁:“对智慧的爱”,意思是说哲学有很大的包容性吗?
朱伯岜:不是。哲学也不能包容一切,那不成了大杂烩啦。用现在的话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对整个世界有一个总的看法,是和具体的学科有区别的。比如,对人生的看法或者对社会的看法就分门别类地属于各学科了。古代哲学是什么都放在一起,后来这些学科都分出去了,比如,文学、艺术、心理学、伦理学等,现在只剩下一个总的看法。所以,只说哲学的内容是智慧还不够,哲学不能包容一切。一般来说,哲学就是对周围世界观一个总的看法,这是哲学的理论和对象,我过去是这个意见,现在也还是这个意见。
从思维方式来说,哲学对各学科有启发作用和指导作用。各门学科形成后,哲学对它有反思的作用。只是不能代替具体科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康香阁:您一直做中国哲学,您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特色在什么地方?
朱伯岜:我的想法是,每一个民族理论思维上有共性,也有它的特性。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哲学没有理论思维,都是“感觉主义”,这个不对。没有理论思维就谈不上哲学,各个民族的智者可以成为哲学家,首先一点是他有理论思维的成果。每个民族因为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思维又有他的特征。
有的民族的思维突出某一方面是有可能的,比如说演绎和归纳,有的民族偏重归纳法,有的却偏重演绎法,只是不能说某个民族没有演绎思维或者归纳思维,没有的话那叫什么哲学呢?
再以辩证思维为例,每一个民族的辩证思维不能完全一样,各有特征,偏重的也不一样。西方人的辩证思维是对立面和斗争,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先斗争,斗胜的一方成为主导,负的一方被淘汰,这是创立对立面。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一样,他讲对立,有斗争,但也讲对立面有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一面。西方人不是不知道依存和互补,但他的重点不在这方面。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受《易传》的影响,强调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阴阳互补。阴阳互补是中国辩证思维的一个特征。
因此西方人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对抗。现在也是这样,整个西方都是这个思维。美国小布什上台后一系列政策就是对抗思维,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发展的结果就是单边主义,是对抗思维的结果,不管对方。中国人讲互补,比如说在国际关系上就用多边主义。多边互补、互动是维持一个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基本思路。但我们也不是否定对抗,对抗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必要时给予抗争是没问题的,但目的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互补,这样人类才能共存共荣,而西方把抗争当成目的了。
至于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各有偏重,原因是生活环境不一样。中国理论强调互补互助,这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有关,中国以农立国,天时地利人和,要达到一个和谐,五谷才能丰收。从这方面就看重了互补。一个民族的思维是和它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关系。
康香阁: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的功用有两个,一是锻炼人的理论思维,另一个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朱伯岜:境界是人生修养、人生态度问题。境界主要来自禅宗那些生活境界,比如禅宗追求“空”的境界。一个人把事物都看空了,有这种境界,什么意思,就是到了这种境界后“不着念”,一个念头不能着在上面,着在上面就烦恼了,你不着就能得到解脱。比如说你吃肉,吃好的,觉得真香真香,天天想这个香,万一有一天吃不着肉就会苦恼,这就不行。你可以享受它,但不应着念它,这就是禅宗讲的空。不着念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在生活中得到一些安慰,得到一些解脱。
康香阁:您特别注重理论思维这样一个方面,精神境界您谈得不多。
朱伯岜:对,我是注重理论思维方面。关于精神境界问题我谈得不多,因为我觉得那是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境界从个人受用、解脱,可以用。宗教实际也是给一个境界,不过他是寄托在上帝,你碰到什么困难,有苦恼了,念叨念叨,求上帝宽恕,心里就安静下来了,这个苦恼暂时得到缓和。中国近代讲哲学讲“境界说”基本属于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就是搞一个境界,属于个人修养问题。这一方面,我写了一本《先秦伦理学概论》,本来想继续写下去。后来也没有兴趣了,因为写来写去都是道德修养问题。道德问题各个民族都不一样,它没有普遍性。中国儒家这一套就推广不到基督教徒那儿去,或者阿拉伯世界去,他们早有一套。你很难接轨,自己享受可以。理论思维不一样,理论思维你搞好了其他民族也可以用。
康香阁:《易学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毋庸讳言,国际国内学术界都公认这部著作是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易学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
朱伯岜:我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概是1978年出版的《中国哲学》期,我有一篇论文《王夫之论本体和现象》,讨论了本体论现象,王夫之是一个大家,易学对他的本体论影响很大,这样我从这篇文章得到启发,想研究这个体系。
另一个启发是与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中国哲学史论》有关,著作里提到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如王弼、程颐,没有提他们的易学。我与冯先生讨论了几次,我问他王和程的哲学范畴都是从《易传》里来的,为什么不提它?冯先生认为我说得对,但冯先生说《周易》有一套术语,有一套概念,把它弄清楚要花很大的工夫,太复杂,一般讲哲学史,就从中提出一两个范畴加以论述就行了。冯先生并不是不知道王和程的哲学是依赖《周易》,只是没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基本上是这两方面引起了我对易学的兴趣,兴趣还是重要的。我研究后又发现,易学的确很重要,关乎到中国哲学的根儿。过去讲中国哲学史、宇宙论和本体论这个题,都是脱离易学发展来讲的,这不行。还有《太极》怎么成为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与《周易》有关。所以我就想研究《周易》的体系问题。
康香阁:《易学哲学史》中文第四版快出版了,这部近150万字的著作是您花了近10年工夫写成的,历代也有很多人研究易学,您这套书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您的体会的是什么?
朱伯岜:与以前相比,这套书不同点一是从哲学角度,另一个是历史的角度,即经传分开。《周易》经过几千年注,注的注,搞不清楚了,而且他们注释《周易》都是经传一体,没有把《周易》本身那些内容搞清楚。我这套书有突破的是,经传学分开,没有混为一谈,要不经也说不清楚,传也说不清楚。不过经传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
体会应该是对传统重要经典的研究方法。我是从《周易》来研究中国哲学发展,我这个思路可以研究其他各家。比如道家《老子》,把他们的发展理清楚了,就是研究中国哲学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历代各家的诠释,看经典的发展,这样对于研究中国哲学还是相当必要的。
康香阁:您对未来易学有什么展望和期望?
朱伯岜:现在还从哪方面来研究?我现在办易学研究院,就是想把易学和科学联系起来,如果我有一套西方的科学思维和传统的科技知识的话,我的研究可以更丰富,不过现在来不及了,只有找国内科学史权威董光璧教授来一块儿做。
现在说中国东西多么好,多么伟大,外国人不信。传统的东西要有价值的话,还是要和现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相结合,中国传统的东西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我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关键。比如说中国科技观有一个特点:无论如何发展,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就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和西方工具主义不一样。从工具理性来讲原子弹可以造,克隆人也可以做,但中国传统的科技观就反对发明出来毁灭自己的东西。
至于具体到哪个点有突破,让中国哲学仍然有广阔的天地,我还没有看到。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