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 大夏书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0.76
5.8折
¥
36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陈国安 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2237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23545278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大学毕业之后我留校任教,开始是在学院办公室做秘书,同时为师范专业开了“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思想史研究”等选修课,后来转岗到“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研室成为专业教师。我曾开玩笑地说从八岁到八十岁我都教过:寒暑假期到少年宫当作文课老师,给老年大学学员讲授古代文学诗歌和散文选,到附属中学兼课……而我开心的就是在中小学课堂上语文课了!我常常说我是大学里小学语文老师的“卧底”,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票友”。
上课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是我的习惯,我不会先看教参,只是一遍遍地读教材,直到课文在心里基本能背诵了,再慢慢地品味文本。有时候我会强烈地感到我读到的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一种文本“味道”,为了考量我的阅读是否限度地接近作者和文本,这时我开始查资料,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我常常为一篇课文做一个很丰富的“资料包”,之后我才会设计课堂教学,以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所以我的课堂立足点常常与别人不同。
课堂的积累越来越多之后我发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瓶颈”,我与别人理解教材的不同成了我专心研读教材的起点。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一直处于困惑状态。后来突然回忆起大学读过张国光教授的著名论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恍然大悟,我们常常混淆了对原文文本和课文文本的评价。经过修改的课文文本不是原文文本了,而我们常常将原文文本的评价迁移到对课文文本的评价上来,这就导致了文本理解上的误差和错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小学课文中的《西游记》《水浒传》等的节选都不再是明清白话章回小说史上的《西游记》《水浒传》,因为小学课文文本全都改写成现代白话文小说了,这时候除了故事大致一样外,其他的语言文字都不一样了,所以再用对原来的《西游记》《水浒传》的眼光来读课文、来评价课文显然会错位了。换句话说,改写之后的课文是不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文本是需要重新论证的。从这个角度讲,让孩子读少儿版、青少版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是大可不必的!
课文和原文的问题成了我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我的基本观点是,修改后的课文绝大多数与原文相比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文学(作品)文本,几乎没有看到修改成课文成功的例子。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用原文进行语文教学!当然有教材编选者认为“修改进入教材的选文由来已久,仅就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说,叶圣陶先生早已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我们今天的编写者率先垂范……叶老修改的目的,是弥补文中疏漏,使其文质兼美以成典范”。如果这也成了修改原文入课文的理由,我想这是不太妥当的。
其一,语文单独设科与语文教育实践史相比较而言实在是短之又短的时间,根本说不上“由来已久”,至少在1905年之前的语文教育史上没有修改原文入课文的例子。
其二,叶圣陶先生能干的活——修改原文入课文——现在的编选者们未必能干得了!叶先生是有着深厚文献学积累的学者,且有长期文学创作的经验,并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我想说,我们现在要改是因为叶先生当年有改得好的示范,这不能成为理由吧。
其三,叶先生在当年的语境中做这样的活、说这样的话是否正确,是否也需要一个论证?!我无意于说叶先生在修改原文入课文的问题上做得都不对、说得都错了,但至少哪些是对的需要做出论证,这是科学的态度和逻辑推论的起点。至于叶先生改写《海燕》成《燕子》是否成功,因为立足点的不同也需要仔细推敲,以此作为叶先生改文成功的例证证据不充分。
其四,叶先生在当年的语境中做得好、说得对的,在现在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就一定都正确吗?!再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也许应该对原文作适度合理的修改,而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想法几乎是自堕危险境地。
基于对课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不同的认识,我近年来一直坚持用原文作为课文进行教学尝试,同时这样的尝试也是实践我的另一个观点:语文教育应该分为互相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两门学科。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语文教育基本偏向于语言教学,立足于工具论。本世纪以来貌似偏向于文学教育,立足于人文性。两者相较,其实现在这样更危险,在语文教育语境中至今尚未有人将“人文性”的问题论证清晰,相反越说越糊涂。这样的理论上的论争我以为意义不大,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命题,也就遑论真命题或假命题了。本来两股道上的车硬要拉到一股“假想的道”上来跑,这连“不得已而为之”都说不上!我认为分开来教学之后才有可能将这不同的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评价系统逐渐建构起来,这样,课程的问题、教材的问题、教学的问题、考试的问题也许会比现在能够处理得更好些。
当然这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试验,我们需要冷静地审视和扬弃1905年以前母语教育的历史传统,客观地评价近一百年来母语教育的轨迹和路向。借鉴国外的母语教育经验固然必需,但在教育语境中,母语教育往往更加具有民族性!解决母语教育问题的钥匙一定在本民族自己手中!我想,向其他国家借鉴母语教育的经验来改变中语教育困境的效用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作为教育课程的本体内容——汉语——是极为独特的一种语言!汉语是世界上美丽的音乐!
导语摘要
本书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一位文学博士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探索的经历作一整体的巡礼,这样的个案有其语文教育的社会学价值。全书的主体是作者在小学所上的10节语文课,包括四部分:一是对课文的解读,这部分极能体现作者的文本赏鉴力。二是课堂实录,没有任何作秀成分的、真实的、朴实的、回到原点的语文课。三是听课的特级教师的评课。后是作者课后的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
目录
序1 诗意的栖居(李吉林)
序2 回归:安子的美好追求(成尚荣)
序3 挖掘文本自身的魅力(朱永新)
前言 我的语文人生
1.《黄河的主人》(《筏子》):文化价值的转变
(1)文本解读: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课堂实录
(3)名师评课:弥漫着文学气息的课堂
2.《开天辟地》:神话的美丽
(1)课堂实录一
(2)名师评课:这节课很中国,很母语
(3)课堂实录二
(4)名师评课:本真务实灵动
(5)教学反思:白话文本与文言文本的互动
3.《清平乐·村居》:宋词的忧伤
(1)文本解读:“甜甜”的忧伤
(2)课堂实录
(3)名师评课:呼唤更多的陈国安
4.《爱之链》:小说的阅读
(1)课堂实录
(2)名师评课:小说的密妙与教小说的密妙
(3)教学反思:一个教材三种程度
5.《海燕》(《燕子》):“生物挂图”与“文学语境”
(1)课堂实录
(2)名师评课:阅读就是散步
(3)教学反思:好使用原文教学
6.《饿水》(《水》):语言背后的文学
(1)文本解读:小说中的母爱与苦难
(2)课堂实录
(3)名师评课一:在比照与联系中穿行
(4)名师评课二:自然统一的语文教学
7.《故乡的桂花雨》(《桂花雨》):从作者的心态开始阅读
(1)文本解读:一颗乡愁的种子
(2)课堂实录一
(3)名师评课一:一个“多情”的课堂
(4)课堂实录二
(5)名师评课二:语文教师应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8.《草原》:课文好还是原文好
(1)文本解读:硬作的抒情
(2)课堂实录
(3)名师评课在比较中学习
9.《珍珠乌》:文本和思想
(1)文本解读:阅读需要文化还原
(2)课堂实录
(3)名师评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4)教学反思:从可怜的《珍珠鸟》看文学教育的“沦丧”
10.《记承天寺夜游》:找回语文教育的另一翅膀
(1)文本解读:透明的孤独
(2)课堂实录
(3)名师评课: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一位文学博士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探索的经历作一整体的巡礼,这样的个案有其语文教育的社会学价值。全书的主体是作者在小学所上的10节语文课,包括四部分:一是对课文的解读,这部分极能体现作者的文本赏鉴力。二是课堂实录,没有任何作秀成分的、真实的、朴实的、回到原点的语文课。三是听课的特级教师的评课。后是作者课后的教学反思。
主编推荐
媒体评论
我由衷地想说,这本书寄托着一位学养颇深的青年学者、大学教师,对儿童、对小学语文、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纯真的爱。对国安先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的纯正,对学术不懈地求真,我很欣赏,并为之景仰。
——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李吉林
大学教师到小学上语文课,固然透出安子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真挚深情,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追求,那就是“回归”。在回归中探寻,在回归中想象,在回归中创造,回归其实是一种前行。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更需要理念、信念的支撑。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成尚荣
安子的课堂*的特点,是他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挖掘文本自身的魅力,拓展文本周边的知识含量,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既展现了安子作为一位大学教师的学术风采,也为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新的高度、新的可能。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把玩、品味和分享的好书。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永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